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境內出土的遼代鐵茶碾

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重見天日的那些壁畫裡,多喝茶飲酒的生活場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用白描線條的筆法給我們還原了唐宋時期最為流行的飲茶器具。這些器具隨著南方飲茶方式的變遷很多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先後出土的實物和壁畫又重新把我們帶回了兩宋時期的茶事現場。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境內出土的遼代鐵茶碾

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重見天日的那些壁畫裡,多喝茶飲酒的生活場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用白描線條的筆法給我們還原了唐宋時期最為流行的飲茶器具。這些器具隨著南方飲茶方式的變遷很多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先後出土的實物和壁畫又重新把我們帶回了兩宋時期的茶事現場。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金代墓葬壁畫中的點茶法

1984年,山西大同新添堡出土的遼代鐵茶碾,其使用原理與法門寺茶碾趨同;大同市南關窯出土的油滴釉茶盞,與大宋點茶法中的建盞在審美習慣上趨同;汾陽縣東龍觀出土的金代墓葬壁畫中一人正以“白覆輪”盞點茶。大漠貴族在茶事中與南方貴族進入了同一個嗜好圈子,我們可以想象,茶事作為當時一種“國際化”的嗜好,具有很多潛在溝通效能。雙方使節坐在一起談事情,先把茶具展開點個茶,就算是舉行了一場象徵和平的儀式了。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境內出土的遼代鐵茶碾

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重見天日的那些壁畫裡,多喝茶飲酒的生活場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用白描線條的筆法給我們還原了唐宋時期最為流行的飲茶器具。這些器具隨著南方飲茶方式的變遷很多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先後出土的實物和壁畫又重新把我們帶回了兩宋時期的茶事現場。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金代墓葬壁畫中的點茶法

1984年,山西大同新添堡出土的遼代鐵茶碾,其使用原理與法門寺茶碾趨同;大同市南關窯出土的油滴釉茶盞,與大宋點茶法中的建盞在審美習慣上趨同;汾陽縣東龍觀出土的金代墓葬壁畫中一人正以“白覆輪”盞點茶。大漠貴族在茶事中與南方貴族進入了同一個嗜好圈子,我們可以想象,茶事作為當時一種“國際化”的嗜好,具有很多潛在溝通效能。雙方使節坐在一起談事情,先把茶具展開點個茶,就算是舉行了一場象徵和平的儀式了。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雄關內外的邊貿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北部邊境開放榷場,北宋從政府層面展開對遼的榷場貿易,用南方的奢侈品,以及茶葉等生活消費品與遼換取馬匹牛羊。茶葉貿易產生的巨大收益逐步凸顯出來,王安石變法時,已經開始重視茶法,試圖通過對茶葉貿易的制度調整,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曾鞏《元豐類稿》中也將茶法作為一個士人必知常識做了介紹,沈括《夢溪筆談》中陳述本朝茶法,在榷場的眾多貨物中,茶葉的輸出量不斷增大,在這個過程中,是國家得利還是商家得利,制度設計如何跟上現實的發展,起探討的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與遼國的互市過程中,北方對於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境內出土的遼代鐵茶碾

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重見天日的那些壁畫裡,多喝茶飲酒的生活場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用白描線條的筆法給我們還原了唐宋時期最為流行的飲茶器具。這些器具隨著南方飲茶方式的變遷很多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先後出土的實物和壁畫又重新把我們帶回了兩宋時期的茶事現場。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金代墓葬壁畫中的點茶法

1984年,山西大同新添堡出土的遼代鐵茶碾,其使用原理與法門寺茶碾趨同;大同市南關窯出土的油滴釉茶盞,與大宋點茶法中的建盞在審美習慣上趨同;汾陽縣東龍觀出土的金代墓葬壁畫中一人正以“白覆輪”盞點茶。大漠貴族在茶事中與南方貴族進入了同一個嗜好圈子,我們可以想象,茶事作為當時一種“國際化”的嗜好,具有很多潛在溝通效能。雙方使節坐在一起談事情,先把茶具展開點個茶,就算是舉行了一場象徵和平的儀式了。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雄關內外的邊貿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北部邊境開放榷場,北宋從政府層面展開對遼的榷場貿易,用南方的奢侈品,以及茶葉等生活消費品與遼換取馬匹牛羊。茶葉貿易產生的巨大收益逐步凸顯出來,王安石變法時,已經開始重視茶法,試圖通過對茶葉貿易的制度調整,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曾鞏《元豐類稿》中也將茶法作為一個士人必知常識做了介紹,沈括《夢溪筆談》中陳述本朝茶法,在榷場的眾多貨物中,茶葉的輸出量不斷增大,在這個過程中,是國家得利還是商家得利,制度設計如何跟上現實的發展,起探討的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與遼國的互市過程中,北方對於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遺留的明代火器

如今雁門關的邊貿街雖然不是歷史上的榷場,但鑄劍為犁後的兩地軍民,確實迎來了和平發展的局面。北宋形成的重文輕武觀念以及邊關和平的現狀,對於雁門關的軍備投入開始日漸萎縮,到王安石變法時,還曾痛陳邊關刺史在軍備上的不作為。在重新修繕的雁門關長城之外,山間的烽燧遺址留下的土堆依然十分醒目,也許澶淵之盟後的大宋刺史再也沒有登上這些城樓,守軍領著微薄的薪酬,只能充當一個看門人。望著藍天白雲,大雁北去又南迴,楊家將血染關山的歷史被演繹成了一幕幕摺子戲,在塞北凜冽的寒風裡,這個蕩氣迴腸的山谷卻越來越寧靜。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境內出土的遼代鐵茶碾

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重見天日的那些壁畫裡,多喝茶飲酒的生活場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用白描線條的筆法給我們還原了唐宋時期最為流行的飲茶器具。這些器具隨著南方飲茶方式的變遷很多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先後出土的實物和壁畫又重新把我們帶回了兩宋時期的茶事現場。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金代墓葬壁畫中的點茶法

1984年,山西大同新添堡出土的遼代鐵茶碾,其使用原理與法門寺茶碾趨同;大同市南關窯出土的油滴釉茶盞,與大宋點茶法中的建盞在審美習慣上趨同;汾陽縣東龍觀出土的金代墓葬壁畫中一人正以“白覆輪”盞點茶。大漠貴族在茶事中與南方貴族進入了同一個嗜好圈子,我們可以想象,茶事作為當時一種“國際化”的嗜好,具有很多潛在溝通效能。雙方使節坐在一起談事情,先把茶具展開點個茶,就算是舉行了一場象徵和平的儀式了。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雄關內外的邊貿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北部邊境開放榷場,北宋從政府層面展開對遼的榷場貿易,用南方的奢侈品,以及茶葉等生活消費品與遼換取馬匹牛羊。茶葉貿易產生的巨大收益逐步凸顯出來,王安石變法時,已經開始重視茶法,試圖通過對茶葉貿易的制度調整,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曾鞏《元豐類稿》中也將茶法作為一個士人必知常識做了介紹,沈括《夢溪筆談》中陳述本朝茶法,在榷場的眾多貨物中,茶葉的輸出量不斷增大,在這個過程中,是國家得利還是商家得利,制度設計如何跟上現實的發展,起探討的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與遼國的互市過程中,北方對於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遺留的明代火器

如今雁門關的邊貿街雖然不是歷史上的榷場,但鑄劍為犁後的兩地軍民,確實迎來了和平發展的局面。北宋形成的重文輕武觀念以及邊關和平的現狀,對於雁門關的軍備投入開始日漸萎縮,到王安石變法時,還曾痛陳邊關刺史在軍備上的不作為。在重新修繕的雁門關長城之外,山間的烽燧遺址留下的土堆依然十分醒目,也許澶淵之盟後的大宋刺史再也沒有登上這些城樓,守軍領著微薄的薪酬,只能充當一個看門人。望著藍天白雲,大雁北去又南迴,楊家將血染關山的歷史被演繹成了一幕幕摺子戲,在塞北凜冽的寒風裡,這個蕩氣迴腸的山谷卻越來越寧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靜靜地山谷

"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39.39° N, 112.46° E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距大同一百多公里,距太原一百多公里,從這兩個大城市去往雁門關沒有公共交通。要抵達這個名聲在外的地方還頗費周折。從大同出發,一路南行,去往那個大宋邊塞,窗外就是北宋到大明這幾百年以來重新開闢的農耕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去往雁門關的路上所見的明代土長城

當地人把雁門關叫做內長城,把大同外的關隘叫外長城。從大宋到大明,農耕區的邊界線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這200多公里是大明的戰略縱深緩衝帶,即便外長城已經佈置了重兵,但大明並沒有放棄對雁門關的建設。明長城與烽燧連接在邊防系統散佈在雁門關外的各個山頭,從平原駛進山區的那一刻,烽燧雖然已經殘破,但它依然好似用一雙滄桑的眸子死死盯著你。這個山谷是雨季被山洪沖刷出來的開闊地,兩邊被崇山峻嶺壓抑著,是古裝軍事劇裡的設伏之地。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長城

雁門關是大遼與北宋在“澶淵之盟”前反覆爭奪之地,內地人通過《楊家將演義》的劇情對這裡是一點也不陌生了。從故事走進現實,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感覺劇中人的靈魂早就與這片山川融為了一體。雁門關景區的設計也將“楊家將”作為了重點,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地方,老年旅遊團的抵達率挺高,一車車頭髮花白的好多老人都是聽著楊家將的故事熬盡了歲月,那些角色與故事與他們有很深的共鳴情節。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荒野中的雄關

這片荒郊野外,在千年歷史中,用血燃盡了一部忠烈傳奇。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北擊匈奴的前站就放到了雁門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率大軍出雁門關,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戰略也將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重要堡壘,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雁門關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李廣駐守雁門關的時候,曾與匈奴在這裡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也是從這裡出去。關內關外,譜寫了一曲中原帝國戰爭與和平的史詩。

雁門關之名,始於唐朝,唐軍駐守雁門關,阻擋崛起於漠北的突厥勢力。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雁門關外一馬平川,憑藉地理優勢據險防守可以佔據優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間雄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盤踞

到了北宋時期,喪失幽雲十六州的農耕政權與大遼在雁門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奪,《楊家將演義》中的劇情多有戲劇演繹的情節在裡面,但楊令公將家族熱血灑向這片土地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楊令公任代州刺史,曾率領軍隊在雁門關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大遼的軍事進攻,被當時人譽為“楊無敵”。時隔7年之後,北宋雍熙三年,楊令公率領北宋大軍在雁門關附近與遼軍作戰,最後楊令公身陷重圍,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附近,因身受重傷被遼兵俘虜,老令公是一個有氣節的軍人,被俘後寧死不屈,絕食殉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長城城樓內

《楊家將演義》前半部分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展開,後半部分的故事講楊門女將,把老令公的結髮妻子佘太君也推向了前線。巾幗不讓鬚眉,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悲壯的犧牲開始引發劇情的反轉,楊家將的故事前半段講忠烈,後半段就開始對戰爭發起了反思。而反思的成果就是“澶淵之盟”,這個盟約的締結,讓北宋與大遼再無戰事。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邊貿街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站在城牆上俯瞰邊貿街

如今,雁門關外打造了一條邊貿街,北達大漠,南通江南。用經濟的視角來看北宋與大遼簽訂的合約不那麼平等,但從合約造成的深刻社會影響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最優策略。遼國的所需物質可以通過北宋的歲賜和邊境榷場互市獲取。和平之後的漠北與中原展開了一場為期日久的大融合,遼國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北宋汴梁的士大夫審美逐步趨同,這表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山西境內出土的遼代鐵茶碾

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重見天日的那些壁畫裡,多喝茶飲酒的生活場景。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用白描線條的筆法給我們還原了唐宋時期最為流行的飲茶器具。這些器具隨著南方飲茶方式的變遷很多都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中國北方的遼金墓葬中先後出土的實物和壁畫又重新把我們帶回了兩宋時期的茶事現場。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金代墓葬壁畫中的點茶法

1984年,山西大同新添堡出土的遼代鐵茶碾,其使用原理與法門寺茶碾趨同;大同市南關窯出土的油滴釉茶盞,與大宋點茶法中的建盞在審美習慣上趨同;汾陽縣東龍觀出土的金代墓葬壁畫中一人正以“白覆輪”盞點茶。大漠貴族在茶事中與南方貴族進入了同一個嗜好圈子,我們可以想象,茶事作為當時一種“國際化”的嗜好,具有很多潛在溝通效能。雙方使節坐在一起談事情,先把茶具展開點個茶,就算是舉行了一場象徵和平的儀式了。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雄關內外的邊貿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北部邊境開放榷場,北宋從政府層面展開對遼的榷場貿易,用南方的奢侈品,以及茶葉等生活消費品與遼換取馬匹牛羊。茶葉貿易產生的巨大收益逐步凸顯出來,王安石變法時,已經開始重視茶法,試圖通過對茶葉貿易的制度調整,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曾鞏《元豐類稿》中也將茶法作為一個士人必知常識做了介紹,沈括《夢溪筆談》中陳述本朝茶法,在榷場的眾多貨物中,茶葉的輸出量不斷增大,在這個過程中,是國家得利還是商家得利,制度設計如何跟上現實的發展,起探討的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與遼國的互市過程中,北方對於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雁門關遺留的明代火器

如今雁門關的邊貿街雖然不是歷史上的榷場,但鑄劍為犁後的兩地軍民,確實迎來了和平發展的局面。北宋形成的重文輕武觀念以及邊關和平的現狀,對於雁門關的軍備投入開始日漸萎縮,到王安石變法時,還曾痛陳邊關刺史在軍備上的不作為。在重新修繕的雁門關長城之外,山間的烽燧遺址留下的土堆依然十分醒目,也許澶淵之盟後的大宋刺史再也沒有登上這些城樓,守軍領著微薄的薪酬,只能充當一個看門人。望著藍天白雲,大雁北去又南迴,楊家將血染關山的歷史被演繹成了一幕幕摺子戲,在塞北凜冽的寒風裡,這個蕩氣迴腸的山谷卻越來越寧靜。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靜靜地山谷

雁門關外的戰爭與和平

重走萬里茶路,探尋行者精神

活動執行及負責人:洪漠如

茶路行者在祁縣

接下來您可以在:

石家莊、承德、北京、武漢、長沙

與他約茶!(圖文:洪漠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