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2年,梅蘭芳與楊小樓改編創作了《霸王別姬》,此後歷經數十年,不斷加工修改,已成為屢演不衰的梅派名劇,如今依然是眾多梅派傳承人奉為圭臬的經典。最近,優秀程派傳人張火丁對這齣戲進行了從唱腔到身段、從服裝到道具的全面改革,不久前,張火丁的這出程派《別姬》在首都進行了一場公演,引起不小的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向沉寂的梨園界突然騷動起來。對於張火丁的這一創新之舉,支持者和質疑者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形同水火。

"

1922年,梅蘭芳與楊小樓改編創作了《霸王別姬》,此後歷經數十年,不斷加工修改,已成為屢演不衰的梅派名劇,如今依然是眾多梅派傳承人奉為圭臬的經典。最近,優秀程派傳人張火丁對這齣戲進行了從唱腔到身段、從服裝到道具的全面改革,不久前,張火丁的這出程派《別姬》在首都進行了一場公演,引起不小的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向沉寂的梨園界突然騷動起來。對於張火丁的這一創新之舉,支持者和質疑者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形同水火。

老沈聊戲:曇花一現的程派《別姬》

張火丁、高牧坤主演《別姬》

張火丁以個人的藝術功力和勇氣以及獨一無二的強大人氣推出程派《別姬》,這本身就值得讚歎,這場演出劇場爆滿,一票難求,當晚雖不能說是萬人空巷,但也是眾人爭說的熱門話題。從這一點上看,張火丁成功了,她給不景氣的京劇市場似乎帶來一絲生機。

但,張火丁的程派《別姬》只能是曇花一現。這不是詛咒,京劇舞臺境況已經如此不堪,何必再去詛咒呢?

說曇花一現其實是一種擔心。就張火丁而言,作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她的主要職責是教學,創作新戲只能是次要的,偶一為之,不可能集中精力全面鋪開。張火丁在國家京劇院可以排演大戲《江姐》,併成其代表作,而在中國戲曲學院雖排過《白蛇傳》,但也是偶爾露演而已。有人說,這是“飢餓銷售”,其實未必,因為她的主業是教學而非演出。既然選擇離開劇院而到學院,那就是選擇了從臺前走向幕後,張火丁必須像其他教師一樣嚴格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哪有時間和精力投入演出呢,更何況舞臺演出要調動各方面力量,作為教學單位這談何容易。因此她的程派《別姬》得以展現舞臺,機會難得、已屬不易,但難以持續。

其實,這種曇花一現又何止發生在張火丁身上?振興京劇是當前的戰略任務,其核心是要出人齣戲,這是擺在各級文化部門和每個院團的頭等大事。近些年來,一些新編戲紛紛湧現,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們的好評,像近年來湧現出的《瘦馬御史》《李清照》《瀘水彝山》《成敗蕭何》《建安軼事》《大漠蘇武》《護國將軍》《知音》《梅蘭芳》《華子良》《江姐》《鍾馗》《寶蓮燈》《媽祖》《哪吒》《駱駝祥子》《雷雨》《情殤鐘樓》等。其中不少劇目還獲得了各種級別的獎項,可謂熱鬧一時。然而這些戲有哪幾出站的住腳成為保留劇目?憑心而論,這其中有些戲的基礎還是不錯的,如果繼續加工、特別是在表演上精雕細刻,還是有可能成為優秀劇目的。但可惜的是,這些戲一旦公演後或獲獎後便束之高閣,不再問津。猶如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現在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傳統老戲,不都是歷經幾代藝術家打造磨練出來的嗎?這樣的道理,有關部門和劇團真的不懂?!人心為何如此浮躁,還是有其它利益所驅使?

"

1922年,梅蘭芳與楊小樓改編創作了《霸王別姬》,此後歷經數十年,不斷加工修改,已成為屢演不衰的梅派名劇,如今依然是眾多梅派傳承人奉為圭臬的經典。最近,優秀程派傳人張火丁對這齣戲進行了從唱腔到身段、從服裝到道具的全面改革,不久前,張火丁的這出程派《別姬》在首都進行了一場公演,引起不小的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向沉寂的梨園界突然騷動起來。對於張火丁的這一創新之舉,支持者和質疑者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形同水火。

老沈聊戲:曇花一現的程派《別姬》

張火丁、高牧坤主演《別姬》

張火丁以個人的藝術功力和勇氣以及獨一無二的強大人氣推出程派《別姬》,這本身就值得讚歎,這場演出劇場爆滿,一票難求,當晚雖不能說是萬人空巷,但也是眾人爭說的熱門話題。從這一點上看,張火丁成功了,她給不景氣的京劇市場似乎帶來一絲生機。

但,張火丁的程派《別姬》只能是曇花一現。這不是詛咒,京劇舞臺境況已經如此不堪,何必再去詛咒呢?

說曇花一現其實是一種擔心。就張火丁而言,作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她的主要職責是教學,創作新戲只能是次要的,偶一為之,不可能集中精力全面鋪開。張火丁在國家京劇院可以排演大戲《江姐》,併成其代表作,而在中國戲曲學院雖排過《白蛇傳》,但也是偶爾露演而已。有人說,這是“飢餓銷售”,其實未必,因為她的主業是教學而非演出。既然選擇離開劇院而到學院,那就是選擇了從臺前走向幕後,張火丁必須像其他教師一樣嚴格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哪有時間和精力投入演出呢,更何況舞臺演出要調動各方面力量,作為教學單位這談何容易。因此她的程派《別姬》得以展現舞臺,機會難得、已屬不易,但難以持續。

其實,這種曇花一現又何止發生在張火丁身上?振興京劇是當前的戰略任務,其核心是要出人齣戲,這是擺在各級文化部門和每個院團的頭等大事。近些年來,一些新編戲紛紛湧現,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們的好評,像近年來湧現出的《瘦馬御史》《李清照》《瀘水彝山》《成敗蕭何》《建安軼事》《大漠蘇武》《護國將軍》《知音》《梅蘭芳》《華子良》《江姐》《鍾馗》《寶蓮燈》《媽祖》《哪吒》《駱駝祥子》《雷雨》《情殤鐘樓》等。其中不少劇目還獲得了各種級別的獎項,可謂熱鬧一時。然而這些戲有哪幾出站的住腳成為保留劇目?憑心而論,這其中有些戲的基礎還是不錯的,如果繼續加工、特別是在表演上精雕細刻,還是有可能成為優秀劇目的。但可惜的是,這些戲一旦公演後或獲獎後便束之高閣,不再問津。猶如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現在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傳統老戲,不都是歷經幾代藝術家打造磨練出來的嗎?這樣的道理,有關部門和劇團真的不懂?!人心為何如此浮躁,還是有其它利益所驅使?

老沈聊戲:曇花一現的程派《別姬》

《廉吏于成龍》劇照

還有一個現象令人費解,號稱“尚長榮三部曲”的《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于成龍》,藝術水平一流,得到上下一致讚揚。然而這三出好戲的卻始終走不出上海。像《廉吏于成龍》這樣既有反腐倡廉的政治意義,又有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的深厚功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大戲,應該得到各地積極響應、爭演學演才合道理。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這齣戲也就紅在上海而已。這就叫人聯想到剛解放時眾家爭唱《將相和》的熱烈場面。

《將相和》是著名劇作家翁偶虹1950年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初為李少春、袁世海量身定製,後又為譚富英、裘盛戎做了修改,此戲經過多位藝術家二度創作搬上舞臺,轟動了劇壇。此戲因主題是強調團結,“將相失和,外敵入侵,國家和百姓遭殃”,因此得到上下一致肯定,並且很快風靡全國,各地劇團爭相排演此戲。據翁偶虹先生統計,同為“四大鬚生”的奚嘯伯和楊寶森、文武全才的李萬春、明來京劇團的坤生徐東明、進步京劇團的楊派老生李鳴盛、青島的言派老生言少朋,以及南京的紀玉良、天津的白玉昆等也先後排演了《將相和》,配演廉頗的花臉計有王泉奎、郭元汾、蘇維明、景榮慶等名家。1951年秋,馬連良從香港回到內地,受東北之約前往巡迴演出,馬連良約請袁世海協助演出,巡迴期間也排演了《將相和》。

"

1922年,梅蘭芳與楊小樓改編創作了《霸王別姬》,此後歷經數十年,不斷加工修改,已成為屢演不衰的梅派名劇,如今依然是眾多梅派傳承人奉為圭臬的經典。最近,優秀程派傳人張火丁對這齣戲進行了從唱腔到身段、從服裝到道具的全面改革,不久前,張火丁的這出程派《別姬》在首都進行了一場公演,引起不小的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向沉寂的梨園界突然騷動起來。對於張火丁的這一創新之舉,支持者和質疑者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形同水火。

老沈聊戲:曇花一現的程派《別姬》

張火丁、高牧坤主演《別姬》

張火丁以個人的藝術功力和勇氣以及獨一無二的強大人氣推出程派《別姬》,這本身就值得讚歎,這場演出劇場爆滿,一票難求,當晚雖不能說是萬人空巷,但也是眾人爭說的熱門話題。從這一點上看,張火丁成功了,她給不景氣的京劇市場似乎帶來一絲生機。

但,張火丁的程派《別姬》只能是曇花一現。這不是詛咒,京劇舞臺境況已經如此不堪,何必再去詛咒呢?

說曇花一現其實是一種擔心。就張火丁而言,作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她的主要職責是教學,創作新戲只能是次要的,偶一為之,不可能集中精力全面鋪開。張火丁在國家京劇院可以排演大戲《江姐》,併成其代表作,而在中國戲曲學院雖排過《白蛇傳》,但也是偶爾露演而已。有人說,這是“飢餓銷售”,其實未必,因為她的主業是教學而非演出。既然選擇離開劇院而到學院,那就是選擇了從臺前走向幕後,張火丁必須像其他教師一樣嚴格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哪有時間和精力投入演出呢,更何況舞臺演出要調動各方面力量,作為教學單位這談何容易。因此她的程派《別姬》得以展現舞臺,機會難得、已屬不易,但難以持續。

其實,這種曇花一現又何止發生在張火丁身上?振興京劇是當前的戰略任務,其核心是要出人齣戲,這是擺在各級文化部門和每個院團的頭等大事。近些年來,一些新編戲紛紛湧現,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們的好評,像近年來湧現出的《瘦馬御史》《李清照》《瀘水彝山》《成敗蕭何》《建安軼事》《大漠蘇武》《護國將軍》《知音》《梅蘭芳》《華子良》《江姐》《鍾馗》《寶蓮燈》《媽祖》《哪吒》《駱駝祥子》《雷雨》《情殤鐘樓》等。其中不少劇目還獲得了各種級別的獎項,可謂熱鬧一時。然而這些戲有哪幾出站的住腳成為保留劇目?憑心而論,這其中有些戲的基礎還是不錯的,如果繼續加工、特別是在表演上精雕細刻,還是有可能成為優秀劇目的。但可惜的是,這些戲一旦公演後或獲獎後便束之高閣,不再問津。猶如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現在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傳統老戲,不都是歷經幾代藝術家打造磨練出來的嗎?這樣的道理,有關部門和劇團真的不懂?!人心為何如此浮躁,還是有其它利益所驅使?

老沈聊戲:曇花一現的程派《別姬》

《廉吏于成龍》劇照

還有一個現象令人費解,號稱“尚長榮三部曲”的《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于成龍》,藝術水平一流,得到上下一致讚揚。然而這三出好戲的卻始終走不出上海。像《廉吏于成龍》這樣既有反腐倡廉的政治意義,又有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的深厚功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大戲,應該得到各地積極響應、爭演學演才合道理。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這齣戲也就紅在上海而已。這就叫人聯想到剛解放時眾家爭唱《將相和》的熱烈場面。

《將相和》是著名劇作家翁偶虹1950年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初為李少春、袁世海量身定製,後又為譚富英、裘盛戎做了修改,此戲經過多位藝術家二度創作搬上舞臺,轟動了劇壇。此戲因主題是強調團結,“將相失和,外敵入侵,國家和百姓遭殃”,因此得到上下一致肯定,並且很快風靡全國,各地劇團爭相排演此戲。據翁偶虹先生統計,同為“四大鬚生”的奚嘯伯和楊寶森、文武全才的李萬春、明來京劇團的坤生徐東明、進步京劇團的楊派老生李鳴盛、青島的言派老生言少朋,以及南京的紀玉良、天津的白玉昆等也先後排演了《將相和》,配演廉頗的花臉計有王泉奎、郭元汾、蘇維明、景榮慶等名家。1951年秋,馬連良從香港回到內地,受東北之約前往巡迴演出,馬連良約請袁世海協助演出,巡迴期間也排演了《將相和》。

老沈聊戲:曇花一現的程派《別姬》

新中國成立初期,報紙上經常刊登某劇團“向兄弟劇種移植劇目”、“向兄弟院團學習演出劇目”等廣告。各劇種、各院團之間在創作新編劇目上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蔚然成風。這樣的良好風氣有力推動了京劇藝術的發展。像曾風靡全國、各地爭相移植排演的《十五貫》來自浙江崑蘇劇團,中京院四團劉長瑜等創排的《春草闖堂》移植於福建莆仙戲,張君秋的《望江亭》改編於川劇《譚記兒》,趙燕俠的《碧波仙子》源自越劇《追魚》……等等。

如今這種熱烈場面已不復存在,優秀劇目也就難以傳承推廣了。這裡也許有版權問題限制,但主要還是認識侷限,現在講究鼓勵原創,拿別人原創的作品再創作猶如“炒冷飯”,沒人願意幹。現在連本劇團獨創的劇目也沒有興趣繼續打磨了,“十年磨一戲”已成為歷史。

如今的京劇舞臺似乎形成這樣的二元格局,一方面,各劇團都有若干傳統老戲當家,每當過年過節之際就拿出來應景,顯示繁華,於是有了看不完的“鎖四龍”之說(《鎖麟囊》《四郎探母》《龍鳳呈祥》);另一方面,一旦有任務,如戲曲節或大獎賽,便傾全力排演幾齣新編戲來打造門面,甚至不惜重金邀請著名話劇導演執導,從京津滬臨時請來大腕擔任主要演員、本團演員甘當龍套,以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其實戲曲界全國知名編劇、知名導演、知名作曲家為數不多,一到戲曲節,他們便忙的團團轉。據說,一次京劇節上七出新編戲有六出的唱腔設計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一時傳為笑談。這樣的藝術創作,能有生命力嗎?但劇團卻趨之若鶩、樂此不彼,因為編新戲既有鉅額創作補貼和獎金、又顯示政績,何樂而不為呢,至於如何出人齣戲則可不顧,於是短命的新戲或叫做曇花一現便不可避免了。

一出新戲出臺,戲迷們總希望這是一出真正的好戲,而不是曇花一現。久而久之才讓人明白,原來曇花一現才是當代京劇的常態。嗚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