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藍”:海洋大省浙江的圖強之路丨新華社記者看浙江

相當於陸域面積2.6倍的26萬平方公里廣闊海域、數量佔全國四成的500平方米以上海島2878個、超過700公里的深水岸線……在我國東部沿海,浙江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之無愧地成為“海洋大省”。

“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2003年,浙江立足八個方面的優勢,提出面向未來發展的八項舉措,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其中重要內容之一。

16年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常抓不懈,圍繞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等重大涉海戰略舉措,以創新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開放擴大海洋經濟拓展空間,在“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轉變中不斷邁步向前。

一以貫之系統性經略海洋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主要領導提出立足浙江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八八戰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將浙江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的重要舉措;在隨後8月召開的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努力把浙江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強、海洋產業結構佈局合理、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經濟強省。

“回顧浙江的發展歷程,以往靠工業勃興後,新的增長點在海洋,因此當時浙江省委主要領導的提法是符合本土實際,且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浙江省諮詢委副主任夏阿國說。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這意味著浙江誕生了首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規劃。隨後,浙江以此為契機,全面動員部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各項任務,為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發揮探索引領、先行先試的作用。

2015年啟動全省海洋港口一體化改革;2016、2017年先後獲批設立“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提出建設“大灣區”“大通道”等四大建設;實施“5211”海洋強省行動;打造海洋強省、國際強港和世界級港口集群……一系列舉措先後落地,並逐漸取得豐碩成果。

據統計,2018年浙江省海洋生產總值為7965億元,比上年增長9.8%;近六年年均增長率超9%,比全省GDP年均增長率高出1個百分點以上。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比例為7:34:59,其中第一產業530.4億元,第二產業2727.5億元,第三產業4707.2億元,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

結合大灣區這一現代化浙江的空間特徵,近年來,浙江著力推進以環杭州灣經濟區為重點的大灣區建設。浙江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按計劃,預計到2022年灣區經濟總量將達6萬億元以上,浙江大灣區將被建成全國現代化建設先行區、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夏阿國表示,當時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不少建設目標如今已經達成,部分甚至已經超過了預期,這離不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乾的堅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進一步抓好統籌謀劃,藉助各平臺建設的契機,未來浙江海洋經濟大有可為。

創新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走進浙江省三門縣三門灣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不同於傳統海水養殖的場景:水泥砌成的對蝦養殖塘中排布著供氧管道,塘中增氧設備持續“翻水”,天冷時可以覆上保溫膜,天熱還配有遮陽網。幾個養殖工人收起蝦籠,每一網都是大豐收。

“前幾年我們投入1億元左右,對養殖場進行了改建,‘工廠化養殖’的產量可達傳統養殖方法的25倍左右,年產值4000多萬元的養殖場還帶動了附近村民的就業和增收。”公司總經理董禮輝說。

三門縣有著“中國小海鮮之鄉”之稱,從事海水養殖相關產業人員超過10萬人,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讓傳統漁業生產迸發新活力?董禮輝的嘗試是當地發展海洋經濟、求新求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同時,通過堅持打造“三門青蟹”等特色區域品牌,2018年當地小海鮮產值已經超過50億元。

不僅在傳統產業領域不斷創新,2018年,浙江海洋戰略型新興產業也快速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利用業、海洋設備製造業、濱海旅遊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超10%。

累計發電量超過120萬千瓦時,其中併入國家電網超過100萬千瓦時……位於舟山並由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LHD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1兆瓦機組已發電併網連續運行超過20個月,這標誌著海洋潮流能發電技術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我國海洋能開發實現了大功率發電、穩定發電、併入電網三大跨越。

“2009年開始,我們海歸科研團隊歷時8年,成功研發出世界首臺‘3.4兆瓦LHD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項目負責人林東介紹,這套系統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已獲得國際國內專利合計58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

除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來自制度層面的創新,為海洋生態保護、人與海洋和諧發展提供了進一步支撐。

浙江沿海海灘面積遼闊、資源豐富,是沿海居民生產作業的重要場所,不過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也時有出現。2017年以來,浙江在沿海地區全面啟動實施“灘長制”,作為“河長制”向大海的延伸,以更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同時,作為全國唯一省級“灣長制”試點,浙江正積極探索從灘面管理為主的“灘長制”向覆蓋海洋綜合管理的“灣(灘)長制”拓展提升。其中,“灣灘結合”成為浙江試點工作最大的特色,形成省、市、縣三級以灣長為主,鄉(鎮)、村兩級以灘長為主的五級架構,實現管理海域和海灘全面覆蓋的目標。

深化開放助力“走向深藍”

年貨物吞吐量再超10億噸,繼續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億噸超級大港地位,港口排名實現全球“十連冠”;同時,年集裝箱吞吐量首超2600萬標準箱,首次躋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2018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寧波舟山港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港口是浙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近年來浙江不斷整合港口資源,發揮出明顯的疊加效應。”寧波舟山港集團戰略研究與法律事務部工作人員王來說,同時,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寧波舟山港也積極推進與周邊省市的港口合作,打造世界超級港口集群。

今年2月19日,上海港集團和寧波舟山港集團共同簽署了小洋山綜合開發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兩個集團將以股權合作方式對小洋山北側進行共同開發運營。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合作有助於實現小洋山全域一體化開發,形成更高層次對外開放的新平臺,也是浙滬兩地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務實之舉。

據寧波舟山港統計,截至2018年底,該港已擁有各類航線246條,較2017年同期增長3條,其中幹線120條,佔總航線比例近50%。“‘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業務已經成為近年來港口業務增長的新亮點。”寧波舟山港業務部有關負責人說。

在體制機制上,浙江不斷探索,深化開放助力“走向深藍”。2017年3月,浙江又承擔了一項國家級試點任務——國務院印發實施《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實施期限2017-2020年。浙江自貿試驗區是中國唯一一個由陸域和海洋錨地組成的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全部在浙江舟山。相比國內其他自貿試驗區,浙江以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為重點,在產業上更加聚焦。

設立兩年多來,浙江自貿試驗區已有累計10項改革成果入選國務院複製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其中,第五批18項改革成果中浙江自貿試驗區佔到四席,分別是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境通關全流程“一單多報”、保稅燃料油跨港區供應模式、優化進口糧食江海聯運檢疫監管、優化進境保稅油檢驗監管。

浙江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將用足用好舟山群島新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相關政策,結合‘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創建,完善國際航運自由港、海洋經濟國際合作等領域相關政策,積極支持涉海涉港相關領域建設。”(記者 魏一駿 許舜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