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商羯羅滅佛

這樣一來,商羯羅不僅把佛陀驅逐出正神的隊伍,同時又把佛教信眾納入了印度教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層的信徒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改了宗,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原有信仰的背叛。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商羯羅滅佛

這樣一來,商羯羅不僅把佛陀驅逐出正神的隊伍,同時又把佛教信眾納入了印度教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層的信徒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改了宗,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原有信仰的背叛。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瑜伽

瑜伽的出現對印度教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瑜伽是個人修行的一種方式。瑜伽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

前面我們提到祭司在印度宗教中的地位。而一旦個人修行成為一種可能,那麼祭司就會變為一種非常多餘的概念。

苦修是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因為印度教義裡,整個世界就是梵天獻祭了祂個人,而我作為凡人,我所能做的,就是獻祭自己的身體。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人在偏執的做一種事情,會有一種昇華感。這種苦修並不需要特別的儀式進行啟動。任何一個教徒,他在任何一天突然發下誓願,並堅持下去即可。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商羯羅滅佛

這樣一來,商羯羅不僅把佛陀驅逐出正神的隊伍,同時又把佛教信眾納入了印度教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層的信徒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改了宗,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原有信仰的背叛。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瑜伽

瑜伽的出現對印度教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瑜伽是個人修行的一種方式。瑜伽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

前面我們提到祭司在印度宗教中的地位。而一旦個人修行成為一種可能,那麼祭司就會變為一種非常多餘的概念。

苦修是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因為印度教義裡,整個世界就是梵天獻祭了祂個人,而我作為凡人,我所能做的,就是獻祭自己的身體。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人在偏執的做一種事情,會有一種昇華感。這種苦修並不需要特別的儀式進行啟動。任何一個教徒,他在任何一天突然發下誓願,並堅持下去即可。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一名普通印度教徒舉手44年從未放下

他們會用一種看似荒誕的行為,讓自己的業能夠完成,從而達到靈魂的解脫。

智瑜伽。即要求去理解整個宇宙的真諦,從而得到最高的解脫之道。這也是印外學者們都非常推崇的一種修行方式。這種做法,是把知識放在了一個至高的地位。

如果說業瑜伽講求的是身體力行,那麼智瑜伽崇尚的則是不懈思索。但很顯然,這兩種形式,不論是哪一種,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難以堅持的。信瑜伽,便因此而生。

信瑜伽要求人們發自內心的去愛神。只要內心的深信,即便不用苦修或是求智,都能得到靈魂的解脫。這在後來形成長達六百多年的虔信運動。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商羯羅滅佛

這樣一來,商羯羅不僅把佛陀驅逐出正神的隊伍,同時又把佛教信眾納入了印度教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層的信徒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改了宗,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原有信仰的背叛。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瑜伽

瑜伽的出現對印度教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瑜伽是個人修行的一種方式。瑜伽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

前面我們提到祭司在印度宗教中的地位。而一旦個人修行成為一種可能,那麼祭司就會變為一種非常多餘的概念。

苦修是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因為印度教義裡,整個世界就是梵天獻祭了祂個人,而我作為凡人,我所能做的,就是獻祭自己的身體。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人在偏執的做一種事情,會有一種昇華感。這種苦修並不需要特別的儀式進行啟動。任何一個教徒,他在任何一天突然發下誓願,並堅持下去即可。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一名普通印度教徒舉手44年從未放下

他們會用一種看似荒誕的行為,讓自己的業能夠完成,從而達到靈魂的解脫。

智瑜伽。即要求去理解整個宇宙的真諦,從而得到最高的解脫之道。這也是印外學者們都非常推崇的一種修行方式。這種做法,是把知識放在了一個至高的地位。

如果說業瑜伽講求的是身體力行,那麼智瑜伽崇尚的則是不懈思索。但很顯然,這兩種形式,不論是哪一種,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難以堅持的。信瑜伽,便因此而生。

信瑜伽要求人們發自內心的去愛神。只要內心的深信,即便不用苦修或是求智,都能得到靈魂的解脫。這在後來形成長達六百多年的虔信運動。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象頭神,印度福神之一

除此以外,印度教的形成。離不開成規模的教派和信眾團體。一個宗教需具備四要素。其中之一便是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佛教三寶,曰佛法僧。佛是指佛陀,法是佛陀的言教,僧是指佛眾。這個僧是由外語詞彙而來,原為“僧迦”。僧就是匯聚。正是有了僧眾的存在。這種高度的凝聚力才使得宗教成為可能。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商羯羅滅佛

這樣一來,商羯羅不僅把佛陀驅逐出正神的隊伍,同時又把佛教信眾納入了印度教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層的信徒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改了宗,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原有信仰的背叛。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瑜伽

瑜伽的出現對印度教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瑜伽是個人修行的一種方式。瑜伽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

前面我們提到祭司在印度宗教中的地位。而一旦個人修行成為一種可能,那麼祭司就會變為一種非常多餘的概念。

苦修是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因為印度教義裡,整個世界就是梵天獻祭了祂個人,而我作為凡人,我所能做的,就是獻祭自己的身體。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人在偏執的做一種事情,會有一種昇華感。這種苦修並不需要特別的儀式進行啟動。任何一個教徒,他在任何一天突然發下誓願,並堅持下去即可。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一名普通印度教徒舉手44年從未放下

他們會用一種看似荒誕的行為,讓自己的業能夠完成,從而達到靈魂的解脫。

智瑜伽。即要求去理解整個宇宙的真諦,從而得到最高的解脫之道。這也是印外學者們都非常推崇的一種修行方式。這種做法,是把知識放在了一個至高的地位。

如果說業瑜伽講求的是身體力行,那麼智瑜伽崇尚的則是不懈思索。但很顯然,這兩種形式,不論是哪一種,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難以堅持的。信瑜伽,便因此而生。

信瑜伽要求人們發自內心的去愛神。只要內心的深信,即便不用苦修或是求智,都能得到靈魂的解脫。這在後來形成長達六百多年的虔信運動。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象頭神,印度福神之一

除此以外,印度教的形成。離不開成規模的教派和信眾團體。一個宗教需具備四要素。其中之一便是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佛教三寶,曰佛法僧。佛是指佛陀,法是佛陀的言教,僧是指佛眾。這個僧是由外語詞彙而來,原為“僧迦”。僧就是匯聚。正是有了僧眾的存在。這種高度的凝聚力才使得宗教成為可能。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性力派迦梨女神,腳下踩的是主神溼婆

印度教也是這樣。不同信仰地人找到了自己地信仰團體。這在人類宗教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地一步。同樣地,宗教導師在教眾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是世俗的人所能理解的。

印度教的教義裡,神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神創造了世界,但也需要獻祭自己。神也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的某種存在形式。所以,神與人並不對立,它並非是基督式的全知全能,即便是神也不能逃離最終的幻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走向另一種無神論。一種渴望更高的真理的追求。

"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地區,像印度這般,有著如此複雜而多樣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又具備數量如此龐大的信眾群體。

走在印度人類的聚集地,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宗教的氛圍無處不在。

在印度,神廟的建築數量絕對能飽和式的滿足你的信仰需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寺廟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性廟

目前,印度主要有五大教派,錫克教,印度教,耆那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耆那教聖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錫克教長老

在我們談起印度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裡,印度曾經有過“身毒”、“天竺”、“羌獨”等名字。直到唐代的玄奘法師在歸國後,才將之正名為印度,並沿用至今。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漢代 蜀身毒道 :從四川到印度的商路

但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這時候的“印度”仍是一個地區性概念。它被指稱一個面積遠超印度的地理性概念。

而現代語義上的印度。來源於非印度人給予的定義,印度人本身並未表示認同。雖然現在的印度人也會稱自己是印度人,但這個“印度”則來自於印度河,當時用它來稱呼印度河以東的所有的人民和文化。這個稱謂也一直沿續了下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演變,在今天成為了India這個詞。而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印度則是一件很晚的事情。在古代的印度文化裡,即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而摩訶婆羅多的意思,則是偉大的印度。

“印度”一詞的所指是如此的模糊多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人對我是印度教徒有如此深的概念和認可呢?

大家不難想象,一個民族的概念,宗派的概念。只有在強烈的外來事物衝擊下才會形成。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印度也好,還是印度教也好。都是在伊斯蘭文化進入南亞次大陸後才開始形成的。穆斯林愈團結,“印度”一詞的內涵就更明確,外延也就更清晰。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齋月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穆斯林教眾集會

印度的宗教並非如中國的歷史一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線性的發展軌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人的宗教歷史其實是相當的天馬行空。它的有關記載主要是依靠宗教文學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來。所以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印度宗教的發展,往往需要通過某種形而上的理論演變去觀察和研究印度,而不是通過歷史。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眾神

吠陀宗教,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來自歐亞大陸的雅利安人在南下印度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原始宗教。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種姓制度、吠陀文獻等,便是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和創造。

而在吠陀文獻中,除了《梨俱吠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以外,《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三部吠陀經根本說不上有什麼可讀性。裡面主要記載的多是一些宗教祭祀的流程和要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三大主神

在吠陀時代,宗教仍然處於一種原始的形態。比如說萬物有靈論,便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信仰理論。這種理論把所有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當作是神,像風火雷電,水木山川,都會被認為是神。其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醫神雙馬童、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在吠陀宗教中最為重要。單單是《梨俱吠陀》,讚揚四大主神的詩歌佔全書的一半還多。

其次,是祭司、巫師作用高於神明本身。這也是原始宗教的特點。因為在普通人民眼中,他們沒有能夠與神直接溝通的途徑。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部落的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去禱告,來與神明進行聯繫。

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將之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分工。原始的宗教形態就不能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宗教就發展出了一種更為明晰的形式。早期的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婆羅門教,即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羅門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鼓吹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依靠一套神創理論,人為的把社會分裂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幾乎不被視之為人的賤民階層達特利。

婆羅門在梵語裡即是“學者”的意思。他們是當時南亞次大陸僅有的知識群體。他們掌握著人間的知識,而作為歷史的書寫者,自然也就掌控社會話語體系,並壟斷了吠陀經典在人間唯一的解釋權。而吠陀本身就是由一大堆故事和祭祀流程所構成。

沒有人天生願意被剝削、被壓迫。更何況是一生下來命運便已經被固定。為什麼他一出生便就是高種姓,享有一切特權,而我卻只能世代從事一份卑微且不為內心所喜的工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文化並未完全失去這一基因。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教教徽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印度列國爆發反婆羅門思潮,或者說沙門思潮。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這一時期的印度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宗教領袖。佛教、耆那教都是當時的大教。耆那教和古典佛陀教義講求眾生平等,提倡追求真理,佛家更是提出四諦五蘊、無常無我說。阿耆多·翅舍欽婆則闡明順世論,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面對各式教派的包抄,婆羅門教使出許多應對的措施。但成效最為顯著的,當是商羯羅與佛教的論辯,使佛教從此閉門講壇,敗走東土。也正是經過商羯羅對婆羅門教的改良,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教。

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並且把佛陀的智慧歸於下梵和下智的序列。除此以外,商羯羅還借用當時印度民間廣為信仰的毗溼奴十化身的傳說。把佛陀封為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毗溼奴有十個化身,前八個都是大英雄拯救世間疾苦除妖降魔。而唯獨第九個化身是懲罰者,即用錯誤理論迷惑無可救藥的人。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商羯羅滅佛

這樣一來,商羯羅不僅把佛陀驅逐出正神的隊伍,同時又把佛教信眾納入了印度教的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基層的信徒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改了宗,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原有信仰的背叛。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印度瑜伽

瑜伽的出現對印度教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瑜伽是個人修行的一種方式。瑜伽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

前面我們提到祭司在印度宗教中的地位。而一旦個人修行成為一種可能,那麼祭司就會變為一種非常多餘的概念。

苦修是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因為印度教義裡,整個世界就是梵天獻祭了祂個人,而我作為凡人,我所能做的,就是獻祭自己的身體。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人在偏執的做一種事情,會有一種昇華感。這種苦修並不需要特別的儀式進行啟動。任何一個教徒,他在任何一天突然發下誓願,並堅持下去即可。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一名普通印度教徒舉手44年從未放下

他們會用一種看似荒誕的行為,讓自己的業能夠完成,從而達到靈魂的解脫。

智瑜伽。即要求去理解整個宇宙的真諦,從而得到最高的解脫之道。這也是印外學者們都非常推崇的一種修行方式。這種做法,是把知識放在了一個至高的地位。

如果說業瑜伽講求的是身體力行,那麼智瑜伽崇尚的則是不懈思索。但很顯然,這兩種形式,不論是哪一種,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難以堅持的。信瑜伽,便因此而生。

信瑜伽要求人們發自內心的去愛神。只要內心的深信,即便不用苦修或是求智,都能得到靈魂的解脫。這在後來形成長達六百多年的虔信運動。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象頭神,印度福神之一

除此以外,印度教的形成。離不開成規模的教派和信眾團體。一個宗教需具備四要素。其中之一便是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佛教三寶,曰佛法僧。佛是指佛陀,法是佛陀的言教,僧是指佛眾。這個僧是由外語詞彙而來,原為“僧迦”。僧就是匯聚。正是有了僧眾的存在。這種高度的凝聚力才使得宗教成為可能。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性力派迦梨女神,腳下踩的是主神溼婆

印度教也是這樣。不同信仰地人找到了自己地信仰團體。這在人類宗教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地一步。同樣地,宗教導師在教眾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是世俗的人所能理解的。

印度教的教義裡,神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神創造了世界,但也需要獻祭自己。神也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的某種存在形式。所以,神與人並不對立,它並非是基督式的全知全能,即便是神也不能逃離最終的幻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走向另一種無神論。一種渴望更高的真理的追求。

3000多年來虔誠的信仰,印度人為何如此執著於神?

恆河燒屍,印度人認為,把骨灰撒在恆河上,靈魂會順著恆河水帶到神的身邊

印度教有一種造神嗜好,因為在他們看來,每個人都可能是神。政治領袖,宗教聖人甚至是當地村落一個很有名望的人,都有可能成為神。就這一現象而言,印度教的造神與中國民間文化中的造神行為是一致的。

印度教認為,一個人對神的信仰,應該來自全信。沒有天啟、沒有威逼、沒有利誘。人與宗教信仰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利益的瓜葛,也沒有恐怖和暴力的壓迫。對於宗教的信仰,全憑個人的虔信。在這個意義上,印度教與其他宗教愚民政策並不一致,它鼓勵人們去思考神,批判神,並最終在歷經苦苦的思索之後,真正的信仰神。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只有真正的無神論者才會成為一個最為虔誠的信徒。

因為在更高的邏輯思辨面前,你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感性是如此的無力。

參考文獻(部分):

《吠陀教四大神和早期印度教的信仰基礎》 姜景奎

《印度哲學宗教史》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何贇的知乎專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