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元朝 建築 嘉陵江 南北朝 漢和帝 秦巴美好江山 2018-12-14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X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早遲恩陽河”,一句流傳在巴中地域的口頭禪。

啥意思?

恩陽河是一個地域標記,從此到彼,是目標所在。其間包含著距離與時間,意即不論時間早晚,只有到了恩陽河才算告一段落。

原始意義,是針對旅人的,恩陽是米倉道上的千年古鎮,是著名的水碼頭,自古繁華熱鬧,行旅於這條道上的人,不管近也好,遠也吧,都要努力趕到恩陽歇腳,有船到碼頭車到站之意。只有到了恩陽河,腳步停下,心才能安閒。到了恩陽河,人就放鬆了,如同回到家鄉,能踏實安穩休息。恩陽以自己的繁盛滿足著商旅行人全方位的需求。對於繼續前行的人來說,恩陽又算是一個新的起點。

“早遲恩陽河”變身口頭禪,“恩陽河”意義就擴展了,成為表徵一件事的完成狀態。引申為不管什麼方法,到了恩陽河見分曉。舉例不同語境下的意思表達,既可是:不管你是緊追快趕呢,還是拖沓羅嗦,只有把事情做完才是王道,才綰得了結,早遲恩陽河。也可是:莫管我怎麼做,快也好,慢也好,反正我會把任務完成,早遲恩陽河。

早遲恩陽河,成了解語米倉道上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千年的郡縣身份

恩陽,依大巴山之南,居四川東北部,處古蜀道米倉道要衝。千年以遠,恩陽就因它連數州之邊境,當多縣之衝衢,良田纖陌無數,有恩陽河、之子河兩水環抱,水陸交通便利,能南下襄渝荊楚,北上漢中西安,勢控秦巴咽喉,歷代歷朝在此設郡置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和通商口岸,古鎮由此形成。

恩陽,古稱義陽,從屬地月亮巖遺址可證明,其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活動,後屬古巴國範疇,具巴文化明顯特質。據《巴中縣誌》載,恩陽先秦時屬西漢水以下嘉陵江畔古閬中之轄區,公元前314年(周郝王元年),巴子國遷都閬中時,其地堪稱“都畿 ”(國都附近地方)。後漢和帝永元(公元89—125)年間劃宕渠之北設漢昌縣,後由漢昌所轄,為巴人集中居住區,而恩陽又集中居住巴人中的僚人。

史料確記,郡縣制始於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設義陽郡、義陽縣,郡縣同治,迄今已1480餘年。因僚人常反,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留縣,十八年(598年)改義陽縣為恩陽縣。恩陽千佛巖有隋“普濟”題刻,恩陽大石坎有唐貞元石刻《隋恩陽縣》。唐貞觀元年(627)將靜州從今旺蒼縣普濟鄉遷移今恩陽鎮飛鳳村,恩陽縣屬靜州。貞觀二年(628)省恩陽縣,萬歲通天元年(696)又復置恩陽縣,治所今恩陽古鎮老場。宋沿唐制,仍設恩陽縣,治所今恩陽老場,屬巴州。元代,省難江(今南江縣)、恩陽兩縣入化成,治所今巴州區。

歷史上從南北朝至元代二十年(1283)先後在此設置郡、縣政權機構達758年,實乃六朝郡縣之故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在此設置恩陽縣,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重要的縣級蘇維埃政權。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北上抗日,撤離恩陽,蘇維埃政府亦同時撤銷。解放後,1950年建第五區,屬巴中縣。1951年春改為第九區,並建恩陽鎮,轄5街道段。1958年,併入恩陽人民公社,名“工商管理區”。1961年7月,分置恩陽鎮人民公社,轄民主、勝利、新市3居委會。1969年改民主為團結,新市改名向陽。1980年設恩陽鎮人民政府,1982年春,團結複名老場,向陽複名回龍場,勝利複名新場。1984年,從恩陽鄉劃出6個村民組,麻石埡鄉劃出3個村民組,歸鎮管轄,建立蔬菜農場。1993年撤區並鎮時,將原來恩陽、司城、麻石三鄉併入恩陽鎮。1997年底司城鄉恢復建制,從恩陽鎮分離。2005年4月原明揚、司城、恩陽鎮合併為現恩陽鎮。2013年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巴中市恩陽區(縣級),歷經1500多年曆史,恩陽再一次成為“郡縣”級,治所今恩陽古鎮,屬巴中市轄。

川東北民居宅院的典存

我對恩陽自小就熟悉,在離開巴中到成都讀書前,走得最遠、去的最鬧熱、場面最大的地方就是恩陽河了,從家鄉三星出發到恩陽,爬山涉水要走七十多裡的山路。由於恩陽自古商貿發達,物品豐富,再遠的山鄉村民一年必數次去趕一趕這個最大的場。小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恩陽河的街道多得讓我記不清,鄉里有一句俗話,誰家的孩子不聽話,就把他帶到恩陽河,扔了。我也最怕到恩陽把自己搞丟了,弄得一趕場,就緊攥大人衣袖步步緊跟。

古鎮的街巷就像迷宮一樣,即使今天你進入其中穿行,幾個小街小巷一轉,你也就不知東西南北了。恩陽古鎮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候,有37條古街,佔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憑籍恩陽山圍四面,水繞三方的地理特點,民居、商鋪、街坊便臨水傍山依勢而築,大街小巷,層層疊疊,婉若梯田,前後相嵌,左右相抱。雖經多次人為和天災毀損,現保存完好的有十七條,均為明清時期建築。

分佈其中的近八百套民居多為四合院佈局,穿鬥木結構,木柱檁樑、雙檁雙掛、單簷懸山式瓦屋面,一樓一底。牆身多用竹篾土夾牆,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並向外伸出部分,構成木質騎門櫃檯,便於經商售貨。一般建築口面較窄,進深較長,內開多重天井。大戶人家則多有複式四合院,前院天井、魚缸,後院有花園假山。

古鎮民居建築的窗櫺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數為分格類、如意格、什錦嵌花、鳥獸花卉等,形神各異,造型美觀,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具有極強的民俗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國川北明清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民居中也有“異花獨放”的,帶有外來移民文化特徵,如正街胡家,廣庭高大,正庭高近五米,長條喜字窗格呈左右對稱排列,外窗橢圓,蝙蝠浮雕上有圓形鳳眼,內有板壁,百年無縫,龍門前簷兩柱前撐呈八字形,示有功名之家,後天井連著內梯與走廊,風格獨特。

在古鎮裡,其建築最具川北民居風格的當是吊腳樓,可謂匠心獨運,佈局科學,是聰明能幹的巴人之建築藝術的結晶。吊腳樓主要集中在古鎮內臨河的油房街和姜市街一帶,為明清建築,全木質結構,整個樓閣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有的一層,有的兩層,有的三層,最高的達到四層。為了擴大面積,閣樓大多形成丁字形的向外挑空結構,有的在房殿伸出,有的從樓腳下伸出,還有的是從窗戶外伸出,有的吊腳樓從一層至另一層有涼梯相連。獨特的吊腳樓與懸山歇山式屋頂相互輝映,形成獨特的傳統建築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拾級而上的道路從擁擠的吊腳樓下穿過,蜿蜒曲折在吊腳樓的縫隙之中,又會突然的柳暗花明,終於豁然貫通在長街短巷前。

古鎮的街巷,呈蜘蛛網布局,彎彎曲曲,梯梯坎坎,形若迷宮。其中明朝民居一條街即今天的老場街最具特色。據說這是由明朝年間一位姓彭的人組織自己的兄弟修建的,這條街當時有民居約50家,房屋以兩層居多,下層為防火牆,上層全為木質建築,有木質走廊和鏤花窗櫺。

曾座落在恩陽古鎮中的萬壽宮、禹王宮(河東、河西)、天后官、龍母宮等六個融廟宇宮殿於一體的會館,是在清中期由祖籍江西、福建、湖廣、廣東等省遷徙到恩陽的客家人,按照他們的習俗修建的。這裡寄託了他們思念家鄉、懷念故土、眷戀祖先和親人的情感,也是他們供奉鄉土神靈、祭祀祖先、鄉友聚會和鄉土文化與信仰交流而各自修建的場所。這些會館從政治功能來說,有點像今天的駐外辦事處;從社會功能來說,有點像今天的鄉友聯誼會;從經濟功能來說,有點像今天的商會、行會。會館的文化是多元的,五彩繽紛的,是古鎮文化的亮點和精萃所在。也說明了多種文化在這裡融合發展以及恩陽人的包容與開明。在如梭的光陰流逝和時代更迭中,這些會館大多被拆毀,其形式與風采已無處覓尋,僅存的萬壽宮、河東禹王宮也殘破不堪。

最令專家稱奇的是排水系統,成百上千年,恩陽如此集中規模的建築沒有發生過積水洪澇以及火險等災害。古鎮在建造中,充公利用層疊的山地地形,整體順應山勢向外延伸,呈現逐漸降低的走勢,這給古鎮排水提供了優越的地勢條件。

恩陽古鎮的排水系統主要有暗溝和明渠兩種形式。街道巷裡的地面採用青石鋪設,路面橫向兩側微斜,形成緩坡,雨水落到街面順應坡度,通過地漏,彙集在街道兩側地下預設的暗溝,形成有組織的排水,從而使街道巷裡所及之處看不到排水溝渠。古鎮的另一種排水方式是明渠。明渠順應街勢,用青石板鋪設在街巷的背後,較暗溝寬度更廣,深度更深,排水量更大。

贏得川北戲窩子的名號

恩陽因驛成站,因商聚鎮,水陸交通便利,行水路能南下襄渝荊楚,走旱路能北上漢中西安,是著名的水碼頭和貨物集散地,聚集人口眾多,形成所謂的“日有千人擺手,夜來萬盞明燈”之景象,

每天從早到晚,這裡的人川流不息,加之恩陽物產也豐富,手工業發達,生薑、麵粉、印花布、鑄鐵產品等銷往整個川東北乃至全國。據傳,古鎮上的人,幾乎是一半在經商,一半在搬運。山區的河流水急灘陡,船工也是個危險職業,特別是拉船過灘的縴夫,更是難辛。他們把這些濃縮進了船工號子“肩搭葛巾跑江湖,哪洲哪縣我不熟,好耍不過重慶府,買的進來賣的出。言歸正傳加把勁,前頭就是琵琶灘。黃石盤水槽淺又窄喲,闖過去了就是楚王天。”,這些用性命在水波漩渦中求生存的巴人漢子,也是走南闖北見識最廣的。

夜來,貨到碼頭船到站,自然要去茶館坐坐。泡上一杯價格極便宜的青茶,消解一天的疲勞,會會朋友,交流一天所得,還可一邊品茶,一邊聽書,看戲。演川劇,講聖諭,說書,還有長牌麻將,正是各茶館招攬茶客的花式項目,後來也成為不同茶館的經營模式。小小一個茶館,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江湖。茶館是一種文化,更是恩陽古鎮人的一種生活,恩陽茶館自然是解讀恩陽人的一把鑰匙。

小茶館,大社會,這裡彙集神州五方之客,容留南來北往之風,茶館的社會屬性十分複雜,到此的人群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自有雅俗共賞之意,生意人在此可以談生意,其他閒客老人,從國家大事,到雞毛蒜皮,有興趣,不妨多說高談,無興趣,悶頭睡你的磕睡。四川少陽光,巴蜀多霧嵐,所謂頭上青天少,眼前茶館多。茶館一般都很熱鬧,賣瓜子,賣花生,掏耳朵,擦皮鞋,搓麻將,百業千行都對茶館情有獨鍾。據史料統計,分佈在恩陽古鎮的茶館,全盛時多達七十五家,平均每條街都有兩家。其中最有名氣的約有十二家。有些茶館是本地紳士與不同行業領頭人所辦,比如機神樓街口的南洋茶社是外地一大姜客所開,從事生薑買賣的人通常進這家茶社。這樣,各行各業的人各進各的茶館。一些玩友班社也有自己習慣進的茶館。比如“人字社”坐陣財神廟的大眾茶社;“大義社”坐陣河坎街的瑞華茶館;“逸韻社”坐陣回龍場吉善茶社;“新興社”的坐陣新場的新興茶社;“文韻社”的坐陣后街子的潤生茶館;田灣街為打鐵業一條街,打鐵人敬李老君,坐陣田灣街的社;“聚聲社”坐陣河坎的柳林茶社。

當時的袍哥祕密組織哥老會興盛,不少袍哥大爺自己開有茶館,或不同的堂號也都有自己專屬活動茶館,以此為據點,進行聯絡、聚集和開會,也給茶館帶來可觀的客源。袍哥,作為一個祕密社會組織,照理應當選擇比較隱祕的地方進行活動,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大多數袍哥把碼頭設在熙熙攘攘的茶館裡。

恩陽當時這十二個著名茶館中每個茶館都有各自不同特點的民間文藝表演。一般都有講聖諭、說書、唱小曲、打竹琴、皮影、川北燈戲以及賭博性質的壓紅寶、執骰子。最多最常見也最馳名的則是玩友。玩友,川劇的一種演唱形式。現通常叫川劇座唱。化妝登臺演唱叫唱戲;不化妝,在茶館泡一碗三炮臺座唱,叫茶玩友;其曲牌,樂器完全相同。玩友自建班社,解放初,恩陽的玩友班社的數量還遠遠超出綏定(今達州市)順慶(今南充市)。玩友的川劇座唱,除了在茶館進行外,還在年節、廟會、紅白喜事之中進行。古鎮恩陽的玩友班社,至今仍很活躍,現有一支由30多位青年男女組成的專業隊,不僅唱“玩友”,還與時俱進配有一隻銅管樂隊,和一支鑼鼓嗩吶隊,為各種民俗活動打鬧場,十分熱鬧。

由於發達的水運和驛站,在漫長的發展中自然生長成為川北東地區繁華一時的商貿重鎮。 “湖廣填四川”時,大量移民來到恩陽謀生置業,一時會館林立。會館是以地緣關係為紐帶的交流、禮儀、聚會的場所,由於演出活動也是祭祀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在會館中搭建戲樓,或在戲臺旁修建廟宇就成為恩陽古鎮中常見的建築。如湖廣會館中戲樓呈過街樓形式,同會館正殿、會館院落共同形成圍合空間。戲樓無論是結構複雜的屋頂形式,還是各個部件的裝飾構造,都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手法和文化特性,也表達了恩陽人民對戲曲藝術的熱愛之情。

人口的聚集,場鎮的繁榮,人們總要尋找心靈慰藉,玩,是對於物質的一種平衡。建會館,修戲樓,是恩陽移民之鎮積心之所。反過來,眾多戲樓的建設,又為恩陽戲劇起興奠定了基礎。恩陽不僅商貿興盛,而且手工業發達,形成各類行業商會,商會多注重節日禮俗,常舉辦各類祭祀活動,一年中幾乎月月有盛會。如正月龍燈會,二月文昌會,三月清明會,四月佛祖會等。各行各業也有自己的神需要紀念娛樂,榨油業有華光會,打鐵業有老君會,百貨業有皮頭會等等。而文昌會則是恩陽河規模最大的廟會。二月初二這天,文昌菩薩塑像要乘坐八人抬的大轎,一路吹吹打打,出廟巡遊,走遍恩陽河三場(老場、新場、回龍場)。民間社火(俗名地抬子)、龍燈、彩蓮船,數十套鑼鼓隨行。各條街口要扎高大的牌坊,文昌閣廟內唸經,山門口戲樓唱戲。中午在文昌閣廟門口大壩廣場設露天宴,點酒戲。晚上則燃放煙火與放河燈。一時大街小巷人山人海。

恩陽曾有八座戲樓,文昌會期間,這些戲樓不僅有川戲演出,而且還有木偶戲、皮影戲,以及各路來的“民間雜技魔術”。其次是開展“社火”活動。“社火”就是扎制戲臺遊行。相當於演出前的海報宣傳。恩陽鎮各街道、商業行會都爭著扎戲。據說民國時候的恩陽廟會是全巴中乃至全四川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場面最壯闊、內容最豐富的本土廟會。特點是會期長、人氣旺、客流量大、土特百貨齊、交易數量大,它享譽秦巴、甘渝等地,是廣泛吸引湖廣、江南各地客商關注光臨的盛會。

隨著年會越辦越興隆,規模越大,影響越廣,遠遠近近趕廟會的人一年勝過一年,給恩陽的商貿物流、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各地商家都逐漸把恩陽文昌會作為展示自己行業形象、宣傳特色產品的舞臺,千方百計吸引買家,主要以幫會、商號的名義從外地請戲班等演唱團隊前來助陣造勢,各行業幫會年年攀比,歲歲競爭。恩陽的文昌會也從最初的一天延長到最後的一月有餘。廟會期間整個恩陽場鎮內外全天候鼓樂聲、彈唱聲響徹四面八方,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流熙攘。

在茶館與班社的推波助瀾下,恩陽戲劇沸揚的熱度愈來愈熾,。恩陽茶館遍佈,以古鎮最為集中,三十多條古街巷中就有七八十家茶館,為當時川北場鎮之冠。各行各業各進各的茶館,或品茶聽曲,或洽談生意,或調解糾紛。恩陽鎮十二個最著名茶館中,每個茶館都有各自不同特點的民間文藝表演。尤以“玩友”最為馳名。

玩友自建的班社,每個班社都有各自坐陣的茶館,進行演唱活動,一個班社相當於一支演出隊。

恩陽人會生活,出了名的會過日子。喜歡川劇的同道者,他們覺得這事兒沒有那麼好高大上,也沒那麼莊重崇高,也沒有要玩出什麼名堂來使命感,他們只覺得玩就是玩,有愛好一起來玩,成為玩友。會玩,能玩,慢慢玩,“川北戲窩子”的名號就玩出來了。

茶館文化發達,縷縷茶香與南來北往客商的神吹海聊,催生出許多動人傳說,誕生了最優秀的兩部川劇。所以,古鎮最大的特色,除了那些街巷建築,就是充滿山野的傳奇故事,來往商客衝殼子式的天南地北,與當地民間文化互相影響,形成了不少民間藝術,其兩部大型本地川劇《蒲道路官斬巴蛇》《掛印知縣》就誕生在這張帶有神祕色彩的搖籃裡。

民間故事演繹浪漫傳奇

古鎮的靈魂是水,恩陽位於巴河岸邊,其水碼頭曾紅極一時,建於清朝中期的起鳳橋,以青石鋪就,《嗩吶在金風中吹響》《巴山游擊隊》等電影和近期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戰地黃花》《十送紅軍》都曾在此拍攝取景。起鳳橋位於恩陽水碼頭旁、“望江茶館”下側,有綵鳳飛天的優美傳說。

提起傳說,恩陽有很多,並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個就是琵琶灘與將軍石。琵琶灘位恩陽河大橋下側,河灘上有五塊大石頭立於灘尾,每塊高約6—7米,組合成琵琶狀,當水位上漲從中流淌時,便會有美麗的琵琶之音從中傳出,優美婉轉,勝似天音。傳說:天上的牧神牧馬時,有幾匹天馬偷偷來到了人間,四處踐踏莊稼,老百姓苦不堪言。琵琶仙女和石將軍十分心痛。二位相約私下凡間,琵琶仙子住在龍頂山下的龍潭洞裡,石將軍住在跑馬梁山上,並以神箭射殺野馬。

不出幾日,私下凡間的的天馬都被石將軍射死了。儘管如此,莊稼卻荒廢完了,石將軍便以一巨石化為耕牛,每天躬耕土地,重新播種莊稼。而琵琶仙子則來幫石將軍,晚上以琵琶天音為民解憂。

一天早上,天飄著鵝毛大雪,琵琶仙子出洞時碰到一赤腳牧童,牧童走在路上時腳被荊棘劃破了,在雪地上留下了一道血痕。仙子看到十分心痛,當天晚上就照著血腳印做了一雙布鞋,放在牧童過往的必經之路,牧童路過發現了布鞋,試穿十分合腳。家人不信,就依樣畫葫蘆,第二天在路口果然也發現了一雙合腳的布鞋。後來老百姓去驗證,結果都是有求必應,人人有鞋穿。

就在這時,玉帝得知琵琶仙子和石將軍私下凡間的事情,大怒,命天兵天將緝拿二人。仙子被天兵抓至半空時,將手中的琵琶扔進了恩陽河灘,琵琶落入灘中化為石琵琶,每逢河水從中流過,便有美妙的旋律發出。而石將軍眼見仙子被抓,便投身深潭自盡,化為一塊巨石,即今天的將軍石。將軍死後,石牛沿河狂奔,奔至石城臥牛坎力竭而死。後人在今離恩陽不遠的的麻石修建了一座石神廟,以示紀念。

要記錄下流傳在恩陽的傳說,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有天神化水牛變金條幫助貧困母子度難關的水驢溝的毛驢毛變金條的傳說,有位於恩陽古鎮南側的義陽山紅梅仙子下凡,蒲道官斬巴蛇的傳說。山頂上紅梅閣遺址處的仙女石上,至今還有紅梅仙子的剪刀與尺痕,山口有洞口高2米,寬5米的“巴蛇洞”,讓你不得不信。並且根據這些傳說,當地所編的川劇《紅梅閣》、《巴蛇傳》在古鎮演唱了上千年,至今古鎮的川劇愛好者,時常在保存完好的明清時代的老茶館裡坐唱。

重彩塗抹出古鎮紅色

1932年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西撤,經陝南進入四川通江縣,隨後經艱苦作戰,在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二十餘縣創建起全國第二大蘇區,擁有600多萬人口、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設在巴中。巴中四縣當時有12萬餘人蔘加紅軍,有4萬多人先後為革命犧牲。恩陽地處蘇區中心,1933年6月,儀南戰役後,在恩陽鎮建起了恩陽縣及蘇維埃政府,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一場浩浩蕩蕩的紅色革命在水碼頭上轟轟烈烈迅疾燃燒起來。在反軍閥田頌堯“三路圍剿”勝利後,紅四方面軍前線指揮部設於恩陽鎮,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張**,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政委陳昌浩,川陝省工農民主政府財政委員會主席鄭義齋,紅九軍軍長何畏,副軍長許**等均住在恩陽鎮戲樓上。並在這裡制定了幾次重大戰役作戰計劃,建立起紅軍敢死隊,婦女獨立營,紅軍特工隊以及紅軍被服廠,列寧高小和醫院;組織成立了工會、貧農會、少共、少先隊、童子團等群眾組織,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兩年時間,在古鎮設立各類政權組織機構十三處,召開了蘇區經濟工作會和蘇區紅軍家屬代表會。恩陽人民從政治上、經濟上翻身得解放,恩陽的經濟、文化、教育都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農業,獲得了連續兩年的大豐收。當時恩陽縣境有十八萬人口,就有三萬多名恩陽兒女參加了紅軍,隨後西進北上,南征北戰,大多數犧牲,長眠青松之下,為共和國捐軀。新中國成立後,有五位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軍銜,近百名擔任中高級軍事指揮員。

1935年3月,紅軍北上抗日,蘇維埃政府撤離。恩陽縣委、縣蘇,隨川陝省委、省蘇的撤離而撤銷。川陝蘇區雖然只存在了兩年多時間,但紅軍用槍桿子去實現窮人的理想,把披衰衣、戴斗笠、打赤腳人的願望完完全全變成現實;紅軍為國家、為民族去爭取實現光明的堅定信念,為爭取蘇維埃中國,不惜犧牲自己的無畏勇氣,那些浩蕩的熱血和激越的生命,永遠地滲進了這塊土地,再一次熔鍊,鑄成大巴山人的忠恿無畏好義的性格氣質,影響今天和未來。

紅軍在此三年中,為古鎮留下了大量紅色文化遺址以及血染文物,還有大量的石刻標語、石碑。如今,上正街和下正街長約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國共產黨川陝省儀閬縣委、恩陽縣委、恩陽財政委員會、法庭、紅軍經理處等各類遺址13處。老場正街有石刻標語4幅,姜市街有石刻標語5幅、大石坎街3幅。當時為了廣泛地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和紅軍的宗旨,宣傳人員把標語刻在臨街房屋、店鋪的石質立柱和牆面上。現古鎮老街有“建立蘇維埃政權”“擁護紅軍”“擁護共產黨”“共產黨熱愛人民”等標語遺存。雖然紅軍走後,標語遭到國民黨還鄉團的破壞,加之風雨的侵蝕,當年的標語雖有些斑駁,但隱隱還是可見字痕。標識陽古鎮的紅色身份。

走在古鎮老場街,若稍不留意就會錯過聲名遠揚的列寧模範學校,學校和街上的其他房屋緊緊地連成一體,結實的石頭牆基足有兩米來高,灰白粉牆有些斑駁,雕花的石頭門柱,暗淡的絳紅色門板,門楣處一對喜字柱。當地人說,1933年7月至1935年4月,紅軍在此開辦了列寧模範學校。先後從各區挑選了兩百餘名優秀青少年在校讀書,結業後分配到紅軍總政治部、總政劇團等單位和連隊。

在列寧學校就讀的學生中,有一名叫張思德的學生,1933年,紅軍解放了張思德的家鄉儀隴縣,他被保送到這裡讀書,畢業後,參加紅軍,被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選為警衛戰士。1940年,張思德調到中共中央警衛團當戰士,後任班長,專門為偉人送信及書報。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負責上山燒炭,在一次燒炭活動中為保護戰友而不幸犧牲。偉人為追悼張思德,寫下了千古名篇《為人民服務》。

舊貌新姿續寫未來

古樸的街巷,高低錯落、層層疊疊的川北民居,迂迴曲折的古街古巷,仍然完整的保存著傳統的格局的恩陽古鎮。

恩陽古鎮的自然的狀態,如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安祥、沉靜。看茶館裡那樸拙厚實

早遲恩陽河——解語一座千年古鎮的繁盛謎底

作者簡介: 陽雲,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巴中新報(巴中廣播電視報)社長,巴中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巴中市作協副主席、祕書長、巴中市文聯主席,現謀生巴中市政協。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視線》、《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開口說話》、《筆走光霧山》等詩歌散文集。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