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無法被替代


藝術教育無法被替代

筆墨精神展中國之美

書畫文章育少年之才

正文



藝術教育無法被替代



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藝術,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馬雲的這番話有些絕對,但並不是沒有道理。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在對 1999-2000 學年度與 2009-2010 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 5 萬多畢業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麼知識最有用”,結果頗感意外。畢業 1-5 年的學生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 6-10 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 11-15 年的結論是“人際關係”,而畢業 16 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

我想,這裡說的“有用”並非是直接轉換成物質的有用,而是被藝術浸染後擁有的一種感知世界和獨立思考的的能力。這一調查,與其說是人們對自我成長經驗的總結,不如說是這個時代對藝術教育越來越急促迫切的呼聲

藝術教育無法被替代


藝術教育,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在一個家庭中,只有當父母從內心愛上藝術的那一刻,這一切才真正發生。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因為在所有年齡階段中,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藝術的心靈。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色彩、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 7-14 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

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於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藝術教育無法被替代


人類天生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強弱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藝術思維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的特點,因此在很多類型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都會起到關鍵的鏈接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康德對此做了這樣的描述:“藝術是神聖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範疇。”這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作具有原創性,是一個發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必不可少。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無法被替代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淨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於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係最為緊密,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衝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向“藝術化”轉變,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並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洩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藉助於表演迴歸自我......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藝術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人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前面尹少淳老師接受採訪,也深度闡述了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對內的自我提升,是增長對美的認知,是健全人格的培養。美育是一種長期、系統的教育,它不是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而是讓人們獲得認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應用在任何行業和生活場景中,是能夠讓人的一生受益匪淺的基礎能力。

另外,還指出,美育教學不可“閉門造車”,需要參與美育實踐活動,社會文化藝術機構,如博物館、劇場、影院、美術館、文化館、少年宮等應該儘可能地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活動課程和藝術欣賞的機會,從社會教育的角度促進美育教學的開展。

藝術教師是實施美育教學的主力,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探索美育教學的規律和方法,認真完成國家規定的藝術課程的教學,並積極開發與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校本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將愛國主義熱情貫穿並實踐在為社會的奉獻與服務過程中,使廣大學生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提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思想境界,從而實現專業技能教育與思想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學生不僅具備優良的專業素養,還具有高尚的情操、感恩的情懷、協作共贏的理念與誠信友善的品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