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莫高窟彩塑也同樣是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雖始建於前秦,但在隋唐才達到全盛發展,其造像多為群像組合,衣飾華麗,動作微妙且精準,人物動態豐富,不同的塑像人物有其各自精確的表情傳達,菩薩慈悲,力士怒目,唐代藝術崇尚造像寫實與注重華麗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蔚為壯觀的展現。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莫高窟彩塑也同樣是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雖始建於前秦,但在隋唐才達到全盛發展,其造像多為群像組合,衣飾華麗,動作微妙且精準,人物動態豐富,不同的塑像人物有其各自精確的表情傳達,菩薩慈悲,力士怒目,唐代藝術崇尚造像寫實與注重華麗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蔚為壯觀的展現。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 世風人情——兩宋

經過五代的動盪與朝代更迭,宋朝的統一讓中原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回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盛況空前,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城市經濟不斷髮展,兩宋時期的社會風氣、文化思潮也逐漸向世俗化方向改變。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莫高窟彩塑也同樣是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雖始建於前秦,但在隋唐才達到全盛發展,其造像多為群像組合,衣飾華麗,動作微妙且精準,人物動態豐富,不同的塑像人物有其各自精確的表情傳達,菩薩慈悲,力士怒目,唐代藝術崇尚造像寫實與注重華麗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蔚為壯觀的展現。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 世風人情——兩宋

經過五代的動盪與朝代更迭,宋朝的統一讓中原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回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盛況空前,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城市經濟不斷髮展,兩宋時期的社會風氣、文化思潮也逐漸向世俗化方向改變。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毗盧洞文殊全身像 大足石刻


從麥積山石窟中的“釋迦會子”像中,我們便能夠感受到佛陀的人世情感。“釋迦會子”像位於麥積山石窟第133號窟室,由釋迦牟尼和他的兒子羅睺羅的像組合而成,佛祖抬起右手伸向羅睺羅,手心向下,彷彿想要輕撫愛子的發頂,羅睺羅低垂雙目,雙手合十,小小的身體恭敬地靜立著,等待著父親的愛撫。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莫高窟彩塑也同樣是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雖始建於前秦,但在隋唐才達到全盛發展,其造像多為群像組合,衣飾華麗,動作微妙且精準,人物動態豐富,不同的塑像人物有其各自精確的表情傳達,菩薩慈悲,力士怒目,唐代藝術崇尚造像寫實與注重華麗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蔚為壯觀的展現。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 世風人情——兩宋

經過五代的動盪與朝代更迭,宋朝的統一讓中原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回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盛況空前,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城市經濟不斷髮展,兩宋時期的社會風氣、文化思潮也逐漸向世俗化方向改變。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毗盧洞文殊全身像 大足石刻


從麥積山石窟中的“釋迦會子”像中,我們便能夠感受到佛陀的人世情感。“釋迦會子”像位於麥積山石窟第133號窟室,由釋迦牟尼和他的兒子羅睺羅的像組合而成,佛祖抬起右手伸向羅睺羅,手心向下,彷彿想要輕撫愛子的發頂,羅睺羅低垂雙目,雙手合十,小小的身體恭敬地靜立著,等待著父親的愛撫。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釋迦會子像 麥積山石窟


匠人將父子相會的場景定格於此,足以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巧心妙思,雖是靜態的雕塑,卻流於動態,我們彷彿能夠從這片刻的相遇中感受到佛祖與子相會後複雜的心境,感受到佛祖對兒子無法言說的慈愛與柔情。

四川大足石窟是始建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的大型石窟建築群,在大足石窟內,保存著數量眾多,藝術價值極為豐富的宋代造像,大足石刻中菩薩像的數量最多。北山石窟中的日月觀音像,又被稱作六臂觀音,衣物紋飾繁複華麗,雍容華貴,神情溫和端莊,姿態端莊優美,皮膚肌理圓潤柔美,面部表情雕刻地尤為細膩,彷彿正在溫柔的微笑,不禁讓人由衷地讚歎古代匠人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莫高窟彩塑也同樣是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雖始建於前秦,但在隋唐才達到全盛發展,其造像多為群像組合,衣飾華麗,動作微妙且精準,人物動態豐富,不同的塑像人物有其各自精確的表情傳達,菩薩慈悲,力士怒目,唐代藝術崇尚造像寫實與注重華麗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蔚為壯觀的展現。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 世風人情——兩宋

經過五代的動盪與朝代更迭,宋朝的統一讓中原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回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盛況空前,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城市經濟不斷髮展,兩宋時期的社會風氣、文化思潮也逐漸向世俗化方向改變。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毗盧洞文殊全身像 大足石刻


從麥積山石窟中的“釋迦會子”像中,我們便能夠感受到佛陀的人世情感。“釋迦會子”像位於麥積山石窟第133號窟室,由釋迦牟尼和他的兒子羅睺羅的像組合而成,佛祖抬起右手伸向羅睺羅,手心向下,彷彿想要輕撫愛子的發頂,羅睺羅低垂雙目,雙手合十,小小的身體恭敬地靜立著,等待著父親的愛撫。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釋迦會子像 麥積山石窟


匠人將父子相會的場景定格於此,足以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巧心妙思,雖是靜態的雕塑,卻流於動態,我們彷彿能夠從這片刻的相遇中感受到佛祖與子相會後複雜的心境,感受到佛祖對兒子無法言說的慈愛與柔情。

四川大足石窟是始建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的大型石窟建築群,在大足石窟內,保存著數量眾多,藝術價值極為豐富的宋代造像,大足石刻中菩薩像的數量最多。北山石窟中的日月觀音像,又被稱作六臂觀音,衣物紋飾繁複華麗,雍容華貴,神情溫和端莊,姿態端莊優美,皮膚肌理圓潤柔美,面部表情雕刻地尤為細膩,彷彿正在溫柔的微笑,不禁讓人由衷地讚歎古代匠人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日月觀音 大足石刻


同樣位於北山石窟中的普賢菩薩,坐於白象背上,寶冠配玉,衣袂飄飄,姿態端莊,落落大方,微閉雙眼,彷彿正在沉靜深思,更顯文靜與秀美。而這尊普賢菩薩像也由於其東方女性的嫻雅靜美而被稱作“東方維納斯”。


"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自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傳入中國以來

便誕生了許多傳世的璀璨明珠

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

巧奪天工的龍門石窟

瑰奇華美的敦煌莫高窟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

當我們站立在佛像面前

我們依然能夠從精妙或粗狂的線條中

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心

感受到那隨著滾滾歷史洪流而來的時間的沉積與噴薄

那麼石窟造像是從何時開始的?

又經歷了怎樣美的衍變呢?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 造像,從無形到有形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地區,據佛經記載,最初的佛像為憍賞彌國優填王因思念佛陀而造,佛陀因此還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大力地讚歎了造佛像的功德。但在佛教最初的500年間為正法時期,佛弟子的修行以禪觀為主,觀像修行並不受重視,故對於塑造佛像也並不積極。所以,即使佛教早期有少量的佛像住世,但也很難流傳至今。

至公元一世紀以後,大乘佛法盛行於世,這時的佛教弘揚更注重在大眾中的傳播,而且觀像修行受到了重視,佛教藝術才變得豐富與多樣起來。繪畫、建築、佛像雕塑、金石玉器、玲瓏寶塔......佛教的信徒開始善於用各種方式來供養三寶,禮讚佛陀。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此一來,豈不是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將這些方式當做偶像崇拜的途徑,而是通過不斷的禮讚和供養,來感通佛菩薩的智慧,切身體悟佛教教理,實現自我觀照。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佛頭像


那麼,佛教石窟造像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能征善戰,殘酷暴虐,率軍盪滌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這位鐵血善戰的軍事帝王,卻在晚年皈依佛門,不僅在政治上以佛教治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佛教,而且廣修佛教建築,專注禮佛。據傳,阿育王曾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併為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造了數十根石柱,如今,這些留存下來的“阿育王石柱”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成為古印度成熟雕刻技藝的證明,而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的基礎上,印度民族也利用他們敏感而獨特的藝術思維,叩開了宗教藝術活動的大門。由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發生了變化,第一尊佛陀造像也隨之產生,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造像也逐漸流行開來。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犍陀羅式彌勒菩薩像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佛像雕刻,以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北印度的馬圖臘為風格代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遠征至犍陀羅,在鐵騎入境的同時,也給古印度帶去了希臘人精確、均衡、寫實的雕刻技法和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觀念,希臘化的佛像雕刻藝術開始在犍陀羅盛行,由此開始產生了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佛頭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馬圖臘式立佛像


■ 秀骨清像,魏晉風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石窟造像藝術也隨之興起,但佛教石窟藝術的建造熱潮和藝術高峰卻發生在魏晉時期,尤以北魏為創造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便都是北魏時期開始建造的。

以雲岡石窟為例。

武帝滅法後,佛教一度陷入黑暗時期,至文成帝時期才開始慢慢恢復,雲岡石窟便是在此時期開始建造的。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第20窟大佛


雲岡石窟可以分為三個建造階段。第一期以曇曜五窟的巨佛石像為典型代表,石窟巨佛是以帝王相為建造象徵,高鼻深目,雙耳垂肩,面相豐圓,嘴脣帶笑,昂首挺胸,神情生動,充分展現出了佛的慈悲和莊嚴。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菩薩像


雲岡的二期造像與一期造像風格相比,則產生了一些變化,二期造像多建造於文成帝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這一時期的造像風格更為精緻與細膩,由於孝文帝出於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進行的漢化改革,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使得當時的佛教造像風格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首先便是北魏初期以雄偉恢弘為主的創作風格逐漸朝著“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模式發生轉變。步入雲岡第三期的建造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秀骨清像”已經成為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模式。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供養菩薩像


“秀骨清像”,原指南朝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歷代名畫記》中如此描述:“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意指面相清雅,骨格清秀,實際是為反映人內在高雅的人格精神和瀟灑風度,而“秀骨清像”風格的產生,離不開魏晉思潮的影響。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雲岡八窟合掌露齒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階級矛盾尖銳,同時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推進,各方文化迎來了既深又遠的交融階段,崇尚人格精神的新興階級隨之產生。時間推展到南北朝時期,時間流轉,幾代更迭,注重人的高潔品格,保持人心靈寧靜與愉悅的這股哲學思潮依然保留了下來,更能突顯人的精神氣質的“秀骨清像”成為主要的審美風潮,這種思想文化變革也因此影響到了佛教造像,自在瀟灑,豐朗神韻,佛像的建造,也展現出這種精神高度超越肉體桎梏的人格美的風尚。

■ 氣度非凡——隋唐

時間推展到隋唐時代,幾度盛世更迭,國力昌盛,萬朝來賀,經濟與文化盛況空前,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達,中外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唐朝的文化又顯示出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文化的兼容並進。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


當然了,隋唐時期的整體社會環境也是使石窟造像興盛的原因之一。穩定的政治環境,蓬勃的經濟環境,多元的文化環境,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對佛法的宣揚,佛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對,佛教造像迎來了新一波的建造熱潮。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從盧舍那大佛我們便能夠一窺隋唐石窟造像的幾個典型特徵,與魏晉時期骨相清麗的風格截然不同的是,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一般都面容飽滿,身軀強健,氣勢恢宏,神情既莊嚴神聖,又流露出慈悲關切,神形兼得,氣度非凡。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莫高窟彩塑也同樣是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雖始建於前秦,但在隋唐才達到全盛發展,其造像多為群像組合,衣飾華麗,動作微妙且精準,人物動態豐富,不同的塑像人物有其各自精確的表情傳達,菩薩慈悲,力士怒目,唐代藝術崇尚造像寫實與注重華麗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得到了蔚為壯觀的展現。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脅侍菩薩彩塑 莫高窟


■ 世風人情——兩宋

經過五代的動盪與朝代更迭,宋朝的統一讓中原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回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盛況空前,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城市經濟不斷髮展,兩宋時期的社會風氣、文化思潮也逐漸向世俗化方向改變。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毗盧洞文殊全身像 大足石刻


從麥積山石窟中的“釋迦會子”像中,我們便能夠感受到佛陀的人世情感。“釋迦會子”像位於麥積山石窟第133號窟室,由釋迦牟尼和他的兒子羅睺羅的像組合而成,佛祖抬起右手伸向羅睺羅,手心向下,彷彿想要輕撫愛子的發頂,羅睺羅低垂雙目,雙手合十,小小的身體恭敬地靜立著,等待著父親的愛撫。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釋迦會子像 麥積山石窟


匠人將父子相會的場景定格於此,足以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巧心妙思,雖是靜態的雕塑,卻流於動態,我們彷彿能夠從這片刻的相遇中感受到佛祖與子相會後複雜的心境,感受到佛祖對兒子無法言說的慈愛與柔情。

四川大足石窟是始建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的大型石窟建築群,在大足石窟內,保存著數量眾多,藝術價值極為豐富的宋代造像,大足石刻中菩薩像的數量最多。北山石窟中的日月觀音像,又被稱作六臂觀音,衣物紋飾繁複華麗,雍容華貴,神情溫和端莊,姿態端莊優美,皮膚肌理圓潤柔美,面部表情雕刻地尤為細膩,彷彿正在溫柔的微笑,不禁讓人由衷地讚歎古代匠人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日月觀音 大足石刻


同樣位於北山石窟中的普賢菩薩,坐於白象背上,寶冠配玉,衣袂飄飄,姿態端莊,落落大方,微閉雙眼,彷彿正在沉靜深思,更顯文靜與秀美。而這尊普賢菩薩像也由於其東方女性的嫻雅靜美而被稱作“東方維納斯”。


驚豔:佛造像藝術之美

普賢菩薩 大足石刻


中國的石窟造像藝術,不僅僅是佛教精神的凝聚,更是各時代文化精神的展現,中國人民獨特的審美意趣和審美觀念就包含在這卷徐徐展開的藝術圖景中,不同於繪畫,不同於典籍,而是以這樣生動立體的方式帶我們敲開了佛教藝術的大門,書面表達尚不能表述出造像精美的萬分之一,圖片只會將塑像變成平面化的刻板展現,如果親眼觀仰,直觀塑像所帶來的美的衝擊,相信又是另一番美的思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