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正確做法,別讓把尿害了寶寶一輩子!

幼兒園 嬰幼兒護理 育兒 科學育兒創新社 2018-12-22
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正確做法,別讓把尿害了寶寶一輩子!


上廁所這件事對於大人們來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但對小寶寶來說,學會上廁所卻是一件“人生大事”。家長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如廁訓練,孩子才能學會自己如廁。

有些家長會說:“為什麼我家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很久,還是以失敗告終?”其實如廁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需要技巧的,屢屢失敗,可能是在訓練時做錯了下面這幾件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1.太早進行如廁訓練

過早進行如廁訓練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親子交流還不成熟。

兩歲的時候,大多數孩子的語言能力都只是會一些簡單的交流。而在如廁訓練時,家長必須要教他怎樣發現自己想要如廁,以及告訴他整個如廁過程,因此如果親子交流失敗就會導致如廁訓練失敗。

父母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不是看孩子年齡大小,而是觀察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對如廁這件事有意識。

當孩子能真正對排洩行為釋放出信號,比如孩子意識到尿不溼溼了想要脫下、會研究自己的身體器官、會爬到兒童馬桶或成人馬桶上,甚至會用語言表達如廁需求……這些是真正開始訓練的信號。

因為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嬰兒複雜的神經系統開始發育,他們開始擁有對膀胱的控制、對直腸的控制,以及語言能力和粗大運動技能等等。只有具備這些條件的時候,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如廁。


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正確做法,別讓把尿害了寶寶一輩子!


2.沒有進行如廁訓練前的準備

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前,要先給孩子上生理課,跟孩子講解身體的簡單構造,告訴孩子身體的一些重要部位以及它們的功能,特別是排洩的器官。要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孩子“屎”、“尿”是怎樣產生的,分別是從哪裡排出的。

其次要給孩子上心理課,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使其願意配合父母學習控制排便。如果孩子不願意聽從家長指令也不要強迫,學會用“必要選擇”的交流方式來和孩子商量。

比如“你想玩一會兒再尿尿呢?還是尿完了再去玩啊?”這種選擇裡面,“尿尿”就是必要選擇的項,如果說“你是想玩兒還是尿尿啊?”那就無法達到訓練孩子“尿尿”的目的。

3.大人過多的強迫

成人對孩子發展認知不夠,會造成過高的期望。有些家長會對訓練孩子大小便抱有執著的堅持,乃至到了強迫的程度,孩子沒排洩意願的時候也要把屎把尿。這會讓孩子對排洩有著強烈的抗拒,結果會直接導致如廁訓練失敗。失敗後家長會責怪他,繼而再次強迫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成人不當的訓練行為只會導致孩子心裡焦慮、壓力過大、延長如廁學習的週期,甚至長時間把尿的姿勢會引起成年後便祕、痔瘡等疾病。

對於孩子的如廁訓練,全家人要有一致的態度,切不可強迫,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引導孩子如廁。比如為孩子準備有趣的便盆,家長引導可以說“我們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噓噓吧!”或者是“哎呀!你的小肚子鼓鼓的,裡面裝滿啦!趕緊從你的水龍頭裡面放出去吧!”孩子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會自主如廁了。


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正確做法,別讓把尿害了寶寶一輩子!


4.如廁倒退不等於失敗

在如廁訓練中,孩子出現倒退現象是很正常的,比如已經完成訓練的小朋友在一段時期內可能會再次出現尿褲子的現象。這是因為當孩子遇到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突然變化,以及一些重大的事件遭遇打擊時,都可能會引發大小便失禁,家長應該允許這種倒退現象的出現。

比如有的孩子2歲多的時候已經學會很好地控制排洩行為了,但3歲進入幼兒園以後還會尿褲子;有的家庭在二寶到來之後,已經學會自己如廁的大寶也開始經常尿褲子了。對於某些時間的如廁不規律,家長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要安慰孩子失意的心情,耐心鼓勵和引導孩子。

如廁訓練也是有小訣竅的,家長在訓練中做到以下幾點,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正確做法,別讓把尿害了寶寶一輩子!

如廁訓練小訣竅

1.規律的生活起居

有利於讓孩子保持穩定的情緒,爸媽也較容易掌握孩子的排便規律。

2.最佳時間點

在孩子剛睡醒和飲水後引導他進行小便,引導大便的時間可以安排在某一餐後,因為飯後由於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可以促進腸蠕動,常常有助於寶寶糞便的排出。

3.最佳季節

最佳季節:夏天。夏天寶寶穿得少,換洗方便,即使訓練失敗也好處理。

4.男女有別

男女有別:男孩如廁訓練,應該由爸爸主導。女孩的如廁訓練,應該由媽媽來主導。

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正確做法,別讓把尿害了寶寶一輩子!

如廁不僅是技能訓練,更是愛的關懷。如廁訓練並不能一兩次就成功,家長可能每一次都要幫寶寶收拾“事後現場”,但不要因此而抱怨指責,要有耐心、多鼓勵,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有趣引導,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獨立的如廁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