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太平天國,就自然沒有它的衍生品--捻軍。捻軍算是雜牌軍,但和一般遊兵散勇不同的是,他們是一群強悍的雜牌軍,有武器,有戰術,更有一個頭腦清晰,殺伐果斷的大神坐鎮,手下強將如雲,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捻軍能在中原大地上縱橫數十年,並不是僅僅靠運氣,要是靠運氣,早就腦袋不夠十八刀砍的。

"

沒有太平天國,就自然沒有它的衍生品--捻軍。捻軍算是雜牌軍,但和一般遊兵散勇不同的是,他們是一群強悍的雜牌軍,有武器,有戰術,更有一個頭腦清晰,殺伐果斷的大神坐鎮,手下強將如雲,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捻軍能在中原大地上縱橫數十年,並不是僅僅靠運氣,要是靠運氣,早就腦袋不夠十八刀砍的。

張宗禹:百足不僵的捻軍王

張宗禹,就是捻子的靈魂,捻子,漢人輕騎兵最後的輝煌。

打仗從來不是半斤八兩的平分秋色的對著幹,大多數都是倚強凌弱或者是以少勝多,如果軍事實力,後勤補給,背景都不如人家,就是等於坐以待斃?那怎麼可能,那打仗就不要打了,直接投降就完了。

硬實力不如別人,就可以軟實力嘛,不都扯蒙古人運動戰放風箏嘛,蒙古人最後的英雄僧格林沁率領著農耕民族式的軍隊,被一群馬賊農民用遊牧民族的戰術弄死了。

任何定居的文明帝國,軍隊都是所謂農耕民族式的,遼朝、金朝、元朝、清朝、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葉爾羌汗國均如此。被壓迫到了野蠻人的地步,農耕民族也會搞出玩命的所謂“遊牧戰術”或者“海盜戰術”,晉朝孫恩盧循如此、唐末黃巢如此、元末紅巾軍、明末李自成如此、清末的捻子更是如此。

張宗禹正是玩這種戰術的好手,打得過就往死裡打,打不過就跑,反正沒有啥固定根據地,機動性非常強,機動性是啥,是馬,捻子不一定每個人都配有馬,有的是牛,有的是驢,只要是四腳的,總比步兵跑得快!

其實,嚴格的來說,清末曾先後出現兩股農民起義,一是安徽淮北地區的捻黨,一是廣西洪秀全的太平軍。捻黨要比太平軍早幾十年,後來他們的首領張樂行舉旗起義,捻黨就成了捻軍。

就是在此時跟著張樂行起事的,他就是張樂行的侄子,有著“小閻王”之稱的張宗禹。

本來是亂世翩翩佳公子,但非要走上造反這條路,更厲害的是做了攪屎棍這麼多年,最後失敗了居然不知所蹤,免受凌遲之苦,也沒得到殺身之禍,安然善終,這麼一個牛人,卻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

張宗禹家境不錯,其父受封建禮儀文化的薰陶,一直希望張宗禹能夠讀書入仕,然而張宗禹這個人,對於讀書倒是喜歡,對於給大清當奴才卻沒有絲毫興趣。遇到勸他讀書勸的狠了,便直言以“必須文章足登臺閣,吾方應考試”來應對,也算的是上相當有個性了。

這種個性的小子,肯定被他老爸揍了很多次,越揍越逆反,結果他老爸失望了,這兒子廢了,不想立功名,就不給他經濟來源了,張宗禹不怕,因為他多方打聽到有個族叔現在做大了,做的是殺頭的事業。

捻軍張樂行,是他族叔的名號和事業。

"

沒有太平天國,就自然沒有它的衍生品--捻軍。捻軍算是雜牌軍,但和一般遊兵散勇不同的是,他們是一群強悍的雜牌軍,有武器,有戰術,更有一個頭腦清晰,殺伐果斷的大神坐鎮,手下強將如雲,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捻軍能在中原大地上縱橫數十年,並不是僅僅靠運氣,要是靠運氣,早就腦袋不夠十八刀砍的。

張宗禹:百足不僵的捻軍王

張宗禹,就是捻子的靈魂,捻子,漢人輕騎兵最後的輝煌。

打仗從來不是半斤八兩的平分秋色的對著幹,大多數都是倚強凌弱或者是以少勝多,如果軍事實力,後勤補給,背景都不如人家,就是等於坐以待斃?那怎麼可能,那打仗就不要打了,直接投降就完了。

硬實力不如別人,就可以軟實力嘛,不都扯蒙古人運動戰放風箏嘛,蒙古人最後的英雄僧格林沁率領著農耕民族式的軍隊,被一群馬賊農民用遊牧民族的戰術弄死了。

任何定居的文明帝國,軍隊都是所謂農耕民族式的,遼朝、金朝、元朝、清朝、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葉爾羌汗國均如此。被壓迫到了野蠻人的地步,農耕民族也會搞出玩命的所謂“遊牧戰術”或者“海盜戰術”,晉朝孫恩盧循如此、唐末黃巢如此、元末紅巾軍、明末李自成如此、清末的捻子更是如此。

張宗禹正是玩這種戰術的好手,打得過就往死裡打,打不過就跑,反正沒有啥固定根據地,機動性非常強,機動性是啥,是馬,捻子不一定每個人都配有馬,有的是牛,有的是驢,只要是四腳的,總比步兵跑得快!

其實,嚴格的來說,清末曾先後出現兩股農民起義,一是安徽淮北地區的捻黨,一是廣西洪秀全的太平軍。捻黨要比太平軍早幾十年,後來他們的首領張樂行舉旗起義,捻黨就成了捻軍。

就是在此時跟著張樂行起事的,他就是張樂行的侄子,有著“小閻王”之稱的張宗禹。

本來是亂世翩翩佳公子,但非要走上造反這條路,更厲害的是做了攪屎棍這麼多年,最後失敗了居然不知所蹤,免受凌遲之苦,也沒得到殺身之禍,安然善終,這麼一個牛人,卻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

張宗禹家境不錯,其父受封建禮儀文化的薰陶,一直希望張宗禹能夠讀書入仕,然而張宗禹這個人,對於讀書倒是喜歡,對於給大清當奴才卻沒有絲毫興趣。遇到勸他讀書勸的狠了,便直言以“必須文章足登臺閣,吾方應考試”來應對,也算的是上相當有個性了。

這種個性的小子,肯定被他老爸揍了很多次,越揍越逆反,結果他老爸失望了,這兒子廢了,不想立功名,就不給他經濟來源了,張宗禹不怕,因為他多方打聽到有個族叔現在做大了,做的是殺頭的事業。

捻軍張樂行,是他族叔的名號和事業。

張宗禹:百足不僵的捻軍王


都是自家人,好辦事,張樂行正準備舉旗起義,見到張宗禹甚喜,便收為師爺,做一些起草文稿處理案卷的文墨工作。張樂行不想讓這個侄子過早的走上戰場,容易出事,還不如先在後勤工作,安全一點,起碼不會送命,但他不知道的是張宗禹也是喜歡剁人的主,見血渾身顫動的那種好戰分子。很快張樂行就見識到了這侄子的霹靂手段。

1856年正月初,捻黨在亳州雉河集會盟,張樂行把捻軍組織分成了五旗,張宗禹成了他的禁衛軍。次年一次出征中,張宗禹問他:“部下要是不聽我的將令該怎麼辦?”張樂行回答:“斬之。”

結果回來的時候遇到了追兵,張宗禹傳令拒敵,另一頭領張文的親信隨從18人拒不服從命令,張宗禹毫不客氣全部誅殺。張文跑去告狀,張宗禹說:“奉叔命,禹不敢違。”這下張樂行也沒脾氣了,說:“汝真閻王哉!”從此,張宗禹的“小閻王”就這麼叫開了。

棄文從武,張宗禹就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兵權,但還不算是一把手, 還在想呢,時機到了,同治二年,由於被叛徒出賣,張樂行慘死清軍之手。張宗禹二話不說,率領部眾殺回渦陽,親刃叛徒楊瑞英,隨後率領捻軍聯合任化邦、陳大喜西北太平軍共同對抗清軍,獲封樑王。

張宗禹的戰績很牛逼,比李秀成陳玉成強多了,要知道李秀成和陳玉成最巔峰的時候,都是和曾國藩李鴻章不相上下,甚至有點小贏,要知道李陳兩人手下的軍隊近百萬了,佔據很多富得流油的根據地,打成這樣,也不算什麼驕傲。

幾年後,張宗禹開始當家做主的捻軍就開始迎來第一波考驗--僧格林沁的圍剿。他重整了捻軍隊伍,成了領袖。隨後,他放棄了步兵戰法,把捻軍變成了騎兵,並且一人配備數匹馬匹,資源充足,戰法飄忽。

事實上,僧格林沁的部隊還真被張宗禹的騎兵給折騰慘了。捻軍行動迅速,瞬息移防,清軍完全措手不及,左右奔突又追不上。打到最後,捻軍竟直接威脅到了直隸邊境,馬上就要打到北京城了。這下朝廷慌了,嚴斥僧格林沁,他情急之下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士兵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就這樣跟著捻軍跑了40多天,奔馳不下一兩千公里,把自己的士兵累死好幾百。

張宗禹把他拖得半死之後,又在曹州的葭密寨柳林中設下埋伏,全殲僧格林沁馬隊1萬多人。

"

沒有太平天國,就自然沒有它的衍生品--捻軍。捻軍算是雜牌軍,但和一般遊兵散勇不同的是,他們是一群強悍的雜牌軍,有武器,有戰術,更有一個頭腦清晰,殺伐果斷的大神坐鎮,手下強將如雲,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捻軍能在中原大地上縱橫數十年,並不是僅僅靠運氣,要是靠運氣,早就腦袋不夠十八刀砍的。

張宗禹:百足不僵的捻軍王

張宗禹,就是捻子的靈魂,捻子,漢人輕騎兵最後的輝煌。

打仗從來不是半斤八兩的平分秋色的對著幹,大多數都是倚強凌弱或者是以少勝多,如果軍事實力,後勤補給,背景都不如人家,就是等於坐以待斃?那怎麼可能,那打仗就不要打了,直接投降就完了。

硬實力不如別人,就可以軟實力嘛,不都扯蒙古人運動戰放風箏嘛,蒙古人最後的英雄僧格林沁率領著農耕民族式的軍隊,被一群馬賊農民用遊牧民族的戰術弄死了。

任何定居的文明帝國,軍隊都是所謂農耕民族式的,遼朝、金朝、元朝、清朝、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葉爾羌汗國均如此。被壓迫到了野蠻人的地步,農耕民族也會搞出玩命的所謂“遊牧戰術”或者“海盜戰術”,晉朝孫恩盧循如此、唐末黃巢如此、元末紅巾軍、明末李自成如此、清末的捻子更是如此。

張宗禹正是玩這種戰術的好手,打得過就往死裡打,打不過就跑,反正沒有啥固定根據地,機動性非常強,機動性是啥,是馬,捻子不一定每個人都配有馬,有的是牛,有的是驢,只要是四腳的,總比步兵跑得快!

其實,嚴格的來說,清末曾先後出現兩股農民起義,一是安徽淮北地區的捻黨,一是廣西洪秀全的太平軍。捻黨要比太平軍早幾十年,後來他們的首領張樂行舉旗起義,捻黨就成了捻軍。

就是在此時跟著張樂行起事的,他就是張樂行的侄子,有著“小閻王”之稱的張宗禹。

本來是亂世翩翩佳公子,但非要走上造反這條路,更厲害的是做了攪屎棍這麼多年,最後失敗了居然不知所蹤,免受凌遲之苦,也沒得到殺身之禍,安然善終,這麼一個牛人,卻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

張宗禹家境不錯,其父受封建禮儀文化的薰陶,一直希望張宗禹能夠讀書入仕,然而張宗禹這個人,對於讀書倒是喜歡,對於給大清當奴才卻沒有絲毫興趣。遇到勸他讀書勸的狠了,便直言以“必須文章足登臺閣,吾方應考試”來應對,也算的是上相當有個性了。

這種個性的小子,肯定被他老爸揍了很多次,越揍越逆反,結果他老爸失望了,這兒子廢了,不想立功名,就不給他經濟來源了,張宗禹不怕,因為他多方打聽到有個族叔現在做大了,做的是殺頭的事業。

捻軍張樂行,是他族叔的名號和事業。

張宗禹:百足不僵的捻軍王


都是自家人,好辦事,張樂行正準備舉旗起義,見到張宗禹甚喜,便收為師爺,做一些起草文稿處理案卷的文墨工作。張樂行不想讓這個侄子過早的走上戰場,容易出事,還不如先在後勤工作,安全一點,起碼不會送命,但他不知道的是張宗禹也是喜歡剁人的主,見血渾身顫動的那種好戰分子。很快張樂行就見識到了這侄子的霹靂手段。

1856年正月初,捻黨在亳州雉河集會盟,張樂行把捻軍組織分成了五旗,張宗禹成了他的禁衛軍。次年一次出征中,張宗禹問他:“部下要是不聽我的將令該怎麼辦?”張樂行回答:“斬之。”

結果回來的時候遇到了追兵,張宗禹傳令拒敵,另一頭領張文的親信隨從18人拒不服從命令,張宗禹毫不客氣全部誅殺。張文跑去告狀,張宗禹說:“奉叔命,禹不敢違。”這下張樂行也沒脾氣了,說:“汝真閻王哉!”從此,張宗禹的“小閻王”就這麼叫開了。

棄文從武,張宗禹就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兵權,但還不算是一把手, 還在想呢,時機到了,同治二年,由於被叛徒出賣,張樂行慘死清軍之手。張宗禹二話不說,率領部眾殺回渦陽,親刃叛徒楊瑞英,隨後率領捻軍聯合任化邦、陳大喜西北太平軍共同對抗清軍,獲封樑王。

張宗禹的戰績很牛逼,比李秀成陳玉成強多了,要知道李秀成和陳玉成最巔峰的時候,都是和曾國藩李鴻章不相上下,甚至有點小贏,要知道李陳兩人手下的軍隊近百萬了,佔據很多富得流油的根據地,打成這樣,也不算什麼驕傲。

幾年後,張宗禹開始當家做主的捻軍就開始迎來第一波考驗--僧格林沁的圍剿。他重整了捻軍隊伍,成了領袖。隨後,他放棄了步兵戰法,把捻軍變成了騎兵,並且一人配備數匹馬匹,資源充足,戰法飄忽。

事實上,僧格林沁的部隊還真被張宗禹的騎兵給折騰慘了。捻軍行動迅速,瞬息移防,清軍完全措手不及,左右奔突又追不上。打到最後,捻軍竟直接威脅到了直隸邊境,馬上就要打到北京城了。這下朝廷慌了,嚴斥僧格林沁,他情急之下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士兵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就這樣跟著捻軍跑了40多天,奔馳不下一兩千公里,把自己的士兵累死好幾百。

張宗禹把他拖得半死之後,又在曹州的葭密寨柳林中設下埋伏,全殲僧格林沁馬隊1萬多人。

張宗禹:百足不僵的捻軍王

在這場戰鬥中,張宗禹除了殲滅其主帥僧格林沁,同時還殲滅了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等文武官員。從此,捻軍聲威大震,張宗禹也是名噪一時。

僧格林沁只是開盤菜,下面就來了好幾個重量級的大佬。

要知道在清廷被稱為柱石的人物有哪個?三個,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都在張宗禹面前丟臉大發了,尤其是李鴻章,被他虐慘了。

1866年9月24日,張宗禹率捻軍一舉突破曾國藩辛苦釀就的“賈魯河防線”,此次打敗曾國藩直接導致清朝剿捻政策的首次破產,而且就曾國藩本人而言,這是他自靖港之後又一次親自督師遭到的慘敗。 1867年1月23日,張宗禹在陝西灞橋設伏,一舉殲滅陝西巡撫被曾國藩曾經捧上天的湘系的所謂思想家、軍事家劉蓉及其麾下1.4萬人,陝西震動!同年十月,張宗禹再度出奇兵大敗號稱“當代武侯”的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

在接到東捻軍的告急文書之後,張宗禹率軍連夜渡過黃河,再敗左宗棠,經山西、河南進入河北,軍隊的前鋒直抵盧溝橋!清廷大驚失色,宣佈京師戒嚴!西捻軍兵貴神速、銳不可當,湘軍名將劉松山等人只敢尾隨,而不敢接觸。 西捻軍進入京師附近以後,滿清貴族震恐異常,這是繼太平軍北伐以來又一次的大規模的圍攻京師的軍事行動,而且此次的距離較之北伐軍更接近北京。恭親王會同醇親王調動神機營保護北京,繼而大罵李鴻章、左宗棠、官文等剿捻的主帥,嚴令火速入京勤王。這時候雲集北京附近的清軍多達20多萬,而張宗禹只有6萬人,而張宗禹並不畏懼,同敵人在河北境內連續作戰多次,陣斬清軍2萬餘人,李鴻章因此被拔去雙眼花翎和褫奪黃馬褂。

1868年4月27日,西捻軍進抵天津,清廷再次宣佈京師戒嚴!並且立刻調動崇厚的洋槍隊來助戰,而且正式約會英法軍隊給予協助,英法專門出動軍艦進行攔截。據當時的史料記載清軍為了剿滅張宗禹,花了自立國以來的最大力氣!統兵大員共有:兩親王、三大臣、一總督、三巡撫、四侍郎、一將軍,陣容異常強大。湘軍、淮軍的幾乎所有名將均參與戰鬥!曾國藩親自為之辦理軍餉! 最為精彩的天津外圍戰打響以後,張宗禹英勇向前、一馬當先,直取李鴻章,李鴻章平生以賣國為主業,哪裡會料到張宗禹會直接殺奔他來?嚇得滾落馬下,極為狼狽!淮軍名將鼎軍統領楊鼎勳(提督)前來救應被張宗禹當場擊斃!如果不是李鴻章的親軍護衛拼死,李鴻章很有可能被張宗禹殺掉或者活捉,這件事李鴻章多年以後,尤心有餘悸,他在《復陳做梅觀察》一信中寫道:“張總愚(張宗禹的蔑稱)則似劉(劉邦),專以智取,老亮(左宗棠)絕非敵手。餘至今覺有餘悸。”

這光榮的戰績值得張宗禹吹噓一輩子了。

但打仗是一回事,政治又是一回事,捻軍數十萬,怎麼能抵得住清廷舉全國之力呢?

覆亡只是時間問題。

1866年9月,捻軍在許昌召開會議,分軍為二。張宗禹率本部軍西上,稱為西捻軍。賴文光等率另一支奔走于山東一代,稱為東捻軍。後來,東捻軍發來告急書,張宗禹遂率軍千里馳援,採取圍魏救趙的辦法,直接朝著京津挺進。

但可惜的是,那時候情報太不及時了,等張宗禹來到京畿附近的時候,東捻軍已經被清軍打敗了。張宗禹知道這些消息時,已經晚了。清廷派出李鴻章,將其圍堵在運河、黃河和徒駭河之間。

當時陰雨連綿,河水暴漲,張宗禹的戰馬隊伍優勢盡失。黃河水倒灌入運河,水漲三尺,清軍水師炮船雲集。再加上清軍的堅壁清野,張宗禹很快就彈盡糧絕了,最後他選擇了突圍,從此下落不明。

那麼他到底去哪裡了呢?李鴻章給皇帝上奏說是投水而死,但沒有找到他的屍體,這很可能是李鴻章的請功之舉。因為打敗了捻軍,卻把賊首放走了,不是啥光彩的事,但賊人死了只是沒找到屍體,這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對此,與他聯合作戰的左宗棠都不相信,不但不信,還專門拆臺,派了很多士兵沿河尋找逃匿的張宗禹蹤跡。幸運的是張宗禹確實沒死,而是沿河向下遊跋涉,最後隱居在了某個偏僻的小山村,這個戰神,反偵察極為高明的專家,就這樣,在這裡認乾親,看風水,為民醫病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他藉以容身的小破屋,還能尋到模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