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捐款名單:

1.牛書林.1000元.鄭州

2.牛永明.1000元.鄭州

3.牛紅亮.1000元.鄭州

4.牛國強.500元.鄭州

5.牛可真.200元.淮陽

6.牛振華.500元.定陶

7.牛振廷.500元.淮陽

8.牛保成.500元.穆溝

9.堡祖後.1000元.皖明光

10.牛澤宏.2000元.晥明光

11.牛曹興.500元.竹園

12.牛書生.500元.菏澤

13.牛永軍.500元.鄭州

14.牛三平.200元.鄭州

15.牛超傑.1000元.穆溝

16.牛立民.1000元.鄭州

17.牛利均.300元.洛陽

18.牛其先.200元.淮陽

19.牛德方.100元.魯山

20.牛景斌.500元.焦作溫縣

21.牛萬興.100元.新密

22.牛若峰.200元.山東菏澤

23.牛留記.200元.鄭州

24.牛新中.100元.山東菏澤

25.牛萬順.1000元.鄭州

26.牛書安.1000元.鄭州

27.牛振生.500元.鄢陵

28.y.z.......200元

29.牛劉傑.1000元.鄭州

30.牛英豪.200元.山東菏澤

31.牛海燕.100元.平輿

32.牛大紅.200元.滎陽穆溝

33.牛光軍.200元.山東定陶

34.牛全營.100元.平輿

35.牛繼田.200元.山東鄆城

36.牛師峰.500元.石洞溝

37.牛運啟.666元.山東單縣

38.牛奇山.1000元.中牟

39.牛遠鵬.200元.安徽

40.尤惠平.200元.山東菏澤

41.牛金旺.500元.鄭州

42.牛現瑞.200元.山東鄆城

43.牛俊波.100元.山東鄄城

44.牛恩傑.100元.山東鄄城

45.牛曹旺.500元.竹園

46.牛洪波.200元.河南範縣

47.牛鴻鑫.200元.河南商丘

48.牛殿卿.200元.滎陽崔廟

49.牛克武.200元.鞏義外溝

50.牛法有.1666.66元.穆溝

51.牛化榮.500元.山東鄄城

52.牛作倉.200元.山東定陶

53.牛增光.200元.山東定陶

54.牛龍耀.100元.河南洛寧

55.牛芳蒲.200元.河北武安

56.牛傳武.200元.河南固始

57.牛恩坤.200元.河南範縣

58.牛月強.100元.山東曹縣

59.牛治偉.200元.鄢陵

60.牛紅建.500元.鄭州

61.牛長友.300元.江蘇宿遷

62.牛幫漢.500元.滎陽穆溝

63.牛德林.200元.南陽唐河

64.牛進德.200元.南陽唐河

65.牛立.200元.南陽唐河

66.牛念念.100元.鹿邑

67.牛國鑫.100元.魯山

68.牛存才.200元.河北武安

69.牛書玉.100元.滎陽竹園

70.牛澤寶.200元.安徽明光

71.牛振.100元.周口淮陽

72.牛治民.1000元.登封

73.牛明東.200元.山東鄄城

74.牛偉嶺.2000元.鄭州

75.牛金成.200元.唐河北

76.牛雙才.200元.南陽唐河

77.牛師斌.500元.狀元府

78.牛師通.500元.狀元府

79.牛師建.200元.狀元府

80.牛師紅.200元.狀元府

81.牛師勇.200元.狀元府

82.牛師鐸.100元.狀元府

83.牛磊.200元.南陽唐河

84.牛耀鵬.200元.唐河

85.牛小中.1000元.長垣

86.牛文青.100元.周口

87.牛月才.300元.內蒙古

88.牛月勝.300元.內蒙古

89.牛月軍.300元.內蒙古

90.牛作山.300元.內蒙古

91.牛作程.300元.內蒙古

92.牛奕東.300元.內蒙古

93.牛立蘅.300元.內蒙古

94.牛寶偉.200元.狀元府

95.牛師爭.200元.狀元府

96.牛師茂.100元.狀元府

97.牛萬山.300元.狀元府

98.牛仁.300元.狀元府

99.牛宇青.100元.滎陽崔廟

100.牛向方.200元鄭州

101.牛英明.200元南陽唐河

102.牛化剛.100元山東鄄城

103.牛存先.100元山東單縣

104.牛全江.100元許昌牛莊

105.牛師明.200元狀元府

106.牛天祿.200元狀元府

107.牛立.200元狀元府

108.牛茂箱.100元山東鄄城

109.牛景春.300元山東菏澤

110.牛傳銀.100元山東鄄城

111.牛麗霞.100元滎陽穆溝

112.牛新凱.1000元鄭州

113.牛玉.200元山東菏澤

114.牛雲鶴.500元.周口淮陽

115.牛擁軍.100元山東鄄城

116.牛文藝.100元周口

117.牛新亮.200元山東定陶

118.牛長青.300元滎陽穆溝

119.牛志明.3000元周口淮陽

120.牛師興.200元狀元府

121.牛合力.200元唐河

122.牛雲輝.168元洛陽伊濱

123.牛軍偉.100元周口淮陽

124.牛州成.200元周口

125.牛盛峰.200元南陽唐河

126.牛備.200元信陽息縣

127.牛宗清.100元河南鄲城

128.牛理民.2200元廣州

129.牛立偉.100元周口太康

130.牛林浩.1000元滎陽穆溝

131.牛宗海.100元河南鄲城

132.牛華麗.500元周口淮陽

133.牛愛軍.100元安陽湯陰

134.牛其端.100元周口淮陽

135.牛海北.200元周口淮陽

136.牛金濤.100元河南鄲城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捐款名單:

1.牛書林.1000元.鄭州

2.牛永明.1000元.鄭州

3.牛紅亮.1000元.鄭州

4.牛國強.500元.鄭州

5.牛可真.200元.淮陽

6.牛振華.500元.定陶

7.牛振廷.500元.淮陽

8.牛保成.500元.穆溝

9.堡祖後.1000元.皖明光

10.牛澤宏.2000元.晥明光

11.牛曹興.500元.竹園

12.牛書生.500元.菏澤

13.牛永軍.500元.鄭州

14.牛三平.200元.鄭州

15.牛超傑.1000元.穆溝

16.牛立民.1000元.鄭州

17.牛利均.300元.洛陽

18.牛其先.200元.淮陽

19.牛德方.100元.魯山

20.牛景斌.500元.焦作溫縣

21.牛萬興.100元.新密

22.牛若峰.200元.山東菏澤

23.牛留記.200元.鄭州

24.牛新中.100元.山東菏澤

25.牛萬順.1000元.鄭州

26.牛書安.1000元.鄭州

27.牛振生.500元.鄢陵

28.y.z.......200元

29.牛劉傑.1000元.鄭州

30.牛英豪.200元.山東菏澤

31.牛海燕.100元.平輿

32.牛大紅.200元.滎陽穆溝

33.牛光軍.200元.山東定陶

34.牛全營.100元.平輿

35.牛繼田.200元.山東鄆城

36.牛師峰.500元.石洞溝

37.牛運啟.666元.山東單縣

38.牛奇山.1000元.中牟

39.牛遠鵬.200元.安徽

40.尤惠平.200元.山東菏澤

41.牛金旺.500元.鄭州

42.牛現瑞.200元.山東鄆城

43.牛俊波.100元.山東鄄城

44.牛恩傑.100元.山東鄄城

45.牛曹旺.500元.竹園

46.牛洪波.200元.河南範縣

47.牛鴻鑫.200元.河南商丘

48.牛殿卿.200元.滎陽崔廟

49.牛克武.200元.鞏義外溝

50.牛法有.1666.66元.穆溝

51.牛化榮.500元.山東鄄城

52.牛作倉.200元.山東定陶

53.牛增光.200元.山東定陶

54.牛龍耀.100元.河南洛寧

55.牛芳蒲.200元.河北武安

56.牛傳武.200元.河南固始

57.牛恩坤.200元.河南範縣

58.牛月強.100元.山東曹縣

59.牛治偉.200元.鄢陵

60.牛紅建.500元.鄭州

61.牛長友.300元.江蘇宿遷

62.牛幫漢.500元.滎陽穆溝

63.牛德林.200元.南陽唐河

64.牛進德.200元.南陽唐河

65.牛立.200元.南陽唐河

66.牛念念.100元.鹿邑

67.牛國鑫.100元.魯山

68.牛存才.200元.河北武安

69.牛書玉.100元.滎陽竹園

70.牛澤寶.200元.安徽明光

71.牛振.100元.周口淮陽

72.牛治民.1000元.登封

73.牛明東.200元.山東鄄城

74.牛偉嶺.2000元.鄭州

75.牛金成.200元.唐河北

76.牛雙才.200元.南陽唐河

77.牛師斌.500元.狀元府

78.牛師通.500元.狀元府

79.牛師建.200元.狀元府

80.牛師紅.200元.狀元府

81.牛師勇.200元.狀元府

82.牛師鐸.100元.狀元府

83.牛磊.200元.南陽唐河

84.牛耀鵬.200元.唐河

85.牛小中.1000元.長垣

86.牛文青.100元.周口

87.牛月才.300元.內蒙古

88.牛月勝.300元.內蒙古

89.牛月軍.300元.內蒙古

90.牛作山.300元.內蒙古

91.牛作程.300元.內蒙古

92.牛奕東.300元.內蒙古

93.牛立蘅.300元.內蒙古

94.牛寶偉.200元.狀元府

95.牛師爭.200元.狀元府

96.牛師茂.100元.狀元府

97.牛萬山.300元.狀元府

98.牛仁.300元.狀元府

99.牛宇青.100元.滎陽崔廟

100.牛向方.200元鄭州

101.牛英明.200元南陽唐河

102.牛化剛.100元山東鄄城

103.牛存先.100元山東單縣

104.牛全江.100元許昌牛莊

105.牛師明.200元狀元府

106.牛天祿.200元狀元府

107.牛立.200元狀元府

108.牛茂箱.100元山東鄄城

109.牛景春.300元山東菏澤

110.牛傳銀.100元山東鄄城

111.牛麗霞.100元滎陽穆溝

112.牛新凱.1000元鄭州

113.牛玉.200元山東菏澤

114.牛雲鶴.500元.周口淮陽

115.牛擁軍.100元山東鄄城

116.牛文藝.100元周口

117.牛新亮.200元山東定陶

118.牛長青.300元滎陽穆溝

119.牛志明.3000元周口淮陽

120.牛師興.200元狀元府

121.牛合力.200元唐河

122.牛雲輝.168元洛陽伊濱

123.牛軍偉.100元周口淮陽

124.牛州成.200元周口

125.牛盛峰.200元南陽唐河

126.牛備.200元信陽息縣

127.牛宗清.100元河南鄲城

128.牛理民.2200元廣州

129.牛立偉.100元周口太康

130.牛林浩.1000元滎陽穆溝

131.牛宗海.100元河南鄲城

132.牛華麗.500元周口淮陽

133.牛愛軍.100元安陽湯陰

134.牛其端.100元周口淮陽

135.牛海北.200元周口淮陽

136.牛金濤.100元河南鄲城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豫慈善人物】(編輯:何豔敏 張培公)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興愛心幫扶慈善基金張培公,河南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製片人何豔敏,有幸結識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先生,牛治強穆溝村人,經常講穆桂英打仗住在穆溝村十二年,穆溝是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成就了前三蘭一香,後十八蘭。穆溝由宋朝穆桂英而得此名。穆溝是“十八打鍋牛”進駐地、居住地、生活地、也是分別之地。穆溝牛氏祖塋據今600多年,穆溝牛氏宗祠據今有450多年,屬明朝中期。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治強和江蘇武警巡邏大隊張國凱合影

穆溝也是“十八打鍋牛”老大牛楷後裔從3世一28世祖居地。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文狀元牛思瑄的祖居地,穆溝堂腦也是武狀元牛鳳山出生地,現存有出生窯洞舊址。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立四世一品牌坊的地方,遺址在穆溝新街南300米處。穆溝也是清朝武狀元牛鳳山埋葬地,狀元墓在穆溝八上灣嶺上。穆溝村是一個古老神奇讓人尊敬嚮往的地方,經張培公聯繫基金理事長王偉東先生商量決定以鄭州慈善總會豫興愛心幫扶基金為主,聯合兄弟公司對穆溝村豫劇發源地戲坊窯及十八蘭進行挖掘開發,我們對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進行了對“”中華十八打鍋牛“”的採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林浩)書記您講一下十八牛對鍋臺的歷史根源好嗎?

牛林浩:元朝時,滎陽汜水鎮十里堡村原叫汜水縣十里亭牛佔村,該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元朝從山西洪洞遷來。

長者叫牛川,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他們三兄弟又各有6個孩子。牛洪6個孩子分別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6個孩子分別叫青、健、鬱,秦、穎、堡;牛超6個孩子分別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18人。

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戰亂頻繁,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傳,弟兄18人與賊人打了3天3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

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18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滎陽、溫縣、密縣、濟源、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牛氏兄弟們怎麼去對鍋臺認親的?

牛治強:以歌記“對鍋認親會”

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18兄弟中的老大牛楷帶著兒子,牛祥.牛林.牛春.牛景.牛諶.牛廣.牛常,孫子,牛貴.牛海.牛整.牛寬.牛泰.牛原等在牛氏祖地建一高臺,為使兄弟難忘,互通音信,定期團聚,於農歷十月十九在十里亭(牛佔村)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據今已有650多年。

18弟兄居住河南十四人,居省外四人,牛穎到河北完縣(現在保定的順平),牛堡到安徽的盱眙(現在安徽的明光、江蘇盱眙一帶),牛翼回山西洪洞,牛遷到山東冠縣(現在鄆城.東平.鄄城.範縣.鉅野一帶)。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

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咋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

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汜水,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杭,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健林縣,鬱居密邑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居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6寸長,8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你們村委及牛氏家族有對牛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嗎?

牛保成:為保護牛氏文化重大遺產,為保證2020對鍋臺祭祖大典順利進行,四海牛氏文化研究總會和十八打鍋牛歷史文化研究理事會兩家組織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後決定:啟動 “牛氏祖地對鍋臺維修第三次募捐活動”。資金用途:維修對鍋臺遺址,牛氏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對鍋臺以嶄新的面貌告慰先祖,安慰宗親!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捐款名單:

1.牛書林.1000元.鄭州

2.牛永明.1000元.鄭州

3.牛紅亮.1000元.鄭州

4.牛國強.500元.鄭州

5.牛可真.200元.淮陽

6.牛振華.500元.定陶

7.牛振廷.500元.淮陽

8.牛保成.500元.穆溝

9.堡祖後.1000元.皖明光

10.牛澤宏.2000元.晥明光

11.牛曹興.500元.竹園

12.牛書生.500元.菏澤

13.牛永軍.500元.鄭州

14.牛三平.200元.鄭州

15.牛超傑.1000元.穆溝

16.牛立民.1000元.鄭州

17.牛利均.300元.洛陽

18.牛其先.200元.淮陽

19.牛德方.100元.魯山

20.牛景斌.500元.焦作溫縣

21.牛萬興.100元.新密

22.牛若峰.200元.山東菏澤

23.牛留記.200元.鄭州

24.牛新中.100元.山東菏澤

25.牛萬順.1000元.鄭州

26.牛書安.1000元.鄭州

27.牛振生.500元.鄢陵

28.y.z.......200元

29.牛劉傑.1000元.鄭州

30.牛英豪.200元.山東菏澤

31.牛海燕.100元.平輿

32.牛大紅.200元.滎陽穆溝

33.牛光軍.200元.山東定陶

34.牛全營.100元.平輿

35.牛繼田.200元.山東鄆城

36.牛師峰.500元.石洞溝

37.牛運啟.666元.山東單縣

38.牛奇山.1000元.中牟

39.牛遠鵬.200元.安徽

40.尤惠平.200元.山東菏澤

41.牛金旺.500元.鄭州

42.牛現瑞.200元.山東鄆城

43.牛俊波.100元.山東鄄城

44.牛恩傑.100元.山東鄄城

45.牛曹旺.500元.竹園

46.牛洪波.200元.河南範縣

47.牛鴻鑫.200元.河南商丘

48.牛殿卿.200元.滎陽崔廟

49.牛克武.200元.鞏義外溝

50.牛法有.1666.66元.穆溝

51.牛化榮.500元.山東鄄城

52.牛作倉.200元.山東定陶

53.牛增光.200元.山東定陶

54.牛龍耀.100元.河南洛寧

55.牛芳蒲.200元.河北武安

56.牛傳武.200元.河南固始

57.牛恩坤.200元.河南範縣

58.牛月強.100元.山東曹縣

59.牛治偉.200元.鄢陵

60.牛紅建.500元.鄭州

61.牛長友.300元.江蘇宿遷

62.牛幫漢.500元.滎陽穆溝

63.牛德林.200元.南陽唐河

64.牛進德.200元.南陽唐河

65.牛立.200元.南陽唐河

66.牛念念.100元.鹿邑

67.牛國鑫.100元.魯山

68.牛存才.200元.河北武安

69.牛書玉.100元.滎陽竹園

70.牛澤寶.200元.安徽明光

71.牛振.100元.周口淮陽

72.牛治民.1000元.登封

73.牛明東.200元.山東鄄城

74.牛偉嶺.2000元.鄭州

75.牛金成.200元.唐河北

76.牛雙才.200元.南陽唐河

77.牛師斌.500元.狀元府

78.牛師通.500元.狀元府

79.牛師建.200元.狀元府

80.牛師紅.200元.狀元府

81.牛師勇.200元.狀元府

82.牛師鐸.100元.狀元府

83.牛磊.200元.南陽唐河

84.牛耀鵬.200元.唐河

85.牛小中.1000元.長垣

86.牛文青.100元.周口

87.牛月才.300元.內蒙古

88.牛月勝.300元.內蒙古

89.牛月軍.300元.內蒙古

90.牛作山.300元.內蒙古

91.牛作程.300元.內蒙古

92.牛奕東.300元.內蒙古

93.牛立蘅.300元.內蒙古

94.牛寶偉.200元.狀元府

95.牛師爭.200元.狀元府

96.牛師茂.100元.狀元府

97.牛萬山.300元.狀元府

98.牛仁.300元.狀元府

99.牛宇青.100元.滎陽崔廟

100.牛向方.200元鄭州

101.牛英明.200元南陽唐河

102.牛化剛.100元山東鄄城

103.牛存先.100元山東單縣

104.牛全江.100元許昌牛莊

105.牛師明.200元狀元府

106.牛天祿.200元狀元府

107.牛立.200元狀元府

108.牛茂箱.100元山東鄄城

109.牛景春.300元山東菏澤

110.牛傳銀.100元山東鄄城

111.牛麗霞.100元滎陽穆溝

112.牛新凱.1000元鄭州

113.牛玉.200元山東菏澤

114.牛雲鶴.500元.周口淮陽

115.牛擁軍.100元山東鄄城

116.牛文藝.100元周口

117.牛新亮.200元山東定陶

118.牛長青.300元滎陽穆溝

119.牛志明.3000元周口淮陽

120.牛師興.200元狀元府

121.牛合力.200元唐河

122.牛雲輝.168元洛陽伊濱

123.牛軍偉.100元周口淮陽

124.牛州成.200元周口

125.牛盛峰.200元南陽唐河

126.牛備.200元信陽息縣

127.牛宗清.100元河南鄲城

128.牛理民.2200元廣州

129.牛立偉.100元周口太康

130.牛林浩.1000元滎陽穆溝

131.牛宗海.100元河南鄲城

132.牛華麗.500元周口淮陽

133.牛愛軍.100元安陽湯陰

134.牛其端.100元周口淮陽

135.牛海北.200元周口淮陽

136.牛金濤.100元河南鄲城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淺談:牛氏家族“十八打鍋牛”對鍋臺。

張培公:捐款名單還有嗎?

牛林浩、牛保成、牛治強說:捐款還在繼續……

張培公:你們作為牛氏子孫,應當以此引以自豪,進而激發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