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留言轉發分享。

"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留言轉發分享。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開學季,父母討論的話題總是繞不開入園難。上一篇文章《當孩子哭著說:我不要去幼兒園,家長的回答很重要》後面,讀者們討論的很熱烈。

其中,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孩子不肯上幼兒園,跟家長的配合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老師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而現在很多父母不懂,把孩子扔給老師,妄想讓老師負起教育的責任,自己就當甩手掌櫃。出了問題也都推到老師身上,這樣的父母才是不負責任的。

我非常認同這一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的家長嫌麻煩,平時不用心、不管教孩子,孩子一調皮,就大聲喝斥,簡單粗魯來制止,事後還長吁短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孩子註定要交給別人來教的。”

子不教,父之過。自己沒教好,卻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壓力轉移到老師的身上,這是沒道理的,對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幼兒園裡,每個班級至少有十幾名小朋友,每天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

將心比心,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對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老師卻要面對一群孩子。

教育孩子,誰的難度更大?

2.老師說:孩子不會說話,很多家長並不會注重這方面。

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3歲的孩子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

口渴了,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口渴,想要喝水。”

沒吃飽,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沒吃飽,想要加飯。”

大小便,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想要大便(或者小便)。”

孩子能夠跟老師進行簡單的溝通、明確訴說自己的需求,對於孩子,對於老師,都是一個雙贏的開始。

"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留言轉發分享。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開學季,父母討論的話題總是繞不開入園難。上一篇文章《當孩子哭著說:我不要去幼兒園,家長的回答很重要》後面,讀者們討論的很熱烈。

其中,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孩子不肯上幼兒園,跟家長的配合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老師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而現在很多父母不懂,把孩子扔給老師,妄想讓老師負起教育的責任,自己就當甩手掌櫃。出了問題也都推到老師身上,這樣的父母才是不負責任的。

我非常認同這一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的家長嫌麻煩,平時不用心、不管教孩子,孩子一調皮,就大聲喝斥,簡單粗魯來制止,事後還長吁短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孩子註定要交給別人來教的。”

子不教,父之過。自己沒教好,卻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壓力轉移到老師的身上,這是沒道理的,對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幼兒園裡,每個班級至少有十幾名小朋友,每天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

將心比心,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對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老師卻要面對一群孩子。

教育孩子,誰的難度更大?

2.老師說:孩子不會說話,很多家長並不會注重這方面。

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3歲的孩子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

口渴了,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口渴,想要喝水。”

沒吃飽,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沒吃飽,想要加飯。”

大小便,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想要大便(或者小便)。”

孩子能夠跟老師進行簡單的溝通、明確訴說自己的需求,對於孩子,對於老師,都是一個雙贏的開始。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怎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平時在家裡,如果大人沒時間,可以通過早教機、手機(只聽不看)給孩子播放活潑的兒歌、唐詩、故事。童聲最好,孩子特別喜歡童言童語,因為有共鳴。

再好的早教機,都比不上父母跟孩子的交流與互動,學習語言需要輸入也需要輸出。多聽是輸入,多說才是輸出。只聽不說,孩子不會運用;只說不聽,孩子也沒有素材。

平時和孩子一起唱兒歌,讀繪本,做手指操,多和孩子對話(即使內容很幼稚也無所謂,哪怕只是問孩子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呀,你喜歡吃飯還是吃麵呀……),親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認知有限,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先要把自己的談話內容降低到幼兒水平,以為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聽明白。殊不知,孩子吸收和消化語言的潛能是巨大的。與孩子對話時,不要把孩子當孩子,把TA當成大人來對待,與TA平等對話,孩子的理解能力、語言能力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也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在家裡不學國語,以後去幼兒園沒辦法跟老師交流。於是乎,全家人都在孩子面前講國語,家鄉話也不講了。美其名曰,讓孩子早點適應國語環境。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大錯特錯。很多廣東孩子不會講粵語,就是因為父母整天跟他講國語!

有研究表明:0-6歲的孩子語言接受能力最強,可以同時接受7-8種語言學習,他們完全可以有自然的分辨能力。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語言習得的裝置,學習語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現出來。他們有一種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機制”。它是少兒獲取語言的直接渠道,在0-6歲非常活躍,隨年齡增長逐漸弱化,12歲後其作用將慢慢消失。"

也就是說,在一個家裡,即使有7-8個人說不一樣的語言,孩子一樣可以自如地在不同的語言之間做切換。你跟孩子說國語,他就說國語;你跟孩子說法語,他就說法語;你跟孩子說德語,他就說德語……

"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留言轉發分享。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開學季,父母討論的話題總是繞不開入園難。上一篇文章《當孩子哭著說:我不要去幼兒園,家長的回答很重要》後面,讀者們討論的很熱烈。

其中,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孩子不肯上幼兒園,跟家長的配合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老師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而現在很多父母不懂,把孩子扔給老師,妄想讓老師負起教育的責任,自己就當甩手掌櫃。出了問題也都推到老師身上,這樣的父母才是不負責任的。

我非常認同這一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的家長嫌麻煩,平時不用心、不管教孩子,孩子一調皮,就大聲喝斥,簡單粗魯來制止,事後還長吁短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孩子註定要交給別人來教的。”

子不教,父之過。自己沒教好,卻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壓力轉移到老師的身上,這是沒道理的,對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幼兒園裡,每個班級至少有十幾名小朋友,每天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

將心比心,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對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老師卻要面對一群孩子。

教育孩子,誰的難度更大?

2.老師說:孩子不會說話,很多家長並不會注重這方面。

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3歲的孩子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

口渴了,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口渴,想要喝水。”

沒吃飽,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沒吃飽,想要加飯。”

大小便,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想要大便(或者小便)。”

孩子能夠跟老師進行簡單的溝通、明確訴說自己的需求,對於孩子,對於老師,都是一個雙贏的開始。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怎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平時在家裡,如果大人沒時間,可以通過早教機、手機(只聽不看)給孩子播放活潑的兒歌、唐詩、故事。童聲最好,孩子特別喜歡童言童語,因為有共鳴。

再好的早教機,都比不上父母跟孩子的交流與互動,學習語言需要輸入也需要輸出。多聽是輸入,多說才是輸出。只聽不說,孩子不會運用;只說不聽,孩子也沒有素材。

平時和孩子一起唱兒歌,讀繪本,做手指操,多和孩子對話(即使內容很幼稚也無所謂,哪怕只是問孩子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呀,你喜歡吃飯還是吃麵呀……),親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認知有限,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先要把自己的談話內容降低到幼兒水平,以為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聽明白。殊不知,孩子吸收和消化語言的潛能是巨大的。與孩子對話時,不要把孩子當孩子,把TA當成大人來對待,與TA平等對話,孩子的理解能力、語言能力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也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在家裡不學國語,以後去幼兒園沒辦法跟老師交流。於是乎,全家人都在孩子面前講國語,家鄉話也不講了。美其名曰,讓孩子早點適應國語環境。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大錯特錯。很多廣東孩子不會講粵語,就是因為父母整天跟他講國語!

有研究表明:0-6歲的孩子語言接受能力最強,可以同時接受7-8種語言學習,他們完全可以有自然的分辨能力。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語言習得的裝置,學習語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現出來。他們有一種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機制”。它是少兒獲取語言的直接渠道,在0-6歲非常活躍,隨年齡增長逐漸弱化,12歲後其作用將慢慢消失。"

也就是說,在一個家裡,即使有7-8個人說不一樣的語言,孩子一樣可以自如地在不同的語言之間做切換。你跟孩子說國語,他就說國語;你跟孩子說法語,他就說法語;你跟孩子說德語,他就說德語……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比如,我們家有人說粵語,也有人說國語。當我們跟小派說粵語,他就會用粵語來跟我們對話;當我們跟小派說國語,他就會用國語來跟我們對話。

我們日常主要講粵語,沒有刻意去教他國語,只要我們一說國語,小派就會自動切換成國語。雖然偶爾有個別字詞的發音不標準,但只要糾正過,下一次他就可以運用自如。除了國語,英語也是類似的情況。

3.老師說:在家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班級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幫忙。做一個小能手。學校裡自己吃飯,回家也要自己吃飯。

現在很多家長都捨不得用孩子,疼惜孩子小,本應孩子去做的事情,大部分都由大人出手幫忙了。

孩子吃飯,有人喂;孩子穿衣穿鞋,有人幫;孩子喝水,有人遞……

孩子習慣了萬事有人照顧,就不會主動去解決問題。在家裡,孩子可以當太子,但是出門後,沒有了家人,還有誰會來侍候太子?

蒙臺梭利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 ;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動手,才是孩子解決問題的根本。多給孩子機會發展自理能力,不要隨便剝奪孩子動手的權利。

多給孩子灌輸要幫助老師、幫助同學的理念,讓孩子學會助人為樂、懂得幫助別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4.老師說:多說學校的好,老師的好。尊重老師,理解老師。孩子會跟家長學的。只要家長尊重老師,孩子必定也會尊重,有禮貌。

在家裡多說老師的好,少說老師的不好,孩子沒有判斷能力,對一切是非對錯的判定都來自於父母。父母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判斷。

孩子在學校,接觸最多的是老師,多向孩子灌輸老師的好,孩子自然會願意跟老師親近。人有一種天生的能力:越喜歡一個人,就越願意靠近、模仿他。

在我小時候,每換一個新的班主任,媽媽就說:“現在的老師真壞,經常找這個家長、那個家長去訪老師,目的就是讓家長上門去送禮。”

因為這件事,我對小學、中學的班主任一直沒有好感,甚至於,大學畢業後,大家勸我去當老師,我都特別抗拒。

因為我從心底裡覺得,老師是壞的,是肖想學生家長送禮的,是不對的,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人。

"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留言轉發分享。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開學季,父母討論的話題總是繞不開入園難。上一篇文章《當孩子哭著說:我不要去幼兒園,家長的回答很重要》後面,讀者們討論的很熱烈。

其中,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孩子不肯上幼兒園,跟家長的配合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老師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而現在很多父母不懂,把孩子扔給老師,妄想讓老師負起教育的責任,自己就當甩手掌櫃。出了問題也都推到老師身上,這樣的父母才是不負責任的。

我非常認同這一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的家長嫌麻煩,平時不用心、不管教孩子,孩子一調皮,就大聲喝斥,簡單粗魯來制止,事後還長吁短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孩子註定要交給別人來教的。”

子不教,父之過。自己沒教好,卻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壓力轉移到老師的身上,這是沒道理的,對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幼兒園裡,每個班級至少有十幾名小朋友,每天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

將心比心,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對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老師卻要面對一群孩子。

教育孩子,誰的難度更大?

2.老師說:孩子不會說話,很多家長並不會注重這方面。

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3歲的孩子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

口渴了,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口渴,想要喝水。”

沒吃飽,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沒吃飽,想要加飯。”

大小便,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想要大便(或者小便)。”

孩子能夠跟老師進行簡單的溝通、明確訴說自己的需求,對於孩子,對於老師,都是一個雙贏的開始。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怎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平時在家裡,如果大人沒時間,可以通過早教機、手機(只聽不看)給孩子播放活潑的兒歌、唐詩、故事。童聲最好,孩子特別喜歡童言童語,因為有共鳴。

再好的早教機,都比不上父母跟孩子的交流與互動,學習語言需要輸入也需要輸出。多聽是輸入,多說才是輸出。只聽不說,孩子不會運用;只說不聽,孩子也沒有素材。

平時和孩子一起唱兒歌,讀繪本,做手指操,多和孩子對話(即使內容很幼稚也無所謂,哪怕只是問孩子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呀,你喜歡吃飯還是吃麵呀……),親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認知有限,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先要把自己的談話內容降低到幼兒水平,以為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聽明白。殊不知,孩子吸收和消化語言的潛能是巨大的。與孩子對話時,不要把孩子當孩子,把TA當成大人來對待,與TA平等對話,孩子的理解能力、語言能力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也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在家裡不學國語,以後去幼兒園沒辦法跟老師交流。於是乎,全家人都在孩子面前講國語,家鄉話也不講了。美其名曰,讓孩子早點適應國語環境。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大錯特錯。很多廣東孩子不會講粵語,就是因為父母整天跟他講國語!

有研究表明:0-6歲的孩子語言接受能力最強,可以同時接受7-8種語言學習,他們完全可以有自然的分辨能力。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語言習得的裝置,學習語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現出來。他們有一種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機制”。它是少兒獲取語言的直接渠道,在0-6歲非常活躍,隨年齡增長逐漸弱化,12歲後其作用將慢慢消失。"

也就是說,在一個家裡,即使有7-8個人說不一樣的語言,孩子一樣可以自如地在不同的語言之間做切換。你跟孩子說國語,他就說國語;你跟孩子說法語,他就說法語;你跟孩子說德語,他就說德語……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比如,我們家有人說粵語,也有人說國語。當我們跟小派說粵語,他就會用粵語來跟我們對話;當我們跟小派說國語,他就會用國語來跟我們對話。

我們日常主要講粵語,沒有刻意去教他國語,只要我們一說國語,小派就會自動切換成國語。雖然偶爾有個別字詞的發音不標準,但只要糾正過,下一次他就可以運用自如。除了國語,英語也是類似的情況。

3.老師說:在家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班級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幫忙。做一個小能手。學校裡自己吃飯,回家也要自己吃飯。

現在很多家長都捨不得用孩子,疼惜孩子小,本應孩子去做的事情,大部分都由大人出手幫忙了。

孩子吃飯,有人喂;孩子穿衣穿鞋,有人幫;孩子喝水,有人遞……

孩子習慣了萬事有人照顧,就不會主動去解決問題。在家裡,孩子可以當太子,但是出門後,沒有了家人,還有誰會來侍候太子?

蒙臺梭利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 ;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動手,才是孩子解決問題的根本。多給孩子機會發展自理能力,不要隨便剝奪孩子動手的權利。

多給孩子灌輸要幫助老師、幫助同學的理念,讓孩子學會助人為樂、懂得幫助別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4.老師說:多說學校的好,老師的好。尊重老師,理解老師。孩子會跟家長學的。只要家長尊重老師,孩子必定也會尊重,有禮貌。

在家裡多說老師的好,少說老師的不好,孩子沒有判斷能力,對一切是非對錯的判定都來自於父母。父母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判斷。

孩子在學校,接觸最多的是老師,多向孩子灌輸老師的好,孩子自然會願意跟老師親近。人有一種天生的能力:越喜歡一個人,就越願意靠近、模仿他。

在我小時候,每換一個新的班主任,媽媽就說:“現在的老師真壞,經常找這個家長、那個家長去訪老師,目的就是讓家長上門去送禮。”

因為這件事,我對小學、中學的班主任一直沒有好感,甚至於,大學畢業後,大家勸我去當老師,我都特別抗拒。

因為我從心底裡覺得,老師是壞的,是肖想學生家長送禮的,是不對的,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人。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不僅對孩子的當下有影響,對孩子日後世界觀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5.老師說:讓老人也要明白,懂得放手!不要一點小事就去質疑老師。大人要做好榜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過於敏感,一發現孩子腳上有淤傷,就氣勢洶洶去找老師興師問罪。在幼兒園裡,小朋友之間發生碰撞很正常,家長上綱上線反而為難老師。

磕磕碰碰的情況,不只是在幼兒園裡會發生,在家裡也時常會發生。只要不是大問題,就用平常心態來對待吧。

試想一下,你敬愛老師,老師也會同樣愛烏及烏。你反感老師,老師不也同樣容易反感你的孩子嗎?

設身處地,你對人好,人對你好。

6.老師說:學校裡很勇敢,回家也不能一直撒嬌,不然孩子會覺得家裡都慣著寵著,他當然不想上學了!

孩子離開父母,在老師身邊學習獨立,學習勇敢。

但是一回到家裡,爸爸抱、媽媽抱,爸媽還心疼地問:“寶寶今天在學校有沒有哭啊?老師有沒有批評寶寶啊?”

這樣的嬌慣,不僅會強化孩子對學校的牴觸,還會讓孩子覺得:原來爸爸媽媽也覺得去學校是不好的,爸爸媽媽也覺得老師是會批評孩子的。

這樣一來,孩子主觀上愈加不想去幼兒園了。

每天,當孩子回家後,父母可以多問一些正面積極的問題:“你今天在幼兒園裡吃什麼好吃的啦?今天在幼兒園裡唱什麼歌呀?你今天在幼兒園裡有幫助到老師同學嗎?”多讓孩子覺得,去幼兒園其實是很棒的一件事。

7.老師說:幼兒園的社交能力和外面那些不一樣。一直把孩子關在家裡或者扔給老人帶,才是毀了孩子。一直把孩子放在家裡,孩子也不會有進步的。

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兒園是最適合早期教育的場所。

"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留言轉發分享。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開學季,父母討論的話題總是繞不開入園難。上一篇文章《當孩子哭著說:我不要去幼兒園,家長的回答很重要》後面,讀者們討論的很熱烈。

其中,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孩子不肯上幼兒園,跟家長的配合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老師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而現在很多父母不懂,把孩子扔給老師,妄想讓老師負起教育的責任,自己就當甩手掌櫃。出了問題也都推到老師身上,這樣的父母才是不負責任的。

我非常認同這一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的家長嫌麻煩,平時不用心、不管教孩子,孩子一調皮,就大聲喝斥,簡單粗魯來制止,事後還長吁短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孩子註定要交給別人來教的。”

子不教,父之過。自己沒教好,卻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壓力轉移到老師的身上,這是沒道理的,對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幼兒園裡,每個班級至少有十幾名小朋友,每天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

將心比心,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對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老師卻要面對一群孩子。

教育孩子,誰的難度更大?

2.老師說:孩子不會說話,很多家長並不會注重這方面。

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3歲的孩子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比如:

口渴了,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口渴,想要喝水。”

沒吃飽,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沒吃飽,想要加飯。”

大小便,孩子懂得跟老師講:“老師,我想要大便(或者小便)。”

孩子能夠跟老師進行簡單的溝通、明確訴說自己的需求,對於孩子,對於老師,都是一個雙贏的開始。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怎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平時在家裡,如果大人沒時間,可以通過早教機、手機(只聽不看)給孩子播放活潑的兒歌、唐詩、故事。童聲最好,孩子特別喜歡童言童語,因為有共鳴。

再好的早教機,都比不上父母跟孩子的交流與互動,學習語言需要輸入也需要輸出。多聽是輸入,多說才是輸出。只聽不說,孩子不會運用;只說不聽,孩子也沒有素材。

平時和孩子一起唱兒歌,讀繪本,做手指操,多和孩子對話(即使內容很幼稚也無所謂,哪怕只是問孩子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呀,你喜歡吃飯還是吃麵呀……),親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認知有限,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先要把自己的談話內容降低到幼兒水平,以為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聽明白。殊不知,孩子吸收和消化語言的潛能是巨大的。與孩子對話時,不要把孩子當孩子,把TA當成大人來對待,與TA平等對話,孩子的理解能力、語言能力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也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在家裡不學國語,以後去幼兒園沒辦法跟老師交流。於是乎,全家人都在孩子面前講國語,家鄉話也不講了。美其名曰,讓孩子早點適應國語環境。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大錯特錯。很多廣東孩子不會講粵語,就是因為父母整天跟他講國語!

有研究表明:0-6歲的孩子語言接受能力最強,可以同時接受7-8種語言學習,他們完全可以有自然的分辨能力。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語言習得的裝置,學習語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現出來。他們有一種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機制”。它是少兒獲取語言的直接渠道,在0-6歲非常活躍,隨年齡增長逐漸弱化,12歲後其作用將慢慢消失。"

也就是說,在一個家裡,即使有7-8個人說不一樣的語言,孩子一樣可以自如地在不同的語言之間做切換。你跟孩子說國語,他就說國語;你跟孩子說法語,他就說法語;你跟孩子說德語,他就說德語……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比如,我們家有人說粵語,也有人說國語。當我們跟小派說粵語,他就會用粵語來跟我們對話;當我們跟小派說國語,他就會用國語來跟我們對話。

我們日常主要講粵語,沒有刻意去教他國語,只要我們一說國語,小派就會自動切換成國語。雖然偶爾有個別字詞的發音不標準,但只要糾正過,下一次他就可以運用自如。除了國語,英語也是類似的情況。

3.老師說:在家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班級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幫忙。做一個小能手。學校裡自己吃飯,回家也要自己吃飯。

現在很多家長都捨不得用孩子,疼惜孩子小,本應孩子去做的事情,大部分都由大人出手幫忙了。

孩子吃飯,有人喂;孩子穿衣穿鞋,有人幫;孩子喝水,有人遞……

孩子習慣了萬事有人照顧,就不會主動去解決問題。在家裡,孩子可以當太子,但是出門後,沒有了家人,還有誰會來侍候太子?

蒙臺梭利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 ;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動手,才是孩子解決問題的根本。多給孩子機會發展自理能力,不要隨便剝奪孩子動手的權利。

多給孩子灌輸要幫助老師、幫助同學的理念,讓孩子學會助人為樂、懂得幫助別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4.老師說:多說學校的好,老師的好。尊重老師,理解老師。孩子會跟家長學的。只要家長尊重老師,孩子必定也會尊重,有禮貌。

在家裡多說老師的好,少說老師的不好,孩子沒有判斷能力,對一切是非對錯的判定都來自於父母。父母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判斷。

孩子在學校,接觸最多的是老師,多向孩子灌輸老師的好,孩子自然會願意跟老師親近。人有一種天生的能力:越喜歡一個人,就越願意靠近、模仿他。

在我小時候,每換一個新的班主任,媽媽就說:“現在的老師真壞,經常找這個家長、那個家長去訪老師,目的就是讓家長上門去送禮。”

因為這件事,我對小學、中學的班主任一直沒有好感,甚至於,大學畢業後,大家勸我去當老師,我都特別抗拒。

因為我從心底裡覺得,老師是壞的,是肖想學生家長送禮的,是不對的,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人。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不僅對孩子的當下有影響,對孩子日後世界觀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5.老師說:讓老人也要明白,懂得放手!不要一點小事就去質疑老師。大人要做好榜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過於敏感,一發現孩子腳上有淤傷,就氣勢洶洶去找老師興師問罪。在幼兒園裡,小朋友之間發生碰撞很正常,家長上綱上線反而為難老師。

磕磕碰碰的情況,不只是在幼兒園裡會發生,在家裡也時常會發生。只要不是大問題,就用平常心態來對待吧。

試想一下,你敬愛老師,老師也會同樣愛烏及烏。你反感老師,老師不也同樣容易反感你的孩子嗎?

設身處地,你對人好,人對你好。

6.老師說:學校裡很勇敢,回家也不能一直撒嬌,不然孩子會覺得家裡都慣著寵著,他當然不想上學了!

孩子離開父母,在老師身邊學習獨立,學習勇敢。

但是一回到家裡,爸爸抱、媽媽抱,爸媽還心疼地問:“寶寶今天在學校有沒有哭啊?老師有沒有批評寶寶啊?”

這樣的嬌慣,不僅會強化孩子對學校的牴觸,還會讓孩子覺得:原來爸爸媽媽也覺得去學校是不好的,爸爸媽媽也覺得老師是會批評孩子的。

這樣一來,孩子主觀上愈加不想去幼兒園了。

每天,當孩子回家後,父母可以多問一些正面積極的問題:“你今天在幼兒園裡吃什麼好吃的啦?今天在幼兒園裡唱什麼歌呀?你今天在幼兒園裡有幫助到老師同學嗎?”多讓孩子覺得,去幼兒園其實是很棒的一件事。

7.老師說:幼兒園的社交能力和外面那些不一樣。一直把孩子關在家裡或者扔給老人帶,才是毀了孩子。一直把孩子放在家裡,孩子也不會有進步的。

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兒園是最適合早期教育的場所。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家長要配合,帶班老師的7個建議幫助你

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社交的需求,需要進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裡不僅有老師,還有小夥伴。

孩子為什麼要上幼兒園?霍金先生的一段話給了我們很準確的答案。

曾經有記者採訪霍金:“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霍金回答:“我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等等”。

幼兒園,是每一個孩子受教育的起點。離開父母的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進而不願意去幼兒園。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是家長應該深深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父母好好配合老師,入園難很快就能夠迎刃而解。

開學第二個星期,你家孩子適應幼兒園了嗎?

喜歡小派媽媽的文章,請關注、分享、收藏!你對文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討論、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