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在近現代畫壇上被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1899—1983),可說是一位全能畫家,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畫,無所不精。然而,在這些繪畫題材中,最受大眾歡迎的,則非仕女畫莫屬了。據說張大千在中學時,便經常在課堂上偷畫美人作為消遣;到了30多歲,即已遍習唐寅、仇英、陳洪綬、改琦、顧洛、任伯年等明、清諸家的仕女畫風;42歲起赴敦煌臨摹壁畫之後,其人物畫功力更上一層樓。在他筆下,無論是古裝仕女,抑或經過他理想化的時裝美女,無不色彩華美、妍麗動人,為他博得了“張美人”的稱號。


翠樓遠望仕女:上溯唐代仕女畫風

目前收藏於四川博物院的張大千仕女畫,多半為其1943年自敦煌歸來後的作品,其中又以繪於1943年的《翠樓遠望仕女》(圖1)年代最早,由此可一窺張大千仕女畫由明、清上溯唐代,逐漸形成個人工筆重彩美人畫風的轉變歷程。此幅畫作之佈局相當別出心裁,物象均集中安排於畫面右上角。只見由白色捲簾、翠綠垂柳與紅色欄杆框圍出的私密空間裡,一位美人正斜倚於欄沿,下巴憑靠於交疊的指掌之上,仰頭凝視著前方,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畫面左下角題有張大千詩句“楊柳青青乳燕飛,樓頭思婦試春衣。劇憐不作凝妝態,知有天涯人未歸”,不僅清楚地點出畫中意旨,更為這幅畫增添情景交融的詩意。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1. 張大千,《翠樓遠望仕女》,1943,四川博物院藏


從風格來看,此幅畫採取寫意的白描畫法及重彩設色,衣紋爽勁流暢,起止轉折略有頓挫。在人物的開臉上,則於額頭、鼻子和下巴塗以白粉(俗稱“三白法”),藉以烘托出人物的神韻和臉部的立體感。這些手法,明顯源於張大千最喜愛臨仿的唐寅或改琦。不過,相較於明、清仕女畫中瓜子臉、削肩狹背、細眼窄眉的纖弱女子形象,張大千此幅畫中所繪美人,已是臉頰圓潤、體態豐腴、眉眼飛動有神采的健美女子(圖2),其形象更趨近於敦煌壁畫的風格。從張大千所臨摹之敦煌晚唐《大梵天王赴法會》引路菩薩的臉部描繪(圖3),即不難看出兩者在風格上的相似性,尤其在眉眼的畫法上,都是先以濃墨蘭葉描勾繪眉毛,再用淡赭細筆輕描上眼瞼鼓凸的弧線,繼之勾出瞳仁的輪廓,以淡墨渲染深淺,使畫中美女優雅含蓄之目光躍然紙上。此外,若再細看美人交疊的雙手,不僅手掌及指節、指甲皆以清晰有力的鐵線描勾勒,結構精準,並且極具溫厚豐柔的美感。此種表現實亦得益於張大千仔細摹寫敦煌唐代壁畫的心得體會,誠如他在為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所繪《敦煌手相畫》之題跋所言:“莫高窟初唐佛、菩薩手印……筆極溫厚,能狀難狀之態,非後人所及也。……開(元)天(寶)時畫手,指掌豐柔,爪甲退入指頂。”(圖4)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2.《翠樓遠望仕女》,局部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3. 張大千,摹晚唐《大梵天王赴法會》,局部,四川博物院藏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4. 張大千,《敦煌手相畫》,局部。為李霖燦繪製。張大千原注:此開天時畫手,指掌豐柔,爪甲退入指頂


經過20世紀40年代臨摹敦煌壁畫的洗禮,張大千不僅繪畫功力劇增,其對中國早期人物畫的歷史、風格以及技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也讓他得以在摹古或創作的路途上跨越明、清諸家,直接上溯唐、宋以前仕女畫的源頭。例如,張大千傳世最為精美的人物鉅作《文會圖》,便是他在1945年以自身所理解的唐人用筆與設色法,重新詮釋五代周文矩《宮中仕女圖》和北宋徽宗《文會圖》等傳本的成功範例。同一年的冬天,張大千也在溥心畬的慫恿下,嘗試使用唐人筆意,對自己所收藏且最為珍愛的趙孟頫白描《九歌圖》冊進行了臨寫(圖5)。畫中仙女的造型及衣褶線條勾勒之細謹、勁健有力,無不充滿了唐代閻立本或吳道子的風韻,從中確實能清楚見到張大千意圖力追唐代人物畫大家、於畫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宏偉企圖。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5. 張大千,摹元趙孟頫白描《九歌圖》,局部,1945

摩登仕女:永恆的美女可以縱橫古今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誠然深得古代仕女畫的神髓,但由於他擅長寫生,故其創作中又往往融入眼中所見美女形象;舉凡平日交往的名門閨秀、學生、名伶,甚至是應酬作陪的酒女,無一不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如1944年初秋,大千與友人齊聚暢飲,席間有趙姐、阿環、波小妹三位酒女作陪,勸酒夾菜。當天,阿環身著深青色洋裝,半醉半醒斜躺,雙腳蹺起,露出雪白肌膚,姿態十分撩人。張大千在黃君璧和一群酒友的慫恿下,揮毫創作了《摩登仕女》(圖6),將阿環嬌慵睏倦、玉腿藕臂的形象畫了下來,堪稱其美人畫中的“限制級”作品。來年(1945),張大千又重作一幅《摩登仕女》(圖7),圖中的阿環成了背倚芭蕉樹、身著白色鑲邊旗袍、曲膝席地端坐的模樣,不僅與前幅斜躺的姿勢不同,其交疊的雙手亦仿如唐代菩薩一般,臂上各系金釧一雙,又戴上鐲子。儘管阿環足蹬綠色露趾高跟鞋,髮型與面部妝容依舊相當時髦,看似風情萬種;但大千在此改用了優雅的白描線條,及色彩不那麼濃豔的淺絳設色,再搭配常見於傳統文人畫中的芭蕉及墨竹題材,遂使這位現代裝扮的仕女一改冶豔風格,充滿了古典之美。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6. 張大千,《摩登仕女》,1944,臺北私人藏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7. 張大千,《摩登仕女》,1945,臺北私人藏


仕女擁衾圖:富有現代感的表現手法

除了將民國時裝仕女入畫,張大千也嘗試以他在日本所見的浮世繪美人畫作為創作藍本。如作於1946 年的《仕女擁衾圖》(圖8),描繪一位秀髮垂肩、膚若凝脂的美人,正以錦被裹身,側身俯臥於屏風前的床(椅)上,眼神凝視著觀者,極富典雅浪漫之感。此畫雖以唐人的筆法描繪仕女之五官和手部,且被褥上的裝飾花紋也源自敦煌窟頂的藻井圖案,但畫家在此借用了浮世繪的表現手法,以三折屏風為背景,結合床褥半掩的倚側美人,遂成為相當富有現代感的構圖,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時代的視覺經驗及生活感受。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8. 張大千,《仕女擁衾圖》,1946,四川博物院藏


本幅畫上方有張大千題詩云:“長眉畫後尚惺忪,紅豆江南酒面濃。別有閒情怪周昉,不將春色祕屏風。”在此詩中,張大千將自己比擬為唐代仕女畫大師周昉。周昉之畫風,據時人記載,乃為“衣裳勁簡”“彩色柔麗”,尤其擅長觀察和描寫唐代宮廷婦女生活的各種情態;就這一點而言,其實與“在觀察、欣賞美麗的女人以搜求畫稿時,比別人更仔細”的張大千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從張大千的美人畫中,我們看到了他不僅僅通過精練的筆墨和個人獨到的審美觀,隱隱再現一種業已失落的唐代仕女畫風,更進一步於古典藝術中再創新境,捕捉美人永恆動人的神韻。


文・圖∣廖堯震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9年4月刊。原標題:《大千腕底偏多美婦人:張大千20世紀40年代中期所繪的美人圖》。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何以縱橫古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