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羽絨服 幼兒園 早期教育 育兒 小公主變形計 2019-01-02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同事娜娜剛剛問我:“你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都這麼倔呢?”

今天多冷啊,最高溫度才零下五度。我好言好語跟妞妞說,“天兒冷,咱就穿這件厚羽絨服,好嗎?”你猜她怎麼說,她竟然說不好,非要穿她姨媽給她新買的外套,就短短一層絨,能暖和嗎?她要感冒了,我不也得跟著遭罪嗎?後來我摁著她給穿上了。這一大早就跟打仗一樣,生了一肚子氣!

妞妞是娜娜的女兒,五歲多,上幼兒園中班,大眼睛,能說會道,我見過的:“那你一開始就直接跟孩子說必須穿厚羽絨服唄,還問孩子好不好乾什麼?”

“哎呀,這不是習慣了嗎……”

很多父母都跟娜娜一樣,跟孩子說事兒時,喜歡問孩子“行不行”“好不好”,這樣說話似乎自我感覺更溫柔更謙和。在潛意識裡,父母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對生活更有掌控力,認為孩子們表示同意之後再行動,參與感會更強,自主性也能得到提升。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可正如娜娜和妞妞,習慣性問孩子們“好不好”“行不行”的家庭,親子之間的矛盾反而更多了。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很多父母只是把“行嗎”“好嗎”當成口頭禪,它們更像是一個語氣詞,內心深處並沒做好迎接不同意見的準備。很多父母甚至完全不能接受孩子說不。

第二,不少父母不僅不允許孩子說不,還會對孩子橫加指責和評判。

妞妞早上沒對媽媽穿羽絨服的提議說好,就被娜娜定義為“倔”;同樣的,當孩子對父母的提議說“不”時,父母類似反應還有:

好好跟你說不行是吧?非要命令你嗎?

你吃的米還沒我吃的鹽多呢,你懂什麼啊?

媽媽還不是為你好啊,你怎麼這麼不知好歹啊?

......

說好的尊重,在孩子說不之後,變成了簡單粗暴;原本希望孩子具有的掌控感和自主感,在孩子說不之後,變成了家長眼中的“不知好歹”。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大事小事都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而在孩子回答後又不能真正接受孩子的選擇,對親子關係沒有益處,只有傷害。

孩子十次說出自己的想法,九次都被打壓,被否定,被指責,那麼,第十一次當父母問詢,孩子還會願意動腦嗎?反正想了也白想;還會願意開口說話嗎?反正說了也都是錯的。孩子慢慢會產生一種認知:父母的詢問和商量都只是“假招式”,不值得相信,更不必當真。從此,懶得跟父母做深入和積極的溝通。

隨著孩子的成長尤其是青春期的到來,如果父母還只是拿這種詢問當口頭禪,卻不給孩子真正的自主權,孩子就會質疑父母的愛,對彼此間的信任產生懷疑,傷害到親子關係。

我一個朋友女兒已經上初中了,很少主動跟她聊天。她有時主動跟她說事,問她好不好,孩子就反問:“我說好不好,有用嗎?你們想要我怎麼做,你們就直說。”這樣的氣氛讓我朋友很難受,也很無奈。

所以,不管是娜娜對她五歲的女兒妞妞,還是我朋友對她青春期的女兒,不走心地“好不好”“行不行”對親子關係完全沒有滋養。父母最好改掉這樣的口頭禪,真正去關注孩子。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父母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如果孩子與父母氣質類型不同,很可能對好不好的選擇跟父母不同,父母詢問孩子時要謹慎。

心理研究表明,人與人在氣質上天生存在差異,表現在9個維度上:活動量、節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適應性、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

你的孩子是精力旺盛型嗎?行為是否表現出可預測的規律性?對陌生人和新環境的第一反應是接近還是迴避?能很快適應變化嗎?對噪音、溫度、光線等敏感度如何?是否經常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容易開心愉快嗎?能夠專心做一件事,還是很容易被打擾?對已經開始的一件事,容易放棄還是會即便累了,還仍然在堅持?

在分析完自己的孩子之後,你還可以用這9個維度來考察一下自己。通過氣質的眼鏡,父母就會看到並理解孩子與自己的分歧點和契合處,在親子關係中,更好的調整自己的期望,並預判孩子的迴應。

比如,一個適應力強並且情緒反應度高的媽媽,很可能在看完一場演出後建議孩子上臺去跟演員合照,但如果孩子屬於迴避型,注意力還沉浸在剛剛結束的表演上,媽媽建議完的這個“好嗎”,很可能換回的就是孩子的“不”。媽媽會不開心,孩子也會固執地站在原地,兩人很可能因此吵起來。

若父母瞭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就會明白孩子會什麼不願意。再進一步,父母還能不斷調整自己的期望和引導模式,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這種情況就會大概率減少。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有些事,父母必須做定基調的那個人。直接去掉“好嗎”“行嗎”,會讓決定更權威,孩子也更容易執行和遵守。

孩子是不是應該繼續練琴?幼升小是選擇家門口的學校還是離家較遠但口碑更好的另一所學校?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如果孩子年齡小,不足以做出合理判斷;或事情涉及的選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孩子的成長軌跡,那麼,父母就應該為這類事情直接定出基調。

此時,平靜沉穩地告訴孩子你的想法,直接去掉“好嗎”,“行嗎”,會讓決定更權威,更有力量感。孩子也能因此明白其中的不可抗拒性,更有利於孩子執行和堅持。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對日常生活中的非重大事件,比起只給出一個選擇後問孩子好不好,多給孩子提供幾個真實選擇,更能幫助孩子建立掌控感。

如果孩子在看書,比起問孩子“我們去洗澡吧,好嗎?”,可能問孩子“是現在洗澡還是再看10分鐘然後去洗澡?”,孩子更容易建立“該洗澡了”的認知,而多出來的這個“10分鐘後再洗”的選項,也讓孩子很容易接受併產生行動。

類似的,如果父母希望週末帶孩子去公園走一走,那麼,與其問孩子“我們去公園好嗎?”不如問孩子,“我們是去去北海公園還是去中山公園?”更能有效引導孩子的期望,減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分歧。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分歧在所難免。父母不妨嘗試使用ABC法則來尋求孩子的合作。

比如,父母希望安靜休息一會兒,但孩子一直在房間裡拍皮球。跟孩子提議停止或十五分鐘後再玩,似乎也沒有效果。可以用ABC法則說出自己的感受,你在房間裡踢皮球(你做了A),聲音很大,吵得我頭疼,這讓我感覺非常難受。我真的希望可以安靜休息一會兒。(我的感受是B)。所以,請你去房間外面拍皮球(請你做C)。

善於使用ABC法則,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坦誠說出你的請求,能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處境,能幫助孩子達成與父母的合作,營造健康的親子關係。

你會經常問孩子“好嗎”“行嗎”?改掉這些口頭禪,親子關係更好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育有一兒一女,用真實的養育經驗和走心的育兒思考,助力您輕鬆育兒。

感謝您的閱讀和轉發,歡迎您關注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