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幼兒園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大白的育兒經 2019-09-15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最後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可以透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或者和孩子之間特定的方式說再見,絕對不可以不說再見就離開,突然就不見了,或者是用一些哄騙、說教、指責的方式去和孩子說再見。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緊張。在下午的時候,到了和孩子約定的那個時間,家長一定要準時地出現在學校,讓孩子不斷地獲得這份安全的體驗,直到他完全順利地過渡為止。

作為家長,也可以在入園之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可以和孩子介紹他的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會有怎麼的規則和要求,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週,家長要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送去這是孩子學習規則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遵守規則和克服消極情緒,最後適應新環境。

小小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孩子入園的前一週,儘量是父母來送而不是老人,這對孩子學習規則很關鍵。老人面對孩子的懇請、哭鬧很容易心軟。在教室門口拖泥帶水的不肯走,孩子就會越鬧越厲害,而且到第二、三天時,老人就會妥協。還有很聰明的小傢伙,會故意說自己不舒服,老人就心軟了。父母把最初的一週堅持下來,孩子會感染父母的堅定和平和,自己也鼓舞了克服消極情緒的決心。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最後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可以透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或者和孩子之間特定的方式說再見,絕對不可以不說再見就離開,突然就不見了,或者是用一些哄騙、說教、指責的方式去和孩子說再見。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緊張。在下午的時候,到了和孩子約定的那個時間,家長一定要準時地出現在學校,讓孩子不斷地獲得這份安全的體驗,直到他完全順利地過渡為止。

作為家長,也可以在入園之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可以和孩子介紹他的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會有怎麼的規則和要求,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週,家長要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送去這是孩子學習規則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遵守規則和克服消極情緒,最後適應新環境。

小小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孩子入園的前一週,儘量是父母來送而不是老人,這對孩子學習規則很關鍵。老人面對孩子的懇請、哭鬧很容易心軟。在教室門口拖泥帶水的不肯走,孩子就會越鬧越厲害,而且到第二、三天時,老人就會妥協。還有很聰明的小傢伙,會故意說自己不舒服,老人就心軟了。父母把最初的一週堅持下來,孩子會感染父母的堅定和平和,自己也鼓舞了克服消極情緒的決心。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就讀幼兒園一段時間,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當孩子在家裡出現焦慮情緒,比如:他每天早上起床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要在家裡等等”,他在通過這些語言表達焦慮的同時,父母不能只看到這些語言的本身。他表達我不想去幼兒園背後,其實是一份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在面對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語言內容,直接回應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這個行為。家長沒有傾聽,沒有共情,更沒有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時候家長會發現:你越說,孩子越不想去,他越不想去,你越是急,結果就是家裡雞飛狗跳一團糟。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檢查孩子的身體以及各方面沒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用一個三步走策略:即“覺察—判斷與解釋—迴應”,家長要先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行為,然後去判斷與解釋孩子的行為,最後去做最恰當的迴應。

首先,家長需要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比如說:孩子是開始入園時不想去幼兒園,還是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後,才說不想去。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況,孩子的行為結論也會完全不同。

其次,家長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如果孩子是新生,那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孩子不是新生,卻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在排除孩子受到人為傷害的情況下,有兩類典型的情況,可以幫助家長解釋和判斷這個行為。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最後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可以透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或者和孩子之間特定的方式說再見,絕對不可以不說再見就離開,突然就不見了,或者是用一些哄騙、說教、指責的方式去和孩子說再見。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緊張。在下午的時候,到了和孩子約定的那個時間,家長一定要準時地出現在學校,讓孩子不斷地獲得這份安全的體驗,直到他完全順利地過渡為止。

作為家長,也可以在入園之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可以和孩子介紹他的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會有怎麼的規則和要求,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週,家長要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送去這是孩子學習規則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遵守規則和克服消極情緒,最後適應新環境。

小小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孩子入園的前一週,儘量是父母來送而不是老人,這對孩子學習規則很關鍵。老人面對孩子的懇請、哭鬧很容易心軟。在教室門口拖泥帶水的不肯走,孩子就會越鬧越厲害,而且到第二、三天時,老人就會妥協。還有很聰明的小傢伙,會故意說自己不舒服,老人就心軟了。父母把最初的一週堅持下來,孩子會感染父母的堅定和平和,自己也鼓舞了克服消極情緒的決心。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就讀幼兒園一段時間,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當孩子在家裡出現焦慮情緒,比如:他每天早上起床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要在家裡等等”,他在通過這些語言表達焦慮的同時,父母不能只看到這些語言的本身。他表達我不想去幼兒園背後,其實是一份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在面對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語言內容,直接回應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這個行為。家長沒有傾聽,沒有共情,更沒有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時候家長會發現:你越說,孩子越不想去,他越不想去,你越是急,結果就是家裡雞飛狗跳一團糟。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檢查孩子的身體以及各方面沒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用一個三步走策略:即“覺察—判斷與解釋—迴應”,家長要先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行為,然後去判斷與解釋孩子的行為,最後去做最恰當的迴應。

首先,家長需要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比如說:孩子是開始入園時不想去幼兒園,還是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後,才說不想去。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況,孩子的行為結論也會完全不同。

其次,家長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如果孩子是新生,那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孩子不是新生,卻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在排除孩子受到人為傷害的情況下,有兩類典型的情況,可以幫助家長解釋和判斷這個行為。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第一種是家庭內部的原因,家庭內部的原因又分為兩種情況

1、家庭成員有衝突或變故: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可能不能用語言表達,但他們會無意識地敏感捕捉到。對孩子而言,越不能言說的祕密對他們的影響越大。比如:父母有激烈衝突,鬧離婚的家庭。父母即使沒有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但是家庭中的氣氛也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孩子可能在心裡想:如果我去上幼兒園,爸爸媽媽就會分開,我就沒有爸爸媽媽了。表現的行為就是“我不想上幼兒園”。

再比如:家裡有二寶的孩子,養育者對二寶的過度關注,或者對兩個孩子不恰當的比較,激發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孩子會在內心幻想,“如果我去上了幼兒園,那麼你們就只喜歡弟弟或者妹妹了,不喜歡我了,我在家裡就沒有位置了”,表現的行為也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

2、家長對幼兒園的態度: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每當曝光幼兒園虐待孩子的案例,都會牽動家長的內心。這時,如果家長對幼兒園和老師不信任,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信任感。要讓孩子喜歡幼兒園,在幼兒園安心待著,父母對幼兒園的態度很重要。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最後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可以透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或者和孩子之間特定的方式說再見,絕對不可以不說再見就離開,突然就不見了,或者是用一些哄騙、說教、指責的方式去和孩子說再見。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緊張。在下午的時候,到了和孩子約定的那個時間,家長一定要準時地出現在學校,讓孩子不斷地獲得這份安全的體驗,直到他完全順利地過渡為止。

作為家長,也可以在入園之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可以和孩子介紹他的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會有怎麼的規則和要求,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週,家長要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送去這是孩子學習規則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遵守規則和克服消極情緒,最後適應新環境。

小小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孩子入園的前一週,儘量是父母來送而不是老人,這對孩子學習規則很關鍵。老人面對孩子的懇請、哭鬧很容易心軟。在教室門口拖泥帶水的不肯走,孩子就會越鬧越厲害,而且到第二、三天時,老人就會妥協。還有很聰明的小傢伙,會故意說自己不舒服,老人就心軟了。父母把最初的一週堅持下來,孩子會感染父母的堅定和平和,自己也鼓舞了克服消極情緒的決心。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就讀幼兒園一段時間,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當孩子在家裡出現焦慮情緒,比如:他每天早上起床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要在家裡等等”,他在通過這些語言表達焦慮的同時,父母不能只看到這些語言的本身。他表達我不想去幼兒園背後,其實是一份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在面對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語言內容,直接回應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這個行為。家長沒有傾聽,沒有共情,更沒有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時候家長會發現:你越說,孩子越不想去,他越不想去,你越是急,結果就是家裡雞飛狗跳一團糟。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檢查孩子的身體以及各方面沒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用一個三步走策略:即“覺察—判斷與解釋—迴應”,家長要先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行為,然後去判斷與解釋孩子的行為,最後去做最恰當的迴應。

首先,家長需要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比如說:孩子是開始入園時不想去幼兒園,還是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後,才說不想去。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況,孩子的行為結論也會完全不同。

其次,家長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如果孩子是新生,那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孩子不是新生,卻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在排除孩子受到人為傷害的情況下,有兩類典型的情況,可以幫助家長解釋和判斷這個行為。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第一種是家庭內部的原因,家庭內部的原因又分為兩種情況

1、家庭成員有衝突或變故: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可能不能用語言表達,但他們會無意識地敏感捕捉到。對孩子而言,越不能言說的祕密對他們的影響越大。比如:父母有激烈衝突,鬧離婚的家庭。父母即使沒有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但是家庭中的氣氛也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孩子可能在心裡想:如果我去上幼兒園,爸爸媽媽就會分開,我就沒有爸爸媽媽了。表現的行為就是“我不想上幼兒園”。

再比如:家裡有二寶的孩子,養育者對二寶的過度關注,或者對兩個孩子不恰當的比較,激發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孩子會在內心幻想,“如果我去上了幼兒園,那麼你們就只喜歡弟弟或者妹妹了,不喜歡我了,我在家裡就沒有位置了”,表現的行為也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

2、家長對幼兒園的態度: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每當曝光幼兒園虐待孩子的案例,都會牽動家長的內心。這時,如果家長對幼兒園和老師不信任,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信任感。要讓孩子喜歡幼兒園,在幼兒園安心待著,父母對幼兒園的態度很重要。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孩子突然不願意上幼兒園,除了家庭內部的問題外,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挫折。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幼兒園,孩子受到的關注度降低,引起心理不適。孩子是家庭成員關注的中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受到家人的關注,需求會隨時得到家人的關注並滿足。家裡,可能孩子只要一皺眉,奶奶就知道他想要喝水了,且立即將水杯奉上。但在幼兒園,有一個班的孩子需要老師和阿姨關注,每個孩子的關注度自然會降低,這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適。

2、孩子沒有規則意識,不能適應集體生活。規則是社會生活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要一直遵守幼兒園的規則,比如:在開始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當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時,孩子需要自己承擔自然後果。這時候,孩子會感覺到受到限制,從而感覺到不想去上幼兒園。

3、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在同伴交往中受挫。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時,拉扯其他小朋友的衣服,造成了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玩。孩子不適應受到排斥,這時候他會覺得,幼兒園沒意思不想去上幼兒園。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最後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可以透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或者和孩子之間特定的方式說再見,絕對不可以不說再見就離開,突然就不見了,或者是用一些哄騙、說教、指責的方式去和孩子說再見。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緊張。在下午的時候,到了和孩子約定的那個時間,家長一定要準時地出現在學校,讓孩子不斷地獲得這份安全的體驗,直到他完全順利地過渡為止。

作為家長,也可以在入園之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可以和孩子介紹他的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會有怎麼的規則和要求,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週,家長要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送去這是孩子學習規則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遵守規則和克服消極情緒,最後適應新環境。

小小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孩子入園的前一週,儘量是父母來送而不是老人,這對孩子學習規則很關鍵。老人面對孩子的懇請、哭鬧很容易心軟。在教室門口拖泥帶水的不肯走,孩子就會越鬧越厲害,而且到第二、三天時,老人就會妥協。還有很聰明的小傢伙,會故意說自己不舒服,老人就心軟了。父母把最初的一週堅持下來,孩子會感染父母的堅定和平和,自己也鼓舞了克服消極情緒的決心。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就讀幼兒園一段時間,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當孩子在家裡出現焦慮情緒,比如:他每天早上起床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要在家裡等等”,他在通過這些語言表達焦慮的同時,父母不能只看到這些語言的本身。他表達我不想去幼兒園背後,其實是一份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在面對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語言內容,直接回應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這個行為。家長沒有傾聽,沒有共情,更沒有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時候家長會發現:你越說,孩子越不想去,他越不想去,你越是急,結果就是家裡雞飛狗跳一團糟。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檢查孩子的身體以及各方面沒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用一個三步走策略:即“覺察—判斷與解釋—迴應”,家長要先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行為,然後去判斷與解釋孩子的行為,最後去做最恰當的迴應。

首先,家長需要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比如說:孩子是開始入園時不想去幼兒園,還是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後,才說不想去。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況,孩子的行為結論也會完全不同。

其次,家長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如果孩子是新生,那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孩子不是新生,卻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在排除孩子受到人為傷害的情況下,有兩類典型的情況,可以幫助家長解釋和判斷這個行為。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第一種是家庭內部的原因,家庭內部的原因又分為兩種情況

1、家庭成員有衝突或變故: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可能不能用語言表達,但他們會無意識地敏感捕捉到。對孩子而言,越不能言說的祕密對他們的影響越大。比如:父母有激烈衝突,鬧離婚的家庭。父母即使沒有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但是家庭中的氣氛也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孩子可能在心裡想:如果我去上幼兒園,爸爸媽媽就會分開,我就沒有爸爸媽媽了。表現的行為就是“我不想上幼兒園”。

再比如:家裡有二寶的孩子,養育者對二寶的過度關注,或者對兩個孩子不恰當的比較,激發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孩子會在內心幻想,“如果我去上了幼兒園,那麼你們就只喜歡弟弟或者妹妹了,不喜歡我了,我在家裡就沒有位置了”,表現的行為也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

2、家長對幼兒園的態度: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每當曝光幼兒園虐待孩子的案例,都會牽動家長的內心。這時,如果家長對幼兒園和老師不信任,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信任感。要讓孩子喜歡幼兒園,在幼兒園安心待著,父母對幼兒園的態度很重要。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孩子突然不願意上幼兒園,除了家庭內部的問題外,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挫折。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幼兒園,孩子受到的關注度降低,引起心理不適。孩子是家庭成員關注的中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受到家人的關注,需求會隨時得到家人的關注並滿足。家裡,可能孩子只要一皺眉,奶奶就知道他想要喝水了,且立即將水杯奉上。但在幼兒園,有一個班的孩子需要老師和阿姨關注,每個孩子的關注度自然會降低,這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適。

2、孩子沒有規則意識,不能適應集體生活。規則是社會生活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要一直遵守幼兒園的規則,比如:在開始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當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時,孩子需要自己承擔自然後果。這時候,孩子會感覺到受到限制,從而感覺到不想去上幼兒園。

3、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在同伴交往中受挫。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時,拉扯其他小朋友的衣服,造成了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玩。孩子不適應受到排斥,這時候他會覺得,幼兒園沒意思不想去上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遇到上述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迴應呢?

家長要記得,無論如何在當下,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抱持住孩子的這種情緒。首先,家長要先覺察下,自己是否對幼兒園有消極的情緒,以及最近家庭狀況有沒有給孩子造成不安的影響,或者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從而使得孩子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可以嘗試以下的迴應方式:

1、如果平時的迴應是權威型的家長,你可以嘗試這樣說:“寶貝,今天你不想上幼兒園,媽媽知道了,你有心事,看起來不像平時那麼快樂了”。當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心事被知道了時,孩子就會感覺到被理解了。這就像成人之間的交往,別人越是能對你表示理解,你也就更願意與他合作,理解萬歲。如果媽媽沒有那麼強迫孩子去讀幼兒園,那麼孩子也就不會那麼牴觸了,他會感覺到“媽媽是愛我的”。

2、如果你是妥協型迴應的家長,你可以嘗試這樣說:“寶貝,我看到你很難過,你想哭就再哭一會吧,媽媽願意陪著你。等你覺得好一些,我們去幼兒園。”當家長願意付出時間,平靜而耐心地等待孩子,讓他的情緒可以表達。孩子會感覺輕鬆而內心又有力量,就像那句話:他們哭著哭著就笑了。

3、如果你是質疑型的家長,就是你總是問東問西,想著給孩子什麼都是最好的,他就能過得很好了。但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他最缺少的就是你對他的陪伴。你可以試試這樣對孩子說:“寶貝,你是想讓媽媽多陪你一會兒嗎?能和你一起多待5分鐘,我覺得很開心”。

"

朋友昨天和我說,他家孩子今年剛入園,明明在家商量的好好的,可一到幼兒園就說不想去了。群裡的一位寶媽也說:“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期的幼兒園了,今天在家打滾說不想去”。這是分離焦慮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會有分離焦慮。因為不捨得離開父母,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特別容易哭鬧,從而引發分離焦慮。可是當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為什麼孩子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他想說的是什麼?家長又要如何迴應?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孩子從家庭走向新環境,會引發分離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媽媽可以說說孩子的感受,比如:“媽媽感覺到你上幼兒園有點害怕,要和媽媽分開,讓你感覺到緊張、焦慮、害怕,是這樣的嗎?你想和媽媽一直在一起是嗎?”類似的語言,嘗試著把你捕捉到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母子之間這樣的互動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其次,家長要和孩子確認,雖然上幼兒園要和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確認他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這樣說:“白天的時候,你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雖然人不在一起,但是爸爸媽媽的心始終和你在一起。”

然後家長可以描繪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在孩子在心裡構建一天的生活。會和誰在一起,會在幼兒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家長會從幼兒園接他回家,這個過程也是考驗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帶著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包容和愛,仍然要將孩子帶到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最後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可以透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或者和孩子之間特定的方式說再見,絕對不可以不說再見就離開,突然就不見了,或者是用一些哄騙、說教、指責的方式去和孩子說再見。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緊張。在下午的時候,到了和孩子約定的那個時間,家長一定要準時地出現在學校,讓孩子不斷地獲得這份安全的體驗,直到他完全順利地過渡為止。

作為家長,也可以在入園之前做一些準備。比如:可以和孩子介紹他的幼兒園,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會有怎麼的規則和要求,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週,家長要溫和而堅定地把孩子送去這是孩子學習規則的必經之路。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遵守規則和克服消極情緒,最後適應新環境。

小小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孩子入園的前一週,儘量是父母來送而不是老人,這對孩子學習規則很關鍵。老人面對孩子的懇請、哭鬧很容易心軟。在教室門口拖泥帶水的不肯走,孩子就會越鬧越厲害,而且到第二、三天時,老人就會妥協。還有很聰明的小傢伙,會故意說自己不舒服,老人就心軟了。父母把最初的一週堅持下來,孩子會感染父母的堅定和平和,自己也鼓舞了克服消極情緒的決心。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當孩子就讀幼兒園一段時間,並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

當孩子在家裡出現焦慮情緒,比如:他每天早上起床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要在家裡等等”,他在通過這些語言表達焦慮的同時,父母不能只看到這些語言的本身。他表達我不想去幼兒園背後,其實是一份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在面對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語言內容,直接回應孩子不想上幼兒園這個行為。家長沒有傾聽,沒有共情,更沒有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時候家長會發現:你越說,孩子越不想去,他越不想去,你越是急,結果就是家裡雞飛狗跳一團糟。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檢查孩子的身體以及各方面沒問題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用一個三步走策略:即“覺察—判斷與解釋—迴應”,家長要先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行為,然後去判斷與解釋孩子的行為,最後去做最恰當的迴應。

首先,家長需要去覺察孩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比如說:孩子是開始入園時不想去幼兒園,還是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後,才說不想去。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況,孩子的行為結論也會完全不同。

其次,家長根據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如果孩子是新生,那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孩子不是新生,卻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在排除孩子受到人為傷害的情況下,有兩類典型的情況,可以幫助家長解釋和判斷這個行為。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第一種是家庭內部的原因,家庭內部的原因又分為兩種情況

1、家庭成員有衝突或變故: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可能不能用語言表達,但他們會無意識地敏感捕捉到。對孩子而言,越不能言說的祕密對他們的影響越大。比如:父母有激烈衝突,鬧離婚的家庭。父母即使沒有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但是家庭中的氣氛也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孩子可能在心裡想:如果我去上幼兒園,爸爸媽媽就會分開,我就沒有爸爸媽媽了。表現的行為就是“我不想上幼兒園”。

再比如:家裡有二寶的孩子,養育者對二寶的過度關注,或者對兩個孩子不恰當的比較,激發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孩子會在內心幻想,“如果我去上了幼兒園,那麼你們就只喜歡弟弟或者妹妹了,不喜歡我了,我在家裡就沒有位置了”,表現的行為也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

2、家長對幼兒園的態度: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每當曝光幼兒園虐待孩子的案例,都會牽動家長的內心。這時,如果家長對幼兒園和老師不信任,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信任感。要讓孩子喜歡幼兒園,在幼兒園安心待著,父母對幼兒園的態度很重要。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孩子突然不願意上幼兒園,除了家庭內部的問題外,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挫折。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幼兒園,孩子受到的關注度降低,引起心理不適。孩子是家庭成員關注的中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受到家人的關注,需求會隨時得到家人的關注並滿足。家裡,可能孩子只要一皺眉,奶奶就知道他想要喝水了,且立即將水杯奉上。但在幼兒園,有一個班的孩子需要老師和阿姨關注,每個孩子的關注度自然會降低,這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適。

2、孩子沒有規則意識,不能適應集體生活。規則是社會生活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要一直遵守幼兒園的規則,比如:在開始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當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時,孩子需要自己承擔自然後果。這時候,孩子會感覺到受到限制,從而感覺到不想去上幼兒園。

3、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在同伴交往中受挫。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時,拉扯其他小朋友的衣服,造成了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玩。孩子不適應受到排斥,這時候他會覺得,幼兒園沒意思不想去上幼兒園。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遇到上述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迴應呢?

家長要記得,無論如何在當下,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抱持住孩子的這種情緒。首先,家長要先覺察下,自己是否對幼兒園有消極的情緒,以及最近家庭狀況有沒有給孩子造成不安的影響,或者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從而使得孩子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可以嘗試以下的迴應方式:

1、如果平時的迴應是權威型的家長,你可以嘗試這樣說:“寶貝,今天你不想上幼兒園,媽媽知道了,你有心事,看起來不像平時那麼快樂了”。當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心事被知道了時,孩子就會感覺到被理解了。這就像成人之間的交往,別人越是能對你表示理解,你也就更願意與他合作,理解萬歲。如果媽媽沒有那麼強迫孩子去讀幼兒園,那麼孩子也就不會那麼牴觸了,他會感覺到“媽媽是愛我的”。

2、如果你是妥協型迴應的家長,你可以嘗試這樣說:“寶貝,我看到你很難過,你想哭就再哭一會吧,媽媽願意陪著你。等你覺得好一些,我們去幼兒園。”當家長願意付出時間,平靜而耐心地等待孩子,讓他的情緒可以表達。孩子會感覺輕鬆而內心又有力量,就像那句話:他們哭著哭著就笑了。

3、如果你是質疑型的家長,就是你總是問東問西,想著給孩子什麼都是最好的,他就能過得很好了。但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他最缺少的就是你對他的陪伴。你可以試試這樣對孩子說:“寶貝,你是想讓媽媽多陪你一會兒嗎?能和你一起多待5分鐘,我覺得很開心”。

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才說“不想去幼兒園”時,他其實想說什麼?

除了以上三種迴應方式,家長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迴應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同時,家長也要記得,當孩子不想去上幼兒園時,都說明他在幼兒園生活中遇到了某方面困難,所以在當下家長應該去接納和抱持,去傾聽他、共情他,而不是一味地拒絕他,質疑或者講道理。

通過傾聽和共情、覺察能夠更好地辨識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解決這些問題。家長和老師也可以多溝通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如果是孩子缺乏某些技能,家長可以在家裡安排一些訓練,讓孩子更好適應幼兒園生活。最後,家長也可以邀請孩子去玩些互動式的塗鴉遊戲,比如:可以在同一張紙上,也可以在不同紙上,讓孩子先畫,家長猜孩子畫的是什麼,然後家長畫孩子猜,最後把畫的主題編成一個故事。孩子在遊戲中,會不知不覺表達出他在幼兒園裡的生活和他的內心世界。除此之外,家長和孩子也可以發明些只屬於你們自己的遊戲,它們都可以幫助孩子向家長敞開心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