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原名楊家莊。全村姓楊無一雜姓,南住楊氏一脈系隋文帝楊堅後裔。

南住楊氏家族的明代山西大槐樹移民先祖(初世高祖)為楊得春,明洪武五年(1373年)隨全國人口遷移時,從原籍山西省洪洞縣鐵潦池村遷於甘肅涇川教書,後徙居真寧(今正寧),定居羅川康家溝。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南住村楊氏的明代大槐樹移民先祖——楊得春

到(五世祖)楊端、楊正、楊通三兄弟時,又遷移到現在的永正南住村。老大楊端住在前莊,屬大門,後代就是現在的五、六隊人;老二楊正住在廟前頭,屬二門,後代就是現在的三、四隊人;老三楊通住在東頭,屬三門,後代就是現在的一、二隊人。

至今600餘年繁衍傳承25代,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現有常住人口918戶3856口。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楊姓最早源於公元前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始於伯僑,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揚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據姓纂記載,楊姓是周文王之子孫。周宣王之子長父(也叫尚父),被封為楊侯,其子孫以楊為姓,就是楊氏。春秋後期變亂,戰國烽煙又起,秦亡漢興,讓人間歷盡了滄桑,楊氏族人也在這艱難的時世中走出華山(陝西華陰),從此出現於華夏大地。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據《正寧縣誌》記載:正寧縣永正南住村楊姓,明洪武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鐵潦池村遷來,後分居榆林子樂興、永和羅川、宮河代店等地。《正寧縣誌》還記載:正寧縣周家核桃峪村楊姓,系明弘治二年(1489)由山西曲沃縣侯馬鄉遷來;正寧縣宮河康家溝楊姓系明洪武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鐵潦池村遷至涇川,後徙居真寧(今正寧)。

明嘉靖年間,南住村叫楊家莊的時候,莊中東頭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叫興教寺(原址在南住一隊大場裡,毀於清末“陝甘回亂”和文革浩劫,九十年代仍存遺蹟)。寺廟背後幾戶人家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寺背”,寺廟東南村形地貌向外突出的一塊地方稱為“寺咀”,“寺咀”即南住“龍頭”位置之所在(據楊氏族譜記載,南住村形如一條臥龍),目前“龍頭”的位置正遭石油鑽井破壞。“寺背”、“寺咀”的叫法至今仍在延續。

且不說這寺院當年有多麼宏偉壯觀和富麗堂皇,單表寺中的一口大鐘,真是個稀世的物件。它重千斤,聲揚百里,鐘上佛像有千個之多,經文有洋洋萬言,善男信女的名字刻得密密麻麻,數也數不清。據《楊氏族譜》記載,此古鐘上的銘文由(三門七世祖)楊載耔撰寫。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據傳,為了鑄好這口大鐘,當初難壞了楊家莊的人們,他們四處拜高師,求名家。聘請了不知多少能工巧匠,苦苦鑄了3年,還是沒有鑄成。鍾鑄不成,寺院的大門只好緊緊關閉著。

一日,從村中路過一個年逾百歲的白髮老人,聽到莊裡人的訴說,就建議說:“這個村子‘難鑄’,就搬到另一個村子去鑄吧!”說完轉身走了,誰也沒有上前向白髮老人問明究竟。楊家莊的人本來幹什麼事就壯心不已,經白髮老人這麼一說,立即把鑄鐘地點向東移了5裡,搬到另一個村上。這個村子裡有一個鐵匠,曾參加過涼州鐘的鑄造,他很有把握地把一個小孩子鑄進去了,結果鐘上出現了一道大口子,無奈之下,只得求饒退堂了。楊家莊的人見狀,又立即把鑄鐘地搬到了莊西5裡的一個村莊。這個村子裡有一個手藝高超的銅匠,他知道鑄造崆峒山上大鐘的祕訣,於是胸有成竹地鑄進去100個人的頭髮。可是鍾鑄成後,任怎麼敲打也不鳴響。

楊家莊人鑄鐘一再受挫,花費了不少錢財和人力,個個垂頭喪氣,決定撤了攤子,永遠不作鑄鐘打算了。可就在撤攤返村經過另一村莊的時候,這個村上的人們問起鑄鐘經過,紛紛說:“不難!”楊家莊的人以為他們說大話,苦笑著說,“難鑄”呀,“東不鑄”,“西不鑄”,你們這裡恐怕還是鑄不了。這個村子裡的人再三央求:“讓我們試一回吧!”楊家莊的人見他們誠心誠意要鑄鐘,就毫不吝嗇不抱任何希望地把鑄鐘的工具、材料留給了他們。真奇怪,這個村裡的人只花了一夜功夫,就把鍾鑄成了。楊家莊人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心悅誠服地道謝過後,興沖沖地把鍾搬回莊上去了。

為鑄這口大鐘,楊家莊人費盡了幾番周折。從此以後,楊家莊改名為“難鑄”,東邊沒鑄成的村子改名為“東不鑄”,西邊沒鑄成的村子改名“西不鑄”,鑄成鐘的村子改名“不難”。

日月飛旋,滄桑變遷,這幾個村子的名字也被人叫轉音了。原來的“難鑄”叫成了“南住”,“東不鑄”叫成了“東堡住”,“西不鑄”叫成了“西堡住”,“不難”叫成了“堡蘭”。

此鍾重千斤,氣勢威武,聲音雄渾可傳到百里外,且如有神應,極其靈驗。若遇暴雨冰雹等災害來臨,只要敲響此鍾,隆隆之聲震天響徹,雷雨冰雹便聞聲而散。幾百年來保得南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鄉縣人稱“南住神鍾”,遠近聞名(此事在老一輩口中屢得到證實,他們都是見證人)。

解放後,此鍾猶存南住大場裡,懸掛於殘破的廟院戲樓前。據老一輩人講,鐘身通體遍佈天書般的神祕銘文,村裡行走風水、略通陰陽之術的已故20世人楊宗鍔先生基本認識。

文革期間,破四舊的狂風波及南住,大鐘被狂熱的青年人砸碎交了廢鐵,只賣了十八塊八毛八分錢,對南住楊氏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2009年前後,南住村楊氏家族後人楊波、楊靜敏等會同全村父老鄉親集資近百萬元,並各方極力操持,努力爭取政府補助,在村裡修建了一處佔地5畝,古色古香、氣勢恢宏,供楊氏家族祭祖、育人以及傳承家族文化的“楊氏紀念堂”,堂前廣場可容納近千人。這是甘肅目前所建成的大規模的家族文化教育基地和先祖紀念場所,頗具傳統人文特色。

南住村楊氏紀念堂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為了整理楊氏家族在全國的分佈和楊氏家族文化的歷史淵源,南住楊氏族人開始了一場研究和整理楊氏家族文化的大工程。先後組織族人奔赴山西洪洞、陝西、寧夏等地瞭解楊氏家族的歷史文化淵源。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拜訪老人,蒐集整理楊氏家族的歷史文化,考證歷史名人,在老家譜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楊氏族譜。還把與之相關聯的周易文化、曆書文化和二十四節氣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整理蒐集,編輯成書,一併作為楊氏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纂了一本十卷百萬字的正寧楊氏家族演繹實錄——《楊氏家族總譜》,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全國現代大型家族史書。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南住楊氏家族還特意裝訂了一個高1.8米,寬1米、厚50釐米的世界大規模的楊氏家譜,展放在楊氏紀念堂正中央,供家族在每年春節等節日祭祖用。至此,新編的《楊氏家族總譜》歷時3年不斷編撰,多人多次修改、校核終於完成。這個舉措是楊氏家族後人傳承孝道文化,弘揚優良傳統的生動體現。

《楊氏家族總譜》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南住楊氏紀念堂春節大拜年視頻

2016年,南住村建設的一座感恩性博物館——正寧陽周弘藏博物館一期工程完工並免費向群眾開放。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此博物館位於南住村楊氏紀念堂旁,佔地3500平方米,布展面積2000平方米,主要由南住村人楊波(慶陽市收藏家協會會長)發起組建和籌辦。目前分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字畫古玩四大展區,展品1000餘件。在展品選擇上,主要挑選貼近群眾生活、群眾喜歡看、願意看、看得懂的藝術品,採用實物和展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布展。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這個博物館建設的漂亮,裡面的藝術品也很有價值,我農閒的時候就來轉轉,不僅欣賞了藝術,也增長了不少見聞。”南住村民楊繼廣說。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2017年,博物館二期工程將對室外環境進行建設和布展,屆時將全面對外開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