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真正讓它成為咽喉得到明代,因為北京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朱棣定都北京之後,西北方向直面蒙古的威脅,而張家口處於蒙古攻打北京最近的道路上,於是明政府先後設置了“宣府三衛”和“萬全都指揮使司”,並大力修繕和修建了附近的長城,這使張家口成為現今保留長城最長的區域。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真正讓它成為咽喉得到明代,因為北京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朱棣定都北京之後,西北方向直面蒙古的威脅,而張家口處於蒙古攻打北京最近的道路上,於是明政府先後設置了“宣府三衛”和“萬全都指揮使司”,並大力修繕和修建了附近的長城,這使張家口成為現今保留長城最長的區域。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作為“咽喉”的張家口,既是軍事的,更是經濟的。

1571年嘉靖年間,隆慶和議後,張家口成為重要的蒙漢互市之地。清代,長城內外統一,漢蒙不再對立,加上晉商的參與和清政府的推動。漢蒙民族貿易發展進入新時期,張家口成為了漢蒙貿易的中轉中心和貨物集散地,逐漸形成市鎮。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真正讓它成為咽喉得到明代,因為北京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朱棣定都北京之後,西北方向直面蒙古的威脅,而張家口處於蒙古攻打北京最近的道路上,於是明政府先後設置了“宣府三衛”和“萬全都指揮使司”,並大力修繕和修建了附近的長城,這使張家口成為現今保留長城最長的區域。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作為“咽喉”的張家口,既是軍事的,更是經濟的。

1571年嘉靖年間,隆慶和議後,張家口成為重要的蒙漢互市之地。清代,長城內外統一,漢蒙不再對立,加上晉商的參與和清政府的推動。漢蒙民族貿易發展進入新時期,張家口成為了漢蒙貿易的中轉中心和貨物集散地,逐漸形成市鎮。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康熙年間,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開始,張家口成為從恰克圖到北京的必經之地。

於是張家口逐漸發展為對蒙俄的陸路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乾嘉時期,張家口商貿達到鼎盛,張家口發展成為著名的塞外商城,從明朝時期的對蒙貿易轉向了對俄貿易,從對內貿易轉向對外貿易。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真正讓它成為咽喉得到明代,因為北京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朱棣定都北京之後,西北方向直面蒙古的威脅,而張家口處於蒙古攻打北京最近的道路上,於是明政府先後設置了“宣府三衛”和“萬全都指揮使司”,並大力修繕和修建了附近的長城,這使張家口成為現今保留長城最長的區域。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作為“咽喉”的張家口,既是軍事的,更是經濟的。

1571年嘉靖年間,隆慶和議後,張家口成為重要的蒙漢互市之地。清代,長城內外統一,漢蒙不再對立,加上晉商的參與和清政府的推動。漢蒙民族貿易發展進入新時期,張家口成為了漢蒙貿易的中轉中心和貨物集散地,逐漸形成市鎮。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康熙年間,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開始,張家口成為從恰克圖到北京的必經之地。

於是張家口逐漸發展為對蒙俄的陸路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乾嘉時期,張家口商貿達到鼎盛,張家口發展成為著名的塞外商城,從明朝時期的對蒙貿易轉向了對俄貿易,從對內貿易轉向對外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到了近代,京張鐵路和張庫公路的開通,增加了運輸皮毛等貨物的數量,最終將張家口皮毛貿易推向繁盛。

“北京的後花園”——張家口的未來

張家口共16個區縣,國定和省定的貧困縣就有12個,與保定、承德等地區共同構成了“環首都貧困帶”。

這一方面是由於很多區縣處於山區,本身經濟發展的條件就不夠好,另外則是因為張家口處於北京的上游,為了北京的生態環境,犧牲了一些經濟發展的機會。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真正讓它成為咽喉得到明代,因為北京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朱棣定都北京之後,西北方向直面蒙古的威脅,而張家口處於蒙古攻打北京最近的道路上,於是明政府先後設置了“宣府三衛”和“萬全都指揮使司”,並大力修繕和修建了附近的長城,這使張家口成為現今保留長城最長的區域。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作為“咽喉”的張家口,既是軍事的,更是經濟的。

1571年嘉靖年間,隆慶和議後,張家口成為重要的蒙漢互市之地。清代,長城內外統一,漢蒙不再對立,加上晉商的參與和清政府的推動。漢蒙民族貿易發展進入新時期,張家口成為了漢蒙貿易的中轉中心和貨物集散地,逐漸形成市鎮。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康熙年間,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開始,張家口成為從恰克圖到北京的必經之地。

於是張家口逐漸發展為對蒙俄的陸路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乾嘉時期,張家口商貿達到鼎盛,張家口發展成為著名的塞外商城,從明朝時期的對蒙貿易轉向了對俄貿易,從對內貿易轉向對外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到了近代,京張鐵路和張庫公路的開通,增加了運輸皮毛等貨物的數量,最終將張家口皮毛貿易推向繁盛。

“北京的後花園”——張家口的未來

張家口共16個區縣,國定和省定的貧困縣就有12個,與保定、承德等地區共同構成了“環首都貧困帶”。

這一方面是由於很多區縣處於山區,本身經濟發展的條件就不夠好,另外則是因為張家口處於北京的上游,為了北京的生態環境,犧牲了一些經濟發展的機會。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了解決“環首都貧困帶”的問題,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國家提出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在這個戰略中,張家口是“西北部生態涵養區”,其主要任務仍然是維繫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態環境,並讓自身從中受益。

"

“錫林郭勒向南400公里,張家口,古時的長城關隘,是中原與北方貿易往來的咽喉,更是口蘑的成名之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這樣介紹張家口。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什麼說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貿易的咽喉之地?

“農牧交錯帶”上的咽喉

首先是自然,讓這座城市有了機會。

400mm等降水線穿過的張家口,成了那座架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樑。整個城市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從這城市的樣貌上,你就能嗅到它“咽喉”的味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一般來講,400mm以上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400mm以下的地方,自然植被是草原。即便是耐旱的小麥、小米等作物,一般也只能生長在年降水量大於 400mm的區域,因此年降水量低於此值的地區,不能發展種植業,但是卻可以憑藉草原發展畜牧業。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在古代,這農牧交錯帶的兩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與社會經濟形態。

主要吃肉和奶的草原遊牧民族,需要茶葉提供茶多酚來保持健康。而農耕民族的生活儘管相對富足,但是內地卻沒有合適的地方養殖戰馬,需要從草原獲取,於是雙方在和平時期就形成了“茶馬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經濟與軍事上的“咽喉”

張家口在明代以前,與其說它是“咽喉”,不如說它是“邊城”。

張家口境內現存的長城跨越了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全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它是農耕民族曾經抵禦北境遊牧民族的邊境城市。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真正讓它成為咽喉得到明代,因為北京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朱棣定都北京之後,西北方向直面蒙古的威脅,而張家口處於蒙古攻打北京最近的道路上,於是明政府先後設置了“宣府三衛”和“萬全都指揮使司”,並大力修繕和修建了附近的長城,這使張家口成為現今保留長城最長的區域。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作為“咽喉”的張家口,既是軍事的,更是經濟的。

1571年嘉靖年間,隆慶和議後,張家口成為重要的蒙漢互市之地。清代,長城內外統一,漢蒙不再對立,加上晉商的參與和清政府的推動。漢蒙民族貿易發展進入新時期,張家口成為了漢蒙貿易的中轉中心和貨物集散地,逐漸形成市鎮。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康熙年間,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開始,張家口成為從恰克圖到北京的必經之地。

於是張家口逐漸發展為對蒙俄的陸路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乾嘉時期,張家口商貿達到鼎盛,張家口發展成為著名的塞外商城,從明朝時期的對蒙貿易轉向了對俄貿易,從對內貿易轉向對外貿易。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到了近代,京張鐵路和張庫公路的開通,增加了運輸皮毛等貨物的數量,最終將張家口皮毛貿易推向繁盛。

“北京的後花園”——張家口的未來

張家口共16個區縣,國定和省定的貧困縣就有12個,與保定、承德等地區共同構成了“環首都貧困帶”。

這一方面是由於很多區縣處於山區,本身經濟發展的條件就不夠好,另外則是因為張家口處於北京的上游,為了北京的生態環境,犧牲了一些經濟發展的機會。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為了解決“環首都貧困帶”的問題,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國家提出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在這個戰略中,張家口是“西北部生態涵養區”,其主要任務仍然是維繫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態環境,並讓自身從中受益。

是什麼造就了“咽喉之地“張家口?

圖/網絡

比如 2022 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就成了張家口與北京合作互利的例子。冬奧會將給張家口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例如京張高鐵的快速修建,將為它帶來更多的北京遊客,是張家口的新機會。

它是長城邊上的城市,在北京興起之前,它是一座邊城。但,當北京成了帝都,它也成了中國版圖上的“咽喉”,靜靜的守在北京的北邊。

文丨昆玉河

本文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