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回回炮攻陷襄陽

1268年對長江中游戰略要地襄陽發動攻擊,襄陽被包圍五年,於1273年陷落。翌年,中斷十五的憲宗(蒙哥汗)未完成遺志接續,大將伯顏統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漢人以及南宋投降軍團的混成大軍,自襄陽沿漢水順流撲向長江心臟部, 強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陸兩軍並行東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國都臨安(杭州),六歲的南宋恭帝與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時為1276正月。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延續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死,南宋命運遂絕。

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時,父、子、孫三世七十餘年,從蒙古帝國到大元帝國,所征服橫跨歐亞的廣大土地,除西歐、印度、埃及的大陸邊緣 與日本、爪哇海島之外, 殆已對當時所知的世界以大統一,人類歷史空前絕後大帝國的建設。

但一貫偉業的創締階段分劃,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國過渡到大元帝國, 則非只儒家建國思想取入與意象的漢制支配方式整備而已,廣域支配形態與性格,前後也都已變化——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回回炮攻陷襄陽

1268年對長江中游戰略要地襄陽發動攻擊,襄陽被包圍五年,於1273年陷落。翌年,中斷十五的憲宗(蒙哥汗)未完成遺志接續,大將伯顏統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漢人以及南宋投降軍團的混成大軍,自襄陽沿漢水順流撲向長江心臟部, 強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陸兩軍並行東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國都臨安(杭州),六歲的南宋恭帝與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時為1276正月。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延續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死,南宋命運遂絕。

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時,父、子、孫三世七十餘年,從蒙古帝國到大元帝國,所征服橫跨歐亞的廣大土地,除西歐、印度、埃及的大陸邊緣 與日本、爪哇海島之外, 殆已對當時所知的世界以大統一,人類歷史空前絕後大帝國的建設。

但一貫偉業的創締階段分劃,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國過渡到大元帝國, 則非只儒家建國思想取入與意象的漢制支配方式整備而已,廣域支配形態與性格,前後也都已變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支配形態而言,成吉思汗以來遊牧國家的傳統理念,系以蒙古本土為主體漢地與西亞細亞城市人民所居住領域,僅以附隨的屬領形態而受支配,修正此項傳統主義理念者便是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的意義,因之已不單是政權爭奪, 乃是蒙古本地主義的傳統保守勢力,以其代表者阿里不哥被壓倒,障礙排除,而世祖以內蒙古 (上都) 與黃河流域 (大都) 為中樞地方, 北方包含純粹遊牧社會,南方連結純粹農業定居社會一體化而名實相符的世界大帝國建設意願得以展開。

支配性格而言,惟其世祖漢地重心主義實現,陪伴也是必然的漢人重用遊牧國家的蒙古帝國,乃向中國征服朝代的大元帝國 (元朝) 轉化農業地帶為重心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都自偉大的蒙古帝國建設者成吉思汗去世約半個世紀後,轉換完成。再十多年,漢族中國從歷史上第一次全域立於征服 朝代支配之下。

成吉思汗以來,大汗一人的權威下所構成聯邦或國家體制元朝成立,諸汗國分離獨立的傾向強化。世祖以大都為國都,統轄蒙古本土、東北地方、漢族中國、西藏,以及朝鮮、安南僅保留宗家名義, 維持對諸汗國的鬆懈宗主權。事實上已是同等的 “忽必烈汗國” 意味。其變化,猶之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英帝國與戰後英聯邦協約相彷彿,此其一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回回炮攻陷襄陽

1268年對長江中游戰略要地襄陽發動攻擊,襄陽被包圍五年,於1273年陷落。翌年,中斷十五的憲宗(蒙哥汗)未完成遺志接續,大將伯顏統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漢人以及南宋投降軍團的混成大軍,自襄陽沿漢水順流撲向長江心臟部, 強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陸兩軍並行東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國都臨安(杭州),六歲的南宋恭帝與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時為1276正月。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延續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死,南宋命運遂絕。

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時,父、子、孫三世七十餘年,從蒙古帝國到大元帝國,所征服橫跨歐亞的廣大土地,除西歐、印度、埃及的大陸邊緣 與日本、爪哇海島之外, 殆已對當時所知的世界以大統一,人類歷史空前絕後大帝國的建設。

但一貫偉業的創締階段分劃,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國過渡到大元帝國, 則非只儒家建國思想取入與意象的漢制支配方式整備而已,廣域支配形態與性格,前後也都已變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支配形態而言,成吉思汗以來遊牧國家的傳統理念,系以蒙古本土為主體漢地與西亞細亞城市人民所居住領域,僅以附隨的屬領形態而受支配,修正此項傳統主義理念者便是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的意義,因之已不單是政權爭奪, 乃是蒙古本地主義的傳統保守勢力,以其代表者阿里不哥被壓倒,障礙排除,而世祖以內蒙古 (上都) 與黃河流域 (大都) 為中樞地方, 北方包含純粹遊牧社會,南方連結純粹農業定居社會一體化而名實相符的世界大帝國建設意願得以展開。

支配性格而言,惟其世祖漢地重心主義實現,陪伴也是必然的漢人重用遊牧國家的蒙古帝國,乃向中國征服朝代的大元帝國 (元朝) 轉化農業地帶為重心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都自偉大的蒙古帝國建設者成吉思汗去世約半個世紀後,轉換完成。再十多年,漢族中國從歷史上第一次全域立於征服 朝代支配之下。

成吉思汗以來,大汗一人的權威下所構成聯邦或國家體制元朝成立,諸汗國分離獨立的傾向強化。世祖以大都為國都,統轄蒙古本土、東北地方、漢族中國、西藏,以及朝鮮、安南僅保留宗家名義, 維持對諸汗國的鬆懈宗主權。事實上已是同等的 “忽必烈汗國” 意味。其變化,猶之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英帝國與戰後英聯邦協約相彷彿,此其一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其二,元朝諸汗國,仍不能比擬今日英聯邦諸會員國。後者自大英帝國時期,一概都已受英國本國有條理的文化指導,轉變各國政冶上獨立國時代, 仍然與文化的母國與指導民族連結同一的文化紐帶。元朝治下諸汗國則否, 各別所統轄民族的固有文化多數高過蒙古自身,蒙古的武力至上主義也註定不足以穩定統治被征服民族,而結局倒反同化於在地民族文化。元朝諸汗國 對宗家的獨立傾向,以政治之外添加文化的隔離因素而愈明朗。

其三,惟其諸汗國的分離宗家元朝元朝的漢族中國征服朝代性格,因而也是單獨顯現阿里不哥海都事件,對汗 (皇帝) 位相續投下莫大不利影 響的另一面, 背後所代表巨大的蒙古本地主義勢力, 卻監督元朝避免蹈入先行征服朝代遼、金的同一漢化覆轍,漢地重心、漢人重用、漢式國家體制整備,一概都以尊重蒙古遊牧民族利益為前提。蒙古至上主義漢族支配、漢地支配的不容動搖大原則。

同時,同系遊牧民族所形成征服朝代遼朝經驗,其二重體制支配,以大規模向本部實行移民政策,遊牧地內因大量農業生產人口強制移住,混在州縣制,而抗拒漢化的效能被抵銷。元朝吸取其教訓,於所統轄領土上,乃是強力的個別分割統治漢族中國域內實行州縣政治,蒙古本土概行封建制度宣政院掌早年大吐蕃之境,喇嘛教弘布的西藏、青海、西康域內僧、俗兩界之事, 而邊境又領以宣慰使、宣撫使、長官司等名目的土官。適應複雜民族、複合社會 (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而推行復式政治,毋寧便堪引為征服朝代元朝的統治特色。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回回炮攻陷襄陽

1268年對長江中游戰略要地襄陽發動攻擊,襄陽被包圍五年,於1273年陷落。翌年,中斷十五的憲宗(蒙哥汗)未完成遺志接續,大將伯顏統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漢人以及南宋投降軍團的混成大軍,自襄陽沿漢水順流撲向長江心臟部, 強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陸兩軍並行東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國都臨安(杭州),六歲的南宋恭帝與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時為1276正月。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延續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死,南宋命運遂絕。

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時,父、子、孫三世七十餘年,從蒙古帝國到大元帝國,所征服橫跨歐亞的廣大土地,除西歐、印度、埃及的大陸邊緣 與日本、爪哇海島之外, 殆已對當時所知的世界以大統一,人類歷史空前絕後大帝國的建設。

但一貫偉業的創締階段分劃,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國過渡到大元帝國, 則非只儒家建國思想取入與意象的漢制支配方式整備而已,廣域支配形態與性格,前後也都已變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支配形態而言,成吉思汗以來遊牧國家的傳統理念,系以蒙古本土為主體漢地與西亞細亞城市人民所居住領域,僅以附隨的屬領形態而受支配,修正此項傳統主義理念者便是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的意義,因之已不單是政權爭奪, 乃是蒙古本地主義的傳統保守勢力,以其代表者阿里不哥被壓倒,障礙排除,而世祖以內蒙古 (上都) 與黃河流域 (大都) 為中樞地方, 北方包含純粹遊牧社會,南方連結純粹農業定居社會一體化而名實相符的世界大帝國建設意願得以展開。

支配性格而言,惟其世祖漢地重心主義實現,陪伴也是必然的漢人重用遊牧國家的蒙古帝國,乃向中國征服朝代的大元帝國 (元朝) 轉化農業地帶為重心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都自偉大的蒙古帝國建設者成吉思汗去世約半個世紀後,轉換完成。再十多年,漢族中國從歷史上第一次全域立於征服 朝代支配之下。

成吉思汗以來,大汗一人的權威下所構成聯邦或國家體制元朝成立,諸汗國分離獨立的傾向強化。世祖以大都為國都,統轄蒙古本土、東北地方、漢族中國、西藏,以及朝鮮、安南僅保留宗家名義, 維持對諸汗國的鬆懈宗主權。事實上已是同等的 “忽必烈汗國” 意味。其變化,猶之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英帝國與戰後英聯邦協約相彷彿,此其一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其二,元朝諸汗國,仍不能比擬今日英聯邦諸會員國。後者自大英帝國時期,一概都已受英國本國有條理的文化指導,轉變各國政冶上獨立國時代, 仍然與文化的母國與指導民族連結同一的文化紐帶。元朝治下諸汗國則否, 各別所統轄民族的固有文化多數高過蒙古自身,蒙古的武力至上主義也註定不足以穩定統治被征服民族,而結局倒反同化於在地民族文化。元朝諸汗國 對宗家的獨立傾向,以政治之外添加文化的隔離因素而愈明朗。

其三,惟其諸汗國的分離宗家元朝元朝的漢族中國征服朝代性格,因而也是單獨顯現阿里不哥海都事件,對汗 (皇帝) 位相續投下莫大不利影 響的另一面, 背後所代表巨大的蒙古本地主義勢力, 卻監督元朝避免蹈入先行征服朝代遼、金的同一漢化覆轍,漢地重心、漢人重用、漢式國家體制整備,一概都以尊重蒙古遊牧民族利益為前提。蒙古至上主義漢族支配、漢地支配的不容動搖大原則。

同時,同系遊牧民族所形成征服朝代遼朝經驗,其二重體制支配,以大規模向本部實行移民政策,遊牧地內因大量農業生產人口強制移住,混在州縣制,而抗拒漢化的效能被抵銷。元朝吸取其教訓,於所統轄領土上,乃是強力的個別分割統治漢族中國域內實行州縣政治,蒙古本土概行封建制度宣政院掌早年大吐蕃之境,喇嘛教弘布的西藏、青海、西康域內僧、俗兩界之事, 而邊境又領以宣慰使、宣撫使、長官司等名目的土官。適應複雜民族、複合社會 (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而推行復式政治,毋寧便堪引為征服朝代元朝的統治特色。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蒙古帝國——文明的摧毀者還是全球化的開拓者?

總而言之,自十三世紀中至十四世紀中約一個世紀間,蒙古人的制霸歐亞大陸,於中國史而言,征服朝代兩面制支配性能特為強烈,也是嚴肅保持其性能於不墜的惟一征服朝代

連結中國史與世界史而言,亞洲與歐洲原是眾多政治勢力分散的各國分立現象,也以蒙古人拆除國界,統一的政治勢力出現,而中國所代表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合而為一, 兩大地域內經濟的文化的交流暢通,抑且加速。蒙古人巨大政治勢力的歷史意義,因而可以明瞭,非只是政治的,更重要須是文化的。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回回炮攻陷襄陽

1268年對長江中游戰略要地襄陽發動攻擊,襄陽被包圍五年,於1273年陷落。翌年,中斷十五的憲宗(蒙哥汗)未完成遺志接續,大將伯顏統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漢人以及南宋投降軍團的混成大軍,自襄陽沿漢水順流撲向長江心臟部, 強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陸兩軍並行東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國都臨安(杭州),六歲的南宋恭帝與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時為1276正月。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延續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死,南宋命運遂絕。

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時,父、子、孫三世七十餘年,從蒙古帝國到大元帝國,所征服橫跨歐亞的廣大土地,除西歐、印度、埃及的大陸邊緣 與日本、爪哇海島之外, 殆已對當時所知的世界以大統一,人類歷史空前絕後大帝國的建設。

但一貫偉業的創締階段分劃,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國過渡到大元帝國, 則非只儒家建國思想取入與意象的漢制支配方式整備而已,廣域支配形態與性格,前後也都已變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支配形態而言,成吉思汗以來遊牧國家的傳統理念,系以蒙古本土為主體漢地與西亞細亞城市人民所居住領域,僅以附隨的屬領形態而受支配,修正此項傳統主義理念者便是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的意義,因之已不單是政權爭奪, 乃是蒙古本地主義的傳統保守勢力,以其代表者阿里不哥被壓倒,障礙排除,而世祖以內蒙古 (上都) 與黃河流域 (大都) 為中樞地方, 北方包含純粹遊牧社會,南方連結純粹農業定居社會一體化而名實相符的世界大帝國建設意願得以展開。

支配性格而言,惟其世祖漢地重心主義實現,陪伴也是必然的漢人重用遊牧國家的蒙古帝國,乃向中國征服朝代的大元帝國 (元朝) 轉化農業地帶為重心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都自偉大的蒙古帝國建設者成吉思汗去世約半個世紀後,轉換完成。再十多年,漢族中國從歷史上第一次全域立於征服 朝代支配之下。

成吉思汗以來,大汗一人的權威下所構成聯邦或國家體制元朝成立,諸汗國分離獨立的傾向強化。世祖以大都為國都,統轄蒙古本土、東北地方、漢族中國、西藏,以及朝鮮、安南僅保留宗家名義, 維持對諸汗國的鬆懈宗主權。事實上已是同等的 “忽必烈汗國” 意味。其變化,猶之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英帝國與戰後英聯邦協約相彷彿,此其一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其二,元朝諸汗國,仍不能比擬今日英聯邦諸會員國。後者自大英帝國時期,一概都已受英國本國有條理的文化指導,轉變各國政冶上獨立國時代, 仍然與文化的母國與指導民族連結同一的文化紐帶。元朝治下諸汗國則否, 各別所統轄民族的固有文化多數高過蒙古自身,蒙古的武力至上主義也註定不足以穩定統治被征服民族,而結局倒反同化於在地民族文化。元朝諸汗國 對宗家的獨立傾向,以政治之外添加文化的隔離因素而愈明朗。

其三,惟其諸汗國的分離宗家元朝元朝的漢族中國征服朝代性格,因而也是單獨顯現阿里不哥海都事件,對汗 (皇帝) 位相續投下莫大不利影 響的另一面, 背後所代表巨大的蒙古本地主義勢力, 卻監督元朝避免蹈入先行征服朝代遼、金的同一漢化覆轍,漢地重心、漢人重用、漢式國家體制整備,一概都以尊重蒙古遊牧民族利益為前提。蒙古至上主義漢族支配、漢地支配的不容動搖大原則。

同時,同系遊牧民族所形成征服朝代遼朝經驗,其二重體制支配,以大規模向本部實行移民政策,遊牧地內因大量農業生產人口強制移住,混在州縣制,而抗拒漢化的效能被抵銷。元朝吸取其教訓,於所統轄領土上,乃是強力的個別分割統治漢族中國域內實行州縣政治,蒙古本土概行封建制度宣政院掌早年大吐蕃之境,喇嘛教弘布的西藏、青海、西康域內僧、俗兩界之事, 而邊境又領以宣慰使、宣撫使、長官司等名目的土官。適應複雜民族、複合社會 (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而推行復式政治,毋寧便堪引為征服朝代元朝的統治特色。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蒙古帝國——文明的摧毀者還是全球化的開拓者?

總而言之,自十三世紀中至十四世紀中約一個世紀間,蒙古人的制霸歐亞大陸,於中國史而言,征服朝代兩面制支配性能特為強烈,也是嚴肅保持其性能於不墜的惟一征服朝代

連結中國史與世界史而言,亞洲與歐洲原是眾多政治勢力分散的各國分立現象,也以蒙古人拆除國界,統一的政治勢力出現,而中國所代表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合而為一, 兩大地域內經濟的文化的交流暢通,抑且加速。蒙古人巨大政治勢力的歷史意義,因而可以明瞭,非只是政治的,更重要須是文化的。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南呂】幹荷葉

劉秉忠

幹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

減了清香,越添黃。

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幹荷葉,映著枯蒲,折柄難擎露。

藉絲無,倩風扶。

待擎無力不乘珠,難宿灘頭鷺。

根摧折,柄欹斜,翠減清香謝。

恁時節,萬絲絕。

紅鴛白鷺不能遮,憔悴損幹荷葉。

幹荷葉,色無多,不奈風霜銼。

貼秋波,倒枝柯。

宮娃齊唱《採蓮歌》,夢裡繁華過。

南高峰,北高峰,慘淡煙霞洞。

宋高宗,一場空。

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夜來個,醉如酡,不記花前過。

醒來呵,二更過。

春衫惹定茨蘼科,絆倒花抓破。

幹荷葉,水上浮,漸漸浮將去。

跟將你去,隨將去。

你問當家中有媳婦?問著不言語。

腳兒尖,手兒纖,雲髻梳兒露半邊。

臉兒甜,話兒粘。

更宜煩惱更宜忺,直恁風流倩。

"

導讀:中國的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十三世紀,蒙古人所展現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亞洲大陸與東歐為一的史無前例龐大帝國。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為中心的地域與人口最殷盛、物資最豐富的漢族中國領土,乃帝國大汗本家正統,其他則分與成吉思汗子弟。一箇中心國家 (元朝) 與四個奉元朝為宗家的獨立國家,所謂四大汗國, 全體合成以同族領導為紐帶聯合國家體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線暴亡後,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搶班奪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實質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國的分娩。

蒙古帝國融入漢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時代,便以漢地經略緣由授權木華黎始,封國王,授太師,但只是個例。制度上漢地漢式中央集權統治的基點, 必須置諸太宗窩闊臺時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內閣總理意味中書 令, 以及十路徵收課稅使的設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學者資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權雛型的粗糙架構,以及權宜措置憑恃的又只耶律楚材個人博大汗親信(所以中書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與漢人無緣)。

由漢人,而且是儒者集團以群力推動漢式中央集權制政府組織全面整備, 便續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為劃期。明朝初年編纂《元史·太宗紀》評語是 “華夏富庶”, 《世祖紀》則 “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後漢人儒者對世祖的定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與忽必烈

以夏變夷” 的一代之製成立, 關聯一位情況如同耶律楚材之於太宗與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關係的靈魂人物。此一世祖側近顧問團領袖, 乃是世祖三十歲時,最早結交較之年少一歲的僧人學者劉秉忠 (即位後命還俗),姚樞許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劉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歲初事潛龍時代的世祖,南宋滅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歲卒, 《元史·劉秉忠傳》錄其世祖發達前洋洋數千言, 以 “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 之教, “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理為重心的立國藍圖,以及世祖即位後,“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世祖一代,最高位階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參領中書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的記事, 性質幾乎便是《世祖紀》所載屆至劉秉忠去世前,世祖對內治績的總括。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忽必烈登基稱帝

得力於漢人翼贊與轉換以儒者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脫離前此諸代可汗軌道的表徵,明顯表現於登位後不求外徵急功,對宋總攻擊已推進到長江中流域 ,而放棄的戰果未亟圖接續。阿里不哥事件著重於製造壓力,毋寧期待其悔悟歸順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輔助。中統為年號的四個年頭,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較安謐,專注的是黃河流域與東北地方民政方面,回覆金末以來嚴重混亂的秩序,以及諸產業的保護獎勵。此一期間,也是經國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頒發天下的即位詔中,開始用“皇帝” 尊號(是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詔天下初次建元表歲,採用年號便是中統。即位詔、建元詔的發佈, 與至尊天子定稱皇帝,都代表從來簡樸的蒙古主義政法,已轉換軌道進入漢族意識之境,兼及內、外的大一統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書省於開平,統六部, 執行國政的中央機關成立。五月,漢地統治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整備, 分別設立燕京等十路宣撫司。同年稍後, 燕京、京兆兩宣撫司先後改名燕京行中書省秦蜀行中書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濫觴。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金朝末期社會陷入混亂時,各地基於團結自衛之需結集自衛軍而山西、河北、山東諸省境內凝固的各個大小地方勢力軍閥化蒙古軍佔領漢地之際投降權宜委以地盤內軍、民、財三權,世祖中央集權化政策展開,漢人軍閥的存在也著著加以否定。反抗姿態最強的統治山東三十餘年者益都李璮,與內應者其婿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中統三年反亂鎮壓為契機,漢人地方軍閥特權被剝奪,地方官制的正常州縣體制運行也告回覆。

阿里不哥投降,內部大體安定的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詔發佈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開平,於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興期併入後廢為遊牧地,世祖開府金蓮川時命劉秉忠監督築城。阿里不哥退出後的和林終未回覆國都地位,中統四年起開平府且定名

至元元年,燕京大興府也升格與上都對立的中都。四年,中都於金朝破殘的舊都城東北側另築新城完成,國號制定後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終再改大都而確定建都,上都則避暑地國家政治中心自發祥地外蒙古南移內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顯,斷然再改建到漢地大都原金朝國都所在地,金朝後續者的中國朝代性格成熟,尤屬顯見。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遼、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為中國國都。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劉秉忠和他規劃設計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華詞藻,輕視君主所習用的尊號,認為無謂而誡後裔勿加採用, 所以繼承人僅稱汗,恢復可汗大位加附尊號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國建立,天子威靈的漢族意識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廟祭享之禮,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廟號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廟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該,以及皇伯窩闊臺至皇兄蒙哥皇帝尊號與廟號,又已異於遊牧國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來,蒙古以部族名稱為國號,至世祖而制定漢式國號儼然以中國正統朝代自任,與契丹—遼、女真—金的歷史軌跡又相同。然而,中國的 朝代名與國號,從來都以建國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興地之名為名,至元八年 (1271年)世祖制定國號 “元” 卻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詞,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奧經典 《易經》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國號詔曾明言其義。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負遵循《易經》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統建元詔 “法 《春秋》 之正始, 體大 《易》 之乾元”之語 便已見出。則“元” 字的出現, 無疑是中國朝代名 (國號) 制定法上一大劃期, 因文義而制朝代名詞之例開創, 以後明朝、清朝均行追隨模仿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元朝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都曾在邢臺紫金書院潛心學問,被稱為“中華五傑”。紫金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為元朝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非僅新定國號,《元史》禮樂志、祭祀志、輿服志所記元朝禮儀、服飾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劉秉忠、姚樞、許衡等所規劃。漢族文明優點既經領悟,中國帝王宇內統御思想既經確立,漢族中國全域領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來臨

南宋存立於長江以南,所擁有人力,以及豐富資源與海上貿易的莫大利潤,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條件。山東李璮之叛, 背後也連結南宋為精神奧援。所以南北兩大勢力對立,意義上非單純軍事,而是政治的、經濟的,抑且意識的複雜形態作戰,金朝滅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餘年的主要憑藉在此。

然而,南宋長時期由懦弱又奸偽的宰相賈似道專權, 面對世祖時元朝萬象更新政治上勝負乃牽動全局。當蒙古軍一變世祖初年寧願採取守勢,相反還是宋軍蠢蠢欲動的形勢時,任何對抗資本都已無可恃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回回炮攻陷襄陽

1268年對長江中游戰略要地襄陽發動攻擊,襄陽被包圍五年,於1273年陷落。翌年,中斷十五的憲宗(蒙哥汗)未完成遺志接續,大將伯顏統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漢人以及南宋投降軍團的混成大軍,自襄陽沿漢水順流撲向長江心臟部, 強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陸兩軍並行東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國都臨安(杭州),六歲的南宋恭帝與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時為1276正月。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延續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死,南宋命運遂絕。

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時,父、子、孫三世七十餘年,從蒙古帝國到大元帝國,所征服橫跨歐亞的廣大土地,除西歐、印度、埃及的大陸邊緣 與日本、爪哇海島之外, 殆已對當時所知的世界以大統一,人類歷史空前絕後大帝國的建設。

但一貫偉業的創締階段分劃,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國過渡到大元帝國, 則非只儒家建國思想取入與意象的漢制支配方式整備而已,廣域支配形態與性格,前後也都已變化——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支配形態而言,成吉思汗以來遊牧國家的傳統理念,系以蒙古本土為主體漢地與西亞細亞城市人民所居住領域,僅以附隨的屬領形態而受支配,修正此項傳統主義理念者便是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的意義,因之已不單是政權爭奪, 乃是蒙古本地主義的傳統保守勢力,以其代表者阿里不哥被壓倒,障礙排除,而世祖以內蒙古 (上都) 與黃河流域 (大都) 為中樞地方, 北方包含純粹遊牧社會,南方連結純粹農業定居社會一體化而名實相符的世界大帝國建設意願得以展開。

支配性格而言,惟其世祖漢地重心主義實現,陪伴也是必然的漢人重用遊牧國家的蒙古帝國,乃向中國征服朝代的大元帝國 (元朝) 轉化農業地帶為重心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都自偉大的蒙古帝國建設者成吉思汗去世約半個世紀後,轉換完成。再十多年,漢族中國從歷史上第一次全域立於征服 朝代支配之下。

成吉思汗以來,大汗一人的權威下所構成聯邦或國家體制元朝成立,諸汗國分離獨立的傾向強化。世祖以大都為國都,統轄蒙古本土、東北地方、漢族中國、西藏,以及朝鮮、安南僅保留宗家名義, 維持對諸汗國的鬆懈宗主權。事實上已是同等的 “忽必烈汗國” 意味。其變化,猶之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英帝國與戰後英聯邦協約相彷彿,此其一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其二,元朝諸汗國,仍不能比擬今日英聯邦諸會員國。後者自大英帝國時期,一概都已受英國本國有條理的文化指導,轉變各國政冶上獨立國時代, 仍然與文化的母國與指導民族連結同一的文化紐帶。元朝治下諸汗國則否, 各別所統轄民族的固有文化多數高過蒙古自身,蒙古的武力至上主義也註定不足以穩定統治被征服民族,而結局倒反同化於在地民族文化。元朝諸汗國 對宗家的獨立傾向,以政治之外添加文化的隔離因素而愈明朗。

其三,惟其諸汗國的分離宗家元朝元朝的漢族中國征服朝代性格,因而也是單獨顯現阿里不哥海都事件,對汗 (皇帝) 位相續投下莫大不利影 響的另一面, 背後所代表巨大的蒙古本地主義勢力, 卻監督元朝避免蹈入先行征服朝代遼、金的同一漢化覆轍,漢地重心、漢人重用、漢式國家體制整備,一概都以尊重蒙古遊牧民族利益為前提。蒙古至上主義漢族支配、漢地支配的不容動搖大原則。

同時,同系遊牧民族所形成征服朝代遼朝經驗,其二重體制支配,以大規模向本部實行移民政策,遊牧地內因大量農業生產人口強制移住,混在州縣制,而抗拒漢化的效能被抵銷。元朝吸取其教訓,於所統轄領土上,乃是強力的個別分割統治漢族中國域內實行州縣政治,蒙古本土概行封建制度宣政院掌早年大吐蕃之境,喇嘛教弘布的西藏、青海、西康域內僧、俗兩界之事, 而邊境又領以宣慰使、宣撫使、長官司等名目的土官。適應複雜民族、複合社會 (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而推行復式政治,毋寧便堪引為征服朝代元朝的統治特色。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蒙古帝國——文明的摧毀者還是全球化的開拓者?

總而言之,自十三世紀中至十四世紀中約一個世紀間,蒙古人的制霸歐亞大陸,於中國史而言,征服朝代兩面制支配性能特為強烈,也是嚴肅保持其性能於不墜的惟一征服朝代

連結中國史與世界史而言,亞洲與歐洲原是眾多政治勢力分散的各國分立現象,也以蒙古人拆除國界,統一的政治勢力出現,而中國所代表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合而為一, 兩大地域內經濟的文化的交流暢通,抑且加速。蒙古人巨大政治勢力的歷史意義,因而可以明瞭,非只是政治的,更重要須是文化的。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南呂】幹荷葉

劉秉忠

幹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

減了清香,越添黃。

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幹荷葉,映著枯蒲,折柄難擎露。

藉絲無,倩風扶。

待擎無力不乘珠,難宿灘頭鷺。

根摧折,柄欹斜,翠減清香謝。

恁時節,萬絲絕。

紅鴛白鷺不能遮,憔悴損幹荷葉。

幹荷葉,色無多,不奈風霜銼。

貼秋波,倒枝柯。

宮娃齊唱《採蓮歌》,夢裡繁華過。

南高峰,北高峰,慘淡煙霞洞。

宋高宗,一場空。

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夜來個,醉如酡,不記花前過。

醒來呵,二更過。

春衫惹定茨蘼科,絆倒花抓破。

幹荷葉,水上浮,漸漸浮將去。

跟將你去,隨將去。

你問當家中有媳婦?問著不言語。

腳兒尖,手兒纖,雲髻梳兒露半邊。

臉兒甜,話兒粘。

更宜煩惱更宜忺,直恁風流倩。

蒙古騎兵軍事征服太過耀眼,讓我們忽略了蒙元帝國的諸多制度創新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

中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1.士人風骨凸顯,工匠精神鵰琢,民國大家遺風,臺灣歷史學者姚大中生平全力創作的恢弘鉅著,首次在大陸推出簡體字本。

2.全景透視遊牧中國和農業中國的競爭、共生與融合,在域外與中國的動態聯繫的環境中考察中國歷史,當前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的歷史淵源都可以從中觀照。

3.《羋月傳》歷史顧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勇聯袂推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