一代權臣納蘭明珠為何晚年失勢?

中國古代史 納蘭明珠 康熙 清朝 黑膠白話 2017-03-25

納蘭明珠,字端範,姓納喇氏,生於後金天聰八年(1634)。祖父金臺石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繼其兄納林布祿為葉赫部首領,天命四年(1619)時,被英明汗努爾哈赤斬殺。其子尼雅哈、德勒格爾歸順後金,隸滿洲正黃旗。尼雅哈初授佐領,後屢次從徵有功。順治時改授騎都尉世職,康熙三年(1664)卒,長子振庫襲職。一代權臣納蘭明珠為何晚年失勢?

(《康熙王朝》劇照)

明珠為尼雅哈次子,順治時初任侍衛,後遷従鑾儀衛治儀 正遷內務府朗中,內務府總管、弘文院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 士、加太子太傅,又晉太子太師,成為名噪一時,權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在議撤三藩,統一臺灣,抗 御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政,貪財納賄,賣官鬻爵,被參劾,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中,經歷 榮辱興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女。有三子:長子納蘭性德,次子納蘭揆敘,三子納蘭揆方。

明珠真正受到康熙全心器重,大概在於總是與康熙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俗話說的好,“跟著老大走,有肉吃”,明珠嚴格跟著康熙的步調,如何不受器重。一代權臣納蘭明珠為何晚年失勢?

(《康熙王朝》劇照)下圖同出處

從清朝入關以後,在當地雄踞一方的四位異姓王爺,就是皇帝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康熙是為野心勃勃的帝王,自然不可能就這樣放任他們擁兵自重,所以撤蕃一事一直都被他放在心中,只等適合的時機。

在議撤三藩事件中,康熙召集大臣商議是否同意吳三桂等人撤藩的請求,只有米思翰、莫洛和納蘭明珠主張撤藩,其他多數大臣對此保持沉默不表態,最後康熙提出不論是否撤藩吳三桂等人都回反,不如先發制人,於是批准了吳三桂等人撤藩的請求。吳三桂立馬造反,朝中不少請求處死倡議撤藩的人,然而康熙力排眾議,保下了他們。最後三藩終被平定,納蘭明珠也因為議撤三藩這個契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康熙說:“之前商議撤藩,只有納蘭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此後納蘭明珠成為康熙倚重的大臣。

納蘭明顯在當官期,在諸多重要事件中都有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例如議剿臺灣事件中他推動了出兵進剿臺灣以徹底解決臺灣問題;抵禦沙俄事件中納蘭明珠作為中方代表與俄國談判,嚴厲駁斥俄方的無理取鬧,促使俄國同意和平談判。一代權臣納蘭明珠為何晚年失勢?

然而,在納蘭明珠身兼雙重要職,權傾朝野後,他卻開始獨攬朝政,利用權力排除異己,貪汙受賄,枉費康熙皇帝對他的信任。最後被御使郭琇彈劾其結黨營私,康熙出於打擊納蘭一黨的用意罷免了納蘭明珠的官職。雖然之後因跟隨康熙出征葛爾丹而官復原職,卻在此後多年都未受到康熙的重用,最後鬱郁而死。

晚年,納蘭明珠雖因在朝廷中獨攬朝政、貪汙受賄被人彈劾而被康熙罷免官位,然而納蘭明珠一生無比輝煌,晚年令人遺憾的結局並不能掩蓋他一生所作出的功績。一代權臣納蘭明珠為何晚年失勢?

(《康熙王朝》劇照)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直隸巡撫于成龍向康熙密奏:“官已被納蘭明珠和餘國柱賣完。”康熙帝問高士奇:“為什麼沒有人蔘劾?”高士奇回答:“人誰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使郭琇上疏彈劾納蘭明珠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康熙皇帝決意打擊納蘭一黨,隨即罷黜納蘭明珠大學士,交給侍衛酌情留用。但沒過多久納蘭明珠隨康熙西征葛爾丹,隨後官復原職,但此後二十年沒有再被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納蘭明珠病故,康熙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康熙皇帝:“以前議撤籓,惟明珠等能稱旨。”

郭琇:“明珠對人柔顏甘語,百計款曲,而陰行鷙害,意毒謀險。”

《清史稿》:“康熙中,滿洲大臣以權位相尚者,惟索額圖、明珠,一時氣勢熏灼,然不能終保令名,卒以貪侈敗。”

《正說清朝十二臣》: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名噪一時、權傾朝野,人以“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掌儀天下之政”,在康熙朝各個重大事件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綱、結黨營私,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中經歷榮辱興衰,最終難逃失勢的結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