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岳陽盡 新風洞庭開——岳陽樓區深化文明建設紀實

洞庭之濱,人文薈萃;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目之所及湖湘大地,人們傳唱著崇德向善的文明歌,談論著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踐行著真善美的文明行為,共建與己休慼相關的文明城市。這些文明現象、文明行動吹拂進岳陽樓區每一個角落,塑造起新一代樓區人尚禮自信的文化筋骨。

對準座標 畫出最大“同心圓”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座標、是“定海神針”,它既是枕邊書,又是耳畔歌,是社區、街道里開展的志願服務,是一個個俯拾皆是的“最美”細節,是岳陽樓下遍吹的好家訓好家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轉化為全區居民的自覺追求和切實行動。

岳陽樓區推出志願服務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推選出6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8個最佳志願服務項目、10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50個最美志願者,“最美系列”深入單位、群體、個人,為市民樹立身邊模範。開展“好人365”,“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推薦身邊好人線索4000餘條,共推薦“湖南好人”5名,上榜5名,推薦中國好人1名,上榜1名。引導廣大群眾見賢思齊、爭做好人,引領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新風尚。

走進五里牌街道新城社區的“市民課堂”,“岳陽樓下話家風”講座吸引了50多位居民。這裡是社區退休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勞模、老專家等“五老”自發組建的和諧志願宣講團,在開展“微宣講”。居民許爹告訴筆者:“微宣講採取的是拉家常、講故事的方式,以小見大,把理論天線與民情地線打通,用身邊的故事宣傳黨的好政策。”

同時,為鞏固文明城市建設成果,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觸角延伸得更深、更廣、更快,該區文明辦將文明創建工作有效地融入到網格中、融入到居民生活中,探索建立“四微”服務新模式,通過微傳播、微心願、微課堂、微展演,收集社區網格中的社情民意,在群中為居民傳播正能量、達成微心願。利用微信、QQ等新媒體,傳播政策諮詢、解決群眾問題、提供網上授課、展示活動視頻等等,使全區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實現全覆蓋,畫出物質小康與精神小康的最大同心圓。

除陋樹新 專項治理正鄉風民風

炮臺山社區徐鬆稚老人從教師崗位退休,今年恰逢80大壽,親友學生都準備給徐老師辦一場熱熱鬧鬧的壽宴。但徐老師看到社區的樹新風倡議書後,主動和老伴商量,決定用工資請大家吃個便飯,不攀比,不收禮。這變化得益於岳陽樓區刊發的《“剎人情歪風、治婚喪陋習、樹文明新風”倡議書》,全區上下反響強烈,各街道、社區紛紛開展宣傳踐行活動,形成了競相治陋習樹文明新風的濃厚氛圍。

岳陽樓區堅持“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切實抓好移風易俗工作,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找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移風易俗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短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大力整治不良風氣,開展專項治理,著力加強教育引導,注重制度規範約束,循序漸進推進移風易俗。

全區以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以精神文明建設為載體,以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為抓手,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深化。在每個鄉、街道、社區、村都設立了善行義舉榜,各類公益廣告面積達20000餘平方米,社區文明三塊牌達15000餘塊。不斷拓寬道德講堂輻射範圍,將道德講堂延伸到機關、企業、學校、街道、社區、軍營,共開展道德講堂240餘場次,參與活動群眾達萬餘人。

志願服務 讓人感到踏實溫暖

一個城市的文明與否,在於能否讓人時時體味到人文關懷,處處感受到踏實溫暖。

近日,洛王街道20名高中畢業生自發來到國泰陽光頤養院參加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少年們為老人送上《鐵蹄下的歌女》,古箏獨奏《瀏陽河》、《打虎上山》等經典曲目,豐富了頤養院老人的生活,弘揚“愛老、敬老、護老”的傳統美德,也培養當代學子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

岳陽樓區紮實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為努力營造“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做志願者”的良好氛圍,引導居民群眾積極參加志願服務,進一步健全志願服務管理體制和社會組織的規範化管理,建立新志願者培訓、志願者骨幹培訓、志願者隊伍領導人物培訓等分級培訓體系。

全面深化文明建設,為生於茲養於茲的土地注入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這不正是我們期盼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故鄉麼?伴隨著全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紮實推進,洞庭兒女的精神家園必將春風拂面,繁花似錦。

(彭 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