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

語文 魯迅 顧明遠 文學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9-23
顧明遠: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顧明遠: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

我不是魯迅研究者,也不是語文教師。因此我談魯迅語文教學,可能說不到點子上,但與魯迅也有點關係。

1981年,我與杭州學軍中學原校長俞芳、原杭州大學金鏘教授共同編寫了《魯迅教育思想與實踐》一書。俞芳校長和金鏘教授訪問了10多名當時還健在的魯迅的學生。現在這些學生都已過世了,這份材料很有史料價值。近年來,我相繼編了《魯迅作品裡的教育》和《魯迅教育文存》。但我只是在魯迅著作中尋覓魯迅的教育思想,對魯迅沒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對於在中小學如何講授魯迅的作品,更是外行,所以我只能談一點初淺的感想。

先從語文的功能說起。這個問題歷來有爭議,語文教學是強調它的工具性還是強調它的文化性?現在這個爭論好像基本上平息了,特別是新課標出來以後,強調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態度。但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問題還會表現出來。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語文當然要教學生能聽能說能寫、能與人交流,但交流總要有內容,內容就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因此語文還有傳承文化的功能。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們曾經一度學習蘇聯,把語言和文學分開了,後來感覺到不對,不符合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又合起來了。俄語很特別,它有性別的要求,還有6個格,主格、受格、所有格等等,很麻煩,要特別進行語法教學。但是他們非常重視文學課,認為文學傳承文化,俄語是傳承俄羅斯文學的重要途徑。講一個小故事,上世紀50年代,我在蘇聯留學,有一次到書店買書,旁邊一個老太太手裡拿著一本書,問我書的封面上的畫是誰畫的,內容是什麼?我答不出來。她訓了我一頓,說:“我們的中學生都知道,可你還是大學生呢!”

我國語文教學是合在一起,從範文中學語言文法。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學語文不教語法。什麼主語賓語,都是學英語時才講到。我國語文課歷來重視範文,通過範文,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學到了中國的文學藝術的歷史脈絡,知道古代有四書五經,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我講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為什麼一定要有魯迅的作品。因為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像唐詩中如果缺了李白、杜甫,就缺了那個時代的文學。中學語文教材中不能沒有魯迅。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是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夕。魯迅喚醒民眾的呼聲,是民族的心聲。所以他死後,民眾在他的靈柩上蓋上民族魂的旗幟。

在中小學課本中選入魯迅的文章,歷來有爭論,包括選擇多少篇,選哪些篇等等,一度還出現難教、難學的問題。在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就牽涉到如何選文、如何教學的問題。

我對魯迅語文教學有幾點初淺的意見。

第一,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因為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魯迅作品已經成為中國現代的文化經典,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現在我們強調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內容就包括近現代優秀革命傳統,而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正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至於選多少篇,那是次要的問題,當然也應確保有一定數量。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學習魯迅作品優美的文字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魯迅。因此,要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來理解魯迅的作品。有人說,魯迅的時代離我們遠了,現代的孩子不能理解了。這不對。孔子離現代更遠,李白、杜甫離我們也很遠,我們語文課本中總要有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是經典。我們學外國文化,總也離不開莎士比亞、伏爾泰、歌德、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也是因為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

第三,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過去總以為小學生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實際上,魯迅有不少作品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許多作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如初中教材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社戲》《風箏》《阿長與〈山海經〉》《雪》,高中教材選的《紀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未有天才之前》《藥》《春末閒談》等文章,文字優美,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很適合中小學生學習。

第四,除了教好課本中的課文,還應該引導學生課外多讀一些魯迅的作品,特別是在中學高年級。課本里選的作品總是有限的,要真正瞭解魯迅,還應該廣泛閱讀他的作品。我上中學的時代是舊社會,初中語文讀《孟子》,高中讀《古文觀止》,但我們在課外讀了魯迅、巴金、冰心的許多作品,讀了許多進步的文學作品和哲學社會科學作品,這些作品引導一批批學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今年啟用的教育部統編語文新教材的一個特點就是倡導學生課外閱讀。在前不久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說:“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無從談起。”他說:“整個教材,課文數量是有所減少的,但是衍生閱讀的量大增,就是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所以學魯迅的作品,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第五,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思考。魯迅的文章內容是很深邃、雋永的,需要細細去思考體會。有些內容不是一兩個解釋可以準確把握的,會有多種解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先下結論,而應引導學生多思考,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思想。(作者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0日第9版,課程週刊

本期編輯:彭詩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