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藝術 美術 書法 詩歌 大道堂藝術館 2017-05-26

藝術家是用來創造美的,一個不能創造美的人是不能稱其為藝術家的。而藝術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自己的藝術。中國畫通常有三種境界,景物之境、筆墨之境和人文之境。

繪畫技法和筆墨的熟練固然可以創作出一幅不錯的作品,但人文含量的多少,又影響著一幅作品的最終價值。因為哪怕是一點的人文含量,都會給人一種提神醒腦的作用。所以藝術家在做好藝術的同時,還要重視人生的修養。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沈鵬先生講書法創作時談到“書內書外,藝道並進”,重視“書外功”的修為,吾深以為然。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其人生修養也一定是有很高境界的。我認為藝術家的修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學識和品格。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學識

“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董其昌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藝術家應有的修為。不管是讀萬卷書的間接知識,還是行萬里路的真切感受,都是積累學識的有效途徑。

中國藝術向來以“玄妙”著稱。只“玄”不“妙”稱不上是藝術,只“妙”不“玄”不成其為中國藝術。而欲將此等境界揮灑於紙墨之間,對中國的古典文學首先要有一個清晰地把握。藝術乃古之雅事,歷來畫者最怕作品被別人批評為“俗”。畫分匠體和士體,一旦入了“俗”的匠體,畫得再精工也沒有用,所以要入士體,而入士體就必須要有文化。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中國畫家都是“三分學畫,七分讀書”。中國書法和繪畫最終都是要看書法家和畫家的人文修養。蘇軾雲:“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明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說“要得胸有百十卷書,俾落筆免塵俗耳。”明李日華在《竹嫩墨君題語》中亦言“且凡濁之能汰,又在多讀書、多探奇山水。”畫法與詩文是相通的,必有書卷氣,然後才可以言畫。

詩詞書畫理論對藝術創作有指導和規範的意義,是藝術家需要多學習的。齊白石喜歡讀書,他的閒章就有一枚“一息尚存要讀書”,所以,他雖為農民兼木匠,卻能在創作中做到不俗,成為一代大家。黃賓虹是學問家,做過美術編輯,讀過許多書。當前書畫界的沈鵬和程大利兩位先生亦是從事編輯數十年,讀書無數的人,故其作品均見很高的人文境界。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繼承前人成果,從古詩詞中吸取營養,據詩立意,方可創作出立意高遠的作品。比如畫家喜歡畫一些唐人詩意、宋人詩意圖等。王翬的《唐人詩意圖》在2011年的秋拍中成交價達1.2億。傅抱石《杜甫詩意圖》在2009年秋拍中成交價達6002萬港幣。天價背後反映的是古典文學滋養下旺盛的藝術生命。當然,讀書也不是隻讀文學類的,音樂、舞蹈、科技類的文章還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讀萬卷書的同時,還要走萬里路。在行走中磨練人們的性情,加深對人生、社會、自然、宇宙的感悟。在路上,體察祖國的大好河山、風土人情,沐風雨而自華。北宋郭熙《山水訓》說:“四季觀山各有心得,春山淡靨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他能把四時之景把握地恰如其分,跟他常常深入觀察大山是分不開的。宗炳遍遊名山,方能有《畫山水序》名作閃耀流傳,其晚年才能臥遊暢神。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黃賓虹七十歲遊巴蜀寫生創作。傅抱石率團行兩萬裡寫生,邊走邊看邊想邊寫,體驗生活,走進自然,大山大水的蒼茫氣象滋養了畫家們的性情和筆墨,筆墨隨著時代被賦予新的活力,借古開今,其畫展“山河新貌”轟動畫壇。

種種事實都在表明,要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去感悟、去聆聽,“師造化”,才能有真切和獨特的感受,“得心源”方能有所創造。一味的摹古,閉門造車,即使再像,也是活在前人的陰影下。張大千的臨摹水平可謂亂真,尤其是他模仿的石濤的作品曾騙過多少行家的眼睛,但時至今日,我們看重的還是他對藝術獨特的理解和表現。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當然,並不是說為了“行萬里路”這個目標去刻意的完成它,而是重在一個心路的歷程,對外部世界感知的過程。一個縣城裡面的人,他的視野不一定就囿於他所生活的縣城,八大山人就是典型例子,他可以超越空間上的侷限。他一生沒有走出江西半步,但卻擁有如此高的藝術造詣。

這種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從哪裡來?一是讀書,二是行走。我們一般都會把行走理解得過於表面化。其實,行走有多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可以單純地理解為走路,理解為遊歷;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為人生的經歷和感悟。如果僅是走馬觀花,抱著一個遊戲的心態遊玩,縱使環球幾圈也不會有太深刻的感受。通過行萬里路可以將積累的學識變成一種學養,養藝術家的一種浩然之氣。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品格

王昱強調:“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約毫端。所以,歷來‘端正’二字極為重要。”藝術家還應該有養浩然之氣的精神自覺。誠如陳傳席先生所言:“我們的時代更需要漢唐的豪氣、猛氣、大氣、厚氣、健氣,更需要有陽剛的正氣。

”氣是生命之本,更是治學從藝之本。畫家胸中有氣,畫中才能有氣,大胸懷才能呈現大山水。“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王微《敘畫》),凡是好的藝術品都會洋溢著充沛的情感和激盪著胸中之氣。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繪畫不能不強調筆墨的技藝和書法的功力,然而這些都熟練後,也不見得就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有云:“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突出人的出塵淡雅,不俗品格。

倪瓚有云:“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作妍媛,春風發微笑。”幽谷中的蘭花獨自地開著,雖無人欣賞,卻並不懊惱。它清新脫俗,心靈澄澈,迎著春風,綻放自己的微笑。

石濤說:“嘔血十鬥,不如齧雪一團。”他強調不是憑技巧去寫字作畫,而是憑智慧。為技巧嘔心瀝血,用盡心思,不如吞下一團雪,陶養出一顆澄明高曠的心。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正是這種脫盡塵濁的胸襟去澄懷味道,方能體會天地至美,含道應物,由技而進乎道。道是人生修養的境界,對道體悟程度的高下則反映了人品的高下。人品的問題就會影響到畫品,以致於“人品不高,落墨無法”。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悟道之珍貴與難得。悟道的目的在於體悟天地自然的神趣,而圖畫山水就是體察天地至道的途徑,完成心性的自我修養,這種行為也更加接近繪畫的藝術性真諦。

藝術家還應該有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並將此作為持久創作慾望的激發。藝術家還要有膽識,李可染也強調膽的可貴,要有通天包地之膽和融匯古今之心。文人的情懷,士夫的使命,“獨善”與“兼濟”的和諧統一。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藝術家的修養,對於中國畫而言主要作用於人文境界,同時對筆墨的氣韻也有影響。中國畫本身就是寫哲學、畫哲學,是書畫家人格化的表現,是藝術家心靈映照的產物。誰的畫中人文含量高,誰的作品就更能引起審美共鳴,用曾來德先生的一個觀點就是能更深地“傷害”到觀眾。這裡的人文含量主要是指題跋、書法、詩詞、印章等人文的東西,所以真正的大家最終都是在人文這一境界中奮力衝刺,超越了眾多的平庸之輩。

陳仕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人文修養不僅比在作品裡面,還比在作品外面。假如兩個畫家在景物和筆墨方面不相上下,那麼格調、人格魅力高者更容易被社會接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