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福利

時刻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福利

時刻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福利

時刻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福利

時刻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誠邀您在文末留言告知想讀的書名(在以下列選書目中選取一種),並對留言集贊,截至8月13日上午十點,集贊數前三位讀者每人將獲贈該書及復旦元素精美書籤一套!(書展結束後寄出)

列選書目:

1.東蕩子 《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2.凡一平 《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3.盧文麗 《韓國姑姑》

4.聶 茂 《保衛水稻》

5.施 瑋 《紅牆白玉蘭》

6.舒 潔 《雪落心靈》

7.簫聲曼 《走進古堡》

8.張秉毅 《烽火美人》

"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福利

時刻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誠邀您在文末留言告知想讀的書名(在以下列選書目中選取一種),並對留言集贊,截至8月13日上午十點,集贊數前三位讀者每人將獲贈該書及復旦元素精美書籤一套!(書展結束後寄出)

列選書目:

1.東蕩子 《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2.凡一平 《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3.盧文麗 《韓國姑姑》

4.聶 茂 《保衛水稻》

5.施 瑋 《紅牆白玉蘭》

6.舒 潔 《雪落心靈》

7.簫聲曼 《走進古堡》

8.張秉毅 《烽火美人》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2019.08.06

第489次推送

我們的光華歲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新書發佈會

時 間:2019年8月19日14:30—15:30

地 點:上海展覽中心中心活動區

嘉 賓: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等復旦大學教授及“高山流水”文叢各書作者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託,連續舉辦了三屆作家班。作家班的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辦三十週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策劃組織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分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以展示作家班成員的創作實績。本次活動邀請嘉賓與作者對該文叢進行評介。

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學與夢想

陳思和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

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新文學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所向披靡,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終與青年的熱烈情懷緊密連在一起,青年人的熱情、純潔、勇敢、愛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我說的文學創作資源,並非是指創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經驗,而是指一種主體性因素,諸如創作熱情、主觀意志、愛憎態度以及對人生不那麼世故的認知方法。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作品。青年學生在清潔的校園裡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後,置身於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仍然保持一個戰士的敏感心態,敢於對汙穢的生存環境進行不妥協的批判和抗爭。文學說到底是人類精神純潔性的象徵,文學的理想是人類追求進步、戰勝黑暗的無數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園、青春、詩歌、夢以及笑與淚……都是新文學史構成的基石。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陳思和教授

我這麼說,並非認為文學可能在校園裡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如果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校園可能是為文學創作主體性的成長提供了最好的精神準備。

在復旦大學百餘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時期對文學史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大批青年詩人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個性鮮明的詩歌,綠原、曾卓、鄒荻帆、冀汸……形成了後來被稱作“七月詩派”的核心力量;這個學校給予青年詩人們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與另外一個學校即西南聯大對學生形成的現代詩歌風格的凝聚,構成了戰時詩壇一對閃閃發光的雙子星座。

還有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了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兩個專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依然是以這兩個專業方向來進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才俊進入復旦。當時校園裡不僅產生了對文學史留下深刻印痕的“傷痕文學”,而且在復旦詩社、校園話劇以及學生文學社團的活動中培養了一批文學積極分子,他們離開校園後,都走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無論是人海浮沉,還是漂泊他鄉異國,他們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始終發揮著持久的正能量。74級的校友樑曉聲,77級的校友盧新華、張銳、張勝友(已故)、王兆軍、胡平、李輝等等,都是一時之選,直到新世紀還在孜孜履行文學的責任。他們嚴肅的人生道路與文學道路,與他們的前輩“七月詩派”的受難精神,正好構成不同歷史背景的文學呼應。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接下來就可以說到復旦作家班的創辦和建設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的委託,連續辦了三屆作家班。最初是從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接手了第一屆作家班的學員,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策劃書所說的,當時學員們見證了歷史的傷痛,感受了時代的滄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體精神驅使下,步入體制化的文學教育殿堂,傳承“五四”文學的薪火。當時駱玉明、樑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師,永安是作家班的具體創辦者,我和玉明只擔任了若干課程,還有楊竟人等很多老師都為作家班上過課。其實我覺得上什麼課不太重要,我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的講課情況,學員們可能也忘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但是師生之間某種若隱若現的精神聯繫始終存在著。永安、玉明他們與作家班學員的聯繫,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間,只是為他們個別學員的創作寫過一些推介文字。而學員們在以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回報母校,給中文系學科建設以幫助。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三十年過去了。今年是第一屆作家班入校三十週年(1989—2019)。為了紀念,作家班學員與中文系一起策劃了這套《文叢》,向母校展示他們畢業以後的創作實績。雖然有煌煌十六冊大書,仍然只是他們全部創作的一小部分。因為時間關係,我來不及細讀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著堆在書桌上一疊疊厚厚的清樣,心中的感動還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他們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我想就此談兩點感動。

其一,三十年過去了,作家們幾乎都踏踏實實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呼嘯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離開實在的中國社會生活,很多作家堅持在遙遠的邊遠地區,有的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大西北寫出了豐富的作品,有的活躍在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他們的寫作對當下文壇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即使出國在外的作家們,也沒有為了生活而沉淪,不忘文學與夢想,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態度。他們有些已經成為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領域的優秀代表。老杜有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這句話本來是指人生事業的亨達,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們所面對的復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學成就,足以證明作家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輕裘肥馬”,獨特而飽滿。

其二,三十年過去了,當代文學的生態也發生了滄桑之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已經從80年代的神壇上被請了下來,迅速走向邊緣;緊接著新世紀的中國很快進入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攏通俗市場上的流行讀物。這種文學的大趨勢對“五四”新文學傳統不能不構成嚴重挑戰,對於文學如何保持足夠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然而這套《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依然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我讀了其中的幾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纏盤在心間。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學員東蕩子(吳波)的一段遺言,祭作我們共同的文學理想:

人類的文明保護著人類,使人類少受各種壓迫和折磨,人類就要不斷創造文明,維護並完整文明,健康人類精神,不斷消除人類的黑暗,尋求達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能有的各種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為的身體和精神中糾纏的各種痛苦和災難,他們都是人類的黑暗,人類必須與黑暗作鬥爭,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也是人類精神的願望。

我曾把這位天才詩人的文章念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聽了以後發表感想,說這文章的意思有點重複,講人類要消除黑暗,講一遍就可以了,用不著反覆來講。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說,講一遍怎麼夠?人類面對那麼多的黑暗現象,老的黑暗還沒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來,人類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覆地記住要消除黑暗,與黑暗力量做鬥爭,至少也不要與黑暗同流合汙,尤其是來自人類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類就會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與愚昧之中。東蕩子因為看到黑暗現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覆覆地強調;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詩人,才會不甘同流合汙,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詩人東蕩子(1964—2013)(陳初越攝)

我之所以要引用並且推薦東蕩子的話,是因為我在這段話裡嗅出了我們的前輩校友“七月派”詩人中高貴的精神脈搏,也感受到樑曉聲等校友們始終堅持的文學創作態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淵源,希望這種源流能夠在曲折和反覆中倔強、堅定地奔騰下去,作為復旦校園對當今文壇的一種特殊的貢獻。

復旦大學作家班的精神還在校園裡蔓延。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中文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MFA的專業碩士學位點。到今年也已經有整整十屆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優秀寫作人才。聽說今年下半年,這個碩士點也要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我想說的是,作家們的年齡可以越來越輕,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生活也可以越來越新,但是作為新文學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為瀰漫在復旦校園中的文學精神,則是不會改變也不應該改變,它將一如既往地發出戰士的吶喊,為消除人類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到這裡,我的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結束了。但是我的情緒還遠遠沒有平息下來,我想再抄錄一段東蕩子的詩,作為我與親愛的作家班學員的共勉:

如果人類,人類真的能夠學習野地裡的植物

守住貞操、道德和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獨,猶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長、開花、舞蹈於風雨中

當它死去,也不離開它的根本

它的果實卻被釀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儲存

它的芳香飄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2019年7月12日寫於海上魚焦了齋

本文為文叢總序

《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

文叢書目

東蕩子《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凡一平《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盧文麗《韓國姑姑》

聶茂《保衛水稻》

施瑋《紅牆白玉蘭》

舒潔《雪落心靈》

簫聲曼《走進古堡》

張秉毅《烽火美人》

(以上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宋文濤、趙楚月);

阿婷《一個人的愛情》

陳力嬌《紅燈籠》

郭建強《大道與別徑》

華德民《與聖人為鄰》

魯微《極地漫步》

聶虹影《兵心虹影》

王琰《繁塵過後》

徐彥平《徐彥平詩選》

(以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 蔡、崔 莉)

編輯推薦

三十年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不是一個短距離,復旦作家班成員用文字認真記錄了自己的生命痕跡,腳印裡滲透了濃濃的復旦精神。這套“高山流水”文叢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堅持了嚴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道路,讀之令人感動。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福利

時刻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誠邀您在文末留言告知想讀的書名(在以下列選書目中選取一種),並對留言集贊,截至8月13日上午十點,集贊數前三位讀者每人將獲贈該書及復旦元素精美書籤一套!(書展結束後寄出)

列選書目:

1.東蕩子 《宣讀你內心那最後一頁》

2.凡一平 《博士彰文聯的道德情操》

3.盧文麗 《韓國姑姑》

4.聶 茂 《保衛水稻》

5.施 瑋 《紅牆白玉蘭》

6.舒 潔 《雪落心靈》

7.簫聲曼 《走進古堡》

8.張秉毅 《烽火美人》

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聽陳思和、駱玉明、陳引馳、樑永安講述復旦作家班三十年的故事 | 2019上海書展上的復旦社

END

本期編輯 | 陳麗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