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聖火廟復原圖

在那段時期,薩珊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以不同主神為崇拜中心的教徒群體,薩珊王室自然最為崇拜女神安娜希德,沙普爾一世(阿爾達希爾之子)在帝國境內至少修建了五座獻給女神的聖火壇,一座以他本名沙普爾命名、一座以他的女兒沙普爾杜克希特(Shabuhrdukht)命名,其餘的三座則分別以他出任梅姍、錫斯坦和亞美尼亞總督的兒子命名。在沙普爾一世之後,每個皇帝都會在執政生涯中最少新建一座聖火壇。一些“守舊”的教徒群體則堅持奧爾馬自達(ohrmazda,阿胡拉馬茲達的中古波斯語寫法)為主神,另有一些則尊奉密特拉為眾神之神。每個群體都強調自己“主神”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原先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宗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伊朗系神明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亞歷山大對阿吠思陀的破壞和祭司的殺戮的結果,教義、信仰、異端,和懷疑及矛盾的律法,群眾和祭司都處在懷疑中,”因此,薩珊人重新收集、整理、編定了《阿維斯塔》,並以中古波斯文將其整理為21個章節(nask),在這一編撰過程中,薩珊人蔘考了很多“讚的”(zand)的口頭傳統,並吸收了從印度到希臘的最新思想和哲學成果。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聖火廟復原圖

在那段時期,薩珊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以不同主神為崇拜中心的教徒群體,薩珊王室自然最為崇拜女神安娜希德,沙普爾一世(阿爾達希爾之子)在帝國境內至少修建了五座獻給女神的聖火壇,一座以他本名沙普爾命名、一座以他的女兒沙普爾杜克希特(Shabuhrdukht)命名,其餘的三座則分別以他出任梅姍、錫斯坦和亞美尼亞總督的兒子命名。在沙普爾一世之後,每個皇帝都會在執政生涯中最少新建一座聖火壇。一些“守舊”的教徒群體則堅持奧爾馬自達(ohrmazda,阿胡拉馬茲達的中古波斯語寫法)為主神,另有一些則尊奉密特拉為眾神之神。每個群體都強調自己“主神”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原先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宗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伊朗系神明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亞歷山大對阿吠思陀的破壞和祭司的殺戮的結果,教義、信仰、異端,和懷疑及矛盾的律法,群眾和祭司都處在懷疑中,”因此,薩珊人重新收集、整理、編定了《阿維斯塔》,並以中古波斯文將其整理為21個章節(nask),在這一編撰過程中,薩珊人蔘考了很多“讚的”(zand)的口頭傳統,並吸收了從印度到希臘的最新思想和哲學成果。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巴列維語古籍

瑣羅亞斯德教地位的加強和排他性

薩珊帝國初期,儘管皇室極力推崇“純正”的瑣羅亞斯德教,但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其他宗教的存在。沙普爾一世時期,摩尼及其一手草創的摩尼教橫空出世,摩尼宣稱自己研究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先知的知識,他本人則是所有先知的封印(seal of all prophets,伊斯蘭教創始人同樣做如此宣傳)。他結合了基督教、中東諾斯提主義、印度宗教以及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宗教理論。其二元論迥異於傳統的祆教二元論,特別強調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對立,並推崇永恆時間之神祖爾萬(zvrvan)為超越一切的主神,在其理論中,奧爾馬自達和安格拉·曼紐不過是祖爾萬的隨從,肉體則是由惡神裴蘇創造的,肉體的出現遮蔽了靈魂的內在之光。因此,摩尼教提倡禁慾主義,極力讚美精神,貶低物質的價值。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聖火廟復原圖

在那段時期,薩珊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以不同主神為崇拜中心的教徒群體,薩珊王室自然最為崇拜女神安娜希德,沙普爾一世(阿爾達希爾之子)在帝國境內至少修建了五座獻給女神的聖火壇,一座以他本名沙普爾命名、一座以他的女兒沙普爾杜克希特(Shabuhrdukht)命名,其餘的三座則分別以他出任梅姍、錫斯坦和亞美尼亞總督的兒子命名。在沙普爾一世之後,每個皇帝都會在執政生涯中最少新建一座聖火壇。一些“守舊”的教徒群體則堅持奧爾馬自達(ohrmazda,阿胡拉馬茲達的中古波斯語寫法)為主神,另有一些則尊奉密特拉為眾神之神。每個群體都強調自己“主神”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原先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宗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伊朗系神明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亞歷山大對阿吠思陀的破壞和祭司的殺戮的結果,教義、信仰、異端,和懷疑及矛盾的律法,群眾和祭司都處在懷疑中,”因此,薩珊人重新收集、整理、編定了《阿維斯塔》,並以中古波斯文將其整理為21個章節(nask),在這一編撰過程中,薩珊人蔘考了很多“讚的”(zand)的口頭傳統,並吸收了從印度到希臘的最新思想和哲學成果。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巴列維語古籍

瑣羅亞斯德教地位的加強和排他性

薩珊帝國初期,儘管皇室極力推崇“純正”的瑣羅亞斯德教,但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其他宗教的存在。沙普爾一世時期,摩尼及其一手草創的摩尼教橫空出世,摩尼宣稱自己研究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先知的知識,他本人則是所有先知的封印(seal of all prophets,伊斯蘭教創始人同樣做如此宣傳)。他結合了基督教、中東諾斯提主義、印度宗教以及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宗教理論。其二元論迥異於傳統的祆教二元論,特別強調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對立,並推崇永恆時間之神祖爾萬(zvrvan)為超越一切的主神,在其理論中,奧爾馬自達和安格拉·曼紐不過是祖爾萬的隨從,肉體則是由惡神裴蘇創造的,肉體的出現遮蔽了靈魂的內在之光。因此,摩尼教提倡禁慾主義,極力讚美精神,貶低物質的價值。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聖火廟復原圖

在那段時期,薩珊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以不同主神為崇拜中心的教徒群體,薩珊王室自然最為崇拜女神安娜希德,沙普爾一世(阿爾達希爾之子)在帝國境內至少修建了五座獻給女神的聖火壇,一座以他本名沙普爾命名、一座以他的女兒沙普爾杜克希特(Shabuhrdukht)命名,其餘的三座則分別以他出任梅姍、錫斯坦和亞美尼亞總督的兒子命名。在沙普爾一世之後,每個皇帝都會在執政生涯中最少新建一座聖火壇。一些“守舊”的教徒群體則堅持奧爾馬自達(ohrmazda,阿胡拉馬茲達的中古波斯語寫法)為主神,另有一些則尊奉密特拉為眾神之神。每個群體都強調自己“主神”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原先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宗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伊朗系神明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亞歷山大對阿吠思陀的破壞和祭司的殺戮的結果,教義、信仰、異端,和懷疑及矛盾的律法,群眾和祭司都處在懷疑中,”因此,薩珊人重新收集、整理、編定了《阿維斯塔》,並以中古波斯文將其整理為21個章節(nask),在這一編撰過程中,薩珊人蔘考了很多“讚的”(zand)的口頭傳統,並吸收了從印度到希臘的最新思想和哲學成果。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巴列維語古籍

瑣羅亞斯德教地位的加強和排他性

薩珊帝國初期,儘管皇室極力推崇“純正”的瑣羅亞斯德教,但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其他宗教的存在。沙普爾一世時期,摩尼及其一手草創的摩尼教橫空出世,摩尼宣稱自己研究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先知的知識,他本人則是所有先知的封印(seal of all prophets,伊斯蘭教創始人同樣做如此宣傳)。他結合了基督教、中東諾斯提主義、印度宗教以及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宗教理論。其二元論迥異於傳統的祆教二元論,特別強調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對立,並推崇永恆時間之神祖爾萬(zvrvan)為超越一切的主神,在其理論中,奧爾馬自達和安格拉·曼紐不過是祖爾萬的隨從,肉體則是由惡神裴蘇創造的,肉體的出現遮蔽了靈魂的內在之光。因此,摩尼教提倡禁慾主義,極力讚美精神,貶低物質的價值。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摩尼教神像

儘管摩尼教和官方宗教有不小區別,但沙普爾一世卻對其教義的普世性和包容性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沙普爾和其子霍爾米茲一世的庇護下,摩尼教發展興旺,教徒遍佈帝國境內和地中海世界。摩尼本人也享有越來越大的威望並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當摩尼進入溫道-沙普爾城時,受到了如同“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一般的”歡迎;這樣一來,頗得人心且勢力龐大的摩尼教引起了統治者的戒心,隨著瓦赫萊姆一世和敵視一切“異端”的大主教科迪爾的上臺,先知摩尼的命運迎來了至暗時刻,瓦赫萊姆一世下令逮捕摩尼,並嚴加審訊,他嘲笑摩尼說:

呵,你既不會戰鬥也不會打獵?你有何用?醫術和治療?甚至連那些你都無能為力!

隨後他被拘押致死,帝國境內的摩尼教遭到了嚴厲打擊,摩尼教只好將眼光轉向中亞和中國,並在那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科迪爾的上臺和對摩尼教的打擊,標誌著薩珊帝國宗教政策愈發趨向嚴格。幾乎同時,君士坦丁大帝取得了羅馬帝位,並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並自詡是全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保護人,這就對薩珊波斯產生了嚴重威脅:同處中東周邊的帝國境內有許多基督徒臣民,他們更向往基督教君王君士坦丁而不是波斯皇帝,此外,很多波斯貴族放棄了原先的祆教信仰,轉而皈依基督教,4世紀時,沙普爾二世如此描述帝國境內的基督教領袖:

“西蒙(主教)想讓他的追隨者反抗我的王權,試圖使他們服從凱撒,他們的同教兄弟。”

雙重威脅之下,為保證權力的長治久安和帝位的牢不可動,薩珊當權者別無選擇,只能進一步加強瑣羅亞斯德教的地位,並嚴厲打擊包括基督教、拿撒勒派、曼迪恩主義(諾斯替)、佛教(懲罰佛教徒因他們拒絕崇拜波斯偶像)、摩尼教在內的幾乎所有其他宗教。科迪爾大主教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懲罰他們(異端或異教徒),我折磨他們直到他們從善。”

科迪爾打造了薩珊帝國史上最早的神學院體系,他自任神學院首腦(中古波斯語mowesta¯n),在神學院裡,祭司們充分接受宗教方面的嚴格系統訓練,這套系統能保障教義的統一和祭司身份的確認,非神學院教導的禮儀或教義,都會被貼上異教徒的標籤。科迪爾還為信徒描述了一副關於死後天堂、地獄、煉獄的圖景,所有在世時堅持“正確”瑣羅亞斯德信仰的教徒都得以升入天堂,而那些異端和異教徒則毫無例外的墮入地獄中受苦。在這種背景下,帝國再也不需要王室宗教和大眾信仰的折中主義處理(即糅合兩者),剩下的只有對官方說教的無條件服從。有了神學院“開放”的神學“討論”和“辨析”,官方教會也找到了區分“真假”信徒的辦法:教士們將融化的金屬澆在被審判者的前胸,能活下來的才算是“真”信徒。熔化的金屬顯然就是引用迦撒(gasa,阿維斯塔章節)中描繪的世界末日的場景:義人行走在金屬液體上如同步行在溫熱的牛奶上一般,然而有罪之人卻被焚燒。這不過是古代伊朗所使用的六種“熱度測試”的一種。其他測試還包括將熱鐵放在舌頭上,同樣,活下來的被視為純潔,扛不住守折磨而死的則是邪惡之徒。喝硫磺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聖火廟復原圖

在那段時期,薩珊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以不同主神為崇拜中心的教徒群體,薩珊王室自然最為崇拜女神安娜希德,沙普爾一世(阿爾達希爾之子)在帝國境內至少修建了五座獻給女神的聖火壇,一座以他本名沙普爾命名、一座以他的女兒沙普爾杜克希特(Shabuhrdukht)命名,其餘的三座則分別以他出任梅姍、錫斯坦和亞美尼亞總督的兒子命名。在沙普爾一世之後,每個皇帝都會在執政生涯中最少新建一座聖火壇。一些“守舊”的教徒群體則堅持奧爾馬自達(ohrmazda,阿胡拉馬茲達的中古波斯語寫法)為主神,另有一些則尊奉密特拉為眾神之神。每個群體都強調自己“主神”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原先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宗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伊朗系神明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亞歷山大對阿吠思陀的破壞和祭司的殺戮的結果,教義、信仰、異端,和懷疑及矛盾的律法,群眾和祭司都處在懷疑中,”因此,薩珊人重新收集、整理、編定了《阿維斯塔》,並以中古波斯文將其整理為21個章節(nask),在這一編撰過程中,薩珊人蔘考了很多“讚的”(zand)的口頭傳統,並吸收了從印度到希臘的最新思想和哲學成果。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巴列維語古籍

瑣羅亞斯德教地位的加強和排他性

薩珊帝國初期,儘管皇室極力推崇“純正”的瑣羅亞斯德教,但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其他宗教的存在。沙普爾一世時期,摩尼及其一手草創的摩尼教橫空出世,摩尼宣稱自己研究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先知的知識,他本人則是所有先知的封印(seal of all prophets,伊斯蘭教創始人同樣做如此宣傳)。他結合了基督教、中東諾斯提主義、印度宗教以及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宗教理論。其二元論迥異於傳統的祆教二元論,特別強調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對立,並推崇永恆時間之神祖爾萬(zvrvan)為超越一切的主神,在其理論中,奧爾馬自達和安格拉·曼紐不過是祖爾萬的隨從,肉體則是由惡神裴蘇創造的,肉體的出現遮蔽了靈魂的內在之光。因此,摩尼教提倡禁慾主義,極力讚美精神,貶低物質的價值。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摩尼教神像

儘管摩尼教和官方宗教有不小區別,但沙普爾一世卻對其教義的普世性和包容性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沙普爾和其子霍爾米茲一世的庇護下,摩尼教發展興旺,教徒遍佈帝國境內和地中海世界。摩尼本人也享有越來越大的威望並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當摩尼進入溫道-沙普爾城時,受到了如同“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一般的”歡迎;這樣一來,頗得人心且勢力龐大的摩尼教引起了統治者的戒心,隨著瓦赫萊姆一世和敵視一切“異端”的大主教科迪爾的上臺,先知摩尼的命運迎來了至暗時刻,瓦赫萊姆一世下令逮捕摩尼,並嚴加審訊,他嘲笑摩尼說:

呵,你既不會戰鬥也不會打獵?你有何用?醫術和治療?甚至連那些你都無能為力!

隨後他被拘押致死,帝國境內的摩尼教遭到了嚴厲打擊,摩尼教只好將眼光轉向中亞和中國,並在那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科迪爾的上臺和對摩尼教的打擊,標誌著薩珊帝國宗教政策愈發趨向嚴格。幾乎同時,君士坦丁大帝取得了羅馬帝位,並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並自詡是全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保護人,這就對薩珊波斯產生了嚴重威脅:同處中東周邊的帝國境內有許多基督徒臣民,他們更向往基督教君王君士坦丁而不是波斯皇帝,此外,很多波斯貴族放棄了原先的祆教信仰,轉而皈依基督教,4世紀時,沙普爾二世如此描述帝國境內的基督教領袖:

“西蒙(主教)想讓他的追隨者反抗我的王權,試圖使他們服從凱撒,他們的同教兄弟。”

雙重威脅之下,為保證權力的長治久安和帝位的牢不可動,薩珊當權者別無選擇,只能進一步加強瑣羅亞斯德教的地位,並嚴厲打擊包括基督教、拿撒勒派、曼迪恩主義(諾斯替)、佛教(懲罰佛教徒因他們拒絕崇拜波斯偶像)、摩尼教在內的幾乎所有其他宗教。科迪爾大主教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懲罰他們(異端或異教徒),我折磨他們直到他們從善。”

科迪爾打造了薩珊帝國史上最早的神學院體系,他自任神學院首腦(中古波斯語mowesta¯n),在神學院裡,祭司們充分接受宗教方面的嚴格系統訓練,這套系統能保障教義的統一和祭司身份的確認,非神學院教導的禮儀或教義,都會被貼上異教徒的標籤。科迪爾還為信徒描述了一副關於死後天堂、地獄、煉獄的圖景,所有在世時堅持“正確”瑣羅亞斯德信仰的教徒都得以升入天堂,而那些異端和異教徒則毫無例外的墮入地獄中受苦。在這種背景下,帝國再也不需要王室宗教和大眾信仰的折中主義處理(即糅合兩者),剩下的只有對官方說教的無條件服從。有了神學院“開放”的神學“討論”和“辨析”,官方教會也找到了區分“真假”信徒的辦法:教士們將融化的金屬澆在被審判者的前胸,能活下來的才算是“真”信徒。熔化的金屬顯然就是引用迦撒(gasa,阿維斯塔章節)中描繪的世界末日的場景:義人行走在金屬液體上如同步行在溫熱的牛奶上一般,然而有罪之人卻被焚燒。這不過是古代伊朗所使用的六種“熱度測試”的一種。其他測試還包括將熱鐵放在舌頭上,同樣,活下來的被視為純潔,扛不住守折磨而死的則是邪惡之徒。喝硫磺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形象

嚴酷的壓迫自然會引起反彈,5-6世紀,所謂的馬自達克派運動在帝國境內如火如荼的發展,並主要在貧窮飢餓的下層群眾間傳播,卡瓦德一世利用該運動“拉近”自己和底層群眾的距離,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該運動削弱實力強大,尾大不掉的祭司貴族階級。最終,馬自達克運動未能撼動官方宗教的權威,而是被官方利用吸收。

小結

薩珊帝國作為伊斯蘭入侵前最後一個波斯帝國,其意義對於獨立的伊朗國家而言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伊朗人的民族熱情和家國情懷,正是在薩珊時期形成併發揚光大的。許多年後,信仰伊斯蘭教波斯人王朝也試圖將自己的血脈和薩珊王室相聯繫,布葉王朝認為自己的祖先是瓦赫萊姆五世,薩曼人則以瓦赫萊姆六世作為源頭。薩珊人的官方語言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是達裡波斯語(現代波斯語)的直系源頭。薩珊人之所以能凝聚起前所未有的伊朗意識,除了語言和歷史,最重要的就是其對瑣羅亞斯德教的空前推崇:一個民族,一個宗教,一個帝國,雅利安人信仰雅利安人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宗教認同,雅利安人的身份認同,是薩珊帝國能夠長久延續,始終強盛的根本保障。當然,瑣羅亞斯德教對其他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壓迫造成了許多流血犧牲,但我們也許並不能苛責薩珊人,他們已經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

在伊斯蘭入侵前,伊朗-波斯人曾多次建立起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堪稱波斯第一帝國,令後來者難以比肩,但論其文化屬性,則主要以兩河文明為主,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的阿拉美語,宗教也受到了巴比倫的強烈影響;帕提亞安息人出身裡海之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邊緣伊朗人,因其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故文化上兼容幷蓄,受希臘文明影響尤深;薩珊王朝崛起時,羅馬人取代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希臘化在東方的影響也遠不如前,薩珊王室出身波斯波利斯所在的法爾斯省,有著強烈的波斯民族自豪感,在薩珊人統治期間,波斯人的民族認同達到了之前兩個帝國從未達到的高度,而薩珊人用以維繫治下臣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感情的最有利武器,則無疑是波斯人固有的傳統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帝國極盛疆域

薩珊王室的傳承和信仰

薩珊家族起源於波斯的腹地法爾斯,該行省同時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拜火教的崇拜中心。薩珊家族已統治法爾斯長達400年,在帕提亞帝國(安息未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對地方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控制很薄弱)時期,即已獲得了半獨立乃至完全獨立的自主地位,3世紀開始,帕提亞帝國在羅馬和貴霜的夾擊下日趨衰落,薩珊作為波斯本土實力派,抓住了歷史舞臺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從長期龍套華麗變身高富帥主角。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爾達希爾擔任法爾斯王期間髮型的貨幣

在入主泰西封之前,薩珊家族除了是地方豪族,也曾長期擔任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他們主要負責伊斯塔赫城中安娜希德女神祭壇聖火的維護,以使其長燃不滅,也許是薩珊家族(家族名來自於阿爾達希爾一世的祖父薩珊,安娜希德聖火壇的祭司)長期不渝的虔誠感動了女神,也許是光明的諸神惱怒於安息諸王對外來神明的崇拜,阿爾達希爾接連戰勝宗主國帕提亞的平叛軍隊,直入泰西封,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在成為萬王之王后,薩珊人並沒有像居魯士那樣投入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懷抱(事實上,兩河傳統已然式微,這也使伊朗文化逐漸在該地佔據上風),而是堅持拜火教信仰:

“這裡是崇拜馬茲達神的陛下的肖像(中古波斯語bag;帕提亞語xwada¯y);阿爾達希爾,雅利安眾王之王,他的血脈源自眾神(yazda¯n),乃是先王帕巴之子。”

阿爾達希爾給自己設計的頭銜也體現了其基於宗教-政治的二元王權理念:

“馬自達教徒的君王阿爾達希爾,血統源自眾神的雅利安人的萬王之王。”

顯然,在建國之初,薩珊人就已將雅利安-伊朗人認同等同於瑣羅亞斯德宗教認同,馬自達教徒幾乎和雅利安人劃上了等號。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民族的理念初見端倪:信仰和民族,是薩珊帝國最重要的兩座基石。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阿胡拉馬茲達將王權授予阿爾達希爾

“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

然而,薩珊人儘管熟知女神安娜希德祭儀的傳統,卻對何為真正正統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理解存在著“偏差”。統一初期,帝國境內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並不承認王室對教義的解釋,根據6世紀編撰的檀撒之書(Letter of Tansar)記載,基蘭與馬贊德蘭國王就曾指責阿爾達希爾的對宗教教義的“革新”是名副其實的異端行為,對此,阿爾達希爾只能迴應道:新的帝國需要統一教義的宗教,革新有利於統一“信仰”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圖讖學說類似,支持皇室的祆教僧侶們炮製了許多“祥瑞”來證明薩珊版瑣羅亞斯德教的正統性,比如聲稱薩珊帝國的建立是聖書中早就預言過的,阿爾達希爾是眾神的選擇等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薩珊聖火廟復原圖

在那段時期,薩珊帝國境內同時存在著以不同主神為崇拜中心的教徒群體,薩珊王室自然最為崇拜女神安娜希德,沙普爾一世(阿爾達希爾之子)在帝國境內至少修建了五座獻給女神的聖火壇,一座以他本名沙普爾命名、一座以他的女兒沙普爾杜克希特(Shabuhrdukht)命名,其餘的三座則分別以他出任梅姍、錫斯坦和亞美尼亞總督的兒子命名。在沙普爾一世之後,每個皇帝都會在執政生涯中最少新建一座聖火壇。一些“守舊”的教徒群體則堅持奧爾馬自達(ohrmazda,阿胡拉馬茲達的中古波斯語寫法)為主神,另有一些則尊奉密特拉為眾神之神。每個群體都強調自己“主神”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原先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宗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伊朗系神明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亞歷山大對阿吠思陀的破壞和祭司的殺戮的結果,教義、信仰、異端,和懷疑及矛盾的律法,群眾和祭司都處在懷疑中,”因此,薩珊人重新收集、整理、編定了《阿維斯塔》,並以中古波斯文將其整理為21個章節(nask),在這一編撰過程中,薩珊人蔘考了很多“讚的”(zand)的口頭傳統,並吸收了從印度到希臘的最新思想和哲學成果。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巴列維語古籍

瑣羅亞斯德教地位的加強和排他性

薩珊帝國初期,儘管皇室極力推崇“純正”的瑣羅亞斯德教,但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其他宗教的存在。沙普爾一世時期,摩尼及其一手草創的摩尼教橫空出世,摩尼宣稱自己研究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先知的知識,他本人則是所有先知的封印(seal of all prophets,伊斯蘭教創始人同樣做如此宣傳)。他結合了基督教、中東諾斯提主義、印度宗教以及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宗教理論。其二元論迥異於傳統的祆教二元論,特別強調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對立,並推崇永恆時間之神祖爾萬(zvrvan)為超越一切的主神,在其理論中,奧爾馬自達和安格拉·曼紐不過是祖爾萬的隨從,肉體則是由惡神裴蘇創造的,肉體的出現遮蔽了靈魂的內在之光。因此,摩尼教提倡禁慾主義,極力讚美精神,貶低物質的價值。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摩尼教神像

儘管摩尼教和官方宗教有不小區別,但沙普爾一世卻對其教義的普世性和包容性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沙普爾和其子霍爾米茲一世的庇護下,摩尼教發展興旺,教徒遍佈帝國境內和地中海世界。摩尼本人也享有越來越大的威望並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當摩尼進入溫道-沙普爾城時,受到了如同“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一般的”歡迎;這樣一來,頗得人心且勢力龐大的摩尼教引起了統治者的戒心,隨著瓦赫萊姆一世和敵視一切“異端”的大主教科迪爾的上臺,先知摩尼的命運迎來了至暗時刻,瓦赫萊姆一世下令逮捕摩尼,並嚴加審訊,他嘲笑摩尼說:

呵,你既不會戰鬥也不會打獵?你有何用?醫術和治療?甚至連那些你都無能為力!

隨後他被拘押致死,帝國境內的摩尼教遭到了嚴厲打擊,摩尼教只好將眼光轉向中亞和中國,並在那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科迪爾的上臺和對摩尼教的打擊,標誌著薩珊帝國宗教政策愈發趨向嚴格。幾乎同時,君士坦丁大帝取得了羅馬帝位,並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並自詡是全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保護人,這就對薩珊波斯產生了嚴重威脅:同處中東周邊的帝國境內有許多基督徒臣民,他們更向往基督教君王君士坦丁而不是波斯皇帝,此外,很多波斯貴族放棄了原先的祆教信仰,轉而皈依基督教,4世紀時,沙普爾二世如此描述帝國境內的基督教領袖:

“西蒙(主教)想讓他的追隨者反抗我的王權,試圖使他們服從凱撒,他們的同教兄弟。”

雙重威脅之下,為保證權力的長治久安和帝位的牢不可動,薩珊當權者別無選擇,只能進一步加強瑣羅亞斯德教的地位,並嚴厲打擊包括基督教、拿撒勒派、曼迪恩主義(諾斯替)、佛教(懲罰佛教徒因他們拒絕崇拜波斯偶像)、摩尼教在內的幾乎所有其他宗教。科迪爾大主教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懲罰他們(異端或異教徒),我折磨他們直到他們從善。”

科迪爾打造了薩珊帝國史上最早的神學院體系,他自任神學院首腦(中古波斯語mowesta¯n),在神學院裡,祭司們充分接受宗教方面的嚴格系統訓練,這套系統能保障教義的統一和祭司身份的確認,非神學院教導的禮儀或教義,都會被貼上異教徒的標籤。科迪爾還為信徒描述了一副關於死後天堂、地獄、煉獄的圖景,所有在世時堅持“正確”瑣羅亞斯德信仰的教徒都得以升入天堂,而那些異端和異教徒則毫無例外的墮入地獄中受苦。在這種背景下,帝國再也不需要王室宗教和大眾信仰的折中主義處理(即糅合兩者),剩下的只有對官方說教的無條件服從。有了神學院“開放”的神學“討論”和“辨析”,官方教會也找到了區分“真假”信徒的辦法:教士們將融化的金屬澆在被審判者的前胸,能活下來的才算是“真”信徒。熔化的金屬顯然就是引用迦撒(gasa,阿維斯塔章節)中描繪的世界末日的場景:義人行走在金屬液體上如同步行在溫熱的牛奶上一般,然而有罪之人卻被焚燒。這不過是古代伊朗所使用的六種“熱度測試”的一種。其他測試還包括將熱鐵放在舌頭上,同樣,活下來的被視為純潔,扛不住守折磨而死的則是邪惡之徒。喝硫磺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形象

嚴酷的壓迫自然會引起反彈,5-6世紀,所謂的馬自達克派運動在帝國境內如火如荼的發展,並主要在貧窮飢餓的下層群眾間傳播,卡瓦德一世利用該運動“拉近”自己和底層群眾的距離,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該運動削弱實力強大,尾大不掉的祭司貴族階級。最終,馬自達克運動未能撼動官方宗教的權威,而是被官方利用吸收。

小結

薩珊帝國作為伊斯蘭入侵前最後一個波斯帝國,其意義對於獨立的伊朗國家而言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伊朗人的民族熱情和家國情懷,正是在薩珊時期形成併發揚光大的。許多年後,信仰伊斯蘭教波斯人王朝也試圖將自己的血脈和薩珊王室相聯繫,布葉王朝認為自己的祖先是瓦赫萊姆五世,薩曼人則以瓦赫萊姆六世作為源頭。薩珊人的官方語言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是達裡波斯語(現代波斯語)的直系源頭。薩珊人之所以能凝聚起前所未有的伊朗意識,除了語言和歷史,最重要的就是其對瑣羅亞斯德教的空前推崇:一個民族,一個宗教,一個帝國,雅利安人信仰雅利安人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宗教認同,雅利安人的身份認同,是薩珊帝國能夠長久延續,始終強盛的根本保障。當然,瑣羅亞斯德教對其他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壓迫造成了許多流血犧牲,但我們也許並不能苛責薩珊人,他們已經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瑣羅亞斯德教的極盛期: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