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養人,書畫養生。藝術生活,內心真誠

張芝,字伯英,瓜州縣淵泉鎮(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老城一帶)人。出身於官宦家庭,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

有關張芝生平的史料很少,這與他情操高潔,不慕功名有關。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成熟於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行筆較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仍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人們快速書寫需要,而使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興起,社會上形成“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裡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張芝的草書給中國書法藝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王羲之對張芝推崇備至,師法多年,始終認為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承從二張(張芝、張旭)得益最多。唐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張芝草書作為藍本而終生臨習。

張芝出身顯宦名門,但自幼不念功名,多次謝絕朝廷的徵召,潛心習書。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刻苦磨礪精神,成為中國書法界盡人皆知的一大掌故,王羲之曾欽敬地說:“張芝靠近硯池學習書法,硯池水都成墨色了,好到世上獨一無二,我不如他。”

張芝正是這樣淡泊榮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座高峰。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他的墨跡近兩千年來為世人所寶,寸紙不遺,他的墨跡在《淳化閣帖》裡收有五帖三十八行,為歷代書家珍視並臨習,故張芝的書法藝術精神至今仍鮮活在中國書法的血脈中。張芝同時也是書法理論的開先河者,曾著《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

更多內容,記得關注@承明書畫院 ,不會錯過消息哦!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承明書畫院微信公眾號:chengmingshuhuayua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