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
"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影視劇中的耶穌形象

猶太人遭到歧視和迫害,始於基督教的興起,而基督教起初本就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耶穌是猶太人,早期的基督教信眾也是猶太人。那為什麼後世的基督教總跟猶太人過不去呢?原因很複雜。

儘管有猶大告密一說,一開始基督教並沒有把耶穌的死歸咎於猶太人群體。畢竟,大家都是族人。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而變化肇始於使徒保羅(St.Paul)。

保羅本名“掃羅”(Saul),也是猶太人,但說希臘語,擁有羅馬公民權。他的出生地也不在今天的巴勒斯坦,而是小亞細亞的塔爾索(Tarsus,今土耳其的東南部)。塔爾索在舊時一般譯為“大數”,故而保羅又稱作“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

保羅是否見過耶穌本人無稽可考,卻是耶穌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傳教士。有人甚至認為,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不是耶穌,而是保羅。

"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影視劇中的耶穌形象

猶太人遭到歧視和迫害,始於基督教的興起,而基督教起初本就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耶穌是猶太人,早期的基督教信眾也是猶太人。那為什麼後世的基督教總跟猶太人過不去呢?原因很複雜。

儘管有猶大告密一說,一開始基督教並沒有把耶穌的死歸咎於猶太人群體。畢竟,大家都是族人。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而變化肇始於使徒保羅(St.Paul)。

保羅本名“掃羅”(Saul),也是猶太人,但說希臘語,擁有羅馬公民權。他的出生地也不在今天的巴勒斯坦,而是小亞細亞的塔爾索(Tarsus,今土耳其的東南部)。塔爾索在舊時一般譯為“大數”,故而保羅又稱作“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

保羅是否見過耶穌本人無稽可考,卻是耶穌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傳教士。有人甚至認為,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不是耶穌,而是保羅。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電影《使徒保羅》劇照

正是從保羅開始,基督教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改變。一是不再堅持只接受猶太人為教徒,而是面向全世界的信眾;二是把耶穌之死的罪責從羅馬統治者轉到猶太人身上。這兩個轉變,表面上看沒有關聯,其實不然。

作為猶太人,保羅並不歧視猶太族群,但是擁有羅馬國籍、具有國際視野的他堅持認為,過於封閉的猶太教必遭歷史淘汰,因此他竭盡全力勸說猶太人皈依基督,可惜收效不大。他的失望在《羅馬書》裡表露無遺。他寫道:“同胞們,我用我誠摯的心為以色列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能拯救你們”,但是你們仍舊“無視上帝的正義”。上帝無時無刻伸出慈愛之手,保羅的猶太同胞卻始終冥頑不化執迷不悟,他們否認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迫害基督的門徒,這使得保羅最終認定,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敵人。他的觀念對基督教的反猶傾向影響甚巨。

從猶太教徒的角度看,基督教同樣令人生厭。猶太人始終認為,按照嚴格的猶太教義,他們才是上帝選定的子民。將來彌賽亞降臨,搭救的只能是以色列人,而不是其他任何族群。(順便一說,有些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就不應該復國,因為按照嚴格的教義,建國只能等待未來的彌賽亞來做。)

"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影視劇中的耶穌形象

猶太人遭到歧視和迫害,始於基督教的興起,而基督教起初本就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耶穌是猶太人,早期的基督教信眾也是猶太人。那為什麼後世的基督教總跟猶太人過不去呢?原因很複雜。

儘管有猶大告密一說,一開始基督教並沒有把耶穌的死歸咎於猶太人群體。畢竟,大家都是族人。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而變化肇始於使徒保羅(St.Paul)。

保羅本名“掃羅”(Saul),也是猶太人,但說希臘語,擁有羅馬公民權。他的出生地也不在今天的巴勒斯坦,而是小亞細亞的塔爾索(Tarsus,今土耳其的東南部)。塔爾索在舊時一般譯為“大數”,故而保羅又稱作“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

保羅是否見過耶穌本人無稽可考,卻是耶穌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傳教士。有人甚至認為,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不是耶穌,而是保羅。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電影《使徒保羅》劇照

正是從保羅開始,基督教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改變。一是不再堅持只接受猶太人為教徒,而是面向全世界的信眾;二是把耶穌之死的罪責從羅馬統治者轉到猶太人身上。這兩個轉變,表面上看沒有關聯,其實不然。

作為猶太人,保羅並不歧視猶太族群,但是擁有羅馬國籍、具有國際視野的他堅持認為,過於封閉的猶太教必遭歷史淘汰,因此他竭盡全力勸說猶太人皈依基督,可惜收效不大。他的失望在《羅馬書》裡表露無遺。他寫道:“同胞們,我用我誠摯的心為以色列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能拯救你們”,但是你們仍舊“無視上帝的正義”。上帝無時無刻伸出慈愛之手,保羅的猶太同胞卻始終冥頑不化執迷不悟,他們否認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迫害基督的門徒,這使得保羅最終認定,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敵人。他的觀念對基督教的反猶傾向影響甚巨。

從猶太教徒的角度看,基督教同樣令人生厭。猶太人始終認為,按照嚴格的猶太教義,他們才是上帝選定的子民。將來彌賽亞降臨,搭救的只能是以色列人,而不是其他任何族群。(順便一說,有些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就不應該復國,因為按照嚴格的教義,建國只能等待未來的彌賽亞來做。)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作品

試圖把猶太教改革為普世宗教的耶穌及其門徒,無疑是所有猶太人的大敵。正因如此,猶太教的祭司們多次藉助羅馬統治者迫害基督徒也是事實。儘管這種部落主義性質的迫害很快隨著猶太族群的崩散成為歷史上的遺痕,但留下的歷史記憶是非常頑強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相互為敵的記憶造就了基督教也造就了猶太人的歷史。看眼下的情形,我猜測這種記憶還會沉渣泛起禍害人世。

我不禁向自己提問,仇恨與信仰是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是沒有敵人的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呢?對於東方世界的人來說,實在難以理解。

最後推薦一本好書,《德國反猶史》。

"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影視劇中的耶穌形象

猶太人遭到歧視和迫害,始於基督教的興起,而基督教起初本就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耶穌是猶太人,早期的基督教信眾也是猶太人。那為什麼後世的基督教總跟猶太人過不去呢?原因很複雜。

儘管有猶大告密一說,一開始基督教並沒有把耶穌的死歸咎於猶太人群體。畢竟,大家都是族人。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而變化肇始於使徒保羅(St.Paul)。

保羅本名“掃羅”(Saul),也是猶太人,但說希臘語,擁有羅馬公民權。他的出生地也不在今天的巴勒斯坦,而是小亞細亞的塔爾索(Tarsus,今土耳其的東南部)。塔爾索在舊時一般譯為“大數”,故而保羅又稱作“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

保羅是否見過耶穌本人無稽可考,卻是耶穌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傳教士。有人甚至認為,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不是耶穌,而是保羅。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電影《使徒保羅》劇照

正是從保羅開始,基督教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改變。一是不再堅持只接受猶太人為教徒,而是面向全世界的信眾;二是把耶穌之死的罪責從羅馬統治者轉到猶太人身上。這兩個轉變,表面上看沒有關聯,其實不然。

作為猶太人,保羅並不歧視猶太族群,但是擁有羅馬國籍、具有國際視野的他堅持認為,過於封閉的猶太教必遭歷史淘汰,因此他竭盡全力勸說猶太人皈依基督,可惜收效不大。他的失望在《羅馬書》裡表露無遺。他寫道:“同胞們,我用我誠摯的心為以色列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能拯救你們”,但是你們仍舊“無視上帝的正義”。上帝無時無刻伸出慈愛之手,保羅的猶太同胞卻始終冥頑不化執迷不悟,他們否認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迫害基督的門徒,這使得保羅最終認定,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敵人。他的觀念對基督教的反猶傾向影響甚巨。

從猶太教徒的角度看,基督教同樣令人生厭。猶太人始終認為,按照嚴格的猶太教義,他們才是上帝選定的子民。將來彌賽亞降臨,搭救的只能是以色列人,而不是其他任何族群。(順便一說,有些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就不應該復國,因為按照嚴格的教義,建國只能等待未來的彌賽亞來做。)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作品

試圖把猶太教改革為普世宗教的耶穌及其門徒,無疑是所有猶太人的大敵。正因如此,猶太教的祭司們多次藉助羅馬統治者迫害基督徒也是事實。儘管這種部落主義性質的迫害很快隨著猶太族群的崩散成為歷史上的遺痕,但留下的歷史記憶是非常頑強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相互為敵的記憶造就了基督教也造就了猶太人的歷史。看眼下的情形,我猜測這種記憶還會沉渣泛起禍害人世。

我不禁向自己提問,仇恨與信仰是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是沒有敵人的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呢?對於東方世界的人來說,實在難以理解。

最後推薦一本好書,《德國反猶史》。

如果信仰的基礎是仇恨,這樣的信仰還有什麼價值?

《德國反猶史》新版更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