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 麻城 紅安 跳槽那些事兒 豆腐 齊孝公 康熙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2019-08-01
"

"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三次被舉“卓異”,以優異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龍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起,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生活工作了四年,其間,因政績突出,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第二次被舉“卓異”。可以說,歧亭是于成龍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他的很多故事和傳說至今仍在麻城民間流傳。

"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三次被舉“卓異”,以優異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龍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起,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生活工作了四年,其間,因政績突出,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第二次被舉“卓異”。可以說,歧亭是于成龍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他的很多故事和傳說至今仍在麻城民間流傳。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給麻城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清廉節儉。在麻城流傳著一首關於于成龍的民謠:“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歸飯半鴨。半鴨於公過夜錢,五釐酒價何處拈。”于成龍在歧亭時,身為黃州二府衙的一把手,可說是麻城一帶最大的官了,但他生活十分儉樸,平時布衣蔬食,與平民百姓別無二致。有人問他何以如此,他說:“本府昔日住合州之時,民物凋殘,持廉甚易。今日歧亭衣食豐腴,腐蝕甚易,乃自堅自持爾。”每天早晨,他買豆腐腦一小碗,作為早餐。歧亭人說“於公豆腐量太狹”,而他自已卻說:“日節一口,月積一斗。”每天夜晚喝酒半壺,價值僅五釐。他臥室的床頭擺著一個竹條編成的桌子,下面放著幾個酒罐,但大都是空的,他住的府衙也十分破舊。他寫的《百字令》,描述了其在歧亭二府衙的生活場景:“楚天和靄,忽風狂雲暗,霎時雨濺入篷窗,噴碎玉,溼透竹,穹珠滴,龜怒龍吟,雷轟電掣,永夜無休息。挑燈倚枕,危牆只恐吹揭……”用現在的話說,他住的竟然還是危房!一天,他的大兒子於廷翼來歧亭探望父親。廷翼原以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於荒涼破敗之羅城、合州,于成龍的生活狀況一定會好轉,不料其父手頭仍然拮据,囊無長物,臨別時府中只有一隻醃鴨,于成龍就割了一半給廷翼作路途之食。由此民間傳開了這樣的諺語:“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

于成龍在麻城歧亭同知任上最突出的政績要算息盜安民。于成龍到任前,歧亭一帶便已盜風盛行,官府每每置之不理。當時辦盜案,若是立了盜案,就得即期破獲,如果至限期不能破,上司就要以瀆職罪追究;盜犯有鑑於此,更是有恃無恐,以報復為能事,誰要動他們毫毛,就要誰的性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于成龍以“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細心觀察和思考,親力親為,終於找到了除盜的突破口。捕役湯卷嗜酒如命,行為詭祕,于成龍招其至座前笑著對他說:“本府別無他好,只是貪杯無量,可惜無酒友對酌。聞爾酒量大,何不結為酒友,同飲共醉!”湯卷受寵若驚,欣然從命。見湯卷漸漸失去戒心,一日在湯卷醉酒後,于成龍從湯卷手中獲取歧亭盜犯名冊,並抓獲潛伏在捕役中的慣犯湯卷,獲其口供。為了慎重不誤殺誤抓一人,于成龍扮作農夫至村野調查,扮作商客在集市上私訪,或騎驢,或步行,連日奔波,查清湯卷所供大都屬實。為減少打擊面,他沒有采取一網打盡的方法,而是重點逮捕了八個人,連同湯卷捆於廣場上,貼出佈告:“今捕得巨盜九人,有能保後不為盜者,本府當場釋放。保釋後若再新犯,保結人連坐,一同治罪;不能被保釋者,本府將以本府之法治之。”當場被保釋者只有兩人,剩下六人和湯卷一起被一條結實的繩子捆在一起,活埋於大路旁,墓堆上插一木牌,上書:“黃州府二府于成龍瘞盜處。”于成龍因之而被一些歧亭盜賊號為“於活埋”。他們聞“於活埋”之名無不膽戰心驚,或斂跡,或逃匿。有一夥巨盜,民憤極大,但千方捕緝不可得。于成龍明查暗訪,得知他們匿聚於深山古寺中,於是他密帶捕役入山,自已裝扮成乞丐,深入虎穴,完全掌握群盜的罪狀和習性後,終於將其一網打盡。在他的重拳打擊之下,歧亭盜風迅速得到遏制。見狀,他便採取了約束和撫綏的政策,推行他每到一地慣用的保甲聯防制度。他將自已多年來編置保甲的經驗和教訓,編纂成書,定名為《弭盜條約》,散發到各鄉各村,使家喻戶曉。條約大概內容有十餘條,其中一條:“九家民人互相保結,其結內註明:某人素日職業;並無窩逃蓄盜,出入旗下,勾連生事,遊手賭飲,撤潑凶惡,結黨刁訟等項。若犯上款,八家甘受連坐,所結事實等字樣”。于成龍的保甲法,互相脅制,互相濟援,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也可以用社會力量改造不法之人。在他剛柔並濟的一系更措施之下,曾經讓無數地方官特別棘手的歧亭盜風得到徹底平息,出現政通人和的景象。

"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三次被舉“卓異”,以優異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龍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起,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生活工作了四年,其間,因政績突出,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第二次被舉“卓異”。可以說,歧亭是于成龍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他的很多故事和傳說至今仍在麻城民間流傳。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給麻城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清廉節儉。在麻城流傳著一首關於于成龍的民謠:“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歸飯半鴨。半鴨於公過夜錢,五釐酒價何處拈。”于成龍在歧亭時,身為黃州二府衙的一把手,可說是麻城一帶最大的官了,但他生活十分儉樸,平時布衣蔬食,與平民百姓別無二致。有人問他何以如此,他說:“本府昔日住合州之時,民物凋殘,持廉甚易。今日歧亭衣食豐腴,腐蝕甚易,乃自堅自持爾。”每天早晨,他買豆腐腦一小碗,作為早餐。歧亭人說“於公豆腐量太狹”,而他自已卻說:“日節一口,月積一斗。”每天夜晚喝酒半壺,價值僅五釐。他臥室的床頭擺著一個竹條編成的桌子,下面放著幾個酒罐,但大都是空的,他住的府衙也十分破舊。他寫的《百字令》,描述了其在歧亭二府衙的生活場景:“楚天和靄,忽風狂雲暗,霎時雨濺入篷窗,噴碎玉,溼透竹,穹珠滴,龜怒龍吟,雷轟電掣,永夜無休息。挑燈倚枕,危牆只恐吹揭……”用現在的話說,他住的竟然還是危房!一天,他的大兒子於廷翼來歧亭探望父親。廷翼原以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於荒涼破敗之羅城、合州,于成龍的生活狀況一定會好轉,不料其父手頭仍然拮据,囊無長物,臨別時府中只有一隻醃鴨,于成龍就割了一半給廷翼作路途之食。由此民間傳開了這樣的諺語:“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

于成龍在麻城歧亭同知任上最突出的政績要算息盜安民。于成龍到任前,歧亭一帶便已盜風盛行,官府每每置之不理。當時辦盜案,若是立了盜案,就得即期破獲,如果至限期不能破,上司就要以瀆職罪追究;盜犯有鑑於此,更是有恃無恐,以報復為能事,誰要動他們毫毛,就要誰的性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于成龍以“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細心觀察和思考,親力親為,終於找到了除盜的突破口。捕役湯卷嗜酒如命,行為詭祕,于成龍招其至座前笑著對他說:“本府別無他好,只是貪杯無量,可惜無酒友對酌。聞爾酒量大,何不結為酒友,同飲共醉!”湯卷受寵若驚,欣然從命。見湯卷漸漸失去戒心,一日在湯卷醉酒後,于成龍從湯卷手中獲取歧亭盜犯名冊,並抓獲潛伏在捕役中的慣犯湯卷,獲其口供。為了慎重不誤殺誤抓一人,于成龍扮作農夫至村野調查,扮作商客在集市上私訪,或騎驢,或步行,連日奔波,查清湯卷所供大都屬實。為減少打擊面,他沒有采取一網打盡的方法,而是重點逮捕了八個人,連同湯卷捆於廣場上,貼出佈告:“今捕得巨盜九人,有能保後不為盜者,本府當場釋放。保釋後若再新犯,保結人連坐,一同治罪;不能被保釋者,本府將以本府之法治之。”當場被保釋者只有兩人,剩下六人和湯卷一起被一條結實的繩子捆在一起,活埋於大路旁,墓堆上插一木牌,上書:“黃州府二府于成龍瘞盜處。”于成龍因之而被一些歧亭盜賊號為“於活埋”。他們聞“於活埋”之名無不膽戰心驚,或斂跡,或逃匿。有一夥巨盜,民憤極大,但千方捕緝不可得。于成龍明查暗訪,得知他們匿聚於深山古寺中,於是他密帶捕役入山,自已裝扮成乞丐,深入虎穴,完全掌握群盜的罪狀和習性後,終於將其一網打盡。在他的重拳打擊之下,歧亭盜風迅速得到遏制。見狀,他便採取了約束和撫綏的政策,推行他每到一地慣用的保甲聯防制度。他將自已多年來編置保甲的經驗和教訓,編纂成書,定名為《弭盜條約》,散發到各鄉各村,使家喻戶曉。條約大概內容有十餘條,其中一條:“九家民人互相保結,其結內註明:某人素日職業;並無窩逃蓄盜,出入旗下,勾連生事,遊手賭飲,撤潑凶惡,結黨刁訟等項。若犯上款,八家甘受連坐,所結事實等字樣”。于成龍的保甲法,互相脅制,互相濟援,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也可以用社會力量改造不法之人。在他剛柔並濟的一系更措施之下,曾經讓無數地方官特別棘手的歧亭盜風得到徹底平息,出現政通人和的景象。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歧亭時還因會破案而被百姓稱為“於青天”。據史料記載,于成龍在歧亭時腰裡吊有一小口袋,歧亭盜犯和一些不法分子的名單盡在其中。某小兒平時小偷小摸,于成龍將其召至衙內,溫和地說:“汝行竊,吾素知矣。幸汝新近未犯,故不加罪,如若將汝誅殺,則吾袋中應誅者難以計其數矣。今放汝歸,當為吾昭諭,汝輩改過自新,不得為盜。”小兒放歸後,替于成龍作了不少宣傳,百姓直呼“於青天”。轄內黃安縣的鄒彬然夫婦黑夜被殺,家財被掠一空,僕人帶傷到縣衙報稟。縣官接案後將左右鄰舍十數人押在縣獄,嚴刑拷問,十數人大哭小叫,指天訴冤:“我等冤案,非於青天難審。”縣官沒奈何,將案宗呈送給於成龍。當天,于成龍請鄒彬然的哥哥畫了一張彬然住宅的草圖,標明左鄰右舍住房,並註明某房住何人,某人以何為業,發案之夜某人在何地,有何人為證。于成龍看過草圖後,將訴狀的僕人和左鄰右舍一干人調至歧亭。同時傳黃安縣的典史到衙內,笑著對典史說:“爾少息,凶手將至矣。”當時,天黑得如鍋底。夜半三更,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獄中的僕人和鄰舍十分吃驚。不一會電閃雷鳴,血淋淋的彬然夫婦披頭散髮飄來了,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徑直走到獄門,四隻手一齊伸進鐵柵內,嚎叫著說:“快還我命來,快還我命來。”那帶傷報稟的僕人驚慌失措,慌忙申辯:“不是我,不是我,是我二哥和鄰居某某,我不過持火侍立而已。”這時燈光一亮,于成龍和典史出現在獄門口,于成龍厲聲問道:“爾言果真乎?”僕人一見上了于成龍的圈套,不好反悔,癱倒在地。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他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癥結。排解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使錯案得到平反,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

"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三次被舉“卓異”,以優異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龍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起,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生活工作了四年,其間,因政績突出,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第二次被舉“卓異”。可以說,歧亭是于成龍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他的很多故事和傳說至今仍在麻城民間流傳。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給麻城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清廉節儉。在麻城流傳著一首關於于成龍的民謠:“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歸飯半鴨。半鴨於公過夜錢,五釐酒價何處拈。”于成龍在歧亭時,身為黃州二府衙的一把手,可說是麻城一帶最大的官了,但他生活十分儉樸,平時布衣蔬食,與平民百姓別無二致。有人問他何以如此,他說:“本府昔日住合州之時,民物凋殘,持廉甚易。今日歧亭衣食豐腴,腐蝕甚易,乃自堅自持爾。”每天早晨,他買豆腐腦一小碗,作為早餐。歧亭人說“於公豆腐量太狹”,而他自已卻說:“日節一口,月積一斗。”每天夜晚喝酒半壺,價值僅五釐。他臥室的床頭擺著一個竹條編成的桌子,下面放著幾個酒罐,但大都是空的,他住的府衙也十分破舊。他寫的《百字令》,描述了其在歧亭二府衙的生活場景:“楚天和靄,忽風狂雲暗,霎時雨濺入篷窗,噴碎玉,溼透竹,穹珠滴,龜怒龍吟,雷轟電掣,永夜無休息。挑燈倚枕,危牆只恐吹揭……”用現在的話說,他住的竟然還是危房!一天,他的大兒子於廷翼來歧亭探望父親。廷翼原以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於荒涼破敗之羅城、合州,于成龍的生活狀況一定會好轉,不料其父手頭仍然拮据,囊無長物,臨別時府中只有一隻醃鴨,于成龍就割了一半給廷翼作路途之食。由此民間傳開了這樣的諺語:“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

于成龍在麻城歧亭同知任上最突出的政績要算息盜安民。于成龍到任前,歧亭一帶便已盜風盛行,官府每每置之不理。當時辦盜案,若是立了盜案,就得即期破獲,如果至限期不能破,上司就要以瀆職罪追究;盜犯有鑑於此,更是有恃無恐,以報復為能事,誰要動他們毫毛,就要誰的性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于成龍以“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細心觀察和思考,親力親為,終於找到了除盜的突破口。捕役湯卷嗜酒如命,行為詭祕,于成龍招其至座前笑著對他說:“本府別無他好,只是貪杯無量,可惜無酒友對酌。聞爾酒量大,何不結為酒友,同飲共醉!”湯卷受寵若驚,欣然從命。見湯卷漸漸失去戒心,一日在湯卷醉酒後,于成龍從湯卷手中獲取歧亭盜犯名冊,並抓獲潛伏在捕役中的慣犯湯卷,獲其口供。為了慎重不誤殺誤抓一人,于成龍扮作農夫至村野調查,扮作商客在集市上私訪,或騎驢,或步行,連日奔波,查清湯卷所供大都屬實。為減少打擊面,他沒有采取一網打盡的方法,而是重點逮捕了八個人,連同湯卷捆於廣場上,貼出佈告:“今捕得巨盜九人,有能保後不為盜者,本府當場釋放。保釋後若再新犯,保結人連坐,一同治罪;不能被保釋者,本府將以本府之法治之。”當場被保釋者只有兩人,剩下六人和湯卷一起被一條結實的繩子捆在一起,活埋於大路旁,墓堆上插一木牌,上書:“黃州府二府于成龍瘞盜處。”于成龍因之而被一些歧亭盜賊號為“於活埋”。他們聞“於活埋”之名無不膽戰心驚,或斂跡,或逃匿。有一夥巨盜,民憤極大,但千方捕緝不可得。于成龍明查暗訪,得知他們匿聚於深山古寺中,於是他密帶捕役入山,自已裝扮成乞丐,深入虎穴,完全掌握群盜的罪狀和習性後,終於將其一網打盡。在他的重拳打擊之下,歧亭盜風迅速得到遏制。見狀,他便採取了約束和撫綏的政策,推行他每到一地慣用的保甲聯防制度。他將自已多年來編置保甲的經驗和教訓,編纂成書,定名為《弭盜條約》,散發到各鄉各村,使家喻戶曉。條約大概內容有十餘條,其中一條:“九家民人互相保結,其結內註明:某人素日職業;並無窩逃蓄盜,出入旗下,勾連生事,遊手賭飲,撤潑凶惡,結黨刁訟等項。若犯上款,八家甘受連坐,所結事實等字樣”。于成龍的保甲法,互相脅制,互相濟援,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也可以用社會力量改造不法之人。在他剛柔並濟的一系更措施之下,曾經讓無數地方官特別棘手的歧亭盜風得到徹底平息,出現政通人和的景象。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歧亭時還因會破案而被百姓稱為“於青天”。據史料記載,于成龍在歧亭時腰裡吊有一小口袋,歧亭盜犯和一些不法分子的名單盡在其中。某小兒平時小偷小摸,于成龍將其召至衙內,溫和地說:“汝行竊,吾素知矣。幸汝新近未犯,故不加罪,如若將汝誅殺,則吾袋中應誅者難以計其數矣。今放汝歸,當為吾昭諭,汝輩改過自新,不得為盜。”小兒放歸後,替于成龍作了不少宣傳,百姓直呼“於青天”。轄內黃安縣的鄒彬然夫婦黑夜被殺,家財被掠一空,僕人帶傷到縣衙報稟。縣官接案後將左右鄰舍十數人押在縣獄,嚴刑拷問,十數人大哭小叫,指天訴冤:“我等冤案,非於青天難審。”縣官沒奈何,將案宗呈送給於成龍。當天,于成龍請鄒彬然的哥哥畫了一張彬然住宅的草圖,標明左鄰右舍住房,並註明某房住何人,某人以何為業,發案之夜某人在何地,有何人為證。于成龍看過草圖後,將訴狀的僕人和左鄰右舍一干人調至歧亭。同時傳黃安縣的典史到衙內,笑著對典史說:“爾少息,凶手將至矣。”當時,天黑得如鍋底。夜半三更,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獄中的僕人和鄰舍十分吃驚。不一會電閃雷鳴,血淋淋的彬然夫婦披頭散髮飄來了,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徑直走到獄門,四隻手一齊伸進鐵柵內,嚎叫著說:“快還我命來,快還我命來。”那帶傷報稟的僕人驚慌失措,慌忙申辯:“不是我,不是我,是我二哥和鄰居某某,我不過持火侍立而已。”這時燈光一亮,于成龍和典史出現在獄門口,于成龍厲聲問道:“爾言果真乎?”僕人一見上了于成龍的圈套,不好反悔,癱倒在地。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他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癥結。排解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使錯案得到平反,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歧亭二府衙為政,還十分注重德治和教化。于成龍善於捕盜,但他也知道有些盜是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只有盜魁往往是罪大惡極之流。因此他採取恩威並施的辦法,首惡必辦,脅從不問。每捕一盜,必定仔細盤查,若非近日犯事,就痛加審責,命通族鄉民保結,保結即行釋放;三日之後仍無保結者,方從重處罰。他推行德教,端正社會風氣。宋代有位叫陳慥(陳季常)的賢達之人,晚年隱居歧亭杏花村,不與世間人聞,人莫能識。只見他戴帽子方而高,似古方山冠,因而稱之為方山子。蘇東坡謫居黃州後幾次專程到杏花村訪陳季常。陳季常死後埋在杏花村的一個小山窪裡,歷經戰亂,墳墓幾乎被踏平。為端正社會風氣,推崇古風,于成龍特意修建宋賢祠,祀陳季常並蘇東坡,並作《宋賢祠碑引》。他注重興學重教,不僅組織學生到宋賢祠讀書,還親自去講學,還常常步行到郊野或市井學館,賙濟學生,鼓勵學生刻苦面壁。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誤人子弟,他傳令各鄉村剔除不合格的先生。曾微服私訪見一先生講《論語》辭理不通,便給了他幾兩銀子,讓他另謀生路。為了使民風返樸,于成龍花了不少心思,除建宋賢祠外,還禁賭,止訟,並不遺餘力地用各種方式教化士民。他在歧亭時,曾專為此寫下了《勸民》詩,發佈《勸令節費諭》,編寫《勸民節儉歌》、《忍字歌》等,其目的是為了使治下的千家萬戶,家庭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簡介】曾 鋒,又名稀林,男,湖北麻城人,大學文化,文史工作者。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麻城市文聯副主席。)

"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三次被舉“卓異”,以優異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龍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起,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生活工作了四年,其間,因政績突出,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第二次被舉“卓異”。可以說,歧亭是于成龍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他的很多故事和傳說至今仍在麻城民間流傳。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給麻城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清廉節儉。在麻城流傳著一首關於于成龍的民謠:“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歸飯半鴨。半鴨於公過夜錢,五釐酒價何處拈。”于成龍在歧亭時,身為黃州二府衙的一把手,可說是麻城一帶最大的官了,但他生活十分儉樸,平時布衣蔬食,與平民百姓別無二致。有人問他何以如此,他說:“本府昔日住合州之時,民物凋殘,持廉甚易。今日歧亭衣食豐腴,腐蝕甚易,乃自堅自持爾。”每天早晨,他買豆腐腦一小碗,作為早餐。歧亭人說“於公豆腐量太狹”,而他自已卻說:“日節一口,月積一斗。”每天夜晚喝酒半壺,價值僅五釐。他臥室的床頭擺著一個竹條編成的桌子,下面放著幾個酒罐,但大都是空的,他住的府衙也十分破舊。他寫的《百字令》,描述了其在歧亭二府衙的生活場景:“楚天和靄,忽風狂雲暗,霎時雨濺入篷窗,噴碎玉,溼透竹,穹珠滴,龜怒龍吟,雷轟電掣,永夜無休息。挑燈倚枕,危牆只恐吹揭……”用現在的話說,他住的竟然還是危房!一天,他的大兒子於廷翼來歧亭探望父親。廷翼原以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於荒涼破敗之羅城、合州,于成龍的生活狀況一定會好轉,不料其父手頭仍然拮据,囊無長物,臨別時府中只有一隻醃鴨,于成龍就割了一半給廷翼作路途之食。由此民間傳開了這樣的諺語:“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

于成龍在麻城歧亭同知任上最突出的政績要算息盜安民。于成龍到任前,歧亭一帶便已盜風盛行,官府每每置之不理。當時辦盜案,若是立了盜案,就得即期破獲,如果至限期不能破,上司就要以瀆職罪追究;盜犯有鑑於此,更是有恃無恐,以報復為能事,誰要動他們毫毛,就要誰的性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于成龍以“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細心觀察和思考,親力親為,終於找到了除盜的突破口。捕役湯卷嗜酒如命,行為詭祕,于成龍招其至座前笑著對他說:“本府別無他好,只是貪杯無量,可惜無酒友對酌。聞爾酒量大,何不結為酒友,同飲共醉!”湯卷受寵若驚,欣然從命。見湯卷漸漸失去戒心,一日在湯卷醉酒後,于成龍從湯卷手中獲取歧亭盜犯名冊,並抓獲潛伏在捕役中的慣犯湯卷,獲其口供。為了慎重不誤殺誤抓一人,于成龍扮作農夫至村野調查,扮作商客在集市上私訪,或騎驢,或步行,連日奔波,查清湯卷所供大都屬實。為減少打擊面,他沒有采取一網打盡的方法,而是重點逮捕了八個人,連同湯卷捆於廣場上,貼出佈告:“今捕得巨盜九人,有能保後不為盜者,本府當場釋放。保釋後若再新犯,保結人連坐,一同治罪;不能被保釋者,本府將以本府之法治之。”當場被保釋者只有兩人,剩下六人和湯卷一起被一條結實的繩子捆在一起,活埋於大路旁,墓堆上插一木牌,上書:“黃州府二府于成龍瘞盜處。”于成龍因之而被一些歧亭盜賊號為“於活埋”。他們聞“於活埋”之名無不膽戰心驚,或斂跡,或逃匿。有一夥巨盜,民憤極大,但千方捕緝不可得。于成龍明查暗訪,得知他們匿聚於深山古寺中,於是他密帶捕役入山,自已裝扮成乞丐,深入虎穴,完全掌握群盜的罪狀和習性後,終於將其一網打盡。在他的重拳打擊之下,歧亭盜風迅速得到遏制。見狀,他便採取了約束和撫綏的政策,推行他每到一地慣用的保甲聯防制度。他將自已多年來編置保甲的經驗和教訓,編纂成書,定名為《弭盜條約》,散發到各鄉各村,使家喻戶曉。條約大概內容有十餘條,其中一條:“九家民人互相保結,其結內註明:某人素日職業;並無窩逃蓄盜,出入旗下,勾連生事,遊手賭飲,撤潑凶惡,結黨刁訟等項。若犯上款,八家甘受連坐,所結事實等字樣”。于成龍的保甲法,互相脅制,互相濟援,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也可以用社會力量改造不法之人。在他剛柔並濟的一系更措施之下,曾經讓無數地方官特別棘手的歧亭盜風得到徹底平息,出現政通人和的景象。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歧亭時還因會破案而被百姓稱為“於青天”。據史料記載,于成龍在歧亭時腰裡吊有一小口袋,歧亭盜犯和一些不法分子的名單盡在其中。某小兒平時小偷小摸,于成龍將其召至衙內,溫和地說:“汝行竊,吾素知矣。幸汝新近未犯,故不加罪,如若將汝誅殺,則吾袋中應誅者難以計其數矣。今放汝歸,當為吾昭諭,汝輩改過自新,不得為盜。”小兒放歸後,替于成龍作了不少宣傳,百姓直呼“於青天”。轄內黃安縣的鄒彬然夫婦黑夜被殺,家財被掠一空,僕人帶傷到縣衙報稟。縣官接案後將左右鄰舍十數人押在縣獄,嚴刑拷問,十數人大哭小叫,指天訴冤:“我等冤案,非於青天難審。”縣官沒奈何,將案宗呈送給於成龍。當天,于成龍請鄒彬然的哥哥畫了一張彬然住宅的草圖,標明左鄰右舍住房,並註明某房住何人,某人以何為業,發案之夜某人在何地,有何人為證。于成龍看過草圖後,將訴狀的僕人和左鄰右舍一干人調至歧亭。同時傳黃安縣的典史到衙內,笑著對典史說:“爾少息,凶手將至矣。”當時,天黑得如鍋底。夜半三更,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獄中的僕人和鄰舍十分吃驚。不一會電閃雷鳴,血淋淋的彬然夫婦披頭散髮飄來了,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徑直走到獄門,四隻手一齊伸進鐵柵內,嚎叫著說:“快還我命來,快還我命來。”那帶傷報稟的僕人驚慌失措,慌忙申辯:“不是我,不是我,是我二哥和鄰居某某,我不過持火侍立而已。”這時燈光一亮,于成龍和典史出現在獄門口,于成龍厲聲問道:“爾言果真乎?”僕人一見上了于成龍的圈套,不好反悔,癱倒在地。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他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癥結。排解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使錯案得到平反,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于成龍在歧亭二府衙為政,還十分注重德治和教化。于成龍善於捕盜,但他也知道有些盜是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只有盜魁往往是罪大惡極之流。因此他採取恩威並施的辦法,首惡必辦,脅從不問。每捕一盜,必定仔細盤查,若非近日犯事,就痛加審責,命通族鄉民保結,保結即行釋放;三日之後仍無保結者,方從重處罰。他推行德教,端正社會風氣。宋代有位叫陳慥(陳季常)的賢達之人,晚年隱居歧亭杏花村,不與世間人聞,人莫能識。只見他戴帽子方而高,似古方山冠,因而稱之為方山子。蘇東坡謫居黃州後幾次專程到杏花村訪陳季常。陳季常死後埋在杏花村的一個小山窪裡,歷經戰亂,墳墓幾乎被踏平。為端正社會風氣,推崇古風,于成龍特意修建宋賢祠,祀陳季常並蘇東坡,並作《宋賢祠碑引》。他注重興學重教,不僅組織學生到宋賢祠讀書,還親自去講學,還常常步行到郊野或市井學館,賙濟學生,鼓勵學生刻苦面壁。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誤人子弟,他傳令各鄉村剔除不合格的先生。曾微服私訪見一先生講《論語》辭理不通,便給了他幾兩銀子,讓他另謀生路。為了使民風返樸,于成龍花了不少心思,除建宋賢祠外,還禁賭,止訟,並不遺餘力地用各種方式教化士民。他在歧亭時,曾專為此寫下了《勸民》詩,發佈《勸令節費諭》,編寫《勸民節儉歌》、《忍字歌》等,其目的是為了使治下的千家萬戶,家庭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簡介】曾 鋒,又名稀林,男,湖北麻城人,大學文化,文史工作者。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麻城市文聯副主席。)

麻城文史:于成龍在歧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