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點無用的事,也許堆砌著往後某個驚喜~

游泳 英語 蔡康永 大學 書且徐行 書且徐行 2017-09-27

做一點無用的事,也許堆砌著往後某個驚喜~

文/小雨黎

臺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因為不經常看綜藝,所以最開始知道他的名字,並不是因為他主持得最火的那檔承載著大多數90後集體青春記憶的《康熙來了》,而是初中的時候在雜誌上看到過一句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這句話是《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最經典的語錄之一。可能當時年紀太小,經歷的事情還不夠多,我甚至都還沒有達到十五歲,要怎麼理解十五歲以後的事啊?!

所以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什麼,但卻不知為何,就是被我暗暗記下了。十五歲那年夏天剛好初中畢業,我就像被這句話下了咒似的,一股腦地就是想要學游泳。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可是個從來都沒有下過水的旱鴨子啊。父母都不會,他們更沒有時間帶我去游泳館,並且對於當時還未成年的我來說,報班學游泳的價格還挺昂貴的,只是去一次游泳館就要花好幾十塊錢都覺得很心疼,又說不出什麼具體的理由說服我爸媽,就不好意思開口問他們要錢,如果告訴他們去游泳反倒會擔心我的安全而設法勸阻。

但就是搭上自己積攢的所有零花錢也願意,在水裡一待就一整個下午。最開始我也不敢一個人去,就各種求朋友約人讓人家陪我。奈何朋友們也都並不怎麼會,我就看誰遊的好然後厚著臉皮去問,上到五六十歲的奶奶,下到七八歲的小朋友,也許就是在那個時候我不知不覺中練就瞭如何跟陌生人搭訕的本領,就這樣一次次地通過觀察和請教別人再自己慢慢練習……從第一次去在淺水區都不敢下水,到後來深水區都可以勉強換氣遊過,前前後後學習的時間累計起來其實不過20個小時。

做一點無用的事,也許堆砌著往後某個驚喜~

那年夏天嗆過的水有多少,只有我自己知道。但當時的我並沒有想過自己做這件事到底有什麼用,甚至在十八歲的時候再看到這句話,我也只是隨口迴應一句太扯,因為根本就沒有我喜歡的男生約我去游泳啊!

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在為以後能夠用到的某一刻鋪路。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是在面臨大學游泳考試的時候。學校對游泳的要求是必修,不過的話體育這門課就直接掛掉,學校的教學目的是懂得自救,要求不高但卻沒有安排足夠的時間去教學。第一節課老師帶去下個水,注意事項講半天,甚至都還沒適應水裡的環境,一節課的時間就結束了,第二節課自己遊一遊,第三節課就開始考試。親眼見證怕水的同學是有多恐懼上游泳課,很多不會游泳的同學也只能自己私下花很多時間去練習。

如果你現在問我會不會游泳,應該會回答我不會,因為我只學到了最簡單的蛙泳和換氣。但也只需要達到這個程度,已經足夠我很輕鬆地遊過二十米,不用耗費太多的時間跟精力去練習就拿到滿分的考試成績。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深刻地感受到,那年夏天嗆的所有的水,都是值得的。

後來慢慢發現,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我在學校物業學生協管會的工作,每個月只需要簽字填表完全可以敷衍,但出於職責對於學校物業方面的一些問題是真的有用心去留意,所以後來極其恰巧地剛好符合毛概課論文的要求,直接幫助我和我的小組很輕鬆地完成了對於校園改進方面的提案。比如我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看現代詩歌,後來和搭檔加入微信平臺,一起做的欄目“寧聽雨聲”每一期我提供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自己以前看過的東西再找出來整理。再比如,決定加入“書且徐行”,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

做一點無用的事,也許堆砌著往後某個驚喜~

在這裡還要引用一句在微博被轉發到氾濫的我沒找到出處的一句話:

我們會覺得去夜店、紋身、打耳洞、抽菸這些很酷,後來發現這些沒有一點難度,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做到,更酷的是那些不容易做到的,比如,讀書,鍛鍊,賺錢,這些在常人看起來很無趣的事。

第一次看不以為然,後來想想很有道理。那些只要願意就可以做到的事,相對於讀書和學習這樣的需要毅力和耐性才能完成的,真的沒什麼難度。最酷的不是放縱自我,而是約束自己。

雖然從來沒有想過要刻意做什麼事情這樣會比較“酷”,應了這句話想做點有“難度”的事,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新年目標,希望每個月都能看完一本書,但沒想到年底的讀書量超過了每週一本。最開始都是看了就忘,快到下半年的時候才慢慢地試著記錄和摘抄,積累了一段時間又提出了一個目標希望自己能夠有一些文字輸出。十月份以後才漸漸著手花費時間去做。太久沒有用文字表達過東西,就像一個完全沒有寫過的新手一樣,最開始週末一整天對著電腦都碼不到個一千字,但把腦子裡的想法寫完截稿的那一刻,是真的無比開心。寫了我也不發,光放在電腦裡我自己看著就覺得高興。後來也是很巧地派上了用場,指選課藥學信息檢索的作業要求有一項就是要交一篇讀後感,我當即就選了一篇發送過去,還附贈給了室友一篇。

之後開始把寫的東西放到我們自己專業的微信平臺,還是沒有什麼人關注,但身邊的同學看到的會偶爾跟我提起,收到一點點真誠的鼓勵就覺得很開心。正當我還在猶豫是不是應該再確立一個目標定期寫點東西的時候,就看到了兩個自稱理想主義者的他們搭建的夢想小屋,書且徐行,緣分讓我們三個人相遇,很多觀念都覺得非常契合。

做一點無用的事,也許堆砌著往後生活中突然降臨的某個驚喜。就像一開始寫書評的時候我不曾想過做這件事會有什麼用,所以現在收穫到的所有都覺得是一份幸運。一路走來再回頭看時,讀書,碼字,編輯微信平臺,都是我日常生活之外的事,卻每一步都環環相扣,讓我走到了這裡。

我仍然不知道我們現在一起做這件事會有什麼用,但那又怎樣?不去問值不值得,至少我們都覺得開心,就希望“書且徐行”能夠一直堅持下去。

做一點無用的事,也許堆砌著往後某個驚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