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藝術 芭蕾舞 音樂 涅瓦河 空間戲劇 2017-06-26

文\大雨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沿著涅瓦街往西走,過了海軍部大樓和更出名的冬宮,到頭便是聖彼得堡的涅瓦河,人頭攢動、燈光閃耀的街頭,很難讓人發覺此時是凌晨一點鐘,這就是幾乎貫穿整個六月的“白夜”。

熱情的房東太太,是已經六十多歲的俄羅斯婦人,深夜了,還帶著我們這群來自中國的夥伴沿河而下,絲毫沒有發現,寒風加細雨裡的我們,其實已經凍得瑟瑟發抖,這就是聖彼得堡人,用十二分的熱度,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白夜”和“白夜節”

先聊聊所謂“白夜”,這是高緯度地區在夏天來臨前,特有的現象,大致可以理解為,白天的時間比黑夜長很多,甚至到了夏至日前後,太陽不完全落山,24小時都是白天。

對於冬天需要經歷漫長又黑夜的高緯度地區人們而言,自然不會錯過“白夜”期間的好時光,抓緊一切時間出來“活動”;這段時間發生的慶祝活動,總稱為“白夜節”了。

作為慶典活動的“白夜節”並非聖彼得堡所特有,高緯度地區的北歐和冰島,以及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都有類似的活動。

但是,作為藝術節存在的“白夜節”(the Stars of White Night Festival)是特指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大劇院(Mariinsky Theatre)主辦的演出活動。而這些活動,又和聖彼得堡市政府舉辦的包括“紅帆節”等,共同構成了廣義的“白夜”慶祝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和觀眾前來這座城市。

每年的“白夜節”舉辦日期各不相同,但是都集中在5、6、7三個月,拿近年來說,就在5月26-7月23日期間舉辦,根據主題和演出內容,共分了“世界首演”(Premieres)、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謝德林(Shchedrin)、歌劇(Opera)、Ballet(芭蕾)、交響樂(Concerts)六個單元,近兩百餘場節目的演出。

不怎麼出名的“白夜節”

直率地說,聖彼得堡“白夜節”,雖然是綜合性表演藝術節,但並不如英國愛丁堡藝術節那樣,為國內觀眾所熟悉,甚至也不如德國柏林戲劇節、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薩爾茨堡音樂節等專門性表演藝術節來得出名。

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俄羅斯舞臺藝術跟歐洲的相比,存在獨立性。例如,在歐洲(甚至是中國)都在紀念貝多芬和蒙特威爾第的2017年,俄羅斯人卻在慶祝本國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135週年誕辰和謝德林85週歲生日。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俄羅斯藝術在全世界範圍內較高的水準;因此,戰鬥民族的文化自成一體,又自信滿滿就不足為過了。比如,通常我們熟悉,貝多芬和蒙特威爾第的創作分別集中在交響樂和歌劇,那麼,你可能不清楚,斯特拉文斯基和謝德林的作品跨度,可是涉及到了交響樂、芭蕾舞劇和歌劇,基本上屬於同時代作曲家裡的全能。

此外,在舞臺表演藝術門類中,“戲劇”大概是最受國內觀眾歡迎和容易理解的。而聖彼得堡白夜節期間,恰恰是沒有戲劇作品演出的。

沒有戲劇的“白夜節”上演最多的類型是歌劇,傳統和新編劇目加起來,差不多佔整個藝術節作品數量的一半左右。這一表演類型的欣賞,是最需要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恰恰如東方的“戲曲”一樣,沒有較高的專業積澱,多數時候只能望而卻步。

到馬林斯基大劇院看芭蕾

除開需要較強背景知識的歌劇,和需要敏銳耳朵的交響樂,芭蕾舞劇是“白夜節”期間最受外來觀眾歡迎的類型。

俄羅斯從彼得一世時期開始學習西方,到蘇聯時期舉國體制的發展,使得芭蕾舞成為了這個國家藝術領域裡,最為外人熟知的門類。而聖彼得堡作為彼得一世時期這個國家的首都,得益於上流階層的推動,在文化上的發展大大超過其他城市。

拿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相比,這座城市的優雅、開放和古樸,是給大多數遊客的第一印象。

這裡的建築基本上分為彼得時期、蘇聯時期和俄羅斯新時期三個階段。上演芭蕾舞劇作品的劇院有很多,但是作為“白夜節”主角兒的卻只有以馬林斯基大劇院的作品最為上乘。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馬林斯基大劇院外景

馬林斯基大劇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80年代葉卡捷琳娜執政時的建造;而這座劇院擁有現在的名字,則是在1860年10月2日,劇院新建築落成,以亞歷山大二世的妻子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Maria Alexandrovna)命名的;自然地,馬林斯基大劇院的演出季也是從那年開始計算了。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馬林斯基大劇院內景

這座劇院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飾,均保持著百年前的風貌,一代又一代的演員在這個舞臺登場,臺下的觀眾也換了至少三代人;但是,不論大小演出,入場觀眾均會正裝出席,演出前需要把外套和手提包等寄存;講究的是,劇場長廊內依然保留多處鏡子,供大家入場前“正衣冠”用,一切充滿社交感。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再正式的演出,在聖彼得堡也不會顯得有距離感。看芭蕾對於聖彼得堡人而言,大概像是中國人飯後散步那樣普通,成為了當地人日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全球知名的芭蕾明星,也好似自家人那樣親切;這樣的“親民”在價格上也有體現,即便是首席出場的重要劇目,均價基本在4000盧布左右。

至於劇目的選擇,對於初階觀眾而言,可以說每場都是經典;而高階觀眾,則主要是根據演員陣容的不同,根據喜好來選擇了;當然,除了《天鵝湖》、《吉賽爾》、《堂吉訶德》等劇目,每年馬林斯基大劇院下屬的瓦崗諾娃芭蕾舞學院(Vaganova Ballet Academy)的畢業演出也是不容錯過的。

自2013年馬林斯基大劇院新劇院投入使用後,目前“白夜節”基本是由老劇院、一河之隔的新劇院和百米之遙的音樂廳三個場館。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試著走進歌劇和交響樂的演出進行感受。

除了“馬林斯基”的白夜

俄羅斯的藝術有多大魅力呢?

得益於百年前皇家對錶演藝術的重視,馬林斯基大劇院自然是舞臺藝術領域的翹楚,而緊隨其後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大劇院(Mikhailovsky Theatre),雖然在實力上差距不小,但是因為緊鄰滴血大教堂和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優越地理位置,芭蕾舞劇和歌劇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出道遊客的眼球。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亞歷山大劇院

再者就是緊鄰葉卡捷琳娜二世銅像的亞歷山大劇院(Aleksandrinsky Theater)中國觀眾熟悉的契訶夫作品《海鷗》就在這個劇院首演。有趣的是,該劇院也是以皇后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命名的,和“馬林斯基”不同,取其姓而已。近兩年國內戲劇團體,也有邀請亞歷山大劇院導演合作的劇目。

在芭蕾、歌劇和交響樂之外,俄羅斯的繪畫和文學也是廣為國人熟悉的。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夜晚的涅瓦河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涅瓦河邊

涅瓦河邊的列賓美術學院,普通人是進不去的;那麼,我們就去冬宮和她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看看沙俄皇室從全世界蒐羅來的美術珍寶。寶貝有多豐富呢?我喜歡的荷蘭畫家倫勃朗,在這裡至少掛出來二十幅以上的作品,而近期馬上要去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美國來頓收藏展,僅10幅倫勃朗作品,就已經成了“大事件”了。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夜晚的冬宮

如果你嫌冬宮遊客太多,那麼也可以選擇去米哈伊洛夫宮裡的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這裡頭的展品以俄羅斯藝術為主,讓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列賓的原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伏爾加河的縴夫》.俄羅斯國家美術館

演出和觀展之外,進咖啡廳來一份甜點,消磨一下午的時光,也是美好的。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普希金文學咖啡館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白熊咖啡館

如果你是忠實的文藝咖,那麼一定要去文學咖啡館,這裡是大文豪普希金常來的地方,高曉鬆的網絡節目“曉說”,也曾在此包場錄製,不過,來此消費需要提前預約;相比之下,白熊咖啡館,倒是很少出現在旅行指南上,卻是很地道的聖彼得堡當地品牌;這兩家咖啡館在主幹道涅瓦街上,都比較容易找到。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隨手拍

在聖彼得堡的每一天,不論你看劇、觀展還是其他,都是很甜美的;在此地喝咖啡,一定要嚐嚐甜食,聖彼得堡人對甜味的鐘意,不亞於中國蘇州人的執著。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一口咖啡,或許是靈感四溢的午後,一場演出,可能是徹夜不眠的興奮激動,而一場旅行,在聖彼得堡收穫“日不落”的真摯浪漫。

這座城市自彼得一世建城以來,走過來百年光陰,雖然沒有倫敦、巴黎那樣被藝術家們渲染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在優雅、樸素的身段之下,成為夏季歐洲藝術之旅重要的豐收站點。

看完演出,還天亮,不急著趕地鐵的你,記得,不要奔去吃宵夜,而是靜靜地喝上一杯。

文:大雨

6月10日擬稿於迪拜轉機

6月18日成文於莫斯科

6月21夏至日定稿於聖彼得堡

(編輯:空間戲劇.何瑜)

我在聖彼得堡|24小時日不落,25小時藝術體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