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Niujie),國家級重點旅遊景點,位於重慶、成都、昆明、貴陽中心位置,介於川滇邊界,是昭通市人民政府重點規劃的千年古鎮旅遊景點之一,素有“小香港”之稱,江南美景,文化產業濃厚的商業重鎮。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牛街,距彝良縣政府所在地——全省重點紅色旅遊景點角奎鎮78公里、省級風景名勝區小草壩50公里,距昭通市143公里、蜀南竹海200公里、西部溫泉大峽谷180公里、入滇第一關——豆沙關40多公里、大關黃連河100公里、威信扎西會議地100多公里。現已有許多旅遊者到牛街尋古懷舊,感受古鎮風韻。

昭通彝良千年古鎮牛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牛街古鎮始建東漢時期,初興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因逢農曆的牛、羊日趕大、小場,而得此芳名。故曰,“拉不完的昭通貨”在這裡集中、“填不滿的敘府城”從這裡啟運。到此能充分體驗到“上雲南,下四川”奇特的地理現象、蜀國文化和古滇文化交相輝映的美好感受。

昭通彝良千年古鎮牛街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人世滄桑,時移世易。如今仍保留完整的明清時期所建的街道兩條、木竹質結構“串架房”民居400多間;富有地域特色建築風格的“吊腳樓”、“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還有十於處,它們的建築風格迥異、佈局合理、工藝精湛、文化韻味深長;十多個祠堂、會館、廟宇大都建於乾隆年間,只有觀音堂仍香火旺盛。“牛街花影搖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陽”。鎮內小橋流水,林木蔭鬱芬芳,處處綠波盪漾,家家臨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漁夫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逸、佳人出沒,俊男靚女橋上傾情。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優良的傳統習俗、良好的道德規範、美味菜餚、文化藝術在這裡得到繼承;詠詩作對、繪畫雕刻、手工藝品散佈在街坊庭院;吹拉彈唱、戲曲歌舞瀰漫於古鎮上空;良好的風水環境、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眾多的才子佳人在祖國各地建功立業。

昭通彝良千年古鎮牛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牛街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清嘉慶年間辦文廟書院,光緒六年(1880)七月辦義學,光緒三十四年創辦小學堂。民國26年辦雲南省彝良縣簡易師範學級,鎮雄、彝良、威信、鹽津4縣學子紛紛到牛街求學,牛街成鎮彝威鹽4縣學區中心。民國31年創辦縣內道家縣級初級中學,民國36年始辦幼兒教育。1950年後黨和政府採取公辦、民辦、民辦公助、夜校、掃盲等多種辦學措施,使小學教育迅速普及到農村。中學教育1951年停止,1958年恢復。今境內共有小學55年,有縣級中學1所。教育的發展使牛街人才輩出,文化繁榮。乾隆四十九年建知事衙署,隨即在內編修《鎮雄州志》。嘉慶年間及以後陸續在今街道及近郊建成文昌宮、萬壽宮、城隍廟等雕龍刻鳳廟宇10餘座。清末至民國年間,牛街文人薈萃。毛以亮(清秀才)、陳熙明、勻鎮藩、陳守仁、陳祖武等,不但精通詩詞歌賦,縣擅長書法、繪畫,多有作品問世。尤其陳守仁的牙雕作品享譽國內外,民國26年曾在南京美術展覽會上展出。民國35年元旦創刊《牛街旬刊》,共辦119期。1950年後,牛街的文學,書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地縣級刊物;文藝調演多次獲縣內第一名,並獲地區好名次。牛街成為縣內文學文藝活動水平較高的鄉鎮之一。80年代,牛街文化再次處於興盛時期。多次舉辦詩歌、書法、繪畫競賽和文藝演出活動。《摘耳根》、《白水江》等文學刊物相繼問世。1982年建成縣內首家鄉鎮級電影院,開通差轉電視。1983年參加全縣農民文藝調演獲第一名。1987年開通衛星電視。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社會全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特別是近幾年來,牛街鎮黨委、政府把小城鎮建設放在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格局來考慮,緊緊圍繞以"古鎮牛街、文化牛街、商貿牛街、現代牛街"為建設核心,以加快推動小城鎮建設為一項涉及長遠、事關全局的龍頭工程來抓,以保護好文興街、南華街文化遺產,挖掘民間民俗文化為基礎,努力再現牛街古鎮風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