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幼兒園 玩具 張揚 早期教育 園長充電號 2017-06-24

這輩子,可以遺憾,但別後悔!

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常規教育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也是檢驗孩子的一則重要標準!

但是,

現實生活中,

常規教育存在著不少問題,

比如:常規只停留在表面,

更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發展……

今天,

我們就來聊聊常規教育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幼兒園的常規教育是幼兒園在保教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和習慣。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幼兒園常規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常規教育貫穿於幼兒園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在園的生活質量。

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實施常規教育時存在著以下問題,主要表現為四種類型的常規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規教育。教師強調讓幼兒自由地發展,認為常規教育是對幼兒主體性的限制。所以,教師較多地考慮如何讓幼兒“活”起來,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由活動,卻忽視了對幼兒行為習慣的要求,結果滋長了幼兒自由散漫的習性。

二是管制型常規教育。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將“常規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兒”等同看待。常規教育成了對幼兒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為主,對違反常規的幼兒進行懲罰,其結果不利於幼兒的個性發展,使幼兒成為了“木頭人”,甚至使有些幼兒從心理上牴觸教師,不喜歡幼兒園。

三是教條型常規教育。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把教育的規則“教條化”,認為常規教育是不可改變的。他們在實踐中死板地看待問題,堅持已有的規定。如吃飯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慮幼兒的身體和食慾等問題。這種方式勢必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是說教型常規教育。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通常採用說教的方式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規範和指導,並且這類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規居多,如“不許大聲說話”“不能亂丟玩具”等,卻沒有引導幼兒去理解行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視了幼兒通過體驗習得常規的特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其中明確了良好常規在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獨立解決生活問題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引導我們去反思傳統的管理行為與幼兒主體發展之間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針對問題採取相應的教育對策。

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二、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應採取的對策

1

規範幼兒行為,形成良好常規

實施自由型常規教育的教師以新教師為主。他們在管理常規方面沒有豐富的經驗,多年習得的兒童觀告訴他們:教師應該給予幼兒充分的發展空間,讓幼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所以教師不應該給幼兒過多的限制。這些教師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他們考慮到了幼兒個體的發展,但沒有顧及幼兒的整體發展。“人人自由則無自由”,如果對於每個幼兒都放任自由,那麼一個班級二十多個幼兒就會使整個環境變得吵吵鬧鬧,什麼活動都進行不下去。

因此,教師應認識到,必要的常規對幼兒園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學習在集體中生活,也可以有助於教師維持班級活動的秩序。通過常規教育規範幼兒行為,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可以促進幼兒對生活知識和社會知識技能的掌握,發展自理、自律能力,學習協調與他人關係的技能,形成群體意識,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和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實施自由型常規教育的教師還需要在幼兒心中樹立威信,與每個幼兒建立良好的關係,促使幼兒和諧相處。當然,這種威信要讓幼兒認為教師的指令和建議是既有益於他們的共同生活,也有益於他們個人發展的。只有這樣,幼兒才會願意聽從教師的指令和建議。

此外,這些教師要了解並參與制訂班級的日常規則,與搭班教師保持一致,儘量採用正面引導的方式來督促幼兒遵守規則,如重複強化那些積極的行為:每個活動結束後觀察幼兒整理物品和活動室的情況,在必要時督促和幫助幼兒,保持環境的井然有序:讓幼兒熟悉一日活動的環節和常規,並將班級一日作息表和其他規則懸掛在幼兒能看到的地方,使幼兒有穩定感、安全感;每提出一個常規要求教師都要深思熟慮,反覆論證,還要督促每個幼兒去遵守,如吃飯前先上廁所再洗手的要求提出後,教師每天都在不同的時段進行觀察和引導,確保幼兒能遵守這些規則。

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2

以幼兒為本,促進幼兒從他律轉為自律

管制型常規教育的教師認為常規教育就是“管住幼兒”,每個幼兒都應該依照一定的行為規範活動。這類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順暢地進行,減少了由人際衝突帶來的安全隱患,讓幼兒安全、健康地在幼兒園生活。但是,由於過多地控制幼兒的行為,阻礙了幼兒思維的自由發展,使幼兒缺少自由探索習得知識和經驗的能力。我認為,常規教育要以幼兒為本,教師應該把幼兒的發展擺在首位來思考。在嚴格管制下幼兒的“問題行為”少了,“規矩”的幼兒多了,但幼兒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們失去了學習與同伴交往、合作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失去了幼兒應有的天真和活潑,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無從談起。

因此,在常規教育中教師要幫助幼兒理解常規是如何產生的,為何需要常規,從而使幼兒從他律過渡到自律。常規管理中,教師不能一味地依靠權威,藉助批評和懲罰來達到管理的目的,不能總以“不許這樣,不能那樣”來規範幼兒,而要使幼兒體會到常規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益處,這樣幼兒才能將常規視為自身的需要,從而轉變成自律的行為。

3

不變性常規和可變性常規的協調統一

實行教條型常規教育的教師認為常規應該是“穩定的、不變的”。但在常規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這些教師常把常規的“不變性”誇大,不能靈活運用常規來為教育服務。

的確,不變的常規易使幼兒養成習慣,有助於幼兒面對相似問題情境時做出良好的反應,而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試探成人的規則界限。另外,不變的常規也能為成人樹立一定的權威,讓幼兒覺得成人是說話算數的,可以信賴的。

但是,在面對特定情境時,常規也應具有可變性。面對不同類型的幼兒,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常規教育,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評判不同類型的幼兒,而是要給各種類型的幼兒提供寬鬆的人際環境,如給內斂、動作慢的幼兒更多的時間,引導活潑、衝動的幼兒注意細節等。幼兒從小班升到中大班,常規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的發展漸漸改變的。

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規要求來規範已是大班的幼兒,必然阻礙大班幼兒良好習慣和性格的養成,使幼兒有依賴性。在常規教育實施過程中,有些常規在前一階段實行得很好,但在後一階段卻得不到貫徹,這就需要對常規做出變通。這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反思,是幼兒的發展造成常規的不適應,還是常規本身有問題?確定原因後,再重新商討,對原設的常規加以修正,以使常規真正行之有效,從而達到常規的不變性和可變性的協調統一。

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4

運用多種方式促進幼兒常規的養成

說教型常規教育存在方法單一、活動乏味等問題。因此,在常規教育中,教師要準備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幫助幼兒實際體驗常規的重要性,而不能單憑說教的形式。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加上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說教的方法對於他們是很難起作用的。只有以具體、生動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及學習模仿的興趣。

如故事講述法,通過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讓幼兒形象地瞭解愛惜糧食的重要性;兒歌講述法,通過講述《洗手歌》,既讓幼兒熟練地掌握了洗手的要領,又讓幼兒把握了動作的先後順序:歌曲表演法,通過表演《三輕歌》,讓幼兒在表演中體會到走路輕、說話輕的作用:榜樣示範法,運用正面的榜樣為幼兒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激發幼兒的道德情感。

以上四點對策只是許多常規教育方法的一部分,遠遠不能應對所有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如何在實踐中體會、總結、反思並最終形成一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的方法是目前幼兒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社會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幼兒教育在其發展中也不斷向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問題,因此,沒有哪一種方法是永遠有效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觀點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總結,形成體系,推進幼兒常規教育的有效發展。

——END——

插畫 | 網絡

(我們致力保護原創,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