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的衰退,真正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它

過了正午的太陽就會偏西,滿月過後就會虧缺,什麼事物發展到頭了,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啊,蘇東坡早就勸導人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看開點,人生就像過山車,有起有伏才有滋味。

你沒看錯,這是雲石君的文章,不過,不是要寫心靈雞湯,而是帶大家看看全球最極端的一群人的信仰——伊斯蘭的盛極而衰史。

中世紀時,伊斯蘭作為人類三大主流文明之一,其輝煌到了最高峰:是當時傳播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文明。具體點講:中國的西域丟了華夏文明而要了它,從印度文明手中奪走了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中東的敘利亞、迦南、小亞細亞,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南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東歐的巴爾幹半島等基督文明區域,都曾是或現在依舊是伊斯蘭文明主宰;農耕時代亞歐大陸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樞紐——甚至君士坦丁堡,也被伊斯蘭文明徵服,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你已猜到,發展到巔峰之後的伊斯蘭文明逃不掉衰落的命運。

近代,伊斯蘭文明被歐洲文明全面壓制。到了現代,曾被基督教文明壓制的其他主要文明都漸漸復甦了,但伊斯蘭的現狀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慘,真慘!

伊斯蘭文明為什麼會衰落到如此地步?

伊斯蘭的衰退,真正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它

我們置身於大航海時代背景下來看,當時,基督教文明實現了由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轉變,開發和掌控了新海上通道,控制著東西方貿易。當然,伊斯蘭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地位也就不復存在,歐洲在東西方貿易獲益豐厚。另外,征服和開發新大陸,握在歐洲手上財富和資源越來越多。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歐洲的先進自然使基督文明優於伊斯蘭文明。

不過,若僅僅是以上分析來概括伊斯蘭的衰落會顯得太過膚淺。有兩個問題上述解釋行不通。

一、新大陸開發早期,歐洲無法對抗伊斯蘭世界。

自伊斯蘭創教始,伊斯蘭世界便壟斷了東西方的海陸貿易,千年來,拽在手裡的財富自然不會少,那時伊斯蘭文明的規模和質量均遠高於歐洲。在人類社會進入近代前,伊斯蘭世界的基礎條件遠比歐洲優越,無論是陸運還是海路。基督教文明雖通過開發新大陸,拓寬了生存和發展空間,但至少在新大陸開發的頭兩三百年內,因有限的開發程度,較高的轉運回歐洲的成本,歐洲還是沒有抗衡伊斯蘭世界的資本。

二、新航路無法與舊航路相比。

雖然,達伽馬開闢的環繞非洲至印度洋的東半球新航線,麥哲倫發現的橫跨大西洋至美洲,再穿越太平洋到亞洲的西半球新航線,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東對東西方貿易線路的壟斷。不過,攤開地圖一看,我們很直觀的發現,這兩條航線與傳統的中東線路相比性價比就低了點,歐洲將貨物運到東方,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也會多了去。

由此看來,在美洲的大規模開發未獲得顯著成效之前,新航道的價值顯然低於傳統貿易線路。

那麼是什麼導致伊斯蘭世界無法轉型到近代?

伊斯蘭世界的思想陳舊,政治分裂?就算如此,中世紀的歐洲更加保守,政治上更是群雄割據,歐洲能轉型成功說明,政治格局和意識形態不是伊斯蘭轉型的根本阻礙。

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是利益驅使的模式限制。而這模式限制背後,又折射出中西亞地理環境的缺陷。

無論是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還是近代中前期的歐洲,都是通過商業貿易來聚斂財富,實現資本積累。但是,關於如何使用,二者的不同就有得說了。

賺錢是要為了享受,無論伊斯蘭世界還是歐洲都會。不過,關鍵在投資方式上的不同。歐洲將財富用於本土農業和手工業的再生產,從而確保長遠利益的增長;而伊斯蘭世界,則更多的是用於軍事擴張,通過建立強大的軍事武裝去更有力的對外擴張,進而攫取更多的利益。

是何導致二者區別如此大的投資方式?這還得從歐洲與伊斯蘭世界地理環境說起。

位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歐洲,降雨豐沛,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水資源。

很長時期內,歐洲文明的範圍大都限於氣候舒適的地中海沿岸。實際上,因北大西洋暖流的滋潤,西歐、中歐、東歐甚至北歐,並非是人居住的理想環境,礙於農耕時代中前期,人類文明水平落後,征服自然能力有限,對這些地方開發能力也有限。不過,到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時,隨著人類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對這些板塊進行大規模開發已不再是難題。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將被迴流到歐洲的商業貿易利潤,大量投入到對歐洲本土的開發中,歐洲北半部的嚴寒已不再是無人區。洲的發展,是建立在本土生產和海外貿易兩大基礎之上的。

反觀伊斯蘭世界,其核心區在中東,此地氣候炎熱,乾旱少雨,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太惡劣,相應的阻礙了伊斯蘭文明質量的提高。

伊斯蘭的衰退,真正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它

首先,過於炎熱的氣候,在外勞動的時間有限,從而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再看歐洲,就算嚴寒,只要做好禦寒工作,勞動不成問題,再說,勞動可以使人全身熱火起來,這樣是不是還有助於提高人的生產積極性?

其次,稀少的降雨量使中東地區荒漠化非常嚴重,可開發土地有限。

當然,不是所有地區都缺水,比如奧斯曼土耳其的核心地區: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降水量就相對豐富。但這兩個地區均為山地高原,而少適合生產和流通的低地平原,沒有可供大規模開發的地盤。

總之,炎熱的氣候、稀缺的淡水資源、稀少的可開發低地平原,極大限制了伊斯蘭地區人類文明的發展。僅靠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有限河水,完全不足以支持伊斯蘭世界的大規模生產,甚至影響到了人口的增長。

伊斯蘭的衰退,真正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它

如此一來,伊斯蘭世界通過海外貿易獲取的財富,並不能用於本土生產上,而只能投入到軍事中,通過擴張掠奪來實現收益增加。

但是,軍事擴張也是有限度的。中西亞和北非一旦深入到基督教、華夏、印度教等強勢文明的核心區,遇到強力阻擊,軍事擴張也就告一段落。伊斯蘭若依然將資源投入軍備,但也只能維持既得版圖,要獲取更多收益就沒那麼容易了。

綜上,由於歐洲本身可開發程度較高,就可以通過海外貿易反哺本土生產,二者相輔相成,推動歐洲文明質量的提高。

量變才生質變,當歐洲本土開發規模到一定程度,技術水平也達到相當高度時,文明形態便有轉型的可能。正因如此,歐洲才能最先開始近代化,並在18世紀後期爆發工業革命,使基督教文明從農耕時代邁入工業時代。

再看伊斯蘭世界,通過傳統海外貿易已賺到盆滿缽滿,因後期受新航路擠壓出現萎縮態勢。不得不感嘆一下,老天是公平的,為你開了一扇窗,便為你關了一扇門。商路獲利是夠多的,可是本土沒有大規模開發條件,還怎麼去和歐洲這樣的後起之秀競爭,去推動文明進一步發展?雖然伊斯蘭世界一向重視軍事,但受其文明規模和成色限制,其軍事力量也會隨著物質利益的減弱而呈下降趨勢。而歐洲,隨著文明的發展,其軍事力量的規模和技術水平迅速增長,工業革命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對伊斯蘭世界的壓倒優勢。大刀長矛怎能比得上船艦利炮?

伊斯蘭因自身環境的限制,走向沒落也成了定局。

不過伊斯蘭文明體系從近代開始就日趨衰落,但卻並沒有崩盤?迄今為止,其依然是人類三大主流文明之一。為什麼伊斯蘭能屹立不倒?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中繼續為您分析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56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系列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