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連江東湖天竹村蝶變生態旅遊村 油菜花開遊人醉

油菜 農村 三農 種植業 人民網 2017-04-18
福州連江東湖天竹村蝶變生態旅遊村 油菜花開遊人醉

天竹村田間的油菜花吸引了許多遊客。

油菜花開春來俏,東湖枇杷滿樹梢。烏飯飄香遊人醉,畲村天竹換新貌。

天竹村地處東湖鎮北部山區, 是連江縣19個畲族行政村之一、50個貧困村之一。借力“脫貧攻堅”,天竹村從貧困小山村變成畲族文化的 “聚寶盆”、生態旅遊“精品村”、舌尖上的“仙宿”。

告別“髒亂差”

穿上“新衣裳”

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天竹村,一路青竹林立、炊煙裊裊,50多棟白牆青瓦的畲族特色建築掩映在青山綠水中。

天竹又名“仙宿”,因“景色如畫,引仙人駐足”而得名,是一個以耕種為主的純農業村。全村共有68戶、303人,其中畲族人口287人。

“前幾年的天竹還是‘窮山溝’,村民靠種水稻為生,村裡到處是豬場、雞圈、土房子,在外人眼裡就是髒、亂、差。”村支書雷文平告訴記者。

如今的天竹已大變樣,躋身國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生態村、福州市鄉村旅遊精品示範建設村、連江縣十大最美村居,遊客如織。

時下,田間的油菜花金燦燦,山上的“東湖早”枇杷黃澄澄,遠處雞犬相聞,近處烏飯飄香,河裡的鴨子、岸上的鵝、水邊的桃花、牆上的圖騰,都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這裡是畲族文化的“聚寶盆”——畲族民俗博物館、畲風樓、畲族文化走廊等備受遊客青睞。

這裡還是舌尖上的“仙宿”——枇杷、竹筍、蘑菇、烏飯、黃年糕、清明粿、地瓜包、桂花酒等畲家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政府“開藥方”

飛出“金鳳凰”

天竹村的大變樣,與政府的大力扶貧和村民的自力更生密不可分。

“天竹村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村集體曾經‘零收入’,2015年被列為福州市第五輪扶貧開發重點村。”雷文平告訴記者,為了幫助天竹村脫貧,政府因地制宜開出了兩張“藥方”——發展特色產業,開發畲村旅遊。

“東湖早”枇杷多肉、汁甜、早熟,天竹村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政府部門採取多項措施,有針對性地幫助天竹村發展特色產業:一是擴大種植規模,從原有的180畝增至280畝;二是在幸福家園建設中給予部分資金補助;三是通過旅遊採摘,解決枇杷的銷路問題;四是完善配套,專門修建了一條5公里長的山路。

目前,天竹村共種植“東湖早”枇杷280畝、水蜜桃50畝、有機蔬菜50畝、油菜花70畝,還建設了一座葡萄觀賞採摘園。

“今年的銷路不愁,既有人來收購,也有遊客前來採摘。收成好的時候,一畝的收入可達1萬元。”雷文平告訴記者,一些年紀較大的村民還可以從事有機蔬菜種植,月工資達3000多元。

據介紹,天竹村被列入第四批市派幹部駐點幫扶村,成立了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引進了農業公司、創意策劃公司,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引導村民發展“農家樂”。

天竹村先後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中央、省、市扶持資金近600萬元,縣級扶持資金300多萬元,村民自籌約180萬元),推進19項鄉村建設項目。

“天竹村作為畲族村寨,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市委統戰部聯絡處處長、天竹村第一書記何楓林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後,天竹村與閩江學院簽訂了合同,請來旅遊和園林綠化專家“把脈”,量身打造“春夏秋冬季季有美景,房前屋後處處有風光”的畲族鄉村景觀,推進民俗客棧景觀、農田體驗園、露營基地、登山道等一批新項目建設。

“現在週末的組團遊客達300人,自駕遊客達200人,今年‘三月三’的遊客有四五千人。”雷文平告訴記者,搭上休閒旅遊觀光產業“快車”後,去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約1.2萬元,今年村集體的收入有望達20萬元,確保年底摘掉“貧困帽”。

天竹村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一批村民先富起來。村民雷昌盛在村裡開起了飯館,主營畲家特色菜餚,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成為致富帶頭人。六七名村民在雷昌盛的飯館上班,月工資四五千元。“在飯館上班離家近,比在連江縣城或福州城區打工好多了。”村民高興地說。

脫貧“接地氣”

打好“攻堅戰”

“天竹村是連江脫貧攻堅的一個典型案例。”連江縣農業局局長葉居信告訴記者,為打好脫貧攻堅戰,連江舉全縣之力,因地制宜,在22個鄉鎮中培育“接地氣”的扶貧模式。

其中,東湖鎮探索“異地搬遷扶貧”,將羅山小區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畲族安置小區;丹陽鎮舉辦“西瓜節”,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下宮鄉大力發展海上鮑魚養殖業,肖華恩等7戶貧困戶因此脫貧;蓼沿鄉貧困戶鄭欽鵬利用小額信貸資金5萬元、春風行動資金3000元等扶貧資金,從事服裝加工行業,帶動了周邊8戶低收入家庭就業;江南鄉8戶貧困戶率先簽約“家庭醫生”,免費享受十項醫療服務;敖江鎮發動華僑捐款50萬元。

據悉,連江去年共為586戶1865人摘掉了“貧困帽”,今年繼續完成剩餘的159戶487人。(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鄭瑞洋 李瓊 通訊員 葉建隆/文 記者 石美祥/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