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逐利和IBM轉型的悖論

雲計算 巴菲特 IBM 巴郡公司 胖頭陀 2017-05-25

巴菲特的逐利和IBM轉型的悖論

對於優質素材的掘取,媒體人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

現年87歲的沃倫·巴菲特當然是一個絕好的IP,而將他與IBM這樣的企業聯結到一起時引發而生的聚合效應,我們不難想象。

在日前的第52屆巴菲特股東大會,暨201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已將2011年以來持續買進的約8100萬股IBM公司股票減倉三分之一。

他表示,“對IBM存在判斷錯誤。”於是乎,一些媒體開始相信IBM的低迷將持續下去,認為這家公司已經被雲計算時代遠遠拋開。

巴菲特的7年與IBM的107年

平心而論,以上媒體的類似觀點我是不能苟同的。

首先需要聲明一點,我對股神巴菲特非常尊重,不過這並不代表他任何時候都代表了硬幣“正確”的那一面——假如我們可以用擲幣的方式來對事物進行決策分析的話。

如果巴菲特一貫正確,那麼世界上就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投資公司,因為假如那樣跟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決策就足矣,何必節外生枝?

在投資領域,老巴已經算是一個長期投資持有者了,但我們不要忘記他畢竟是一個投資人,投資人著眼的永遠是短期的利益,而一個百年企業要做的,是為下一個百年籌劃的轉型。更何況,老巴只賣掉了手中三分之一的IBM股票。

事實上,巴菲特對於減持IBM股票也沒有顯得信心滿滿,他為此特別補充的一句話在國內媒體的報道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這是一種不同的分析,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毋庸置疑,IBM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一次的轉型不僅對IBM,甚至於對世界科技和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同樣具有非常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巴菲特的逐利和IBM轉型的悖論

在企業文化的宣揚中,很多企業聲稱要做百年老店,然而他們的各種決定看起來往往只是為來年打算,至多不超過三五年。與此類公司不同,問世於1911年的IBM必須考慮下一個百年的發展之道

很“不幸”的是,作為科技產業引路人的IBM沒有任何的捷徑可走,也沒有前人的真經可尋,這意味著它必須審慎地思考和穩妥地行動,然後一步一步邁出去,試探腳下的虛實。

因為伴隨著IBM轉型一同前行的,是全球大多數的金融、電信、航空、零售,所有這些企業的積澱豈是一日之功,又豈是雲計算、互聯網創新可以全面覆蓋的?

IBM的企業經營哲學的意義在於,公司可以在發展中犯一些小錯,並不斷去調整和修正,從而確保公司長期的可發展性和持續性。與之對應的,則是任何的冒進和躁動很有可能會成為企業的致命傷——企業愈大,這種可能性就愈高。

作為當今科技世界的領導者之一,在過去的一百年裡,IBM就是這樣實踐的,它的發展也不是始終保持一條“長陽線”。在不同的時代裡,IBM也曾經遇到過多次挑戰,最終憑藉深刻的洞察和堅定的轉型,IBM一次次地轉危為安,始終屹立在全球科技企業的前列。

試問,對於像IBM這樣的一家公司,花費幾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進行轉型,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企業級的雲計算博弈

變革從不是一蹴而就,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多年之後,才會真正意識到當年那場變革孕育出的巨大力量。

在100年的輝煌之後,IBM進入到下一個百年大考的開場。各種跡象均顯示出,“跳舞的大象”已經走出了最低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面對這個數字化的世界。

在漫長的發展階段中,IBM曾經不止一次在計算的藍圖中描繪出“雲計算”的雛形,譬如十多年前的“隨需應變的電子商務”(E-Business On Demand),它能夠滿足在不可預測的環境變化中的客戶需求,對計算量、市場機會和外部威脅作出快速的反應和高效的處理。

然而,囿於當時的技術及其架構所限,“隨需應變”並沒有大行其道,但是它指明的方向引領了一大批科技公司對計算模式變革的深度思考,新計算浪潮的到來可謂一觸即發。

結果是,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公司迅速站在了雲計算的上風口,IBM自己反倒是趕了個晚集,直到2013年收購了美國第三大雲計算公司SoftLayer之後,IBM才在真正意義上贏得了同場競技的資格。

巴菲特的逐利和IBM轉型的悖論

悲觀者認為,姍姍來遲的IBM在雲計算市場中恐怕並無多少機會。姑且不論這種看法是否理性,從科技史的發展來看,任何領域都有創新的機會,即便是很成熟的領域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更遑論才剛剛上路不久的雲計算?

市場只有缺席者,沒有遲到者。

看似風起雲湧的公有云變革,其實目前只有5%的企業數據運行在公有云上,那麼其餘的呢?95%是關乎企業發展乃至世界經濟走向的數據,它們在短時間內不可能一步遷移到雲端,而它們又是掌握著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發展命脈的數據。

IBM所擔負的重任,就是尋找一條讓這些企業向新模式轉型的安全、穩健的道路,這個任務Amazon做不了,Microsoft做不了,BAT也做不了。

現代市場的拓展,一方面要腳踏實地,另一方面又要展翅高飛。前者靠執行力,後者靠創造力,而在IBM的百年發展中,這二者須臾未曾缺席過。

關於IBM的執行力和創造力,最好的解讀莫過於白紙黑字的專利數量。截至去年,IBM已經連續24年穩居全球科技企業專利榜的第一

專利數量的多少,可能並不是一家公司在研發和技術實力方面的完整反映,但它真實體現出企業對未來發展走向的把控能力,更表明這家企業在進入相關市場領域時不會遭遇到“專利牆”。

2016年,IBM獲得了多達8088項專利,其中超過30%與雲計算、大數據和認知計算相關。業界普遍認為,雲計算的發展已經進入到深度競爭的階段,在技術上搶佔制高點將會成為左右戰局的核心要素。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厚積薄發的IBM已經為雲計算做好了未來十年的技術儲備,其深厚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也必然會水到渠成。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如果當年IBM錯過了SoftLayer,那它就真的和這個時代漸行漸遠了。值得慶幸的是,這畢竟只是個虛無且遙遠的假設而已。

商業人工智能佔得先機

雲計算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是計算模式上的革命,更為我們帶來過去不敢想象的海量數據,從而支撐起人類關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宏大構想。

現在的人工智能與過去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再是基於公式的紙上談兵,所有的出發點都來源於數據,而IBM旗下的Watson已經在各個不同的領域裡表現出令人信服的能力。

當別人還在下棋,沉迷於遊戲與機器人之間遊戲博弈的時候, IBM已經開始在商業人工智能領域布起了一盤真正的商業人工智能的大棋!

巴菲特的逐利和IBM轉型的悖論

在此,我們不去列舉Watson在智力節目中打敗人類頂尖選手的案例,談談它在醫療領域的進展吧!

去年參與的對某病患的診斷中,僅僅用了10分鐘,Watson就通過對2000萬份研究論文的學習,得出最終結果:該患者得了一種罕見的白血病。與此同時,Watson還提出了適當的治療方案。

同樣是去年,IBM 正式宣佈將Watson for Oncology(Watson 腫瘤解決方案)引入中國。截至目前,已經有二十多家國內的頂級醫院使用該系統,輔助醫生進行診療工作。

從“輔助”二字我們不難看出,相對於其他公司,IBM對人工智能的定義和闡釋更為溫情。IBM堅信,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也不會取代人類的專業能力,只會加強人類的認知能力

目前,Watson已經開發出針對不同行業和應用領域的40餘種產品,通過運用先進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知識表達、推理和機器學習等技術,來收集大量證據,生成假設,並進行分析和判斷。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行業和公司積累了大量未經充分挖掘的數據資源。由於龐雜和非結構化的特徵,很多數據難以用傳統的數據分析方式進行處理,這就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充分的施展餘地。

當行業開始思考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時候,很多人忽視了IBM擁有的一項巨大優勢,那就是IBM與生俱來,並且在長達一個世紀裡不斷演進和深化的行業經驗

一家新興的甚至是體量很大的年輕公司,在企業用戶面臨的問題上,往往只能片面地解決部分痼疾。一些互聯網公司可以幫助酒店或零售企業解決支付和CRM之類的問題。但是由於行業化的積澱不足,當深入到企業的核心繫統裡,面對複雜的各類問題的時候,它們便束手無策了。

IBM不存在以上的問題。在金融、電信、製造、零售、交通、能源,以及人們能夠想到的任何行業裡,IBM擁有的行業佈局和用戶場景都非常領先,無論從雲計算、大數據分析或是認知計算的任一角度切入,IBM均可以帶給客戶“領先技術+深度行業化”的巨大回報。

IBM致力於將認知計算裝載進萬物之中,為此它不斷加強在各個領域的佈局。譬如今年2月,造價2億美元的Watson物聯網事業部新總部正式落地慕尼黑,這也是IBM有史以來在歐洲的最大單筆投資。

數字化轉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客戶所期待,他們的需求與日俱增,而藉助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客戶將能夠在更深維度上感知和洞察數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運營轉型。

在這裡,我們不妨再回放一下IBM多年前的一則廣告語:“…洞察力、服務和解決方案,成就隨需應變的世界…

且慢!這豈不就是當前IBM認知計算+雲計算戰略的真實寫照嗎?

很巧妙的耦合。在多年之後,迴音嫋嫋的“隨需應變”和IBM當前的企業發展戰略,終於融入到同一條河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