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書山有路勤為徑》

作為女性畫家,朱理存更加敏感、細膩和溫婉,她主張“美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創作就是要“發現生活美”。她曾在創作筆錄中談到:“在我的心裡,裝著許多生動可愛的形象,有大氣雄偉的高山丘壑,也有清流飛瀑、涓流的小河……但不是畫什麼都能成為作品,只有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認真地思考、積澱,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重新安排和組合,用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才能創作出作品。一幅畫就是一個新的藝術生命,不可不負責任地隨意為之。我相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和靈感的火花,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並耐心地等待,總有一天‘靈感先生’會輕輕地敲響你的藝術之門,使你喜出望外。”


縱覽朱理存的作品,無論是表現提籃挎簍去趕場的《趕場天》還是秋實累累中席地而坐的紅衣姑娘《成熟》、集市中馬車上休息的一家老小《溫暖的陽光》等都取材於農民的生活。她筆下的這些人物,因為真實鮮活而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張力,喚起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感而發,她把獲取生活感受作為她藝術創作的起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表象生活背後的深層思考可能是她藝術創作境界的更高的追求。毫無疑問,在今天,相對於當下過於躁動的藝術界,追求浮華的功利性創作,她這種純正而樸實的藝術追求顯得彌足珍貴。

朱理存說:“我的作品在藝術的大花園中,不過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儘管微不足道,但它在陽光下閃亮過,在清風中搖曳過。只要人們看到它時能露出一絲微笑,感受到它的真實、善良和美好,我就滿足了。”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書山有路勤為徑》

作為女性畫家,朱理存更加敏感、細膩和溫婉,她主張“美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創作就是要“發現生活美”。她曾在創作筆錄中談到:“在我的心裡,裝著許多生動可愛的形象,有大氣雄偉的高山丘壑,也有清流飛瀑、涓流的小河……但不是畫什麼都能成為作品,只有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認真地思考、積澱,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重新安排和組合,用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才能創作出作品。一幅畫就是一個新的藝術生命,不可不負責任地隨意為之。我相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和靈感的火花,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並耐心地等待,總有一天‘靈感先生’會輕輕地敲響你的藝術之門,使你喜出望外。”


縱覽朱理存的作品,無論是表現提籃挎簍去趕場的《趕場天》還是秋實累累中席地而坐的紅衣姑娘《成熟》、集市中馬車上休息的一家老小《溫暖的陽光》等都取材於農民的生活。她筆下的這些人物,因為真實鮮活而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張力,喚起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感而發,她把獲取生活感受作為她藝術創作的起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表象生活背後的深層思考可能是她藝術創作境界的更高的追求。毫無疑問,在今天,相對於當下過於躁動的藝術界,追求浮華的功利性創作,她這種純正而樸實的藝術追求顯得彌足珍貴。

朱理存說:“我的作品在藝術的大花園中,不過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儘管微不足道,但它在陽光下閃亮過,在清風中搖曳過。只要人們看到它時能露出一絲微笑,感受到它的真實、善良和美好,我就滿足了。”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春醉八仙》

在50多年翰墨相濡的藝術生涯中,這對畫壇伉儷多次合作,珠聯璧合,佳作頻出。但也會因風格、思路的不同偶爾產生小摩擦、拌幾句嘴,難得的是,二人都將其視作趣味。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的藝術個性和創作思考,最終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境界。馬振聲說:“夫妻畫家,往往畫著畫著就會風格趨同,但我們還都堅持各自的生活感受和藝術理想,而且每人畫的風格特點都不一樣,尊重彼此的創作個性,對藝術理想的這種執著和堅守本身就是一種美。”他們的執著和堅守著實令人欽佩。

01

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2018年9月19日,重慶美術館內嘉賓雲集、熱鬧非凡,由中央文史館和中國美協主辦、重慶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 “相攜五十載——翰墨同行:馬振聲·朱理存作品展”在這裡開幕,展示了兩人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105件中國畫代表作品,這是給他們夫妻藝術生涯做個小結,也是向重慶人民、四川人民做個彙報。“觀眾太熱情了,開幕式結束後,朋友們歡呼尖叫,以示慶祝,然後蜂擁上臺和我們合影。研討會結束後,大家再一次擁過來合影,讓我感動得不行。”時隔將近一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理存仍難掩激動之情。據美術館有關人士說,這是重慶美術館開館以來最隆重的開幕式,觀展人數也創了重慶美術館的最高紀錄。展覽一直延長至10月7日。而在國慶假期期間,每天參觀展覽的觀眾都達到5000人以上。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書山有路勤為徑》

作為女性畫家,朱理存更加敏感、細膩和溫婉,她主張“美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創作就是要“發現生活美”。她曾在創作筆錄中談到:“在我的心裡,裝著許多生動可愛的形象,有大氣雄偉的高山丘壑,也有清流飛瀑、涓流的小河……但不是畫什麼都能成為作品,只有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認真地思考、積澱,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重新安排和組合,用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才能創作出作品。一幅畫就是一個新的藝術生命,不可不負責任地隨意為之。我相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和靈感的火花,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並耐心地等待,總有一天‘靈感先生’會輕輕地敲響你的藝術之門,使你喜出望外。”


縱覽朱理存的作品,無論是表現提籃挎簍去趕場的《趕場天》還是秋實累累中席地而坐的紅衣姑娘《成熟》、集市中馬車上休息的一家老小《溫暖的陽光》等都取材於農民的生活。她筆下的這些人物,因為真實鮮活而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張力,喚起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感而發,她把獲取生活感受作為她藝術創作的起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表象生活背後的深層思考可能是她藝術創作境界的更高的追求。毫無疑問,在今天,相對於當下過於躁動的藝術界,追求浮華的功利性創作,她這種純正而樸實的藝術追求顯得彌足珍貴。

朱理存說:“我的作品在藝術的大花園中,不過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儘管微不足道,但它在陽光下閃亮過,在清風中搖曳過。只要人們看到它時能露出一絲微笑,感受到它的真實、善良和美好,我就滿足了。”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春醉八仙》

在50多年翰墨相濡的藝術生涯中,這對畫壇伉儷多次合作,珠聯璧合,佳作頻出。但也會因風格、思路的不同偶爾產生小摩擦、拌幾句嘴,難得的是,二人都將其視作趣味。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的藝術個性和創作思考,最終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境界。馬振聲說:“夫妻畫家,往往畫著畫著就會風格趨同,但我們還都堅持各自的生活感受和藝術理想,而且每人畫的風格特點都不一樣,尊重彼此的創作個性,對藝術理想的這種執著和堅守本身就是一種美。”他們的執著和堅守著實令人欽佩。

01

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2018年9月19日,重慶美術館內嘉賓雲集、熱鬧非凡,由中央文史館和中國美協主辦、重慶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 “相攜五十載——翰墨同行:馬振聲·朱理存作品展”在這裡開幕,展示了兩人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105件中國畫代表作品,這是給他們夫妻藝術生涯做個小結,也是向重慶人民、四川人民做個彙報。“觀眾太熱情了,開幕式結束後,朋友們歡呼尖叫,以示慶祝,然後蜂擁上臺和我們合影。研討會結束後,大家再一次擁過來合影,讓我感動得不行。”時隔將近一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理存仍難掩激動之情。據美術館有關人士說,這是重慶美術館開館以來最隆重的開幕式,觀展人數也創了重慶美術館的最高紀錄。展覽一直延長至10月7日。而在國慶假期期間,每天參觀展覽的觀眾都達到5000人以上。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逢場》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書山有路勤為徑》

作為女性畫家,朱理存更加敏感、細膩和溫婉,她主張“美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創作就是要“發現生活美”。她曾在創作筆錄中談到:“在我的心裡,裝著許多生動可愛的形象,有大氣雄偉的高山丘壑,也有清流飛瀑、涓流的小河……但不是畫什麼都能成為作品,只有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認真地思考、積澱,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重新安排和組合,用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才能創作出作品。一幅畫就是一個新的藝術生命,不可不負責任地隨意為之。我相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和靈感的火花,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並耐心地等待,總有一天‘靈感先生’會輕輕地敲響你的藝術之門,使你喜出望外。”


縱覽朱理存的作品,無論是表現提籃挎簍去趕場的《趕場天》還是秋實累累中席地而坐的紅衣姑娘《成熟》、集市中馬車上休息的一家老小《溫暖的陽光》等都取材於農民的生活。她筆下的這些人物,因為真實鮮活而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張力,喚起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感而發,她把獲取生活感受作為她藝術創作的起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表象生活背後的深層思考可能是她藝術創作境界的更高的追求。毫無疑問,在今天,相對於當下過於躁動的藝術界,追求浮華的功利性創作,她這種純正而樸實的藝術追求顯得彌足珍貴。

朱理存說:“我的作品在藝術的大花園中,不過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儘管微不足道,但它在陽光下閃亮過,在清風中搖曳過。只要人們看到它時能露出一絲微笑,感受到它的真實、善良和美好,我就滿足了。”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春醉八仙》

在50多年翰墨相濡的藝術生涯中,這對畫壇伉儷多次合作,珠聯璧合,佳作頻出。但也會因風格、思路的不同偶爾產生小摩擦、拌幾句嘴,難得的是,二人都將其視作趣味。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的藝術個性和創作思考,最終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境界。馬振聲說:“夫妻畫家,往往畫著畫著就會風格趨同,但我們還都堅持各自的生活感受和藝術理想,而且每人畫的風格特點都不一樣,尊重彼此的創作個性,對藝術理想的這種執著和堅守本身就是一種美。”他們的執著和堅守著實令人欽佩。

01

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2018年9月19日,重慶美術館內嘉賓雲集、熱鬧非凡,由中央文史館和中國美協主辦、重慶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 “相攜五十載——翰墨同行:馬振聲·朱理存作品展”在這裡開幕,展示了兩人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105件中國畫代表作品,這是給他們夫妻藝術生涯做個小結,也是向重慶人民、四川人民做個彙報。“觀眾太熱情了,開幕式結束後,朋友們歡呼尖叫,以示慶祝,然後蜂擁上臺和我們合影。研討會結束後,大家再一次擁過來合影,讓我感動得不行。”時隔將近一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理存仍難掩激動之情。據美術館有關人士說,這是重慶美術館開館以來最隆重的開幕式,觀展人數也創了重慶美術館的最高紀錄。展覽一直延長至10月7日。而在國慶假期期間,每天參觀展覽的觀眾都達到5000人以上。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逢場》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春日汲水圖》

如今,已年屆八旬的夫婦二人仍筆耕不輟,畫室牆上和畫案上分別有幾張大小不一樣的草圖。馬振聲介紹,這是他們正在為北京市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的《阪泉之戰》的草稿,描述的是黃帝征服中原各部落的過程中,與炎帝在北京附近的阪泉進行的一場戰鬥,這次戰鬥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往往畫幅較大,對二老來說任務繁重。馬振聲表示:“通過這個創作,把自己的藝術道路總結一下,爭取明年完成任務!”平實的話語中蘊含著堅實的力量和滿滿的自信,讓我們共同期待。

“學習美術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和情操,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影響社會,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不僅僅是謀個職業飯碗,成為一個畫匠。”採訪中,二老反覆重複著這句話。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書山有路勤為徑》

作為女性畫家,朱理存更加敏感、細膩和溫婉,她主張“美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創作就是要“發現生活美”。她曾在創作筆錄中談到:“在我的心裡,裝著許多生動可愛的形象,有大氣雄偉的高山丘壑,也有清流飛瀑、涓流的小河……但不是畫什麼都能成為作品,只有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認真地思考、積澱,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重新安排和組合,用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才能創作出作品。一幅畫就是一個新的藝術生命,不可不負責任地隨意為之。我相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和靈感的火花,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並耐心地等待,總有一天‘靈感先生’會輕輕地敲響你的藝術之門,使你喜出望外。”


縱覽朱理存的作品,無論是表現提籃挎簍去趕場的《趕場天》還是秋實累累中席地而坐的紅衣姑娘《成熟》、集市中馬車上休息的一家老小《溫暖的陽光》等都取材於農民的生活。她筆下的這些人物,因為真實鮮活而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張力,喚起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感而發,她把獲取生活感受作為她藝術創作的起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表象生活背後的深層思考可能是她藝術創作境界的更高的追求。毫無疑問,在今天,相對於當下過於躁動的藝術界,追求浮華的功利性創作,她這種純正而樸實的藝術追求顯得彌足珍貴。

朱理存說:“我的作品在藝術的大花園中,不過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儘管微不足道,但它在陽光下閃亮過,在清風中搖曳過。只要人們看到它時能露出一絲微笑,感受到它的真實、善良和美好,我就滿足了。”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春醉八仙》

在50多年翰墨相濡的藝術生涯中,這對畫壇伉儷多次合作,珠聯璧合,佳作頻出。但也會因風格、思路的不同偶爾產生小摩擦、拌幾句嘴,難得的是,二人都將其視作趣味。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的藝術個性和創作思考,最終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境界。馬振聲說:“夫妻畫家,往往畫著畫著就會風格趨同,但我們還都堅持各自的生活感受和藝術理想,而且每人畫的風格特點都不一樣,尊重彼此的創作個性,對藝術理想的這種執著和堅守本身就是一種美。”他們的執著和堅守著實令人欽佩。

01

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2018年9月19日,重慶美術館內嘉賓雲集、熱鬧非凡,由中央文史館和中國美協主辦、重慶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 “相攜五十載——翰墨同行:馬振聲·朱理存作品展”在這裡開幕,展示了兩人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105件中國畫代表作品,這是給他們夫妻藝術生涯做個小結,也是向重慶人民、四川人民做個彙報。“觀眾太熱情了,開幕式結束後,朋友們歡呼尖叫,以示慶祝,然後蜂擁上臺和我們合影。研討會結束後,大家再一次擁過來合影,讓我感動得不行。”時隔將近一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理存仍難掩激動之情。據美術館有關人士說,這是重慶美術館開館以來最隆重的開幕式,觀展人數也創了重慶美術館的最高紀錄。展覽一直延長至10月7日。而在國慶假期期間,每天參觀展覽的觀眾都達到5000人以上。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逢場》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春日汲水圖》

如今,已年屆八旬的夫婦二人仍筆耕不輟,畫室牆上和畫案上分別有幾張大小不一樣的草圖。馬振聲介紹,這是他們正在為北京市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的《阪泉之戰》的草稿,描述的是黃帝征服中原各部落的過程中,與炎帝在北京附近的阪泉進行的一場戰鬥,這次戰鬥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往往畫幅較大,對二老來說任務繁重。馬振聲表示:“通過這個創作,把自己的藝術道路總結一下,爭取明年完成任務!”平實的話語中蘊含著堅實的力量和滿滿的自信,讓我們共同期待。

“學習美術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和情操,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影響社會,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不僅僅是謀個職業飯碗,成為一個畫匠。”採訪中,二老反覆重複著這句話。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歡騰的塔什庫爾幹》


藝術簡歷

馬振聲 1939年生於北京,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蔣兆和先生學習中國寫意人物畫,是其在“文革”前中國繪畫唯一一位碩士研究生,1973年起到四川省美協從事美術創作。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長,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藝術研究會會長,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大展。作品《川西三月》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忽必烈建元大都》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朱理存 1940年生於北京,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到四川省美協從事美術創作,2008年3月退休,回到北京。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工筆畫學會顧問,中國女畫家協會顧問,中國畫學會理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多幅作品在國家級大型美展中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天津博物館等收藏。



"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當今畫壇活躍著一對傑出的老畫家夫婦。50多年來,他們相扶相持,風雨同舟,將藝術融入生命,用激情點燃創作。他們大學畢業後,紮根四川,秉承“發現生活美,創造藝術美”的理想,創作了很多作品,其作品頻頻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8月7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記者專程來到了北京,拜訪了這對畫壇伉儷,聽二老講述“美在生活、愛在人間”的藝術經歷。

01

大師教誨 受用一生

童年時代的朱理存就喜歡繪畫,並在1953年舉辦的北京少年兒童美展中獲獎。第二年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同為醫生的父母雖不是很贊成,但也未反對。父母的開明使她終遂心願走上了繪畫的藝術道路。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心儀的美院附中,有一位同樣在少年美展中獲獎的小夥子,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與她攜手共進、相伴一生,他就是馬振聲。1959年中學畢業時,朱理存以所有科目全5分的成績,成為班裡唯一一名保送入中央美院的學生,馬振聲也如願考入了中央美院。

朱理存回憶:“大學的五年中,我在國畫系遇到了令人尊敬的老師: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四位教授,還有李斛、劉凌滄、宗其香、郭味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城裡均有獨特的建樹。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均有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身上沒有絲毫高傲和浮華,教學認真,在課堂上從來不講與學業無關的話,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們高尚的人品和藝品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戴月歸》

馬振聲作為蔣兆和先生在“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談起老師,他虔誠得如同小學生。蔣兆和先生是位跨時代的藝術大家,走徐悲鴻先生倡導的“中西融合的道路”。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把人生和所處的時代融合在一起,是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創始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內涵應該是以蔣兆和先生的作品為代表的。他直麵人生,用他的畫筆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和心靈深處的精神世界。傳統的水墨人物都是寫意的、筆記式的,或是表現文人士大夫隱遁山林的題材,但是把人物塑造出來的,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刻畫充分、視覺效果十足強烈的,只有蔣兆和先生。馬振聲說:“蔣先生處在社會的底層,感同身受,不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抒發感嘆,表現生活,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理想,放大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創作出一種嶄新的屬於20世紀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作品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不是站在小我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眾自身的立場上來創作,與社會融為一體。同時,強調創新。”馬振聲表示,蔣兆和先生關於“傳神寫心”“為民寫真”的教誨,更堅定了我們“藝術為人民”的方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陸游》

“文革”結束後,在四川重新拿起畫筆的夫婦二人很興奮,但也遇到困惑和苦惱。回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時朱理存忍不住對老師訴說:“我們遠離北京,身邊沒有老師和同學,周圍畫國畫的人很少……”李先生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特色,這就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要善於學習,要知難而進。”“李先生還在相冊上題字‘難亦不難’,這四個字是鼓舞我們在藝術道路上克服困難的力量,再次為我們的藝術道路指明瞭方向。”馬振聲回憶道,李可染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中國優秀的繪畫傳統要有中國畫家很好的研究和繼承,這是責無旁貸的,否則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路上,李可染先生這段話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前行。


01

紮根西南 無悔奉獻

196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懷著“做一個人民藝術家”的樸素願望,朱理存放棄了留在北京任教的機會,背起行囊遠赴四川。1968年,馬振聲朱理存喜結連理。1973年在兒子出生僅兩個月後,馬振聲來到了四川,夫婦二人再次相聚,一同在四川省美協開始了專業創作道路。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叔叔喝水》

彼時四川的生活環境、艱苦程度遠遠超出了兩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年輕人的想象。朱理存創作《叔叔喝水》時,正值盛夏,氣溫高達40℃,屋內唯一的老吊扇不能開(防止水墨幹得過快),又沒有空調,朱理存說:“當時畫起畫來並不覺得熱,只是汗水不時地滴在宣紙上、桌子上和地板上。其間,我還得經常回家去給孩子餵奶……當時我想,畫畫和種地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會耕耘的艱辛,但只要真心投入,再熱、再累、再忙,心裡也是快樂的。”當時,馬振聲還為她和兒子畫了一幅速寫,並題字曰:“重慶盛夏酷暑難耐,理存畫畫同時回家給兒子‘弟娃’餵奶,真是苦中作樂,母壯兒肥!”讓人笑過之後,生髮出由衷的敬意!

一個多月後,朱理存創作的《叔叔喝水》終於完成,被送到北京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作為通稿全國發行,各地重要的報刊紛紛發表,甚至在涼山彝族地區的一些山寨,家家戶戶把它當年畫貼在了大門上、牆上……


就這樣,馬振聲朱理存夫婦便一頭紮根在四川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謹記李可染先生“善於學習、知難而進”的教誨,攜手同行、勤勉創作,常常走最艱險的小道到最偏僻的農村寫生,有時連同路的小夥子都累得吃不消。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踏歌圖》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山姑娘》

在川的幾十年間,他們爬山涉水,到訪邊遠山區,在多次深入彝族山寨和高原牧場上的藏族人家以及在這塊豐茂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四川農民家庭後,朱理存創作出了《酒歌圖》《踏歌圖》《趕場天》《山姑娘》《秋實》等一大批清新雋永的工筆畫,馬振聲創作了《愛國詩人陸游》《愛國詞人辛棄疾》《聊齋》等作品,在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出堅實的中國畫功底。他們獲得了豐盛的創作成果,呈現給祖國和人民,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將藝術生命的芳華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 《川西三月》

2009年,由馬振聲、朱理存、周順愷聯袂創作的大型國畫作品《川西三月》完成,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油菜花盛開的田間與四川郫縣農民親切交談的場景。為創作好這幅作品,兩位畫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還到當年毛主席考察的紅光公社去實地蒐集素材。當年10月,他們創作的作品《川西三月》成功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表彰畫家代表重慶在中國畫和美術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三位作者榮記個人二等功各一次。

01

翰墨相濡 饒有趣味

夫婦二人雖同為中國畫人物畫家,但作品卻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馬振聲長於水墨意筆,氣格豪邁卻不失精微,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沉雄博大、幽微深厚的境界。而朱理存則擅長工筆重彩,她的作品清麗含蓄,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和純淨美的力量,飽含著對人民尤其是對各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的深情摯愛。與山水、花鳥畫不同的是,中國人物畫除了形象的塑造能力和筆墨的表現能力外,要求作者對錶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要有準確的洞察和理解。細品馬振聲的畫作,不由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察和理解。他的畫包容著對人情美的由衷吟唱,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慷慨謳歌。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高原牧場》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馬振聲的名作《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聊齋》相繼問世,使馬振聲進入了“從於心”“感於中”“遊於藝”的藝術狀態。他坦言,這幾件作品都不是為大展專門創作的,而是平日裡的積累,厚積薄發而作。之後的新作裡,他一改既往以線條為主、附以皴擦的技巧,代之以大筆潑墨表達心聲,《牧笛》《大漠回聲》等皆屬此類作品。

馬振聲對中國畫的造型有著獨到的見解,並認為東西方的繪畫和造型理念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推崇唐代張彥遠之論:“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必全齊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的造型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即所謂‘用筆造型’‘落筆成形’,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形色與骨氣相結合產生的更高境界。”他力圖在作品中達到造型與筆墨的融會合一,其系列作品正是這種語言追求的體現。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 《書山有路勤為徑》

作為女性畫家,朱理存更加敏感、細膩和溫婉,她主張“美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創作就是要“發現生活美”。她曾在創作筆錄中談到:“在我的心裡,裝著許多生動可愛的形象,有大氣雄偉的高山丘壑,也有清流飛瀑、涓流的小河……但不是畫什麼都能成為作品,只有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認真地思考、積澱,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出發,重新安排和組合,用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才能創作出作品。一幅畫就是一個新的藝術生命,不可不負責任地隨意為之。我相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和靈感的火花,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並耐心地等待,總有一天‘靈感先生’會輕輕地敲響你的藝術之門,使你喜出望外。”


縱覽朱理存的作品,無論是表現提籃挎簍去趕場的《趕場天》還是秋實累累中席地而坐的紅衣姑娘《成熟》、集市中馬車上休息的一家老小《溫暖的陽光》等都取材於農民的生活。她筆下的這些人物,因為真實鮮活而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藝術的張力,喚起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有感而發,她把獲取生活感受作為她藝術創作的起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表象生活背後的深層思考可能是她藝術創作境界的更高的追求。毫無疑問,在今天,相對於當下過於躁動的藝術界,追求浮華的功利性創作,她這種純正而樸實的藝術追求顯得彌足珍貴。

朱理存說:“我的作品在藝術的大花園中,不過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儘管微不足道,但它在陽光下閃亮過,在清風中搖曳過。只要人們看到它時能露出一絲微笑,感受到它的真實、善良和美好,我就滿足了。”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 《春醉八仙》

在50多年翰墨相濡的藝術生涯中,這對畫壇伉儷多次合作,珠聯璧合,佳作頻出。但也會因風格、思路的不同偶爾產生小摩擦、拌幾句嘴,難得的是,二人都將其視作趣味。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的藝術個性和創作思考,最終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境界。馬振聲說:“夫妻畫家,往往畫著畫著就會風格趨同,但我們還都堅持各自的生活感受和藝術理想,而且每人畫的風格特點都不一樣,尊重彼此的創作個性,對藝術理想的這種執著和堅守本身就是一種美。”他們的執著和堅守著實令人欽佩。

01

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2018年9月19日,重慶美術館內嘉賓雲集、熱鬧非凡,由中央文史館和中國美協主辦、重慶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 “相攜五十載——翰墨同行:馬振聲·朱理存作品展”在這裡開幕,展示了兩人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105件中國畫代表作品,這是給他們夫妻藝術生涯做個小結,也是向重慶人民、四川人民做個彙報。“觀眾太熱情了,開幕式結束後,朋友們歡呼尖叫,以示慶祝,然後蜂擁上臺和我們合影。研討會結束後,大家再一次擁過來合影,讓我感動得不行。”時隔將近一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理存仍難掩激動之情。據美術館有關人士說,這是重慶美術館開館以來最隆重的開幕式,觀展人數也創了重慶美術館的最高紀錄。展覽一直延長至10月7日。而在國慶假期期間,每天參觀展覽的觀眾都達到5000人以上。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逢場》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朱理存《春日汲水圖》

如今,已年屆八旬的夫婦二人仍筆耕不輟,畫室牆上和畫案上分別有幾張大小不一樣的草圖。馬振聲介紹,這是他們正在為北京市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的《阪泉之戰》的草稿,描述的是黃帝征服中原各部落的過程中,與炎帝在北京附近的阪泉進行的一場戰鬥,這次戰鬥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往往畫幅較大,對二老來說任務繁重。馬振聲表示:“通過這個創作,把自己的藝術道路總結一下,爭取明年完成任務!”平實的話語中蘊含著堅實的力量和滿滿的自信,讓我們共同期待。

“學習美術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和情操,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影響社會,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不僅僅是謀個職業飯碗,成為一個畫匠。”採訪中,二老反覆重複著這句話。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馬振聲《歡騰的塔什庫爾幹》


藝術簡歷

馬振聲 1939年生於北京,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蔣兆和先生學習中國寫意人物畫,是其在“文革”前中國繪畫唯一一位碩士研究生,1973年起到四川省美協從事美術創作。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長,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藝術研究會會長,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大展。作品《川西三月》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忽必烈建元大都》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朱理存 1940年生於北京,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到四川省美協從事美術創作,2008年3月退休,回到北京。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工筆畫學會顧問,中國女畫家協會顧問,中國畫學會理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多幅作品在國家級大型美展中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天津博物館等收藏。



美在生活 愛在人間——訪著名畫家馬振聲、朱理存

本文刊於2019年8月31日《大河美術》02、03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