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趙季平、吳蠻:不同的音樂是能夠互相包容的'

"

9月13日上午,在中秋節萬家團圓的喜慶日子裡,享譽世界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作曲大師趙季平、傑出的琵琶演奏家吳蠻,齊聚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廳,以“音樂家在社會中的作用”為話題展開深入對話,分享他們對音樂、對藝術的真知灼見,暢談音樂人生的感悟,並就“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發展的方法和技巧真誠交心,讓在場的千餘名觀眾領略了三位大師級音樂家在創作、演奏中的深入思考。

"

9月13日上午,在中秋節萬家團圓的喜慶日子裡,享譽世界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作曲大師趙季平、傑出的琵琶演奏家吳蠻,齊聚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廳,以“音樂家在社會中的作用”為話題展開深入對話,分享他們對音樂、對藝術的真知灼見,暢談音樂人生的感悟,並就“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發展的方法和技巧真誠交心,讓在場的千餘名觀眾領略了三位大師級音樂家在創作、演奏中的深入思考。

馬友友、趙季平、吳蠻:不同的音樂是能夠互相包容的

▲三位音樂大師對話現場 資料圖片

這次活動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吳蠻主持。活動在中西結合的美妙旋律中展開。“我們今天能夠在一起聚一聚,最重要的是友情給了我們這個機會。我們能互相欣賞、信任,這是我們做音樂最重要的。”此次對話活動對於三位音樂大師來說,無疑又是一場別樣的團聚。合奏結束後,馬友友感慨不已。他認為,音樂最重要的是能夠團結人一起溝通,能夠找到交流、信任的方法,“能夠推動人類往前走”。

話題的深入推進是從20年前由馬友友倡導並實施的“絲綢之路”題材的音樂活動說起。在談到活動的初衷時,馬友友認為只是想真誠地邀聚華人蔘與到“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現代發展之中。作為活動的參與者之一,趙季平認為1999年馬友友召集中國20餘位音樂家在美國坦格伍德所進行的這場關於“絲綢之路”題材的音樂活動,或可認為是世界音樂界的一次創舉,它帶動了中國乃至東方音樂走向了歐美主流音樂界,打開了“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新時代。正是在這次活動上,趙季平創作了《關山月》。在這個作品裡,大提琴宛如吟遊詩人,講述了1000多年前的故事。趙季平感慨道:“當時就是我們三個人,在研究作品的時候,很神奇,一見面就像朋友在交心,那是作曲家從心裡流出來的東西,好像是和兩位藝術家的靈魂在交流。”因此,趙季平認為誠心、善心、童心才是音樂家成就自己並作用於社會發展的內在觀念和力量。“演奏或創作不能依賴於外在的、炫技性的噱頭,而在於文化的內在發展之道。”

馬友友頗有共鳴,他認為在音樂上除了對技藝的千錘百煉之外,最為核心的則是真誠之心,只有以真誠之心才能打動觀眾。當然,作為文化的音樂,演奏還要再加上深入理解作品背後的文化,這是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影響的內在基礎。他認為包容是音樂家作用於社會的重要觀念、手法和力量,這種包容既要有音樂家真誠地認識文化之心,也要有音樂家以其靈活性、創造性地表現作品之心。

趙季平插話說,馬友友曾有一次在以色列約旦看到一群人演奏巴赫後備受感動:“友友覺得很驚奇,技術不一定完美,但很真誠。不同的音樂是能夠包容的。”

活動現場有不少慕名而至的音樂學院的師生。活動互動環節,有幾名學生表示中西方樂器難以協調地進行合奏,故而對中西方音樂如何交流感到迷惑。馬友友當即親自示範。他讓吳蠻彈奏琵琶,自己則用大提琴進行模仿。他說:“琴不重要。聽到要表達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當一名老師提問:“作為大學,音樂學院在音樂教育中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馬友友回答道:“我覺得大學的作用是提供一個工具,讓我們把每一個接觸到的部分整合起來,從信息到知識,進而加深對周邊的熱愛和關注。”

一名學生向趙季平提問:“您對中國的交響樂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建議?”趙季平答道:“第一個層面是樂團。現在成立了交響樂聯盟。聯盟有很多措施,也在推薦各種新作品。要多演,要多寫,這是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上,作曲家要寫出好作品。有些作品寫出來,演奏一次,就不再有了,因為寫得不好。那要怎麼寫好呢?我的觀點是,技巧是很重要的,要把一些大師的作品解剖開來,細化、揉碎去研究。另外要向民族、民間的音樂學習,要讓音樂語言中有活力。此外,更重要的是作曲家要用自己的心去創作,不能不知所云或炫技,而要從心裡寫,不想著技巧。這樣的作品出來,就會打動觀眾。”

“任何樂器都有特殊音色和語言,所以如果要跟不同文化、不同音樂語言、不同類型的樂器合作,就要互相瞭解。瞭解對方,也讓對方瞭解你的樂器的文化和語境。而且要努力磨合。我們幾位二十年前開始合作時也不是很順,但是這些年下來,不僅樂器之間瞭解了,而且演奏家之間也互有了解,我知道他的音樂是怎麼樣的。所以說互相瞭解學習非常重要。不能關著門光練技術,一定要走出去。”吳蠻表示,“為了朋友、家人,去學習音樂,去表演,當然是一部分。但如果說對於在社會中的作用你想到的更多,你的方向更大的話,你將來的成就就會更大。”

活動末尾,馬友友和吳蠻一起演奏了趙季平的《關山月》,為此次對話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任歡欣

來源:光明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