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民傳承家訓

在徐埠有座怪山,怪山的洞穴怪石嶙峋,光怪陸離,傳說先前怪山有白毛老鼠精作怪,對世人為非作歹,石仕凱獨身深入洞穴,施法引洞外太陽之光驅散洞內陰霾,讓妖魔鬼怪無處可遁,還了當地一片太平。鄰村的劉相公一次來到石柴村,看見石仕凱的禾田裡請來收割的農人,半下午只剩一分田左右的晒禾抱未用禾斛打脫完,劉相公說:“你們今天反正幹不完此活。”農人不信,分田的稻粒打脫要不了半個時辰便可收工。劉相公也是個有道法之人,他在石家的風車上貼咒符,風車竟變成了一頭梅花鹿奔向農人,田間脫稻粒的農人拿著扁擔去驅鹿,左躲右閃,上竄下跳的,耗了一個時辰也沒追上鹿。眼看著指鹿為實,農人掄起扁擔猛擊下去,活蹦亂跳的鹿不見了,“咯噔”一聲打中的是石家的風車。斷黑了剩下的分田禾抱也只得留作明天再來勞作。石仕凱當天聽了自家請的幫工的言說劉相公作法,第二天他便要“以法還法”。古有“石王鬥富”,今有“石劉鬥法”。只見石仕凱第二天也是在半下午,揹著手穿著長袍到劉相公的田疇,但見劉家請的栽秧的四、五個人眼看也只剩一分田未栽插,石仕凱便道:“栽禾日過午,汗滴禾下土。誰知栽不完,今日白辛苦。”僱工讀了些詩書,應說:“也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行又一行,先生來比武?”石仕凱在田塍的柳樹上捋了一把柳樹葉,撒向插秧的田間,每枚葉子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劉相公家僱工丟下插秧,去混水摸魚,不但沒有“一行又一行”地插秧,還將已插的一片綠秧踩踏得東倒西歪,分把田禾是插不完,只待明天補栽。僱工回家喜滋滋地剖魚,砧板上還原成一片片長長的柳葉來。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民傳承家訓

在徐埠有座怪山,怪山的洞穴怪石嶙峋,光怪陸離,傳說先前怪山有白毛老鼠精作怪,對世人為非作歹,石仕凱獨身深入洞穴,施法引洞外太陽之光驅散洞內陰霾,讓妖魔鬼怪無處可遁,還了當地一片太平。鄰村的劉相公一次來到石柴村,看見石仕凱的禾田裡請來收割的農人,半下午只剩一分田左右的晒禾抱未用禾斛打脫完,劉相公說:“你們今天反正幹不完此活。”農人不信,分田的稻粒打脫要不了半個時辰便可收工。劉相公也是個有道法之人,他在石家的風車上貼咒符,風車竟變成了一頭梅花鹿奔向農人,田間脫稻粒的農人拿著扁擔去驅鹿,左躲右閃,上竄下跳的,耗了一個時辰也沒追上鹿。眼看著指鹿為實,農人掄起扁擔猛擊下去,活蹦亂跳的鹿不見了,“咯噔”一聲打中的是石家的風車。斷黑了剩下的分田禾抱也只得留作明天再來勞作。石仕凱當天聽了自家請的幫工的言說劉相公作法,第二天他便要“以法還法”。古有“石王鬥富”,今有“石劉鬥法”。只見石仕凱第二天也是在半下午,揹著手穿著長袍到劉相公的田疇,但見劉家請的栽秧的四、五個人眼看也只剩一分田未栽插,石仕凱便道:“栽禾日過午,汗滴禾下土。誰知栽不完,今日白辛苦。”僱工讀了些詩書,應說:“也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行又一行,先生來比武?”石仕凱在田塍的柳樹上捋了一把柳樹葉,撒向插秧的田間,每枚葉子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劉相公家僱工丟下插秧,去混水摸魚,不但沒有“一行又一行”地插秧,還將已插的一片綠秧踩踏得東倒西歪,分把田禾是插不完,只待明天補栽。僱工回家喜滋滋地剖魚,砧板上還原成一片片長長的柳葉來。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祖祠“凱玉堂”

石柴村人為石仕凱塑了像,將600餘年前的先人奉若神明,石仕凱有個弟弟叫石仕玉,石柴的祖廳叫“凱玉堂”,可見石仕凱留給石柴人的影響。石柴村人也有不尊約定俗成的民間“法事”之處。村上老人亡故,石柴村人在周邊地界遊喪不丟黃裱紙,表明的是石柴村亡人在陰間不用留下黃泉路上的買路錢。此番“法事”不從的說法是,此“白水”、彼“韓田”原是石柴人最先擁有的,何需留下“買路錢”?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民傳承家訓

在徐埠有座怪山,怪山的洞穴怪石嶙峋,光怪陸離,傳說先前怪山有白毛老鼠精作怪,對世人為非作歹,石仕凱獨身深入洞穴,施法引洞外太陽之光驅散洞內陰霾,讓妖魔鬼怪無處可遁,還了當地一片太平。鄰村的劉相公一次來到石柴村,看見石仕凱的禾田裡請來收割的農人,半下午只剩一分田左右的晒禾抱未用禾斛打脫完,劉相公說:“你們今天反正幹不完此活。”農人不信,分田的稻粒打脫要不了半個時辰便可收工。劉相公也是個有道法之人,他在石家的風車上貼咒符,風車竟變成了一頭梅花鹿奔向農人,田間脫稻粒的農人拿著扁擔去驅鹿,左躲右閃,上竄下跳的,耗了一個時辰也沒追上鹿。眼看著指鹿為實,農人掄起扁擔猛擊下去,活蹦亂跳的鹿不見了,“咯噔”一聲打中的是石家的風車。斷黑了剩下的分田禾抱也只得留作明天再來勞作。石仕凱當天聽了自家請的幫工的言說劉相公作法,第二天他便要“以法還法”。古有“石王鬥富”,今有“石劉鬥法”。只見石仕凱第二天也是在半下午,揹著手穿著長袍到劉相公的田疇,但見劉家請的栽秧的四、五個人眼看也只剩一分田未栽插,石仕凱便道:“栽禾日過午,汗滴禾下土。誰知栽不完,今日白辛苦。”僱工讀了些詩書,應說:“也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行又一行,先生來比武?”石仕凱在田塍的柳樹上捋了一把柳樹葉,撒向插秧的田間,每枚葉子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劉相公家僱工丟下插秧,去混水摸魚,不但沒有“一行又一行”地插秧,還將已插的一片綠秧踩踏得東倒西歪,分把田禾是插不完,只待明天補栽。僱工回家喜滋滋地剖魚,砧板上還原成一片片長長的柳葉來。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祖祠“凱玉堂”

石柴村人為石仕凱塑了像,將600餘年前的先人奉若神明,石仕凱有個弟弟叫石仕玉,石柴的祖廳叫“凱玉堂”,可見石仕凱留給石柴人的影響。石柴村人也有不尊約定俗成的民間“法事”之處。村上老人亡故,石柴村人在周邊地界遊喪不丟黃裱紙,表明的是石柴村亡人在陰間不用留下黃泉路上的買路錢。此番“法事”不從的說法是,此“白水”、彼“韓田”原是石柴人最先擁有的,何需留下“買路錢”?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出村道路

石柴村的“白水”在歷史的煙雲裡泛著微瀾。徐埠這個千年商貿名鎮,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六十年代,石柴屬於徐埠的白池大隊,其名顯然有“白水”的身影,後來改作“燈塔大隊”。其時徐埠公社的大隊取名都具鮮明的時代政治色彩。比如平塘稱“光明大隊”,蓮花稱“勝利大隊”,港南、山峰稱“團結大隊”。2003年後白池村併入馬磯村,現在馬磯村有12個村莊姓石,皆發脈於石柴村的。“財王”“力王”“法王”俱往矣,新時代的石柴人信奉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人生真諦,勤勞、純樸的石柴人以“奮鬥為王”,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民傳承家訓

在徐埠有座怪山,怪山的洞穴怪石嶙峋,光怪陸離,傳說先前怪山有白毛老鼠精作怪,對世人為非作歹,石仕凱獨身深入洞穴,施法引洞外太陽之光驅散洞內陰霾,讓妖魔鬼怪無處可遁,還了當地一片太平。鄰村的劉相公一次來到石柴村,看見石仕凱的禾田裡請來收割的農人,半下午只剩一分田左右的晒禾抱未用禾斛打脫完,劉相公說:“你們今天反正幹不完此活。”農人不信,分田的稻粒打脫要不了半個時辰便可收工。劉相公也是個有道法之人,他在石家的風車上貼咒符,風車竟變成了一頭梅花鹿奔向農人,田間脫稻粒的農人拿著扁擔去驅鹿,左躲右閃,上竄下跳的,耗了一個時辰也沒追上鹿。眼看著指鹿為實,農人掄起扁擔猛擊下去,活蹦亂跳的鹿不見了,“咯噔”一聲打中的是石家的風車。斷黑了剩下的分田禾抱也只得留作明天再來勞作。石仕凱當天聽了自家請的幫工的言說劉相公作法,第二天他便要“以法還法”。古有“石王鬥富”,今有“石劉鬥法”。只見石仕凱第二天也是在半下午,揹著手穿著長袍到劉相公的田疇,但見劉家請的栽秧的四、五個人眼看也只剩一分田未栽插,石仕凱便道:“栽禾日過午,汗滴禾下土。誰知栽不完,今日白辛苦。”僱工讀了些詩書,應說:“也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行又一行,先生來比武?”石仕凱在田塍的柳樹上捋了一把柳樹葉,撒向插秧的田間,每枚葉子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劉相公家僱工丟下插秧,去混水摸魚,不但沒有“一行又一行”地插秧,還將已插的一片綠秧踩踏得東倒西歪,分把田禾是插不完,只待明天補栽。僱工回家喜滋滋地剖魚,砧板上還原成一片片長長的柳葉來。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祖祠“凱玉堂”

石柴村人為石仕凱塑了像,將600餘年前的先人奉若神明,石仕凱有個弟弟叫石仕玉,石柴的祖廳叫“凱玉堂”,可見石仕凱留給石柴人的影響。石柴村人也有不尊約定俗成的民間“法事”之處。村上老人亡故,石柴村人在周邊地界遊喪不丟黃裱紙,表明的是石柴村亡人在陰間不用留下黃泉路上的買路錢。此番“法事”不從的說法是,此“白水”、彼“韓田”原是石柴人最先擁有的,何需留下“買路錢”?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出村道路

石柴村的“白水”在歷史的煙雲裡泛著微瀾。徐埠這個千年商貿名鎮,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六十年代,石柴屬於徐埠的白池大隊,其名顯然有“白水”的身影,後來改作“燈塔大隊”。其時徐埠公社的大隊取名都具鮮明的時代政治色彩。比如平塘稱“光明大隊”,蓮花稱“勝利大隊”,港南、山峰稱“團結大隊”。2003年後白池村併入馬磯村,現在馬磯村有12個村莊姓石,皆發脈於石柴村的。“財王”“力王”“法王”俱往矣,新時代的石柴人信奉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人生真諦,勤勞、純樸的石柴人以“奮鬥為王”,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本文作者(左一)同當地作家在白水塘採風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民傳承家訓

在徐埠有座怪山,怪山的洞穴怪石嶙峋,光怪陸離,傳說先前怪山有白毛老鼠精作怪,對世人為非作歹,石仕凱獨身深入洞穴,施法引洞外太陽之光驅散洞內陰霾,讓妖魔鬼怪無處可遁,還了當地一片太平。鄰村的劉相公一次來到石柴村,看見石仕凱的禾田裡請來收割的農人,半下午只剩一分田左右的晒禾抱未用禾斛打脫完,劉相公說:“你們今天反正幹不完此活。”農人不信,分田的稻粒打脫要不了半個時辰便可收工。劉相公也是個有道法之人,他在石家的風車上貼咒符,風車竟變成了一頭梅花鹿奔向農人,田間脫稻粒的農人拿著扁擔去驅鹿,左躲右閃,上竄下跳的,耗了一個時辰也沒追上鹿。眼看著指鹿為實,農人掄起扁擔猛擊下去,活蹦亂跳的鹿不見了,“咯噔”一聲打中的是石家的風車。斷黑了剩下的分田禾抱也只得留作明天再來勞作。石仕凱當天聽了自家請的幫工的言說劉相公作法,第二天他便要“以法還法”。古有“石王鬥富”,今有“石劉鬥法”。只見石仕凱第二天也是在半下午,揹著手穿著長袍到劉相公的田疇,但見劉家請的栽秧的四、五個人眼看也只剩一分田未栽插,石仕凱便道:“栽禾日過午,汗滴禾下土。誰知栽不完,今日白辛苦。”僱工讀了些詩書,應說:“也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行又一行,先生來比武?”石仕凱在田塍的柳樹上捋了一把柳樹葉,撒向插秧的田間,每枚葉子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劉相公家僱工丟下插秧,去混水摸魚,不但沒有“一行又一行”地插秧,還將已插的一片綠秧踩踏得東倒西歪,分把田禾是插不完,只待明天補栽。僱工回家喜滋滋地剖魚,砧板上還原成一片片長長的柳葉來。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祖祠“凱玉堂”

石柴村人為石仕凱塑了像,將600餘年前的先人奉若神明,石仕凱有個弟弟叫石仕玉,石柴的祖廳叫“凱玉堂”,可見石仕凱留給石柴人的影響。石柴村人也有不尊約定俗成的民間“法事”之處。村上老人亡故,石柴村人在周邊地界遊喪不丟黃裱紙,表明的是石柴村亡人在陰間不用留下黃泉路上的買路錢。此番“法事”不從的說法是,此“白水”、彼“韓田”原是石柴人最先擁有的,何需留下“買路錢”?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出村道路

石柴村的“白水”在歷史的煙雲裡泛著微瀾。徐埠這個千年商貿名鎮,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六十年代,石柴屬於徐埠的白池大隊,其名顯然有“白水”的身影,後來改作“燈塔大隊”。其時徐埠公社的大隊取名都具鮮明的時代政治色彩。比如平塘稱“光明大隊”,蓮花稱“勝利大隊”,港南、山峰稱“團結大隊”。2003年後白池村併入馬磯村,現在馬磯村有12個村莊姓石,皆發脈於石柴村的。“財王”“力王”“法王”俱往矣,新時代的石柴人信奉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人生真諦,勤勞、純樸的石柴人以“奮鬥為王”,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本文作者(左一)同當地作家在白水塘採風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文\\圖:汪國山

"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八要”,即務要“孝悌、忠信、勤儉、忍讓、讀書、務農、善行、本分”;“八戒”即戒除“暴戾、淫蕩、健訟、賭博、浮靡、涼薄、役胥、隸卒”。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近2000年的村史

天下石氏大致可有六大分支:江西白水塘石氏、山東徂徠石氏、浙江新昌石氏、福建同安石氏、湘西苗族石氏、安徽鬆滋石氏,而繁衍最盛位居第一的“白水石氏”,即發源於現屬都昌縣徐埠鎮馬磯村委會的石柴村。石柴村成村於東漢章和丁亥年(公元87年),距當下的公元2019年已有1932年了。石柴村現有村民280餘人,1930餘年前肇村,原著石柴人一代代綿綿至今,幾可斷定石柴村為都昌歷史最為悠久的村莊了。要觸摸近2000年的石柴村史,不妨檢索石氏的譜系座標上點上的幾位關鍵人物。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湖北石氏所贈村牌石

授姓始祖石碏。春秋時衛莊公上大夫公孫碏,字石,稱石碏。石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石碏將從逆的兒子石厚斬首,《左傳》中稱其“為大義滅親,真純臣也。”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居

都昌石姓始祖石仲先(?—30)及其父石端飾(前21—?)。石仲先徙居都昌,在《石氏大成宗譜》上刊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說石仲先的父親叫石褘,字端飾,曾任桂陽令。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秩滿回故里河南芑田,租賃一條小舟渡鄱陽湖,在武陵遭遇單、程二寇攔船劫財,這寇像是王莽的敗兵。石仲先為上保父母、下護兄弟及妻兒,挺身而出迎戰水匪,終因倉促上陣,身處險境而中箭溺水而亡。家人得以逃脫虎口,急奔吳後港,藏入九廟深林。次日,石褘攜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餘里,途中遇雨入廟,但見廟宇書“韓田”二字。雨止,一個老人出來,心有慼慼地訴說自己的遭遇。老人叫張純之,字克銘,祖籍是河南陽武,遷韓田已三世,兒子遠服徭役亡命他鄉,老人帶著孫輩在此艱難度日。石褘他鄉遇到河南老鄉,自是格外親切,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在張純之的相允下,寓居韓田。石仲先的遺孤石益仁後來還娶了張克銘孫女張秀蘭為妻,石、張兩家結秦晉之好。15年寒暑交替後,石端飾帶著幼子石季先回了祖籍河南,石仲先的母親甄氏,妻子崔氏,兒子石益仁,兒媳張秀蘭在韓田相依為命,經過1900多年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且播遷華夏五省四十九縣。石柴村的入村門樓兩側有副對聯:“孝謹傳家居卜鄡陽遷白水;忠純受姓遠宗陵裡近韓田。”下聯所述背景就是石端飾起初落戶韓田的事,其孫石益仁及其祖母、母親三人的墓塋至今仍在韓田。如今的徐埠鎮仍有韓田村委會,考究“韓田”之得名,在《武威石氏宗譜》裡載錄了石端飾所撰的一篇《韓田記》,敘說了“韓田”得名之一說。說鄡陽那時屬西漢開國功臣、一代“神帥”韓信的封地“楚地”,韓信見“澗平水滯,地皆可田,令先老督墾,凡為沃土,收穫盡利,以故方里之地,天下以韓為號。”從這個時間點去推斷,“韓田”之得名,比石柴成村又早了200餘年。“韓田”那時的範圍包括今蔡嶺鎮洞口村一帶。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翁像

“白水翁”石振(又名石顯英)。石柴村從韓田而“近白水”,是由石仲先的孫子石振,東漢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韓田徙居“三角塘、棗木墩”。“ 三角塘、棗木墩”對於鄱陽湖區石姓村莊的宗族地理標識,一如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三角塘”狀石柴裡的門口塘形如三角,以至石柴裡外遷的石姓人家,大多會固執地將門口塘掘成大致的三角形,以此將眼前的鄉愁注成永恆。“棗木墩”在石柴裡現今的祖祠背後,想必當初就是石柴村人在“秋夜”看到的村中土墩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如今的石柴人將“三角塘”“棗木墩”都立牌標示,讓人生髮幽思。如果說“三角塘”“棗木墩”是石振立村前的原有,那麼,“白水塘”從置塘到命名,都是石振致力於振興家族之業的首創了。離三角塘一里許有個源泉澗,石顯英砍斫樹木,築堰成塘,聚九壠十三畈之水以利灌溉。塘分上下,起初上塘90多畝,下塘50多畝,後皆擴至百餘畝。石顯英將“泉”拆字,命塘為“白水塘”,自稱“白水翁”。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在卷二“水利”中載:“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漲,氾濫汪洋,望無際涯,故名白水塘。”此說只是泛泛望文生義而已。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三角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棗木墩

冠村名者石柴。石柴村是以祖上之人名而命名。如果將石蠟確定為石姓一世祖,那麼,石仲先、石益仁、石振分別為第25世、第26世、第27世。南宋年間第61世有個叫石楫的,字柴,石柴村由此而得名。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塘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白水畈

“財王”石崇與都昌的交集

西晉的石崇(249---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片”儘管也有“文學家” “官員”之說。但真正讓他勒刻於史冊上的標識是“富豪”,舊有“富不過石崇”之說。石崇的富可敵國在《世說新語》《耕桑偶記》等書籍中皆有記載。比如說,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拿出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顯擺,石崇用鐵製的如意擊碎珊瑚樹,然後把家裡的光耀奪目的眾多珊瑚樹說讓王愷挑著而陪。石崇竟可以和皇帝比奢華,當然是“藝術化”的手法,勝在心底的得意處。外邦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著去了石崇那裡。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女五十人都穿著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錢財來自於巧取豪奪,特別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富掠財,積累殷產。劫富的同時,石崇攀貴。他和“帥哥”潘岳巴結外戚賈謐,他們每次在路上望到賈謐車隊揚起的塵土,就把自己的車停在路旁望塵叩拜,後來演生出文人筆下的一個成語“望塵而拜”。奢靡之石崇,只“崇財”不“崇德”,他最終也亡於奢靡。西晉後來發生“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的手下孫秀硬要奪取石崇的所愛綠珠,一代美女綠珠墜樓自殺。石崇因不從權貴之需而遭滅戮三族。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金谷園》的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詠吟的就是石崇與綠珠的命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以詩感嘆石崇與綠珠的心意相投:“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52歲的石崇臨終也悟出了“得財失命”的痛訓,史書記載:崇被押到東市就刑,長嘆道:“奴輩利吾財矣。”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多害身,何不散給鄉親?”崇不能答,俯首就戮。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崇鬥富

(圖片來源網絡)

《晉書》上載:“崇字季倫,生於青川,故小名齊奴。”關於石崇,可以查閱到的典籍,都認定石崇為“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河北南皮縣城故址且有“石崇宅”、“綠珠樓”等與石崇有關旳遺蹟。石柴村人關於石崇的身世,從老輩傳下來石崇的根脈在都昌石柴村,是從石柴徙居到鄱陽的石姓後裔。翻檢石柴村舊修的《石氏大成宗譜》,確有石崇屬第34世,其父石苞、祖父石桂 以至上溯的譜系記載。對於石崇回都昌,石氏宗譜還有具體情節記載:石崇與國舅王愷賽富後,回白水祭祖,慕周邊山清水秀,“置莊居焉”。湖莊取了個珠光寶氣的名字,曰“金谷”,還在金谷湖莊種上了玉蓮花和金牡丹。石崇在“南山之南”,置田百頃,建玳瑁閣。石崇在都昌建石氏湖莊,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在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是能找到數任縣令詠吟“石祠”的詩。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餘星初先生,在2015年12月接受《江南都市報》記者採訪時,持石崇曾避禍居都昌之說。不過後人的一些附會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說認為都昌縣城的金街嶺是石崇所置並命名。其時,都昌縣城城治並不在現址,西晉更無“金街嶺”的形成。石氏宗譜上有石崇設“金階嶺”之說,言的是石崇之富,上嶺的臺階都鋪金設銀的。都昌石氏宗譜還有石崇以珍珠三斛,娶雁門渠伯後綠井樑家美女為妾,取名綠珠,善吹彈歌舞的記載,也許對於考證綠珠的身世留存一說。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柴宗譜對石崇的載錄

石崇與都昌在歷史上的交集真狀如何,有待歷史學家去論說了。但石崇是白水石氏的後裔,應當可允信。

“法王”石仕凱的“法事”

在石柴村,有“三王”之說,“三王”者,指“財王”石崇、“力王”石輝德、“法王”石仕凱。“力王”石輝德所生活的年代要比石仕凱早,流傳下來的故事不多,無非是力大無比,挑著晒籃大的巨石還能健步如飛。石柴村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明初時的“法王”石仕凱的傳說。在石氏宗譜裡,對石仕凱有“公是神能呼風喚雨”的評語。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石仕凱像

石柴村關於石仕凱“呼風喚雨”有不少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都昌北廟水域的某次戰役,朱元璋部被陳友諒部追殺得丟盔棄甲。在湖面行舟的石仕凱見狀,扯出一面大旗在船頭迎風獵獵,既遮住了朱元璋棄逃的蹤影,也蔽攔了陳友諒追殺的視線,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回。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后,也曾派人“三顧茅廬”接石仕凱朝中為官,石仕凱不從,最後一次派人來接,石仕凱人與躺身亡在石柴家中的木板上,朝庭賜紗帽玉帶厚殮之,並追敕官職。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村民傳承家訓

在徐埠有座怪山,怪山的洞穴怪石嶙峋,光怪陸離,傳說先前怪山有白毛老鼠精作怪,對世人為非作歹,石仕凱獨身深入洞穴,施法引洞外太陽之光驅散洞內陰霾,讓妖魔鬼怪無處可遁,還了當地一片太平。鄰村的劉相公一次來到石柴村,看見石仕凱的禾田裡請來收割的農人,半下午只剩一分田左右的晒禾抱未用禾斛打脫完,劉相公說:“你們今天反正幹不完此活。”農人不信,分田的稻粒打脫要不了半個時辰便可收工。劉相公也是個有道法之人,他在石家的風車上貼咒符,風車竟變成了一頭梅花鹿奔向農人,田間脫稻粒的農人拿著扁擔去驅鹿,左躲右閃,上竄下跳的,耗了一個時辰也沒追上鹿。眼看著指鹿為實,農人掄起扁擔猛擊下去,活蹦亂跳的鹿不見了,“咯噔”一聲打中的是石家的風車。斷黑了剩下的分田禾抱也只得留作明天再來勞作。石仕凱當天聽了自家請的幫工的言說劉相公作法,第二天他便要“以法還法”。古有“石王鬥富”,今有“石劉鬥法”。只見石仕凱第二天也是在半下午,揹著手穿著長袍到劉相公的田疇,但見劉家請的栽秧的四、五個人眼看也只剩一分田未栽插,石仕凱便道:“栽禾日過午,汗滴禾下土。誰知栽不完,今日白辛苦。”僱工讀了些詩書,應說:“也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行又一行,先生來比武?”石仕凱在田塍的柳樹上捋了一把柳樹葉,撒向插秧的田間,每枚葉子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劉相公家僱工丟下插秧,去混水摸魚,不但沒有“一行又一行”地插秧,還將已插的一片綠秧踩踏得東倒西歪,分把田禾是插不完,只待明天補栽。僱工回家喜滋滋地剖魚,砧板上還原成一片片長長的柳葉來。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祖祠“凱玉堂”

石柴村人為石仕凱塑了像,將600餘年前的先人奉若神明,石仕凱有個弟弟叫石仕玉,石柴的祖廳叫“凱玉堂”,可見石仕凱留給石柴人的影響。石柴村人也有不尊約定俗成的民間“法事”之處。村上老人亡故,石柴村人在周邊地界遊喪不丟黃裱紙,表明的是石柴村亡人在陰間不用留下黃泉路上的買路錢。此番“法事”不從的說法是,此“白水”、彼“韓田”原是石柴人最先擁有的,何需留下“買路錢”?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出村道路

石柴村的“白水”在歷史的煙雲裡泛著微瀾。徐埠這個千年商貿名鎮,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六十年代,石柴屬於徐埠的白池大隊,其名顯然有“白水”的身影,後來改作“燈塔大隊”。其時徐埠公社的大隊取名都具鮮明的時代政治色彩。比如平塘稱“光明大隊”,蓮花稱“勝利大隊”,港南、山峰稱“團結大隊”。2003年後白池村併入馬磯村,現在馬磯村有12個村莊姓石,皆發脈於石柴村的。“財王”“力王”“法王”俱往矣,新時代的石柴人信奉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人生真諦,勤勞、純樸的石柴人以“奮鬥為王”,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本文作者(左一)同當地作家在白水塘採風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文\\圖:汪國山

傳家訓揚新風之八十六丨徐埠鎮石柴村:東漢以降的那些族事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