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同樣是氣候溼熱的西南地區

通過辣椒和花椒的使用

達到祛溼、殺菌等功效

無意間成就了麻辣的味覺盛宴

(重慶的飲食多辣椒,攝影師@李小糖)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同樣是氣候溼熱的西南地區

通過辣椒和花椒的使用

達到祛溼、殺菌等功效

無意間成就了麻辣的味覺盛宴

(重慶的飲食多辣椒,攝影師@李小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建築與飲食

方言、戲曲、文學、畫派

甚至人的性格傾向、體質、面貌

南北之間幾乎方方面面

都有著種種差異

這差異如此之大

又是如此之小

小到從一個細節中

便會閃現

安徽黃山的夏夜

暖風吹拂

人們紛紛走出家門

在露天的夜市上

尋得一份口味與心靈的滿足

(安徽黃山的夜市,攝影師@堂少)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同樣是氣候溼熱的西南地區

通過辣椒和花椒的使用

達到祛溼、殺菌等功效

無意間成就了麻辣的味覺盛宴

(重慶的飲食多辣椒,攝影師@李小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建築與飲食

方言、戲曲、文學、畫派

甚至人的性格傾向、體質、面貌

南北之間幾乎方方面面

都有著種種差異

這差異如此之大

又是如此之小

小到從一個細節中

便會閃現

安徽黃山的夏夜

暖風吹拂

人們紛紛走出家門

在露天的夜市上

尋得一份口味與心靈的滿足

(安徽黃山的夜市,攝影師@堂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在幾乎相同的經度上

緯度向北12°

遼寧的大排檔

更多采用了封閉式的建築

(瀋陽某夜市的大排檔,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同樣是氣候溼熱的西南地區

通過辣椒和花椒的使用

達到祛溼、殺菌等功效

無意間成就了麻辣的味覺盛宴

(重慶的飲食多辣椒,攝影師@李小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建築與飲食

方言、戲曲、文學、畫派

甚至人的性格傾向、體質、面貌

南北之間幾乎方方面面

都有著種種差異

這差異如此之大

又是如此之小

小到從一個細節中

便會閃現

安徽黃山的夏夜

暖風吹拂

人們紛紛走出家門

在露天的夜市上

尋得一份口味與心靈的滿足

(安徽黃山的夜市,攝影師@堂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在幾乎相同的經度上

緯度向北12°

遼寧的大排檔

更多采用了封閉式的建築

(瀋陽某夜市的大排檔,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是差異

卻又如此的相似

南方與北方也在逐漸融合

交通的發展

一直伴隨著南北的溝通

從古代的京杭大運河

像紐帶般連接江南與京城

(山東棗莊,船舶停靠在京杭運河上等待過閘,圖片來源@VCG)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同樣是氣候溼熱的西南地區

通過辣椒和花椒的使用

達到祛溼、殺菌等功效

無意間成就了麻辣的味覺盛宴

(重慶的飲食多辣椒,攝影師@李小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建築與飲食

方言、戲曲、文學、畫派

甚至人的性格傾向、體質、面貌

南北之間幾乎方方面面

都有著種種差異

這差異如此之大

又是如此之小

小到從一個細節中

便會閃現

安徽黃山的夏夜

暖風吹拂

人們紛紛走出家門

在露天的夜市上

尋得一份口味與心靈的滿足

(安徽黃山的夜市,攝影師@堂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在幾乎相同的經度上

緯度向北12°

遼寧的大排檔

更多采用了封閉式的建築

(瀋陽某夜市的大排檔,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是差異

卻又如此的相似

南方與北方也在逐漸融合

交通的發展

一直伴隨著南北的溝通

從古代的京杭大運河

像紐帶般連接江南與京城

(山東棗莊,船舶停靠在京杭運河上等待過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現代的鐵路、公路

連接南方與北方的都市

(京滬高鐵,攝影師@楊誠)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

在如此廣袤遼闊的疆土上

地域差異將是永恆的話題

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南北差異

中國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

卻極少自稱為東部人或是西部人

人們也熱衷於創造各種各樣

“南X北Y”的句式

包括但不限於

氣候南澇北旱、交通南船北馬

物產南橘北枳、飲食南米北面

語言南繁北齊、文學南騷北風

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

甚至

南帝北丐、南慕容北喬峰

南武當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

......

大到地形、氣候

小到穿衣、飲食

無不被拿來品評調侃

甚至發展為脣槍舌戰

那麼在這場激烈的“南北之爭”背後

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

01

熱量

南北之爭的根源

要追溯到1.5億千米外的太陽

它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能量

相當於每秒燃燒4000萬噸煤炭

但地球並未將這些能量均勻分配

在太陽直射的低緯度地區

地表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多

而在太陽斜射的高緯度地區

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較少

這種規律被稱為

緯度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

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

從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

跨越緯度49°39′

這帶來了南北之間的熱量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為:青藏高寒區、西北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其中東部季風區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緯度地帶性是導致其內部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圖中突出顯示的為東部季風區範圍,並標註了東部季風區1月平均氣溫等溫線,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北段

1月平均氣溫-30℃

最低甚至可達-52.3℃

是一片冰雪的莽原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島

1月平均氣溫可達25-26℃

已經是沒有冬天的熱帶風光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根據這種溫度的差異

東部季風區從南到北劃出9條溫度帶

奠定了中國南北差異的基礎

(中國東部氣候帶劃分,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大洋海水的比熱容

約為陸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

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

岩石和土壤溫度變化劇烈

海水卻“波瀾不驚”

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緯度上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

冬季陸地溫度則低於海洋

海陸之間溫差造成的壓力

驅使著大氣在兩者之間往復

形成季風

(東亞季風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圖,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冬季風寒冷乾燥

從亞洲內陸開始橫掃華夏

夏季風則溫暖溼潤

攜帶水汽從東南沿海一路北上

不斷成雲致雨

隨著距離的增加

水汽逐漸減少

就造成了南北之間降水量的差異

(中國東部年均降水量分佈變化示意,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可達到1600毫米以上

(泰寧古街,攝影師@林大佺)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長江流域的年降水量

也在800-1600毫米之間

而當夏季風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此僵持

更會形成綿長的梅雨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雨季,攝影師@楊照夫)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充足的降水

讓南方河湖眾多

尤其在地勢低平的長三角地區

河網密度可達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

(請橫屏觀看,南方河網密佈,攝影師@凌齊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

年降水量只剩400-800毫米

僅有長江流域的一半

河網密度普遍低於0.5千米/平方千米

不足長三角地區的1/12

(黃河,攝影師@李珩)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降水的力量

還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

南方多低山丘陵

成分多樣的岩石在水流的沖刷下

形成多樣的地貌景觀

粵北山區紅色的砂岩和礫岩

形成丹霞地貌

(請橫屏觀看,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分佈著130萬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

日復一日的滴水穿石

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

(請橫屏觀看,廣西桂林會仙,岩溶地貌,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

北方的大片區域

則屬於構造上的盆地區

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

形成厚達1000-3500米的沉積物

形成了華北和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上,京廣鐵路和京廣高鐵並行,攝影師@石耀臣)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構成華北平原的沉積物

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

這裡堆積著厚100-200米

面積達到50萬平方千米的黃土

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黃土區

夏季的暴雨沖刷大地

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點

(黃河與黃土高原,攝影師@許兆超)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量與降水

從南向北逐漸變化

形成若干條界線

包括1月0℃等溫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及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

這些界線幾乎在一個狹窄區域內重合

區域內的一條山脈和一個水系

便成了中國南北天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請橫屏觀看,秦嶺,攝影師@李順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狂暴的季風

遇到這條巋然不動的山脈

也不得不放慢南來北往的腳步

讓南北的水熱差異被進一步拉大

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

南北生靈演化出迥異的面貌

02

生靈

綠色植物

將太陽的光能

轉化為自身的化學能

供養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

每種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幅度

中國南北氣候、地貌差異巨大

由此產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

(中國東部植被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興安嶺位於乾冷的氣候區

年平均氣溫在-2℃以下

漫長的冬季可長達240余天

落葉松屬的植物具有強大的根系

即便是在沼澤化、具有凍土層的土壤中

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並且能在短暫的時間裡

通過強烈的光合和蒸騰作用迅速生長

形成廣闊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森林,攝影師@劉兆明)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即便到了華北地區

秋冬仍舊寒冷乾燥

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草本植物

通過落葉枯萎進入休眠狀態

直到春季才再度長出新葉

當花草樹木凋零

就創造了秋季豐富的色彩

(八達嶺長城秋色,攝影師@潘偉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進入華中與華南地區

也就進入了溼熱的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升高到16-20℃

年降水量也飆升至1000-2000毫米

全年充足的水熱條件

讓植物無需再落葉休眠

造成了常綠長青的現象

(廣西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繼續向南

則到了地處熱帶的中國南端

這裡的水熱資源最為豐富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

而水也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物質

熱帶植物因此進入“瘋吃猛長”狀態

在加速的生命循環中

演化的速度同樣加快

形成更為豐富的物種

(三亞熱帶季雨林,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熱條件的差異

對動物的影響同樣顯著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

披上厚重的皮毛

成為哺乳動物的禦寒首選

此外增大身體的體積

以降低相對體表面積

可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

因此東北哺乳動物體型偏大

如東北虎的體長就比華南虎長1-1.5米

體重更可達到其兩倍

(東北虎,攝影師@宋新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逐漸變得溫暖溼潤

常綠的森林為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地

以及一年到頭不斷供的食物

因此森林裡的樹棲生物種類繁多

尤其是四肢靈活、頭腦發達的靈長類

(滇金絲猴為生活在亞熱帶高山區的物種,此處僅作示意,攝影師@丁寬亮)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南方河湖眾多

淡水資源豐富

中國的5大淡水湖中

4個都在南方地區

僅湖泊中的天然水產品捕撈量

就佔全國淡水捕撈量的20%

(太湖巨網捕魚,攝影師@潘成)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大量的水生動物

還包括150-180餘種水鳥

佔全國鳥類物種總數的10%以上

(請橫屏觀看,府河溼地,圖片來源@長江日報供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熱帶的雨林和季雨林中

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50-60米

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

從樹冠到林下形成豐富的層次

為更多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

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

(雙角犀鳥,攝影師@孫曉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當人類出現

開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樣產生了南北差異

03

人類

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

因而民居牆體更加厚實

內部有更厚的保溫層

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層

以防止熱量的流失

(山西呂梁民居,攝影師@崔永江)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華北地區年降水量僅有500毫米左右

人們不用過於擔憂屋頂積水

因而多采用平頂

屋頂之上還可用於晒制糧食

(河北保定,農家小院在屋頂晒玉米,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方氣候暖熱

建築無需特別厚的牆體

甚至會在中空的牆體中

加入隔熱的沙子

以隔絕外界的熱量

同時南方民居門窗更大

有利於通風散熱

(網師園,攝影師@陳銘)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頻繁的降雨

使得傾斜的屋頂

對於排水至關重要

(南方的屋頂,杭州富陽龍門古鎮,攝影師@潘勁草)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吊腳樓

通過將居住部分抬高懸空

起到通風乾燥的作用

是適應溼熱環境的典型建築

(湖南湘西吊腳樓,攝影師@劉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甚至在建築物的顏色上

南北也產生了明顯差異

北方的宮殿、寺廟等建築

多采用鮮明的對比色

如硃紅色的牆體、藍色的琉璃瓦

在冬季單調的色彩中更為醒目

(北方建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天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陳國曦)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青山綠水

花草豔麗的南方

建築則多采用淡雅的顏色

成為一副背景

融入自然之中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築多采用白牆黛瓦,是南方建築用色的典型代表,攝影師@陸雨春)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建築聚集成群

南方多水的特性

讓臨水而建的房屋、道路

形成了優美的曲線

(蘇州閶門雪景,攝影師@伍敏君)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的平原之上

沒有過多的地形限制

為了獲取更多光照、減少遮擋

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齊排列

形成橫平豎直的街道

(冬日山西平遙,攝影師@翟鴻宇)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水資源的南北差異

也讓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

南方可利用的水資源更為豐富

全國航道的近80%都分佈於南方各省

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

(江蘇淮安,京杭運河上的船舶,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多山的特性

則讓南方修建鐵路、公路時

需要架設更多、更大的橋樑

挖掘更長的隧道

(廣西桂林陽朔的鐵路橋,攝影師@黃一駿)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北氣候的差異

進而影響了南北方的農牧業

農作物的生長依賴著熱量的積累

一年內氣溫≥0℃的日均氣溫總和

被稱為積溫

東北地區積溫<4000℃

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作物無法生長

但山地森林面積廣闊

豐富的降水和緩慢的蒸發

讓這裡的地表水資源充足

因而漁獵一直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吉林查幹湖捕魚,攝影師@付麗華)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另一方面

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

有機質得以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

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在東北平原短暫的夏季

農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長

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大糧倉

僅黑龍江一省生產的糧食

就可佔全國商品糧的1/6

(黑龍江雙鴨山,三江平原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黃河下游平原

以及海河、淮河兩岸

積溫>4000℃

因而普遍種植喜溫耐旱的作物

小麥的產量佔全國的58%以上

(華北農田,攝影師@陳俊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秦嶺-淮河以南

水熱條件就更加優越

積溫>4800℃

加上降水量可以達到800-1800毫米

讓這裡成為水稻的適宜耕種區

(貴州省丹寨縣梯田,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茶、竹、油菜等亞熱帶作物

遍佈東南丘陵地區

(木坑竹海,攝影師@李瓊)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南部沿海地區

積溫>8000℃

橡膠、棕櫚、甘蔗等熱帶作物

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熱帶水果

可以在這裡生長

(甘蔗收穫,攝影師@姚朝輝)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隨著熱量和降水的增加

種植制度也從東北平原的一年一熟

到長江流域的一年兩熟

再到南嶺、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

(中國東部的種植制度及熱量條件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氣候造成的農業格局

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中國東部主要糧食作物區劃,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被面食所統治

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生日聚會

一頓餃子幾乎打遍天下

即便是出產大米的東北

餃子也十分常見

(瀋陽一餃子館的員工正在包餃子,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山東半島

日常飲食中不能少了饅頭

(山東青島大饅頭,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但據此就認為北方主食單調

是不符合事實的

麵食種類之豐富

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

單是饅頭花捲

就有成千上萬種造型

(陝西關中花饃,攝影師@王鈞)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此外它還可以是烙餅、油餅、燒餅、煎餅

(山東臨沂市蒙陰大煎餅,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

biangbiang面、扯麵、牛肉麵

切面、揪面、刀削麵、燴麵

(山東沂源縣手工麵條,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及饢、疙瘩湯、炒疙瘩、炒麵片

油條、麻花、包子

......


相比之下

以稻米為主的南方地區

一碗米飯才是餐桌上的主流

而粘度更高的糯米

適合製作各類糕點和米制品

從江浙的點心到潮汕的粿品

無不是以大米為原料

(江蘇省海安市,製作年糕,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糧食

各類肉類、副食品

也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格局

東北地區冬季室外氣溫

往往達到零下十幾度

成了一座天然冰箱

水果、魚、冰棍

一切皆可冰凍

(撫遠市凍魚,攝影師@王寰)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上北方整體氣候乾燥

食物不易腐敗

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數斤的食材

(瀋陽,大民屯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賣蔥的農民,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粗糲的環境下

簡單、粗暴、快速補充能量

成為北方飲食的首選

北方人的餐桌上

豬、牛、羊等畜肉

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

(東北鐵鍋燉,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辣椒

山西、山東兩省的人們

更熱愛生吃辛辣的大蔥和大蒜

以此提升麵食的味覺體驗

(山東大蔥,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相比北方

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南方地區

氣候溫暖溼潤

食物可存放的時間較短

加上物產供應源源不斷

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鮮

各種帶綠葉的蔬菜是餐桌必備

(市場上的綠色蔬菜,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

鮮味佔據主流

不論是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

(江蘇太倉螃蟹,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還是清淡的蓮藕、竹筍

或野味、水果

(江蘇泰州,荷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同樣是氣候溼熱的西南地區

通過辣椒和花椒的使用

達到祛溼、殺菌等功效

無意間成就了麻辣的味覺盛宴

(重慶的飲食多辣椒,攝影師@李小糖)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了建築與飲食

方言、戲曲、文學、畫派

甚至人的性格傾向、體質、面貌

南北之間幾乎方方面面

都有著種種差異

這差異如此之大

又是如此之小

小到從一個細節中

便會閃現

安徽黃山的夏夜

暖風吹拂

人們紛紛走出家門

在露天的夜市上

尋得一份口味與心靈的滿足

(安徽黃山的夜市,攝影師@堂少)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而在幾乎相同的經度上

緯度向北12°

遼寧的大排檔

更多采用了封閉式的建築

(瀋陽某夜市的大排檔,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雖是差異

卻又如此的相似

南方與北方也在逐漸融合

交通的發展

一直伴隨著南北的溝通

從古代的京杭大運河

像紐帶般連接江南與京城

(山東棗莊,船舶停靠在京杭運河上等待過閘,圖片來源@VCG)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到現代的鐵路、公路

連接南方與北方的都市

(京滬高鐵,攝影師@楊誠)

中國南北方,到底有什麼不同?

農業科技的發展

正在打破南北物產的壁壘

南北人口、貨物的流通

帶來天南海北口味的融合

而像南方人委婉、北方人豪爽

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大方

這些地域性格標籤

也不再具有代表性

1.5億千米外的太陽

仍在“熊熊燃燒”

地球上的南與北

也將永遠有著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境

不同的萬物生靈

不同的生活方式

它們依然千差萬別

卻又交織融合在同一片土地

不同而和

和而不同

這正是中國的南北智慧

創作團隊

撰稿:張照

設計:陳睿婷、趙榜

圖片:餘寬、任炳旭

地圖:鞏向傑

審校:王朝陽

封面攝影師:黃一駿、樑家進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趙濟. 新編中國自然地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鄭度. 中國自然地理總論[M]. 科學出版社, 2015.

[3]陳靈芝. 中國植物區系與植被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5.

[4]張榮祖. 中國動物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5.

[5]周立三. 中國農業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7

[6]鄭連彬等.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M]. 科學出版社, 2017.

[7]陳航等. 中國交通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7.

[8]王恩湧等. 中國文化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7.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