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陳昊蘇接受《中華兒女》專訪(陳龍獅/攝)

紅二代、官員、外交家、詩人。

陳昊蘇身上的標籤很多,他最鍾情的是外交與寫作。可是,少有人知他出身於工科。“可能我受父親的影響,在年輕的時候,我對文學、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我理科的成績還可以,也不算弱,所以後來選擇學工科。父親去世以後,我參與整理父親的詩詞,漸漸愛上了詩歌寫作。”他坦言,從事政治方面的工作,擔任國家和人民的一些重託,也擔任過一些領導職務。他認為,個人的道路和本人所處的環境、具體的經歷是有關係的,但是隻要能夠為國家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走過的道路就是正確的。

整齊的鶴髮、金屬框眼鏡、藍色格子襯衫,陳昊蘇精神矍鑠,頗有詩人氣質。訪談期間,他暢談共青團的情懷、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民間外交的作用和優勢,不時用若干詩詞串起家國情懷。他並不特別介意被稱為“子承父業”。他說:“子承父業,也可以這樣說,年輕一代接著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們是老一輩開創的革命事業的後來人!”

在共青團的光榮行列裡不忘初心

“我慶幸擔負起青春的使命,/我願意提供忠誠的證明,/面對共青團不相識的朋友們,/我希望能夠贏得寶貴的信任。//紅星照耀著戰鬥的士兵,/士兵追隨著革命的紅心,/在共青團的光榮行列裡,/勞動和創造使我們永遠年輕。”這是1981年8月15日陳昊蘇在共青團中央工作時期寫下的詩作。在這首詩歌中,他把黨和團比作紅心,而把自己比作追隨“革命的紅心”的一名戰士。

如今,陳昊蘇回憶起自己1980年代初投身青年事業的感想時說:“近40歲的我已經進入中年,還能夠做青年工作,能夠在青年人當中活動,這是一個很大的人生的榮幸。跟青年在一起,總是能煥發出自身的青春活力。”

1981年5月,在軍事科學院從事國防研究工作的陳昊蘇被調到共青團中央工作。同年8月,他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十屆三中全會中當選為團中央書記。彼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複雜的局勢之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想法和認識,甚至有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提出疑問,對黨的基本路線產生動搖。“共青團組織要擁護黨的領導,要把黨的路線、黨的方針、黨的任務貫徹到青年群眾中去,這裡面有很多工作要開展。”按照這樣的一個方向,陳昊蘇在中國百廢待興、經濟發展剛剛開放的時代,帶領著這支黨領導下的青年先鋒組織緊密聯繫青年群眾、代表青年利益,做了很多相當複雜的工作。

1983年,陳昊蘇接受中央的指派,調離團中央到北京市豐臺區掛職鍛鍊,擔任區委副書記。兩年多團口的工作雖然短暫,但那時他對青年工作已有很多深入的思考,他的講話和撰文被整理成了文集,陳昊蘇將它命名為《青春之旅》。對於共青團的這段履職經歷,陳昊蘇感言:“我1958年入團,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之中,然後到團中央開始從政,經受在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個考驗。”

"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陳昊蘇接受《中華兒女》專訪(陳龍獅/攝)

紅二代、官員、外交家、詩人。

陳昊蘇身上的標籤很多,他最鍾情的是外交與寫作。可是,少有人知他出身於工科。“可能我受父親的影響,在年輕的時候,我對文學、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我理科的成績還可以,也不算弱,所以後來選擇學工科。父親去世以後,我參與整理父親的詩詞,漸漸愛上了詩歌寫作。”他坦言,從事政治方面的工作,擔任國家和人民的一些重託,也擔任過一些領導職務。他認為,個人的道路和本人所處的環境、具體的經歷是有關係的,但是隻要能夠為國家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走過的道路就是正確的。

整齊的鶴髮、金屬框眼鏡、藍色格子襯衫,陳昊蘇精神矍鑠,頗有詩人氣質。訪談期間,他暢談共青團的情懷、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民間外交的作用和優勢,不時用若干詩詞串起家國情懷。他並不特別介意被稱為“子承父業”。他說:“子承父業,也可以這樣說,年輕一代接著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們是老一輩開創的革命事業的後來人!”

在共青團的光榮行列裡不忘初心

“我慶幸擔負起青春的使命,/我願意提供忠誠的證明,/面對共青團不相識的朋友們,/我希望能夠贏得寶貴的信任。//紅星照耀著戰鬥的士兵,/士兵追隨著革命的紅心,/在共青團的光榮行列裡,/勞動和創造使我們永遠年輕。”這是1981年8月15日陳昊蘇在共青團中央工作時期寫下的詩作。在這首詩歌中,他把黨和團比作紅心,而把自己比作追隨“革命的紅心”的一名戰士。

如今,陳昊蘇回憶起自己1980年代初投身青年事業的感想時說:“近40歲的我已經進入中年,還能夠做青年工作,能夠在青年人當中活動,這是一個很大的人生的榮幸。跟青年在一起,總是能煥發出自身的青春活力。”

1981年5月,在軍事科學院從事國防研究工作的陳昊蘇被調到共青團中央工作。同年8月,他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十屆三中全會中當選為團中央書記。彼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複雜的局勢之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想法和認識,甚至有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提出疑問,對黨的基本路線產生動搖。“共青團組織要擁護黨的領導,要把黨的路線、黨的方針、黨的任務貫徹到青年群眾中去,這裡面有很多工作要開展。”按照這樣的一個方向,陳昊蘇在中國百廢待興、經濟發展剛剛開放的時代,帶領著這支黨領導下的青年先鋒組織緊密聯繫青年群眾、代表青年利益,做了很多相當複雜的工作。

1983年,陳昊蘇接受中央的指派,調離團中央到北京市豐臺區掛職鍛鍊,擔任區委副書記。兩年多團口的工作雖然短暫,但那時他對青年工作已有很多深入的思考,他的講話和撰文被整理成了文集,陳昊蘇將它命名為《青春之旅》。對於共青團的這段履職經歷,陳昊蘇感言:“我1958年入團,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之中,然後到團中央開始從政,經受在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個考驗。”

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1964年2月,陳毅與家人在成都(後中為陳昊蘇)

談到與共青團的淵源,其父親陳毅也曾對青年工作給於過很多的支持。1922年時的共產主義青年團當時還叫社會主義青年團,陳毅那年已是團員,一年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黨員。青年陳毅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團的組織聯繫密切,從主政上海直到成為國務院的領導人,陳毅始終對青年給予關切,對青年工作給予積極的支持。

1965年7月上旬,周恩來總理與陳毅副總理冒著酷暑炎熱來到新疆生產建設石河子軍墾新城和農八師墾區視察工作,並探望支援邊疆建設的知識青年。周恩來與陳毅指示大家要把共青團的活動搞起來,要把團的組織搞好,更廣泛地團結群眾。聽說知識青年們很多來自上海,周恩來特地給青年們介紹了陳毅,說:“這是你們上海的老市長,你們認識吧。他很關心你們,特地來看你們了!”陳毅聽到後很高興,他說,“古人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我是西出陽關到處都是故人。”陳毅對青年們親切的話語,讓青年人深感鼓舞和感動。專訪時,陳昊蘇深情講述了父親的青年緣。

陳昊蘇和父親陳毅與青年工作的淵源伴隨著不同的時代有所差異,但對於青年工作的關切以及與青年人的情感卻沒有改變。父子兩代人在不同的時期經歷了各自的青年時代,他們從青年的隊伍中走來,並在後來的多年裡關注著青年工作的開展以及青年人的成長。

“任何一個事業,如果沒有青年人蔘加,那麼這個事業恐怕就要中斷,就要停頓。”陳昊蘇說,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我們的事業不管發展到什麼樣的規模,都需要有青年人,中國共產黨所從事的事業是青年人的事業。“我們黨現在已經創建98年了,百年誕辰要到來了,但是黨為什麼還是散發出青春的活力?因為在黨的隊伍中青年人佔多數。黨的領導人是當年的青年,我們的黨在剛剛創建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青年人,現在黨的隊伍中大量的還是青年,除了青年黨員以外,我們還有共青團的隊伍,共青團是共產主義革命的預備隊,年輕人在團的隊伍中接受政治訓練,增長工作才幹,發揚革命精神,明確應該走的道路,成熟到一定的時候,他們就會走到黨的隊伍中來。我父親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陳毅後來成為國家領導人,工作繁忙,總是出差出訪,和子女們很少能碰到面,但他們共同關心的許多話題是國家當前的發展問題。“他總對我們說,年輕人要好好學習,要發展科學技術,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智慧。”在最艱苦的時候,陳毅把陳昊蘇託付給蘇北的一個老鄉家,那時的生活和一般孩子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待遇。陳昊蘇從小受到的薰陶就是老一代革命家為了國家解放、人民幸福英勇奮鬥,不怕犧牲勇挑重擔的精神。父輩們把殷殷期望都寄託在這一代人身上,希望這一代年輕人能擔起國家未來的重任。“孟良崮戰役最終取得勝利時,我父親感嘆,將來再也不能讓我兒子他們去打仗了。”

陳昊蘇說,時間確實會對歷史事件有一定的消磨作用,但先輩們英勇奮鬥的精神是不會隨著時光流逝的。過去的磨難沒有了,新的磨難可能會出現。年輕人不要忘記歷史教訓,要有憂患意識,記住老一輩們的作為和精神,去迎接新的苦難和新的考驗。

“一代代青年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成長起來,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和老一代的青年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那些前輩們所經歷的不完全一樣,但革命奮鬥的目標是不會、不應該改變的,都是要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的時候,那一代青年本著革命的初心,要為人民謀利益,要為民族謀振興,確定了當時革命鬥爭的目標、方向、策略、路線等,一以貫之,現在還在繼續地堅持。”陳昊蘇說,青年人自身所處的環境在變化,需要不斷接受新的時代和革命的召喚,不斷成長,但每一代青年人沒有改變的是一種奮鬥的精神,每一代人都要面臨這種考驗。對中國當下的青年,陳昊蘇認為,必須看到他們身上寶貴的優點,他們有能力擔當起自己的使命,“每一代青年都要在鬥爭中學習、在鬥爭中成長,包括老一代的青年也是在鬥爭中慢慢的學習、接近並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滋養,最後成長為中國革命的先驅者、領導者,所以看當下青年必須要看到他們的積極的方面,要和他們一起成長,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使命,能夠體會老一代革命家的初心。我們共青團在創建的時候也有一個初心,這個初心就是跟著共產黨走,要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訪談到這裡,陳昊蘇朗讀起他在2012年共青團成立90週年之時寫下的一首詩:“革命歌潮火樣紅,春天華夏出英雄。征程萬里從頭看,無愧共親向大同。”

甘當中國民間外交的踐行者

1958年2月,陳毅兼任外交部長。為我國外交事業的開拓,為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爭取國家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殫精竭慮,他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頑強進取的英雄風格,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陳昊蘇和父親在事業經歷上有不少重合的地方他曾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工作了24年,直到退休,長期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用“子承父業”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1990年3月,陳昊蘇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上當選為副會長。2000年9月起,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這可以說是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只是從官方外交轉為了民間外交。陳昊蘇稱自己的人生事業漸入佳境,見識了世界發展的大場景,體驗到為國交友的大快樂。

陳昊蘇到對外友協工作之初,分管對歐洲的民間交往。在中國外交處在比較嚴峻的形勢下,他遵照黨中央確定的工作方針,積極做好對歐共體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友好工作,為打破西方國家的所謂制裁,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中歐合作做出努力。

1991年7月,他參與組織對外友協代表團訪問意大利,設法會見了當時的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直接促成了其次年的訪華。這一舉動,極大地觸動了其他國家的神經,紛紛派員來華訪問,制裁堡壘從此打破。此後10年他一直密切關注歐洲一體化進程,及時提出許多開展中歐合作的建議,並組織了許多交往活動。到2001年11月宣佈組成中國歐盟協會,他擔任會長,為積極推動中歐民間合作發展打開了良好的開局。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陳昊蘇時任中蘇友協副會長,提出堅持友好陣地發展、互利合作的構想。1992年1月,他任中俄友協副會長。根據超越意識形態原則,中俄友協積極開展對俄民間外交,為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穩固的社會基礎,積十年之功取得顯著成效。1998年出任中俄友好和平發展委員會中方委員,1999年9月接任中俄友協會長,12月獲俄羅斯首任總統頒發的友誼勳章。

1993年3月,他代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加入地方政府國際聯盟擔任執委,是對外友協向多邊領域開拓的重要成就之一。1990年代中期,他在對外友協曾一度分管亞非地區友好交往和全會文化交流工作,並主持成立和平友好發展基金會。

到了1990年代末期,他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到推進到21世紀的號召,努力開拓創新,與時俱進。1998年3月,他提出民間“三點外交”的主張,即以對發展中國家的民間交往為立足點,以對大國和大國集團的合作交流為著力點,和以多邊外交、非政府組織和作為拓展點。2000年9月,他主持在北京召開友好城市國際大會,取得成功,在會議上發表他起草的新世紀各國城市合作宣言,這標誌著我們國家友好城市工作,在開拓國際合作領域上又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1年1月1日,陳昊蘇倡議在對外友協建成和平萬歲紀念碑,表達了中國人民在21世紀實現永久和平的期待,也展現出民間外交戰線同志們奮發進取的創新激情。他通過組織各種有影響力的活動,宣傳對外友協的工作宗旨及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他在“三點外交”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三個全局”(即總體外交、祖國建設、世界和平)服務的主張,要求做到開局佈陣、團結鼓勵、創新奮進、全面搞好對外友協所承擔的為國交友、為國爭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爭取國際同情的光榮事業,完成從政治交往、經濟交往、文化交流到地方政府合作等4個方面的艱鉅任務。

2002年美國“9·11”事件發生的時候,陳昊蘇正在以色列訪問,當他聽到這一不幸消息後,馬上以對外友協的名義給美國人民發去了慰問電,很快接到了老布什的回電,電文大意是:“中國對外友協的朋友:在如此嚴峻的時候,收到你們的慰問電,非常感激。”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不少。如今提起民間外交,陳昊蘇依舊侃侃而談,“周總理和我父親都曾說過,中國的外交是由政府外交和民間外交構成。外交工作還有一種分法是官方外交、半官方外交和民間外交。不管怎麼分,民間外交都是很重要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在中國的革命還沒有取得很大發展的時候,出現了中國落後論、中國野蠻論等,說中國人屬於東亞病夫、中國沒有秩序等,這些偏見使中國人民的事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但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了這樣一個事實,等到現在中國開始復興的時候,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就來了,認為中國強大起來了,將來要侵略別人,要佔領別人的土地,要侵犯別人的利益。這些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也是給我們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增加阻力。”陳昊蘇說,“為了爭取國際同情要用和平理念,當然也要用我們中華民族復興取得的各種各樣的偉大的成就,要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復興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是世界人民的希望所在。”這是他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時一直在做的工作,通過人民的友誼去換取對方國家人民對中國的友誼。“我們得拿自己的行動來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國家,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是最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珍視友誼的國家。”

如今,中國強大起來了,中國的影響力與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中國仍然會保持和世界人民進行溝通、合作的理念。當全球化受到國際上一些人士排斥的時候,中國儼然成為全球化事業的引領力量。中國的領導人走到國際舞臺上,不是以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姿態或是排斥全球化,而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等方針,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陳昊蘇說:“美國人搞貿易戰,那是行不通的,世界的事要大家商量著辦,大家共同努力,最後終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對外友協就是一種民間外交,它是不可或缺的。”

談到多年來對外交工作的認識,陳昊蘇提到了“以民促官、以經促政、以文促信”的理念。陳昊蘇解釋道,以民促官,是用民間外交的力量來促使官方外交走上和平、穩定發展的道路。民間外交的優勢在於它是很好的溝通渠道,能夠反映民眾的呼聲。在國家高層交往不暢的情況下,民間交流往往能起到打破僵局、推動國家關係發展的作用。

在“以經促政”方面,陳昊蘇提到了中美兩國貿易摩擦,他認為國與國經濟的合作,逐漸會轉變成政治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要搞貿易戰,想徹底跟中國脫鉤,它是做不到的,經濟的力量並不是光憑几個政客搞個脫鉤的方針就行的。這個貿易戰的政策在美國國內就引起相當大的反感,因為那些比較清醒的人士都知道,給中國增加關稅,看上去是對中國的一種打擊和損害,實際上最後損失還要分攤到美國人自己頭上,美國人也得為其付出代價。所以,經濟的力量它可以來改變政治上的解決一些政策的。”

陳昊蘇說,外交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他不是武裝的鬥爭,而是一種妥協的藝術。談到父親陳毅的外交風格時,他用了一首詩歌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外交博弈事恆艱,多級新潮善斡旋。敵友分明還轉化,中華崛起夢初圓。”

父親讓他感到驕傲的身份是堅持讀書寫詩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元帥詩人”陳毅膾炙人口的詩句早為眾人熟知。老一輩革命家持槍躍馬、赴湯蹈火的革命激情,光明磊落、不懼生死的浩然正氣,讓一代代讀者銘記在腦海之中。陳昊蘇曾主持出版過《陳毅詩詞集》《陳毅詩詞全集》《陳毅詩選》《陳毅詩抄》等,不但向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提供了珍貴的作品來源,還曾對詩集的相關注釋進行了嚴謹的訂正,並補充了大量的背景材料。“早在1973年我母親(張茜)在病中編成的打印本《陳毅詩詞》,大開本、三冊,同時還編輯了小開本的《陳毅詩詞選集》。197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我母親編輯的打印本,正式出版了《陳毅詩詞選集》。1993年,我根據母親張茜編輯的打印本,由華夏出版社出版了《陳毅詩詞全集》。後來,出了不少版本,包括不少外文版。”

“1958年夏,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樓適夷寫信給我父親,說準備出版他的詩集,他們付出很大努力收集了若干首作品,問我父親能不能再補充一些,搞個自選本。我父親當時回覆:現在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做文學方面的工作,只好將這些詩作先放下,冷藏一個時期,待以後有時間再考慮出版的問題。

1966年“文革”發生後,他在政治上受到衝擊,雖然有時間整理詩作了,但已經沒有出版的可能了。後來他病重時,出版詩集成了一個難以釋懷的念想,他對我母親說:將來有可能,給我出一本按時間順序編排的詩集。”陳昊蘇說,父親1972年1月去世後,母親很快也被查出身患不治之症。“她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我父親的遺願對她來說一言九鼎,重於泰山:‘這件事,我不替他做,誰能替他做呢?!’那時沒有電腦、沒有複印機,基本都要靠手抄,葉帥指示軍事科學院派一個打字員協助,我母親當時擔任軍事科學院外事部副部長。”陳昊蘇也曾協助重病的母親擔起整理編輯父親詩詞作品的重任,他在旁邊承擔謄寫抄錄的具體工作。

據陳昊蘇講,“父親共留下了700餘首詩。我母親肺癌手術後,堅持了不到兩年時間。她冬天去廣東從化、夏天到北戴河靜養,可每次外出,她都要把打印稿、手稿、相關素材全都帶上”。張茜在《陳毅詩詞選集》編成題後二首詩作,充分表達出她與陳毅的戰友情懷忠貞不二,心心相印:“殘軀何幸逾寒暑,一卷編成慰我情。”“把卷憶君平日事,淋漓興會溢行間。”“我母親1974年3月去世,當時‘四人幫’還在臺上,‘文革’的政治動亂還在繼續。母親病危之際,特別囑咐我們兄妹,要把打印本送到民間去收藏,將來總有機會出版《陳毅詩詞選集》,有可能時還要把‘全集’刊行於世。1976年10月,‘四人幫’垮臺。僅僅一個月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就聯繫我們,提出陳毅詩詞的出版計劃。就這樣,以我母親的編輯工作為基礎,《陳毅詩詞選集》很快就出版發行了。”

“我父親20歲左右的時候,他是想做一個文學家的。所以他也寫了一些詩歌,甚至寫了小說。幸虧有一些熱心人,幫助給收集了一些,現在可以看到一些他早年作品,有20篇左右。現在保存下來的他最早的詩作,例如1921年的《歸國雜詩》,寫的是白話詩,這是受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影響。1927年8月,他參加南昌起義,後來和朱老總一起上井岡山,開始了他革命戰爭時期的詩歌創作,主要寫舊體詩詞了。戰爭年代有好多詩都找不到了。紅軍初創時期,他的詩就保留下來很少。全國解放以後,這時候條件比較好了,寫完以後總有一個稿子保存在那兒,有些還發表了。但要全部收集齊了,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陳昊蘇認為,父親最好的詩,是他在紅軍時期,特別是南方三年游擊戰時期寫的。

“資兼文武此全才。”這是柳亞子先生對陳毅的由衷讚賞,陳詩的確是“黨史中一片永不枯槁的紅葉”。陳昊蘇說,在“元帥”“外交家”“詩人”這幾個頭銜中,父親尤其珍愛“詩人”這個身份。“在革命生涯中,父親將詩歌當做武器,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他作為一個參與者,也用詩句記錄下這段歷史。母親曾經評價父親的詩作說,他的詩詞是‘他自己堅持戰鬥、辛勤工作的紀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同時代人在毛主席指引下進行變革社會的革命與建設事業中經過的歷史道路’。我母親也曾形容父親寫詩是‘持槍躍馬經殊死,秉筆勤書記戰程’。時過境遷,母親的評價看起來依然準確到位,意義深遠。”

陳昊蘇記得,父親回到家裡的大部分時光都拿來看書、寫作。陳毅作為一名詩人,寫詩也是他教育兒女的方式。陳昊蘇說,如今這些詩作已經成為代代相傳的“家訓”。“1961年,我弟弟陳丹淮考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時,他寫了兩首詩。在《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一詩中,父親說:‘小丹赴東北,升學入軍工。寫詩送汝行,永遠記心中。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試看大風雪,獨立有青松。……’在另一首《示兒女》詩中,他這樣寫道:‘應知重實際,平地起高樓。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我要為眾人,營私以為羞。’這是父親作為一個革命者對子女的要求。這兩首詩也是我們家的精神財富。”

陳昊蘇繼承父親衣缽,時常秉筆作詩,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紅軍之歌》《時空的跨越》《繼志集》《走向新世紀》等詩集問世,也出版過文集《我心中的太陽》《輝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們世紀的英雄》。他坦言自己寫詩是受父親的影響,“我很小的時候,也寫詩,但是寫不好。後來通過整理我父親的詩詞,很自然受到他的影響。在中學的時候,我寫過一首《在大海的邊上》,父親看了,當時他還挺讚賞的,說寫得不錯。現在我自己仔細看看,詩裡有一種青春熱情,不過沒什麼特別的,還不成熟。但父親對我的鼓勵是很重要的”。談起自己文學創作的風格,陳昊蘇直言是有意向父親學習,“很多人曾跟我說過,你寫作風格跟你父親是一樣的”。

對陳昊蘇來說,父親讓他感到驕傲的身份,不是顯赫的官職,而是無論多麼艱辛困苦,他都堅持不懈的奮鬥,堅持讀書寫詩。這些詩詞作品對陳昊蘇有著極強的示範意義,是他永遠徜徉著的精神生活原地。

作家和詩人的身份讓陳昊蘇感到自在和幸福,當年做外交工作時的他時常會到世界各地走走,他用詩歌的形式把自己的觀感記錄下來,對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利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激情,以詩言志、以詩會友、以詩傳情。如今,陳昊蘇幾乎每天都在寫詩。

“征程向遠仰高端,思想輝煌照萬山。特色國家尊偉大,核心領導贊非凡。別開生面新時代,總攬全盤盛世觀。四海一家前路好,雄雞再唱再攀登。”這首《十九大頌詩》,是陳昊蘇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用手機寫下的一首七律。

"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陳昊蘇接受《中華兒女》專訪(陳龍獅/攝)

紅二代、官員、外交家、詩人。

陳昊蘇身上的標籤很多,他最鍾情的是外交與寫作。可是,少有人知他出身於工科。“可能我受父親的影響,在年輕的時候,我對文學、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我理科的成績還可以,也不算弱,所以後來選擇學工科。父親去世以後,我參與整理父親的詩詞,漸漸愛上了詩歌寫作。”他坦言,從事政治方面的工作,擔任國家和人民的一些重託,也擔任過一些領導職務。他認為,個人的道路和本人所處的環境、具體的經歷是有關係的,但是隻要能夠為國家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走過的道路就是正確的。

整齊的鶴髮、金屬框眼鏡、藍色格子襯衫,陳昊蘇精神矍鑠,頗有詩人氣質。訪談期間,他暢談共青團的情懷、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民間外交的作用和優勢,不時用若干詩詞串起家國情懷。他並不特別介意被稱為“子承父業”。他說:“子承父業,也可以這樣說,年輕一代接著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們是老一輩開創的革命事業的後來人!”

在共青團的光榮行列裡不忘初心

“我慶幸擔負起青春的使命,/我願意提供忠誠的證明,/面對共青團不相識的朋友們,/我希望能夠贏得寶貴的信任。//紅星照耀著戰鬥的士兵,/士兵追隨著革命的紅心,/在共青團的光榮行列裡,/勞動和創造使我們永遠年輕。”這是1981年8月15日陳昊蘇在共青團中央工作時期寫下的詩作。在這首詩歌中,他把黨和團比作紅心,而把自己比作追隨“革命的紅心”的一名戰士。

如今,陳昊蘇回憶起自己1980年代初投身青年事業的感想時說:“近40歲的我已經進入中年,還能夠做青年工作,能夠在青年人當中活動,這是一個很大的人生的榮幸。跟青年在一起,總是能煥發出自身的青春活力。”

1981年5月,在軍事科學院從事國防研究工作的陳昊蘇被調到共青團中央工作。同年8月,他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十屆三中全會中當選為團中央書記。彼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複雜的局勢之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想法和認識,甚至有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提出疑問,對黨的基本路線產生動搖。“共青團組織要擁護黨的領導,要把黨的路線、黨的方針、黨的任務貫徹到青年群眾中去,這裡面有很多工作要開展。”按照這樣的一個方向,陳昊蘇在中國百廢待興、經濟發展剛剛開放的時代,帶領著這支黨領導下的青年先鋒組織緊密聯繫青年群眾、代表青年利益,做了很多相當複雜的工作。

1983年,陳昊蘇接受中央的指派,調離團中央到北京市豐臺區掛職鍛鍊,擔任區委副書記。兩年多團口的工作雖然短暫,但那時他對青年工作已有很多深入的思考,他的講話和撰文被整理成了文集,陳昊蘇將它命名為《青春之旅》。對於共青團的這段履職經歷,陳昊蘇感言:“我1958年入團,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之中,然後到團中央開始從政,經受在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個考驗。”

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1964年2月,陳毅與家人在成都(後中為陳昊蘇)

談到與共青團的淵源,其父親陳毅也曾對青年工作給於過很多的支持。1922年時的共產主義青年團當時還叫社會主義青年團,陳毅那年已是團員,一年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黨員。青年陳毅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團的組織聯繫密切,從主政上海直到成為國務院的領導人,陳毅始終對青年給予關切,對青年工作給予積極的支持。

1965年7月上旬,周恩來總理與陳毅副總理冒著酷暑炎熱來到新疆生產建設石河子軍墾新城和農八師墾區視察工作,並探望支援邊疆建設的知識青年。周恩來與陳毅指示大家要把共青團的活動搞起來,要把團的組織搞好,更廣泛地團結群眾。聽說知識青年們很多來自上海,周恩來特地給青年們介紹了陳毅,說:“這是你們上海的老市長,你們認識吧。他很關心你們,特地來看你們了!”陳毅聽到後很高興,他說,“古人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我是西出陽關到處都是故人。”陳毅對青年們親切的話語,讓青年人深感鼓舞和感動。專訪時,陳昊蘇深情講述了父親的青年緣。

陳昊蘇和父親陳毅與青年工作的淵源伴隨著不同的時代有所差異,但對於青年工作的關切以及與青年人的情感卻沒有改變。父子兩代人在不同的時期經歷了各自的青年時代,他們從青年的隊伍中走來,並在後來的多年裡關注著青年工作的開展以及青年人的成長。

“任何一個事業,如果沒有青年人蔘加,那麼這個事業恐怕就要中斷,就要停頓。”陳昊蘇說,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我們的事業不管發展到什麼樣的規模,都需要有青年人,中國共產黨所從事的事業是青年人的事業。“我們黨現在已經創建98年了,百年誕辰要到來了,但是黨為什麼還是散發出青春的活力?因為在黨的隊伍中青年人佔多數。黨的領導人是當年的青年,我們的黨在剛剛創建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青年人,現在黨的隊伍中大量的還是青年,除了青年黨員以外,我們還有共青團的隊伍,共青團是共產主義革命的預備隊,年輕人在團的隊伍中接受政治訓練,增長工作才幹,發揚革命精神,明確應該走的道路,成熟到一定的時候,他們就會走到黨的隊伍中來。我父親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陳毅後來成為國家領導人,工作繁忙,總是出差出訪,和子女們很少能碰到面,但他們共同關心的許多話題是國家當前的發展問題。“他總對我們說,年輕人要好好學習,要發展科學技術,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智慧。”在最艱苦的時候,陳毅把陳昊蘇託付給蘇北的一個老鄉家,那時的生活和一般孩子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待遇。陳昊蘇從小受到的薰陶就是老一代革命家為了國家解放、人民幸福英勇奮鬥,不怕犧牲勇挑重擔的精神。父輩們把殷殷期望都寄託在這一代人身上,希望這一代年輕人能擔起國家未來的重任。“孟良崮戰役最終取得勝利時,我父親感嘆,將來再也不能讓我兒子他們去打仗了。”

陳昊蘇說,時間確實會對歷史事件有一定的消磨作用,但先輩們英勇奮鬥的精神是不會隨著時光流逝的。過去的磨難沒有了,新的磨難可能會出現。年輕人不要忘記歷史教訓,要有憂患意識,記住老一輩們的作為和精神,去迎接新的苦難和新的考驗。

“一代代青年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成長起來,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和老一代的青年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那些前輩們所經歷的不完全一樣,但革命奮鬥的目標是不會、不應該改變的,都是要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的時候,那一代青年本著革命的初心,要為人民謀利益,要為民族謀振興,確定了當時革命鬥爭的目標、方向、策略、路線等,一以貫之,現在還在繼續地堅持。”陳昊蘇說,青年人自身所處的環境在變化,需要不斷接受新的時代和革命的召喚,不斷成長,但每一代青年人沒有改變的是一種奮鬥的精神,每一代人都要面臨這種考驗。對中國當下的青年,陳昊蘇認為,必須看到他們身上寶貴的優點,他們有能力擔當起自己的使命,“每一代青年都要在鬥爭中學習、在鬥爭中成長,包括老一代的青年也是在鬥爭中慢慢的學習、接近並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滋養,最後成長為中國革命的先驅者、領導者,所以看當下青年必須要看到他們的積極的方面,要和他們一起成長,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使命,能夠體會老一代革命家的初心。我們共青團在創建的時候也有一個初心,這個初心就是跟著共產黨走,要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訪談到這裡,陳昊蘇朗讀起他在2012年共青團成立90週年之時寫下的一首詩:“革命歌潮火樣紅,春天華夏出英雄。征程萬里從頭看,無愧共親向大同。”

甘當中國民間外交的踐行者

1958年2月,陳毅兼任外交部長。為我國外交事業的開拓,為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爭取國家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殫精竭慮,他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頑強進取的英雄風格,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陳昊蘇和父親在事業經歷上有不少重合的地方他曾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工作了24年,直到退休,長期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用“子承父業”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1990年3月,陳昊蘇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上當選為副會長。2000年9月起,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這可以說是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只是從官方外交轉為了民間外交。陳昊蘇稱自己的人生事業漸入佳境,見識了世界發展的大場景,體驗到為國交友的大快樂。

陳昊蘇到對外友協工作之初,分管對歐洲的民間交往。在中國外交處在比較嚴峻的形勢下,他遵照黨中央確定的工作方針,積極做好對歐共體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友好工作,為打破西方國家的所謂制裁,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中歐合作做出努力。

1991年7月,他參與組織對外友協代表團訪問意大利,設法會見了當時的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直接促成了其次年的訪華。這一舉動,極大地觸動了其他國家的神經,紛紛派員來華訪問,制裁堡壘從此打破。此後10年他一直密切關注歐洲一體化進程,及時提出許多開展中歐合作的建議,並組織了許多交往活動。到2001年11月宣佈組成中國歐盟協會,他擔任會長,為積極推動中歐民間合作發展打開了良好的開局。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陳昊蘇時任中蘇友協副會長,提出堅持友好陣地發展、互利合作的構想。1992年1月,他任中俄友協副會長。根據超越意識形態原則,中俄友協積極開展對俄民間外交,為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穩固的社會基礎,積十年之功取得顯著成效。1998年出任中俄友好和平發展委員會中方委員,1999年9月接任中俄友協會長,12月獲俄羅斯首任總統頒發的友誼勳章。

1993年3月,他代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加入地方政府國際聯盟擔任執委,是對外友協向多邊領域開拓的重要成就之一。1990年代中期,他在對外友協曾一度分管亞非地區友好交往和全會文化交流工作,並主持成立和平友好發展基金會。

到了1990年代末期,他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到推進到21世紀的號召,努力開拓創新,與時俱進。1998年3月,他提出民間“三點外交”的主張,即以對發展中國家的民間交往為立足點,以對大國和大國集團的合作交流為著力點,和以多邊外交、非政府組織和作為拓展點。2000年9月,他主持在北京召開友好城市國際大會,取得成功,在會議上發表他起草的新世紀各國城市合作宣言,這標誌著我們國家友好城市工作,在開拓國際合作領域上又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1年1月1日,陳昊蘇倡議在對外友協建成和平萬歲紀念碑,表達了中國人民在21世紀實現永久和平的期待,也展現出民間外交戰線同志們奮發進取的創新激情。他通過組織各種有影響力的活動,宣傳對外友協的工作宗旨及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他在“三點外交”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三個全局”(即總體外交、祖國建設、世界和平)服務的主張,要求做到開局佈陣、團結鼓勵、創新奮進、全面搞好對外友協所承擔的為國交友、為國爭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爭取國際同情的光榮事業,完成從政治交往、經濟交往、文化交流到地方政府合作等4個方面的艱鉅任務。

2002年美國“9·11”事件發生的時候,陳昊蘇正在以色列訪問,當他聽到這一不幸消息後,馬上以對外友協的名義給美國人民發去了慰問電,很快接到了老布什的回電,電文大意是:“中國對外友協的朋友:在如此嚴峻的時候,收到你們的慰問電,非常感激。”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不少。如今提起民間外交,陳昊蘇依舊侃侃而談,“周總理和我父親都曾說過,中國的外交是由政府外交和民間外交構成。外交工作還有一種分法是官方外交、半官方外交和民間外交。不管怎麼分,民間外交都是很重要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在中國的革命還沒有取得很大發展的時候,出現了中國落後論、中國野蠻論等,說中國人屬於東亞病夫、中國沒有秩序等,這些偏見使中國人民的事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但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了這樣一個事實,等到現在中國開始復興的時候,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就來了,認為中國強大起來了,將來要侵略別人,要佔領別人的土地,要侵犯別人的利益。這些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也是給我們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增加阻力。”陳昊蘇說,“為了爭取國際同情要用和平理念,當然也要用我們中華民族復興取得的各種各樣的偉大的成就,要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復興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是世界人民的希望所在。”這是他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時一直在做的工作,通過人民的友誼去換取對方國家人民對中國的友誼。“我們得拿自己的行動來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國家,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是最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珍視友誼的國家。”

如今,中國強大起來了,中國的影響力與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中國仍然會保持和世界人民進行溝通、合作的理念。當全球化受到國際上一些人士排斥的時候,中國儼然成為全球化事業的引領力量。中國的領導人走到國際舞臺上,不是以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姿態或是排斥全球化,而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等方針,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陳昊蘇說:“美國人搞貿易戰,那是行不通的,世界的事要大家商量著辦,大家共同努力,最後終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對外友協就是一種民間外交,它是不可或缺的。”

談到多年來對外交工作的認識,陳昊蘇提到了“以民促官、以經促政、以文促信”的理念。陳昊蘇解釋道,以民促官,是用民間外交的力量來促使官方外交走上和平、穩定發展的道路。民間外交的優勢在於它是很好的溝通渠道,能夠反映民眾的呼聲。在國家高層交往不暢的情況下,民間交流往往能起到打破僵局、推動國家關係發展的作用。

在“以經促政”方面,陳昊蘇提到了中美兩國貿易摩擦,他認為國與國經濟的合作,逐漸會轉變成政治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要搞貿易戰,想徹底跟中國脫鉤,它是做不到的,經濟的力量並不是光憑几個政客搞個脫鉤的方針就行的。這個貿易戰的政策在美國國內就引起相當大的反感,因為那些比較清醒的人士都知道,給中國增加關稅,看上去是對中國的一種打擊和損害,實際上最後損失還要分攤到美國人自己頭上,美國人也得為其付出代價。所以,經濟的力量它可以來改變政治上的解決一些政策的。”

陳昊蘇說,外交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他不是武裝的鬥爭,而是一種妥協的藝術。談到父親陳毅的外交風格時,他用了一首詩歌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外交博弈事恆艱,多級新潮善斡旋。敵友分明還轉化,中華崛起夢初圓。”

父親讓他感到驕傲的身份是堅持讀書寫詩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元帥詩人”陳毅膾炙人口的詩句早為眾人熟知。老一輩革命家持槍躍馬、赴湯蹈火的革命激情,光明磊落、不懼生死的浩然正氣,讓一代代讀者銘記在腦海之中。陳昊蘇曾主持出版過《陳毅詩詞集》《陳毅詩詞全集》《陳毅詩選》《陳毅詩抄》等,不但向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提供了珍貴的作品來源,還曾對詩集的相關注釋進行了嚴謹的訂正,並補充了大量的背景材料。“早在1973年我母親(張茜)在病中編成的打印本《陳毅詩詞》,大開本、三冊,同時還編輯了小開本的《陳毅詩詞選集》。197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我母親編輯的打印本,正式出版了《陳毅詩詞選集》。1993年,我根據母親張茜編輯的打印本,由華夏出版社出版了《陳毅詩詞全集》。後來,出了不少版本,包括不少外文版。”

“1958年夏,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樓適夷寫信給我父親,說準備出版他的詩集,他們付出很大努力收集了若干首作品,問我父親能不能再補充一些,搞個自選本。我父親當時回覆:現在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做文學方面的工作,只好將這些詩作先放下,冷藏一個時期,待以後有時間再考慮出版的問題。

1966年“文革”發生後,他在政治上受到衝擊,雖然有時間整理詩作了,但已經沒有出版的可能了。後來他病重時,出版詩集成了一個難以釋懷的念想,他對我母親說:將來有可能,給我出一本按時間順序編排的詩集。”陳昊蘇說,父親1972年1月去世後,母親很快也被查出身患不治之症。“她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我父親的遺願對她來說一言九鼎,重於泰山:‘這件事,我不替他做,誰能替他做呢?!’那時沒有電腦、沒有複印機,基本都要靠手抄,葉帥指示軍事科學院派一個打字員協助,我母親當時擔任軍事科學院外事部副部長。”陳昊蘇也曾協助重病的母親擔起整理編輯父親詩詞作品的重任,他在旁邊承擔謄寫抄錄的具體工作。

據陳昊蘇講,“父親共留下了700餘首詩。我母親肺癌手術後,堅持了不到兩年時間。她冬天去廣東從化、夏天到北戴河靜養,可每次外出,她都要把打印稿、手稿、相關素材全都帶上”。張茜在《陳毅詩詞選集》編成題後二首詩作,充分表達出她與陳毅的戰友情懷忠貞不二,心心相印:“殘軀何幸逾寒暑,一卷編成慰我情。”“把卷憶君平日事,淋漓興會溢行間。”“我母親1974年3月去世,當時‘四人幫’還在臺上,‘文革’的政治動亂還在繼續。母親病危之際,特別囑咐我們兄妹,要把打印本送到民間去收藏,將來總有機會出版《陳毅詩詞選集》,有可能時還要把‘全集’刊行於世。1976年10月,‘四人幫’垮臺。僅僅一個月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就聯繫我們,提出陳毅詩詞的出版計劃。就這樣,以我母親的編輯工作為基礎,《陳毅詩詞選集》很快就出版發行了。”

“我父親20歲左右的時候,他是想做一個文學家的。所以他也寫了一些詩歌,甚至寫了小說。幸虧有一些熱心人,幫助給收集了一些,現在可以看到一些他早年作品,有20篇左右。現在保存下來的他最早的詩作,例如1921年的《歸國雜詩》,寫的是白話詩,這是受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影響。1927年8月,他參加南昌起義,後來和朱老總一起上井岡山,開始了他革命戰爭時期的詩歌創作,主要寫舊體詩詞了。戰爭年代有好多詩都找不到了。紅軍初創時期,他的詩就保留下來很少。全國解放以後,這時候條件比較好了,寫完以後總有一個稿子保存在那兒,有些還發表了。但要全部收集齊了,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陳昊蘇認為,父親最好的詩,是他在紅軍時期,特別是南方三年游擊戰時期寫的。

“資兼文武此全才。”這是柳亞子先生對陳毅的由衷讚賞,陳詩的確是“黨史中一片永不枯槁的紅葉”。陳昊蘇說,在“元帥”“外交家”“詩人”這幾個頭銜中,父親尤其珍愛“詩人”這個身份。“在革命生涯中,父親將詩歌當做武器,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他作為一個參與者,也用詩句記錄下這段歷史。母親曾經評價父親的詩作說,他的詩詞是‘他自己堅持戰鬥、辛勤工作的紀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同時代人在毛主席指引下進行變革社會的革命與建設事業中經過的歷史道路’。我母親也曾形容父親寫詩是‘持槍躍馬經殊死,秉筆勤書記戰程’。時過境遷,母親的評價看起來依然準確到位,意義深遠。”

陳昊蘇記得,父親回到家裡的大部分時光都拿來看書、寫作。陳毅作為一名詩人,寫詩也是他教育兒女的方式。陳昊蘇說,如今這些詩作已經成為代代相傳的“家訓”。“1961年,我弟弟陳丹淮考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時,他寫了兩首詩。在《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一詩中,父親說:‘小丹赴東北,升學入軍工。寫詩送汝行,永遠記心中。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試看大風雪,獨立有青松。……’在另一首《示兒女》詩中,他這樣寫道:‘應知重實際,平地起高樓。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我要為眾人,營私以為羞。’這是父親作為一個革命者對子女的要求。這兩首詩也是我們家的精神財富。”

陳昊蘇繼承父親衣缽,時常秉筆作詩,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紅軍之歌》《時空的跨越》《繼志集》《走向新世紀》等詩集問世,也出版過文集《我心中的太陽》《輝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們世紀的英雄》。他坦言自己寫詩是受父親的影響,“我很小的時候,也寫詩,但是寫不好。後來通過整理我父親的詩詞,很自然受到他的影響。在中學的時候,我寫過一首《在大海的邊上》,父親看了,當時他還挺讚賞的,說寫得不錯。現在我自己仔細看看,詩裡有一種青春熱情,不過沒什麼特別的,還不成熟。但父親對我的鼓勵是很重要的”。談起自己文學創作的風格,陳昊蘇直言是有意向父親學習,“很多人曾跟我說過,你寫作風格跟你父親是一樣的”。

對陳昊蘇來說,父親讓他感到驕傲的身份,不是顯赫的官職,而是無論多麼艱辛困苦,他都堅持不懈的奮鬥,堅持讀書寫詩。這些詩詞作品對陳昊蘇有著極強的示範意義,是他永遠徜徉著的精神生活原地。

作家和詩人的身份讓陳昊蘇感到自在和幸福,當年做外交工作時的他時常會到世界各地走走,他用詩歌的形式把自己的觀感記錄下來,對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利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激情,以詩言志、以詩會友、以詩傳情。如今,陳昊蘇幾乎每天都在寫詩。

“征程向遠仰高端,思想輝煌照萬山。特色國家尊偉大,核心領導贊非凡。別開生面新時代,總攬全盤盛世觀。四海一家前路好,雄雞再唱再攀登。”這首《十九大頌詩》,是陳昊蘇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用手機寫下的一首七律。

陳昊蘇 紅色詩意裡的家國情懷

2017年,陳昊蘇出席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週年活動

紅色基因代代接力

1942年,陳昊蘇出生在蘇北阜寧。41歲才當上父親的陳毅喜不自禁,飽讀詩書的他對妻子張茜說:“太陽一定會驅散亡國的黑暗的,就叫昊蘇吧!昊者,大也;蘇者,春也。”

“戰爭年代,他一直在武裝鬥爭的前沿。我們這些孩子出生後,也無法跟父親常在一起,父親在前面打仗,我們一般都是在後方。”陳昊蘇回憶,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當時他7歲,一家人才在上海團聚。當時陳毅兼任上海市長和華東軍區司令員兩個職務,在上海、南京間往返奔波。

當年,陳昊蘇在上海上學,從不說自己的父親是誰,“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剛從戰爭時代走到和平年代,很多鬥爭仍然很複雜,怕特務搞破壞。他要求我們不要說住在哪裡,也可能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不讓我們滋長驕氣,不要有優越感。到了學校就和同學打成一片”。

雖然一家人聚少離多,但陳毅卻並未放鬆對兒女的教育。“雖然他有很多很多的工作,但有一點,不管工作到多晚,他都要回家。不過一般那個時候我們都休息了,第二天一早他又出去了,我們兩頭見不著。接觸不是很多,但他給了我們很多的關懷和教育,他也很關心我們的成長。”

1954年9月,陳毅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調到中央工作。1955年春,陳昊蘇也和家人一起來到北京上中學。“上中學以後,父親的姓名就沒有必要保密了,但我們還是不願意對外人說。中午在學校吃飯,晚上回家父親又出去工作了。好幾天不見面是常見的事。但當他休息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吃飯,他會親切地詢問我們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1959年,陳昊蘇高中畢業。陳毅18歲赴法國勤工儉學,18歲的陳昊蘇也想負笈西行。他在外語分院留蘇預備學了一年俄語,準備去蘇聯留學,但1960年中蘇關係出現裂痕,壓縮中國去蘇聯留學生名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我表態服從組織分配。當時對蘇聯與中國關係惡化不是特別清楚,父親也沒有明確說不希望我出國留學。他可能有所考慮但沒有向我表示過,如果我去蘇聯留學,那他作為外長,有些不太方便。”陳昊蘇終未成行。

1960年9月,陳昊蘇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學習。“我平時受父親的影響,對文學、歷史很感興趣,學文科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父親主張我學習工科。”陳昊蘇說,在考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他去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建議他學習工科。“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嚮往工業救國、教育救國。他覺得西方國家的工業發達、科學技術進步,所以人家國力強盛,來到中國不可一世趾高氣揚的。那時父親剛到國務院擔任副總理,分管文化、教育和科學。他和李富春同志、聶榮臻同志一起主持編制了我們國家第一個12年科學發展規劃。父親對我們講,你們現在不要搞政治了,應該去學科學,這就是你們對國家可以做出的最大貢獻。”

大學畢業後,陳昊蘇進入了航天部七機部工作。遺憾的是,一場“文化大革命”最終打碎了陳昊蘇的技術夢。1971年,陳昊蘇所在七機部讓他改行搞政治工作。“我徵求父親的意見,當時他已患重症,處在閒散的位置。他表示這個問題應由你自己決定。他說過去曾經認為政治問題已經解決了,現在看來並不正確。政治上的動盪太頻繁,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可能不受影響。只要你自己把握好,搞政治工作也可以為國家做貢獻,要踏踏實實埋頭苦幹,不搞空頭政治。”

父親的一席話,讓陳昊蘇走上了從政這條道路,此後歷任共青團中央書記書記、北京市豐臺區委副書記、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直至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曾是全國第四、五、六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全國政協第十、十一屆常務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十六大代表。

1955年陳毅被授予元帥軍銜,這是軍人最高的榮譽。陳昊蘇說,父親在授銜後常常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他是中國革命的一位領導人,他把對革命的那種忠誠、那種熱愛、那種責任和擔當傳遞給我們了。這些都體現在他日常的言傳身教裡。雖然父親的職位很高,但他常常跟我們說不能躺在他的功勞簿上。”

1972年1月6日,陳毅因患腸癌不幸病逝。按照事先的安排,陳毅追悼會將在1月10日下午3點,在八寶山公墓禮堂舉行。

“事先我們就得到通知,追悼會的規格是按軍隊老同志較高級別安排,毛主席不參加。但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毛主席趕來了。本來是李德生同志主持追悼會,葉劍英元帥致悼詞。葉帥在開會前把悼詞遞給了周總理,總理什麼也沒說,唸了悼詞。追悼會前,在休息室,毛主席把我們家屬請了過去。我們看到,老人家也是一臉悲痛的表情,鬍子很長。他身穿睡衣,外面罩著一件大衣。看得出是剛起床就趕來參加追悼會。”陳昊蘇回憶,“毛主席對我母親說,‘陳毅是我在井岡山時期的老戰友,陳毅是個好同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還說過‘陳毅和我在革命鬥爭中曾經有過幾次爭論,但是這是同志之間的爭論’。毛主席說的這些話,當然是有深意的。‘文革’中整了那麼多老同志,到了該有所糾正的時候了。鄧小平、陳雲、胡耀邦等同志後來重新出山,對黨的事業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說完,他跟我們幾個孩子一一握手,囑咐我們:‘要努力奮鬥,為人民服務,向你們的父親學習。要真正弄懂這個世界的大事情,不容易。你們要準備奮鬥20年,摔過許多跟頭,才能真正懂得世事。’聽了毛主席的話,我們都深受感動。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從奮鬥中走出來,經歷過許多挫折,最後走上勝利的道路。”陳昊蘇十分感慨。

言及毛陳之間的關係,陳昊蘇說:“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們曾經有過一些爭論的往事,但是最後我父親還是衷心的擁護毛澤東的領導,而且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考驗,並沒有動搖過。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一些批判,也是因為他出於對毛澤東的信任,使他能夠忍受這些不公正的待遇。”

言及父親在“文革”期間的迫害,陳昊蘇坦陳:“當我父親在‘文化大革命’遭受政治迫害的時候,我們的想法是‘這是一個民族的巨大的災難’,因為當時受害的人並不止他一個,而且他所受迫害的程度也不是最嚴重的,我們受到了一定的牽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我們是一種考驗。我們回顧這些悲痛的往事,我以為就是要想辦法不再重複這種悲劇的歷史。”

多年以來,陳昊蘇經常會到國內外父親曾經去過的很多地方,探尋父親曾經的革命之路,包括紅軍時期中央蘇區所在地、四渡赤水之地等以及父親曾去國外出訪的一些國家。他曾組織革命後代成立過八一征程尋訪團,親自任團長。

1927年,陳毅任中共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委員會書記。前些年,陳昊蘇專程到此尋訪。看到“北伐軍進軍路線示意圖”時,陳昊蘇激動地說:“新四軍軍歌中唱的‘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威名’講的就是這裡,我們來到了鐵軍精神的發源地。我們今天設想一下,當時參加革命鬥爭的戰士,平均一萬人才能走出幾十人,能否看到革命成功,他們並沒有確實的把握。他們感受到反動勢力的猖獗,但是他們毫不畏懼地投入鬥爭。他們當時的詩反映了崇高的情懷,奮鬥的真情。”

這麼多年,陳昊蘇一次次尋訪父輩的紅色足跡,有感於先輩創業精神和豐功偉業,一路寫下了大量詩作。其中一首名為《尋訪團從武漢出發》的詩歌寫道:“風雲八一紅軍路,完勝威名日月光。萬里征程拼鐵血,千秋勳業仰朝陽。豪情本色開新宇,壯志忠魂戀故鄉。史頁艱難回望處,中華圓夢看輝煌。”

“作為革命者的後代,應該懂得我們是從哪裡出發的、怎樣走過來的,繼續走到什麼地方去。”陳昊蘇說,中國革命的道路極為艱險而漫長。前輩的人們不因艱險而屈服,後來的人們也不會因漫長而停步。“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向更偉大的勝利,更輝煌的明天。”(感謝張奇先生對採訪工作的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