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益陽 文化 長沙 國學 立秋 新聞 瀟湘晨報 2019-06-26
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益陽方言尋根說字》出版了,我有幸於第一時間得到了書。

妻子看我讀得夜以繼日,覺得奇怪,她也接著讀了,現在我讀初中的女兒在讀。

像這種讀書情形,我們家裡好多年沒有過了。

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益陽方言尋根說字》作者謝國芳是《益陽日報》副刊《桃花江》編輯。對於益陽方言,最初他曉得的也不多,遇到方言問題得反覆琢磨,或者走訪本地學者、老者,直到曉得為止。

這種事做得多了,曉得的就越來越多。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開了一個欄目專門講益陽話的寫字問題,名字就叫《尋根說字》。從欄目開啟,到如今這本30萬字的專著出來,整整7年時間。

謝國芳研究方言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將益陽話與其他方言進行比較研究,再互參尋找字、詞的正確寫法;二是打通益陽話與古漢語的聯繫。而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從字形上找準字的本義,再根據益陽話的讀音規律,尋找字的正確寫法。

有時收集一個字入庫,甚至需要幾個月才敢下筆,就因為這個字的音與義沒有完全打通。比如,“事”字,益陽話讀音與普通話相近,只是調不同(三聲),白讀有二:一讀為rǐ,一讀為lǒu(與“路”同音)。

平時益陽人講“做事”“有事”“冇事”“搞得事”“搞不得事”……其中的“事”都可讀“路”,這個“路”困擾了謝國芳多年。後來讀到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才知道益陽西南有十來個縣都是這樣讀的。他才明確知道“路”就是“事”,加上贛語不這樣講,故此認定它是保留下來的古楚語音。益陽話比外面共同語相比,多讀了兩百多個L聲母常用字,學界認為存在一個L聲母現象。“事”讀“路”就在這個範疇裡。

他認為,益陽的特色L聲母字,既是受東邊吳語、贛語的影響,同時也還有老湘語的遺留。

益陽有俗語:“牛歇穀雨馬歇lǎ,人不歇端午遭人罵”“新墳不過lǎ,舊墳掛到三十夜”。其中的“lǎ”是哪個字呢?就是傳統文化節日“社日”的“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祭祀土神的節日)。戊為天干之一,天干一個循環為十,如此算來,春社大約在農曆二月的中下旬,舊曆書上都會明確標註。兩句俗語中的“lǎ”指向的無疑是“春社”。“社”讀“lǎ”,應是保留的古楚語音。普通話裡與“社”同音的“蛇”,益陽話就讀“lá”。

有一個益陽話段子:“一個人在茶館裡吃茶,看見一條蛇在地上爬,端起咯杯茶惡蛇,蛇只咯爬只咯爬。”就因為其中的“茶”“蛇”“爬”3個字同屬於L聲母特色字,都讀“lá”,聽來如繞口令。

這樣的實例很多。如今,謝國芳每每講起這些,如數家珍,也因此聲名鵲起。

近年來我們一再強調“文化自信”。益陽話雖與長沙話同屬於湘方言的新湘語區,但與長沙話相比,保留了更多的古漢語詞彙、讀音和傳統文化信息,是益陽難得的、也是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是安化人,由此我想到梅山文化園。我在想,謝老師的方言學問能不能與梅山文化組合起來?同樣都是文化,都屬於益陽,而且兩者都在自己的道路上為益陽文化尋根,為益陽自信出力。可以以此為契機,建一個益陽方言博物館。正在熱著的國學,也可以與益陽方言學結合,讓國學接上地氣。

來源:瀟湘晨報(xxcbwx)

文:殷建軍

更多新聞

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民警“小薇”和網友“阿剛”的故事:你有套路,我有“美人計”

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日賺兩三百,兼職,來嗎?長沙百名學生涉案10多人被刑拘

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你的同情心,只值2280

益陽方言如何寫出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