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金竹降革命紀念館

農婦變大廚

一桌菜,喜迎八方來客

盛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山路攀升,當我們穿過隧道,走進海拔600多米的方巖鎮金竹降村時,涼爽之氣撲面而來。“這裡的溫度,比市區起碼要低3℃。”村支書施秀麗爽朗地說。

這個位於山頂上的村落,綠樹成陰,炊煙裊裊,微風吹來,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眼前的美景,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一進村,一塊“永康的井岡山”的大石碑,點出了這裡的紅色基因。在村裡的金竹降革命歷史展示室,施秀麗給我們講起當年的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浙東遊擊隊根據地的中心,是粟裕、劉英統領的紅軍先遣隊張文碧部的活動基地;解放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永康市武裝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也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的遊擊根據地。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以“金竹峰”之名,成為永康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掛圖上的唯一標註,因而被稱為“永康的井岡山”。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金竹降革命紀念館

農婦變大廚

一桌菜,喜迎八方來客

盛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山路攀升,當我們穿過隧道,走進海拔600多米的方巖鎮金竹降村時,涼爽之氣撲面而來。“這裡的溫度,比市區起碼要低3℃。”村支書施秀麗爽朗地說。

這個位於山頂上的村落,綠樹成陰,炊煙裊裊,微風吹來,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眼前的美景,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一進村,一塊“永康的井岡山”的大石碑,點出了這裡的紅色基因。在村裡的金竹降革命歷史展示室,施秀麗給我們講起當年的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浙東遊擊隊根據地的中心,是粟裕、劉英統領的紅軍先遣隊張文碧部的活動基地;解放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永康市武裝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也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的遊擊根據地。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以“金竹峰”之名,成為永康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掛圖上的唯一標註,因而被稱為“永康的井岡山”。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記者在金竹降採訪。

在村裡,我們遇到了正在清洗新鮮地木耳的村民程志萍。“這些菜都是給客人吃的,我們這裡的特色就是土味。”程志萍說,她曾經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如今回到老家,幫家人一起經營農家樂。

程志萍家的銀蕉土菜館,取自母親丁銀蕉的名字。“30多年前,媽媽為了生計,經常做一些鹹菜、鹹肉,到附近芝英、胡庫等地趕集。每天早晨三四點就出門,走3個多小時才能坐上車,每次來回路上就要大半天。”程志萍一邊擇菜一邊說,“賣著賣著,賣出了名氣,就有人找上門來想吃一桌農家菜。後來,媽媽開了土菜館,客人越來越多,兩個老人忙不過來,就喊我回來幫忙。”

丁銀蕉的故事,也是許多金竹降村村民共同的經歷。施秀麗說,金竹降是革命老區,留守村民靠山吃山,曾經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到集市上販賣農副產品。10年前,隨著自駕遊的興起,這個深山裡的鄉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剛開始,遊客自己帶菜上山,請村民加工,順便嚐嚐山裡特有的高山菜、玉米餅、三角餅。後來,更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村民搬來了餐桌、餐椅,專門接待遊客。

發展農家樂,她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程志萍帶我們來到屋後的土地,空心菜、木耳菜、土豆、毛豆、蘿蔔、長豇豆等幾十種蔬菜,一年四季都不愁吃;竹林裡,放養的土雞到處活蹦亂跳。“現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來,節假日就更多了。”程志萍說,“想吃土雞的話,還得提前預約才行。”

打開美食類APP,金竹降村的農家樂,已經成了永康美食圈的一大寶藏。經過多年發展,山村裡的農家樂餐廳、土特產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村民的腰包一點點鼓起來。現在,分佈在金竹降上下兩村的農家樂有20多家,不僅吸引著金華、義烏、東陽、縉雲等周邊區域的遊客,而且杭州、上海等地的團隊也不少。

去年年底,金竹降上榜《浙江省紅色旅遊發展“十三五”規劃》公佈的75個省紅色旅遊重要景區景點名錄,有望在建設專用道路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建成一批餐飲、住宿、會議、培訓等旅遊接待設施等方面獲得扶持。“這是一條革命之路,也是一條致富之路。”施秀麗期待著,在山腳打造一條過境公路連接線,方便遊客上山,讓老區味道傳到更遠的地方。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金竹降革命紀念館

農婦變大廚

一桌菜,喜迎八方來客

盛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山路攀升,當我們穿過隧道,走進海拔600多米的方巖鎮金竹降村時,涼爽之氣撲面而來。“這裡的溫度,比市區起碼要低3℃。”村支書施秀麗爽朗地說。

這個位於山頂上的村落,綠樹成陰,炊煙裊裊,微風吹來,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眼前的美景,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一進村,一塊“永康的井岡山”的大石碑,點出了這裡的紅色基因。在村裡的金竹降革命歷史展示室,施秀麗給我們講起當年的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浙東遊擊隊根據地的中心,是粟裕、劉英統領的紅軍先遣隊張文碧部的活動基地;解放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永康市武裝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也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的遊擊根據地。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以“金竹峰”之名,成為永康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掛圖上的唯一標註,因而被稱為“永康的井岡山”。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記者在金竹降採訪。

在村裡,我們遇到了正在清洗新鮮地木耳的村民程志萍。“這些菜都是給客人吃的,我們這裡的特色就是土味。”程志萍說,她曾經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如今回到老家,幫家人一起經營農家樂。

程志萍家的銀蕉土菜館,取自母親丁銀蕉的名字。“30多年前,媽媽為了生計,經常做一些鹹菜、鹹肉,到附近芝英、胡庫等地趕集。每天早晨三四點就出門,走3個多小時才能坐上車,每次來回路上就要大半天。”程志萍一邊擇菜一邊說,“賣著賣著,賣出了名氣,就有人找上門來想吃一桌農家菜。後來,媽媽開了土菜館,客人越來越多,兩個老人忙不過來,就喊我回來幫忙。”

丁銀蕉的故事,也是許多金竹降村村民共同的經歷。施秀麗說,金竹降是革命老區,留守村民靠山吃山,曾經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到集市上販賣農副產品。10年前,隨著自駕遊的興起,這個深山裡的鄉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剛開始,遊客自己帶菜上山,請村民加工,順便嚐嚐山裡特有的高山菜、玉米餅、三角餅。後來,更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村民搬來了餐桌、餐椅,專門接待遊客。

發展農家樂,她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程志萍帶我們來到屋後的土地,空心菜、木耳菜、土豆、毛豆、蘿蔔、長豇豆等幾十種蔬菜,一年四季都不愁吃;竹林裡,放養的土雞到處活蹦亂跳。“現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來,節假日就更多了。”程志萍說,“想吃土雞的話,還得提前預約才行。”

打開美食類APP,金竹降村的農家樂,已經成了永康美食圈的一大寶藏。經過多年發展,山村裡的農家樂餐廳、土特產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村民的腰包一點點鼓起來。現在,分佈在金竹降上下兩村的農家樂有20多家,不僅吸引著金華、義烏、東陽、縉雲等周邊區域的遊客,而且杭州、上海等地的團隊也不少。

去年年底,金竹降上榜《浙江省紅色旅遊發展“十三五”規劃》公佈的75個省紅色旅遊重要景區景點名錄,有望在建設專用道路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建成一批餐飲、住宿、會議、培訓等旅遊接待設施等方面獲得扶持。“這是一條革命之路,也是一條致富之路。”施秀麗期待著,在山腳打造一條過境公路連接線,方便遊客上山,讓老區味道傳到更遠的地方。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重走紅軍路,穿越紅五村”越野賽開賽。 楊成棟 攝

山地變賽道

一片山,探索越野路線

翻過大山,沿著新樓溪一路向北,我們走進永康的另一個老區村莊——舟山鎮方山口村。

在村支書徐天程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於村上徐公祠內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紀念館。這裡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成立舊址,同時還是永康黨史上唯一一屆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紅軍當年穿過的蓑衣、用過的油燈、用過的兵器靜靜地陳列著,述說無數個日夜、無數場戰鬥的烽火往事:

1930年初夏,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簡稱紅十三軍)在永嘉縣楓林鎮成立。紅十三軍下轄三個團,其中第三團於同年7月上旬成立於永康方山口。紅三團是紅十三軍三個團中武器裝備最精良的一個團,以永康為中心,活動遍及縉雲、仙居、東陽等縣,先後進行了數十次戰鬥,開闢和鞏固了紅軍遊擊根據地。但由於攻打壺鎮受挫,部隊受到很大損失,紅三團大部分人員失散,餘部分散隱蔽活動,在永康、縉雲邊界山區繼續堅持戰鬥。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一縱隊來到永康,紅三團餘部與之會合,共同投入新的革命洪流。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金竹降革命紀念館

農婦變大廚

一桌菜,喜迎八方來客

盛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山路攀升,當我們穿過隧道,走進海拔600多米的方巖鎮金竹降村時,涼爽之氣撲面而來。“這裡的溫度,比市區起碼要低3℃。”村支書施秀麗爽朗地說。

這個位於山頂上的村落,綠樹成陰,炊煙裊裊,微風吹來,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眼前的美景,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一進村,一塊“永康的井岡山”的大石碑,點出了這裡的紅色基因。在村裡的金竹降革命歷史展示室,施秀麗給我們講起當年的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浙東遊擊隊根據地的中心,是粟裕、劉英統領的紅軍先遣隊張文碧部的活動基地;解放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永康市武裝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也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的遊擊根據地。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以“金竹峰”之名,成為永康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掛圖上的唯一標註,因而被稱為“永康的井岡山”。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記者在金竹降採訪。

在村裡,我們遇到了正在清洗新鮮地木耳的村民程志萍。“這些菜都是給客人吃的,我們這裡的特色就是土味。”程志萍說,她曾經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如今回到老家,幫家人一起經營農家樂。

程志萍家的銀蕉土菜館,取自母親丁銀蕉的名字。“30多年前,媽媽為了生計,經常做一些鹹菜、鹹肉,到附近芝英、胡庫等地趕集。每天早晨三四點就出門,走3個多小時才能坐上車,每次來回路上就要大半天。”程志萍一邊擇菜一邊說,“賣著賣著,賣出了名氣,就有人找上門來想吃一桌農家菜。後來,媽媽開了土菜館,客人越來越多,兩個老人忙不過來,就喊我回來幫忙。”

丁銀蕉的故事,也是許多金竹降村村民共同的經歷。施秀麗說,金竹降是革命老區,留守村民靠山吃山,曾經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到集市上販賣農副產品。10年前,隨著自駕遊的興起,這個深山裡的鄉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剛開始,遊客自己帶菜上山,請村民加工,順便嚐嚐山裡特有的高山菜、玉米餅、三角餅。後來,更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村民搬來了餐桌、餐椅,專門接待遊客。

發展農家樂,她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程志萍帶我們來到屋後的土地,空心菜、木耳菜、土豆、毛豆、蘿蔔、長豇豆等幾十種蔬菜,一年四季都不愁吃;竹林裡,放養的土雞到處活蹦亂跳。“現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來,節假日就更多了。”程志萍說,“想吃土雞的話,還得提前預約才行。”

打開美食類APP,金竹降村的農家樂,已經成了永康美食圈的一大寶藏。經過多年發展,山村裡的農家樂餐廳、土特產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村民的腰包一點點鼓起來。現在,分佈在金竹降上下兩村的農家樂有20多家,不僅吸引著金華、義烏、東陽、縉雲等周邊區域的遊客,而且杭州、上海等地的團隊也不少。

去年年底,金竹降上榜《浙江省紅色旅遊發展“十三五”規劃》公佈的75個省紅色旅遊重要景區景點名錄,有望在建設專用道路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建成一批餐飲、住宿、會議、培訓等旅遊接待設施等方面獲得扶持。“這是一條革命之路,也是一條致富之路。”施秀麗期待著,在山腳打造一條過境公路連接線,方便遊客上山,讓老區味道傳到更遠的地方。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重走紅軍路,穿越紅五村”越野賽開賽。 楊成棟 攝

山地變賽道

一片山,探索越野路線

翻過大山,沿著新樓溪一路向北,我們走進永康的另一個老區村莊——舟山鎮方山口村。

在村支書徐天程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於村上徐公祠內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紀念館。這裡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成立舊址,同時還是永康黨史上唯一一屆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紅軍當年穿過的蓑衣、用過的油燈、用過的兵器靜靜地陳列著,述說無數個日夜、無數場戰鬥的烽火往事:

1930年初夏,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簡稱紅十三軍)在永嘉縣楓林鎮成立。紅十三軍下轄三個團,其中第三團於同年7月上旬成立於永康方山口。紅三團是紅十三軍三個團中武器裝備最精良的一個團,以永康為中心,活動遍及縉雲、仙居、東陽等縣,先後進行了數十次戰鬥,開闢和鞏固了紅軍遊擊根據地。但由於攻打壺鎮受挫,部隊受到很大損失,紅三團大部分人員失散,餘部分散隱蔽活動,在永康、縉雲邊界山區繼續堅持戰鬥。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一縱隊來到永康,紅三團餘部與之會合,共同投入新的革命洪流。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市舟山鎮各村幹部在方山口村的徐公祠內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王家琦 攝

在紀念館裡,徐天程說起了村莊的蝶變。由於地處水源保護區,方山口村沒法發展工業,集體經濟一度較為薄弱。如何活用村裡的紅色文化,扭轉這一態勢?徐天程有著獨特的想法。

從小在村裡長大的徐天程,早就習慣了翻山越嶺的生活。業餘時間,他和家人喜歡到處去爬山,也認識了一波玩戶外運動的朋友。

方山口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當年,為紅軍戰鬥提供了天然屏障;如今,是開展戶外運動項目的絕佳選擇。2018年5月5日,方山口村聯合周邊的銅山、高寮、陳山頭、方丘等紅色革命村,一同舉辦了“重走紅軍路 穿越紅五村”山地越野賽,設立10公里和30公里兩項賽事,吸引了500人報名參加。

第一屆活動的影響力,讓徐天程看到了山地越野賽的潛力。2019年,村裡聯手專業體育運營公司,在賽事專業化程度上做了進一步提升,吸引了全國各地900餘人參賽,還增設了50公里的高強度賽事。專業的運營,良好的環境,全程直播宣傳,讓方山口村一下子在山地越野領域中出了名。

90後小夥徐亞華是方山口村人,曾參加橫店、杭州等地的馬拉松賽和山地越野賽。聽說老家也辦起了山地越野賽,在杭州工作的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回家參賽,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現場維護秩序的,都是村幹部和村民,能感受到大家對村子發展傾注的熱情。”徐亞華告訴記者,比賽現場人氣很旺,許多村民都說明年要報名參賽。在他看來,隨著賽事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相信方山口的知名度會越來越高,會有更多人感受到老區鄉村的魅力。

漫步村中,隨處可見的街角小品、特色牆繪融入了紅色文化因子。方山口村將歷史記憶點綴在村莊的建設中,彰顯紅色情懷。“6月21日,我們村推出了‘穿紅軍衣、聽紅軍事、走紅軍路、吃紅軍飯’活動。紅軍路,就是我們山地越野賽設計路線的一部分。”徐天程說,活動推出以來,已吸引了20多個團隊的2000多名遊客前來體驗。

“每逢週末,會有很多遊客慕名前來,但村裡餐飲、住宿等條件不佳。”徐天程說,目前村裡正在細化第二批農房改造啟動方案,希望以農房改造為契機,不斷豐富村裡的旅遊業態。

以紅色文化為魂,以自然資源為脈,將美景、美食、運動、休閒融入其中,方山口村正在探索的,是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徐天程說:“明年,我們還打算把山地越野賽辦成國際賽事,歡迎你們再來看看!”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金竹降革命紀念館

農婦變大廚

一桌菜,喜迎八方來客

盛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山路攀升,當我們穿過隧道,走進海拔600多米的方巖鎮金竹降村時,涼爽之氣撲面而來。“這裡的溫度,比市區起碼要低3℃。”村支書施秀麗爽朗地說。

這個位於山頂上的村落,綠樹成陰,炊煙裊裊,微風吹來,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眼前的美景,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一進村,一塊“永康的井岡山”的大石碑,點出了這裡的紅色基因。在村裡的金竹降革命歷史展示室,施秀麗給我們講起當年的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浙東遊擊隊根據地的中心,是粟裕、劉英統領的紅軍先遣隊張文碧部的活動基地;解放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永康市武裝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也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的遊擊根據地。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以“金竹峰”之名,成為永康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掛圖上的唯一標註,因而被稱為“永康的井岡山”。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記者在金竹降採訪。

在村裡,我們遇到了正在清洗新鮮地木耳的村民程志萍。“這些菜都是給客人吃的,我們這裡的特色就是土味。”程志萍說,她曾經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如今回到老家,幫家人一起經營農家樂。

程志萍家的銀蕉土菜館,取自母親丁銀蕉的名字。“30多年前,媽媽為了生計,經常做一些鹹菜、鹹肉,到附近芝英、胡庫等地趕集。每天早晨三四點就出門,走3個多小時才能坐上車,每次來回路上就要大半天。”程志萍一邊擇菜一邊說,“賣著賣著,賣出了名氣,就有人找上門來想吃一桌農家菜。後來,媽媽開了土菜館,客人越來越多,兩個老人忙不過來,就喊我回來幫忙。”

丁銀蕉的故事,也是許多金竹降村村民共同的經歷。施秀麗說,金竹降是革命老區,留守村民靠山吃山,曾經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到集市上販賣農副產品。10年前,隨著自駕遊的興起,這個深山裡的鄉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剛開始,遊客自己帶菜上山,請村民加工,順便嚐嚐山裡特有的高山菜、玉米餅、三角餅。後來,更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村民搬來了餐桌、餐椅,專門接待遊客。

發展農家樂,她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程志萍帶我們來到屋後的土地,空心菜、木耳菜、土豆、毛豆、蘿蔔、長豇豆等幾十種蔬菜,一年四季都不愁吃;竹林裡,放養的土雞到處活蹦亂跳。“現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來,節假日就更多了。”程志萍說,“想吃土雞的話,還得提前預約才行。”

打開美食類APP,金竹降村的農家樂,已經成了永康美食圈的一大寶藏。經過多年發展,山村裡的農家樂餐廳、土特產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村民的腰包一點點鼓起來。現在,分佈在金竹降上下兩村的農家樂有20多家,不僅吸引著金華、義烏、東陽、縉雲等周邊區域的遊客,而且杭州、上海等地的團隊也不少。

去年年底,金竹降上榜《浙江省紅色旅遊發展“十三五”規劃》公佈的75個省紅色旅遊重要景區景點名錄,有望在建設專用道路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建成一批餐飲、住宿、會議、培訓等旅遊接待設施等方面獲得扶持。“這是一條革命之路,也是一條致富之路。”施秀麗期待著,在山腳打造一條過境公路連接線,方便遊客上山,讓老區味道傳到更遠的地方。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重走紅軍路,穿越紅五村”越野賽開賽。 楊成棟 攝

山地變賽道

一片山,探索越野路線

翻過大山,沿著新樓溪一路向北,我們走進永康的另一個老區村莊——舟山鎮方山口村。

在村支書徐天程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於村上徐公祠內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紀念館。這裡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成立舊址,同時還是永康黨史上唯一一屆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紅軍當年穿過的蓑衣、用過的油燈、用過的兵器靜靜地陳列著,述說無數個日夜、無數場戰鬥的烽火往事:

1930年初夏,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簡稱紅十三軍)在永嘉縣楓林鎮成立。紅十三軍下轄三個團,其中第三團於同年7月上旬成立於永康方山口。紅三團是紅十三軍三個團中武器裝備最精良的一個團,以永康為中心,活動遍及縉雲、仙居、東陽等縣,先後進行了數十次戰鬥,開闢和鞏固了紅軍遊擊根據地。但由於攻打壺鎮受挫,部隊受到很大損失,紅三團大部分人員失散,餘部分散隱蔽活動,在永康、縉雲邊界山區繼續堅持戰鬥。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一縱隊來到永康,紅三團餘部與之會合,共同投入新的革命洪流。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市舟山鎮各村幹部在方山口村的徐公祠內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王家琦 攝

在紀念館裡,徐天程說起了村莊的蝶變。由於地處水源保護區,方山口村沒法發展工業,集體經濟一度較為薄弱。如何活用村裡的紅色文化,扭轉這一態勢?徐天程有著獨特的想法。

從小在村裡長大的徐天程,早就習慣了翻山越嶺的生活。業餘時間,他和家人喜歡到處去爬山,也認識了一波玩戶外運動的朋友。

方山口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當年,為紅軍戰鬥提供了天然屏障;如今,是開展戶外運動項目的絕佳選擇。2018年5月5日,方山口村聯合周邊的銅山、高寮、陳山頭、方丘等紅色革命村,一同舉辦了“重走紅軍路 穿越紅五村”山地越野賽,設立10公里和30公里兩項賽事,吸引了500人報名參加。

第一屆活動的影響力,讓徐天程看到了山地越野賽的潛力。2019年,村裡聯手專業體育運營公司,在賽事專業化程度上做了進一步提升,吸引了全國各地900餘人參賽,還增設了50公里的高強度賽事。專業的運營,良好的環境,全程直播宣傳,讓方山口村一下子在山地越野領域中出了名。

90後小夥徐亞華是方山口村人,曾參加橫店、杭州等地的馬拉松賽和山地越野賽。聽說老家也辦起了山地越野賽,在杭州工作的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回家參賽,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現場維護秩序的,都是村幹部和村民,能感受到大家對村子發展傾注的熱情。”徐亞華告訴記者,比賽現場人氣很旺,許多村民都說明年要報名參賽。在他看來,隨著賽事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相信方山口的知名度會越來越高,會有更多人感受到老區鄉村的魅力。

漫步村中,隨處可見的街角小品、特色牆繪融入了紅色文化因子。方山口村將歷史記憶點綴在村莊的建設中,彰顯紅色情懷。“6月21日,我們村推出了‘穿紅軍衣、聽紅軍事、走紅軍路、吃紅軍飯’活動。紅軍路,就是我們山地越野賽設計路線的一部分。”徐天程說,活動推出以來,已吸引了20多個團隊的2000多名遊客前來體驗。

“每逢週末,會有很多遊客慕名前來,但村裡餐飲、住宿等條件不佳。”徐天程說,目前村裡正在細化第二批農房改造啟動方案,希望以農房改造為契機,不斷豐富村裡的旅遊業態。

以紅色文化為魂,以自然資源為脈,將美景、美食、運動、休閒融入其中,方山口村正在探索的,是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徐天程說:“明年,我們還打算把山地越野賽辦成國際賽事,歡迎你們再來看看!”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小朋友們在方山口村老物件展館參觀。王家琦 攝

重走老區路,不僅是紀念不能被忘卻的歷史,更是要繼承革命精神,接好歷史的接力棒。而這根接力棒,如今正在交到鄉村振興的跑道上。永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舒朝建表示,塑造以革命先進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思想文化體系,打造文化鄉村,培育文明鄉風,讓村民生活富起來,環境美起來,精神樂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浙江新聞+】

永康黨史大事記

"

永康市共有行政村402個,其中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上世紀30年代,永康的農民運動就風起雲湧,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六支隊以永康為中心創建了路南遊擊根據地,最終迎來解放。

動盪歲月,老區為革命守護了火種;和平年代,老區更為全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永康充分挖掘各個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一批極具特色、傳承創新的黨史教育基地及文化禮堂紛紛建成,成為永康農村群眾的精神嚮往和心靈依託。2018年,永康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43.97萬人次,總收入211.3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89.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0%,收入14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在鐫刻著紅色烙印的永康,記者——

走三村,喜看老區生機盎然

走進永康,迎面撲來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老區革命精神“混搭”的別樣氣息。

星星點點的“紅色村莊”裡綠樹成陰。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70%以上的行政村為革命老區村。

90多年前,永康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1927年5月,永康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芝英培英小學支部成立;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徐公祠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六支隊在郎下村建立……歷經風雨,時代變遷,耀眼的紅色老區基因在永康歷久彌新,不斷衍生髮展,煥發出新的盎然生機。

老區鄉村發展得怎麼樣了?盛夏季節,我們走進永康3個頗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村莊,探訪發生在這裡的滄桑鉅變。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革命老區方山口村新貌。記者 林群心 攝

老闆變農民

一條路,走向美麗田園

原以為革命老區都深藏於青山之中,去往永康市古山鎮前黃村的路,卻越走越繁忙。前黃村,就緊挨著貫穿城區工業重鎮的“黃金大通道”東永一線。

在村口,我們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定是。走到村委會辦公樓門前,李定是停下了腳步,他目光轉向的左側,佇立著兩座墓碑。這裡深埋著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兩兄弟。

前黃,原是永康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卻被人們讚譽為“白區裡的紅色堡壘”。這裡有一段衝破牢籠、敢為人先的光輝歲月:早在1925年,前黃村就有了中共黨員,隨後建立了黨支部。在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成為浙東遊擊根據地路南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李立卓,生於1892年,經歷了教育救國、醫藥救國、創業救國失敗後,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1925年,李立卓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永康。他發展了很多黨員,其中就有他的胞弟李立倚。”古山鎮聯村幹部胡敏,這些年通過在黨史館查資料、聽村裡老人口述,整理出村莊的紅色故事。那時候,村裡先後有20多名青年參加革命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群眾在全村佔絕對優勢,前黃也因此成為永康革命的“前哨站”。

永康小五金企業眾多,許多村莊常常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包圍,走在前黃村裡,卻是安安靜靜的,聽得見夏日的蟬鳴。李定是解開了我們的疑惑:上世紀80年代,前黃村兩委大膽利用荒灘建立工業小區,將散落在村裡的五金企業集中到一起。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建成了永康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小區。1994年,前黃村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第一批億元村。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生機盎然的老區村莊。

10多年來,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產業也在變。當五金產業逐漸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鎮村幹部面前的,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

“我們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將‘產’與‘旅’融合,以建設村史館、榮譽館、革命展館為載體,開展文化綜合體工程建設,將紅色元素融入美麗田園工程。”李定是說,“身為烈士後代,我們要挖掘並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眼前的前黃村,道路平坦開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在村頭,李定是指著眼前一條約3米寬的機耕路說,2000米長的遊步道就建在田坎邊,完工後,農機可正常作業,遊客也可輕鬆遊覽。村裡的小老闆們紛紛迴歸了農民的身份,參與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全域旅遊,讓村裡看到了未來。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金竹降革命紀念館

農婦變大廚

一桌菜,喜迎八方來客

盛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山路攀升,當我們穿過隧道,走進海拔600多米的方巖鎮金竹降村時,涼爽之氣撲面而來。“這裡的溫度,比市區起碼要低3℃。”村支書施秀麗爽朗地說。

這個位於山頂上的村落,綠樹成陰,炊煙裊裊,微風吹來,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眼前的美景,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一進村,一塊“永康的井岡山”的大石碑,點出了這裡的紅色基因。在村裡的金竹降革命歷史展示室,施秀麗給我們講起當年的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浙東遊擊隊根據地的中心,是粟裕、劉英統領的紅軍先遣隊張文碧部的活動基地;解放戰爭時期,金竹降是永康市武裝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也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的遊擊根據地。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以“金竹峰”之名,成為永康市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掛圖上的唯一標註,因而被稱為“永康的井岡山”。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記者在金竹降採訪。

在村裡,我們遇到了正在清洗新鮮地木耳的村民程志萍。“這些菜都是給客人吃的,我們這裡的特色就是土味。”程志萍說,她曾經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如今回到老家,幫家人一起經營農家樂。

程志萍家的銀蕉土菜館,取自母親丁銀蕉的名字。“30多年前,媽媽為了生計,經常做一些鹹菜、鹹肉,到附近芝英、胡庫等地趕集。每天早晨三四點就出門,走3個多小時才能坐上車,每次來回路上就要大半天。”程志萍一邊擇菜一邊說,“賣著賣著,賣出了名氣,就有人找上門來想吃一桌農家菜。後來,媽媽開了土菜館,客人越來越多,兩個老人忙不過來,就喊我回來幫忙。”

丁銀蕉的故事,也是許多金竹降村村民共同的經歷。施秀麗說,金竹降是革命老區,留守村民靠山吃山,曾經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到集市上販賣農副產品。10年前,隨著自駕遊的興起,這個深山裡的鄉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剛開始,遊客自己帶菜上山,請村民加工,順便嚐嚐山裡特有的高山菜、玉米餅、三角餅。後來,更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村民搬來了餐桌、餐椅,專門接待遊客。

發展農家樂,她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程志萍帶我們來到屋後的土地,空心菜、木耳菜、土豆、毛豆、蘿蔔、長豇豆等幾十種蔬菜,一年四季都不愁吃;竹林裡,放養的土雞到處活蹦亂跳。“現在,基本每天都有客人來,節假日就更多了。”程志萍說,“想吃土雞的話,還得提前預約才行。”

打開美食類APP,金竹降村的農家樂,已經成了永康美食圈的一大寶藏。經過多年發展,山村裡的農家樂餐廳、土特產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村民的腰包一點點鼓起來。現在,分佈在金竹降上下兩村的農家樂有20多家,不僅吸引著金華、義烏、東陽、縉雲等周邊區域的遊客,而且杭州、上海等地的團隊也不少。

去年年底,金竹降上榜《浙江省紅色旅遊發展“十三五”規劃》公佈的75個省紅色旅遊重要景區景點名錄,有望在建設專用道路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建成一批餐飲、住宿、會議、培訓等旅遊接待設施等方面獲得扶持。“這是一條革命之路,也是一條致富之路。”施秀麗期待著,在山腳打造一條過境公路連接線,方便遊客上山,讓老區味道傳到更遠的地方。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重走紅軍路,穿越紅五村”越野賽開賽。 楊成棟 攝

山地變賽道

一片山,探索越野路線

翻過大山,沿著新樓溪一路向北,我們走進永康的另一個老區村莊——舟山鎮方山口村。

在村支書徐天程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於村上徐公祠內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紀念館。這裡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成立舊址,同時還是永康黨史上唯一一屆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紅軍當年穿過的蓑衣、用過的油燈、用過的兵器靜靜地陳列著,述說無數個日夜、無數場戰鬥的烽火往事:

1930年初夏,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簡稱紅十三軍)在永嘉縣楓林鎮成立。紅十三軍下轄三個團,其中第三團於同年7月上旬成立於永康方山口。紅三團是紅十三軍三個團中武器裝備最精良的一個團,以永康為中心,活動遍及縉雲、仙居、東陽等縣,先後進行了數十次戰鬥,開闢和鞏固了紅軍遊擊根據地。但由於攻打壺鎮受挫,部隊受到很大損失,紅三團大部分人員失散,餘部分散隱蔽活動,在永康、縉雲邊界山區繼續堅持戰鬥。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一縱隊來到永康,紅三團餘部與之會合,共同投入新的革命洪流。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永康市舟山鎮各村幹部在方山口村的徐公祠內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王家琦 攝

在紀念館裡,徐天程說起了村莊的蝶變。由於地處水源保護區,方山口村沒法發展工業,集體經濟一度較為薄弱。如何活用村裡的紅色文化,扭轉這一態勢?徐天程有著獨特的想法。

從小在村裡長大的徐天程,早就習慣了翻山越嶺的生活。業餘時間,他和家人喜歡到處去爬山,也認識了一波玩戶外運動的朋友。

方山口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當年,為紅軍戰鬥提供了天然屏障;如今,是開展戶外運動項目的絕佳選擇。2018年5月5日,方山口村聯合周邊的銅山、高寮、陳山頭、方丘等紅色革命村,一同舉辦了“重走紅軍路 穿越紅五村”山地越野賽,設立10公里和30公里兩項賽事,吸引了500人報名參加。

第一屆活動的影響力,讓徐天程看到了山地越野賽的潛力。2019年,村裡聯手專業體育運營公司,在賽事專業化程度上做了進一步提升,吸引了全國各地900餘人參賽,還增設了50公里的高強度賽事。專業的運營,良好的環境,全程直播宣傳,讓方山口村一下子在山地越野領域中出了名。

90後小夥徐亞華是方山口村人,曾參加橫店、杭州等地的馬拉松賽和山地越野賽。聽說老家也辦起了山地越野賽,在杭州工作的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回家參賽,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現場維護秩序的,都是村幹部和村民,能感受到大家對村子發展傾注的熱情。”徐亞華告訴記者,比賽現場人氣很旺,許多村民都說明年要報名參賽。在他看來,隨著賽事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相信方山口的知名度會越來越高,會有更多人感受到老區鄉村的魅力。

漫步村中,隨處可見的街角小品、特色牆繪融入了紅色文化因子。方山口村將歷史記憶點綴在村莊的建設中,彰顯紅色情懷。“6月21日,我們村推出了‘穿紅軍衣、聽紅軍事、走紅軍路、吃紅軍飯’活動。紅軍路,就是我們山地越野賽設計路線的一部分。”徐天程說,活動推出以來,已吸引了20多個團隊的2000多名遊客前來體驗。

“每逢週末,會有很多遊客慕名前來,但村裡餐飲、住宿等條件不佳。”徐天程說,目前村裡正在細化第二批農房改造啟動方案,希望以農房改造為契機,不斷豐富村裡的旅遊業態。

以紅色文化為魂,以自然資源為脈,將美景、美食、運動、休閒融入其中,方山口村正在探索的,是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徐天程說:“明年,我們還打算把山地越野賽辦成國際賽事,歡迎你們再來看看!”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小朋友們在方山口村老物件展館參觀。王家琦 攝

重走老區路,不僅是紀念不能被忘卻的歷史,更是要繼承革命精神,接好歷史的接力棒。而這根接力棒,如今正在交到鄉村振興的跑道上。永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舒朝建表示,塑造以革命先進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思想文化體系,打造文化鄉村,培育文明鄉風,讓村民生活富起來,環境美起來,精神樂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浙江新聞+】

永康黨史大事記

走過鐫刻紅色烙印的三個村 喜看浙江永康老區“三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