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70年:從傳統江南小城走向國際化都市'

"

中國發展網 記者孫弋弋報道

在9月12日舉辦的“融杭聯甬接滬,長三角一體化新徵程上高質量發展的紹興”新聞發佈會上,浙江省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紹興全市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紹興發展格外重視,先後27次到紹興考察調研,高瞻遠矚地對我市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許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指導性、針對性的重要指示,在紹興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關頭,為我們正本清源、廓清迷霧、指明方向,鼓勵我們‘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大踏步前進,爭取為全國、全省的發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貢獻’。這些年來,紹興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一以貫之抓落實,紹興大地發生了深刻變化。”馬衛光說。

三個“巨大飛躍”:群眾得到最大實惠

據馬衛光介紹,紹興市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實現了三個“巨大飛躍”。

首先,紹興實現了由資源小市向經濟強市的飛躍。馬衛光說,紹興資源能源雙重缺乏,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規模非常小,但2018年紹興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17億元,以全國萬分之八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千分之六強的經濟總量。

其次,紹興實現了由傳統江南小城向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飛躍。2018年,紹興全市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人,市區面積擴大到2942平方公里,省級以上開發區達到13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4個,發展空間和平臺不斷拓展,城市能級和活力大幅提升。

最後,紹興實現了由滿足溫飽向追求品質生活的飛躍。紹興從過去的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如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9萬元、3.3萬元。

“在各個歷史階段中,2003年以來的16年,是紹興經濟社會大發展、人民生活大提升的時期。”馬衛光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2002年~2018年,紹興生產總值從886億元,連續突破5個千億大關,2018年達到5417億元,年均增長10.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40億元,連續突破5個百億大關,2018年達到501億元,年均增長17.1%;出口總額從29億美元增加到311億美元,年均增長16%,佔全國出口比重達到12.5‰;城鎮化率從50%左右提升至66.6%,相當於一年提升一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1%、9.1%。

“這一時期是紹興經濟活力最強、城鎮化發展最快、環境改善最明顯、社會大局最和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馬衛光表示,這些成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紹興關心支持的結果,是紹興歷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實施“八八戰略”的結果。

六大變化:軟硬實力不斷提升

馬衛光說,這些年來紹興市發生了六大變化,城市內在精神和外在面貌都發生了鉅變。

——紹興貫徹“兩鳥”理論,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習近平同志曾鼓勵紹興要“藉機騰籠換鳥,運用倒逼機制,使我們將來養的是吃得少、下蛋多、飛得高的鳥。”這些年來,紹興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居浙江全省高質量發展評價第3位。紹興接續實施了工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等浙江省級試點,傳統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紹興緊盯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現代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開展精準招商,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紹興,新興產業集群態勢正在形成。紹興積極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高標準建設“紹興科創大走廊”,高水平建設人才強市,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5000多家,引進國家和浙江省“千人計劃”人才281人,紹興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20餘萬人,佔常住人口1/4。

——紹興加快一體化發展,現代城市體系不斷完善。這些年來,紹興堅持不懈唱好“雙城計”,全面參與長三角一體化、浙江省“四大”建設和杭紹甬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積極推進“融杭聯甬接滬”和全市域一體化、大市區融合發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一體化發展格局。

據馬衛光介紹,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紹興市確立了“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的長期戰略思路,努力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在發展思路上,總的是做強“一個引領”、做深“四個體系”、做實“一個保障”;在發展格局上,緊扣“高質量”“一體化”,突出“全市域”“全方位”,積極推進“融杭聯甬接滬”,努力形成開放發展大格局;將重點推進設施互聯、產業互補、文旅互融、民生互享、政策互鑑。

據馬衛光介紹,紹興成功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實現了由一個市轄區向三個市轄區的歷史性轉變,設立鏡湖新區、紹興濱海新城,統籌古城新城聯動發展,加快諸暨、嵊新城鎮組群集約發展;積極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杭甬高鐵、紹諸高速、嘉紹跨江大橋等重大工程建成投運;深入實施“千萬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78:1,成為我國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

——紹興推進守正創新,城市文化體系彰顯魅力。習近平同志曾鼓勵紹興“激活、傳承優越的文化基因,充分地提升文化軟實力”,“把紹興建設成為文化大市”。紹興這些年推進“紹興文創大走廊”和運河文化帶、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創帶建設,按照世遺標準加強古城保護利用,努力把文化打造成為紹興“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競爭力。紹興推進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建成1000多個農村文化禮堂、城市書房、文化中心、奧體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高水平舉辦公祭大禹陵、中國蘭亭書法節、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等重大文化活動,紹興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不斷提升。

——紹興堅持生態立市,自然生態體系全面優化。紹興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深化美麗紹興建設行動,全市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堅持不懈開展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實施安全、環保、效益等管控標準,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統籌推進“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汙水革命”和“四好農村路”建設,開展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汙染防治工作已轉向全形態、全鏈條、全市域治理,現在“稽山鑑水”已真正成為一個大花園。

——紹興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社會大局安定和諧。據馬衛光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初,紹興諸暨楓橋的幹部群眾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創造了“楓橋經驗”。50多年來,紹興各地傳承弘揚“楓橋經驗”,與時俱進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主要做法是“五個堅持”:一是堅持黨建引領;二是堅持人民主體;三是堅持“三治融合”;四是堅持“四化並舉”,促進治理成效升級;五是堅持共建共享。如今,紹興深化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基層網格和矛盾化解長效機制,信訪積案化解率全省第一,連續11年成功創建平安市,連續6年保持區、縣(市)平安創建“滿堂紅”。

——紹興強化政治建設,政治生態風清氣正。紹興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和“三服務”活動,把黨的創新理論貫徹到具體工作中,推動黨員幹部思想大解放、行動大擔當、作風大改進、能力大提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