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如果你長期關注券商這個板塊——最少也得個三年吧——就一定會注意到,2018年底以來,“券商”這個名詞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面前,並且屢屢成為財經新聞的主角,今年以來,券商最賴以生存的市場:股市也上了多次的《新聞聯播》。

券商的春天來了嗎?這麼有詩意的論斷我還沒有資格下,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券商,這回真的不一樣。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01 外因: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必須壯大券商

之所以券商會成為財經新聞的主角?細究起來恐怕還要從2018年底的股市探底,從而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股權質押爆雷那時候開始。

根據wind、數據寶於2018年11月2日統計的數據顯示,當時的3556家上市公司中,3538家公司進行股票質押,也就是說進行股票質押的上市公司比例達到97.7%,其中股票質押比例超過30%的企業數量達到783家。那麼說大股東疑似觸及平倉線的市值是多少呢?約2.98萬億元。

這個只能用“炸裂”來形容了:本來股市不斷下跌的行情,搞得全體股民人心惶惶就已經夠糟的了,由此引發的次生災害看來更具殺傷力,上市公司稱得上是國內最優秀的企業了,這些企業如果都“爆”了,誰擔得起這責任?

於是全市場裡提供股權質押業務的券商們,就首當其衝成為“主要責任人”,監管一開始也比較嚴格,當時還有券商被要求不得對上市公司進行強行平倉,不少業內人士很是憤懣:明明做的是合法合規的業務,為什麼不能按照規定辦事?不得強平,虧損讓券商自己承擔嗎?

好在這份憂慮並沒有持續多久,隨後在監管的主導下,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紓困基金”行動,說白了就是一起籌錢解決上市公司的燃眉之急,而不是一味地叫券商承受苦果。到2018年11月份,對外宣告的紓困基金規模合計已達4850.5億元。其中,券商主導的紓困基金規模最大,達到2227.5億元;其次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紓困基金,達到1800億元。

券商還是挑大樑了。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監管方面應該是終於意識到券商的重要性——或許之前也不是不知道,但是假裝不知道,畢竟教科書上都寫著呢——試問中華大地上,和最優秀的企業即上市公司群體關係最密切的金融機構是誰?必然是券商啊。上市要靠券商,定增、發債等再融資要靠券商,自營投資要在券商開戶,大宗交易要靠券商、股權激勵、配股要靠券商……即便是身價百億的企業老總,要炒股也得在券商開個戶吧。券商其實是可以伴隨上市公司“終身”的,更進一步的說,其實就是直接融資是可以伴隨上市公司一直走下去的。

在我們國家,券商就代表了直接融資,銀行代表了間接融資,而判斷一個國家資本市場是否足夠發達,別的不用看,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就知道了。

根據天風證券的研報,截止2018年9月,社會融資規模中的間接融資(貸款)佔比68%,直接融資(股票+債券)佔比17%,其中股權融資佔比一直在4%左右徘徊。

企業太依賴銀行了!

對此,今年6月13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致辭中就繼續表態,金融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形成了高度重視,一定要齊心協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徹底改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一條腿短一條腿長的不平衡格局。

68:17,怎麼看都不平衡,可以說,直接融資的發展空間太大了,國家要改變這一不平衡格局,顯然是一段比較漫長的路,但對承擔了絕大部分直接融資的券商行業來說,前景無比光明。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02 內因:優化行業格局,必須做強券商

我們國家的券商,到底強不強?

其實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如果說宏觀層面的直接融資佔比可以反映出“大”還是“不大”,那麼微觀層面的企業市值則可以反映出“強”還是“不強”。這個和誰比呢?國內的話,和銀行老大哥比,國外的話,和華爾街那些外資行比比就知道了。

第一個問題實在尷尬,我們國家的券商怎麼能和銀行比?這不是欺負人嗎?這個我也不想多說了,擺兩張圖大家感受下: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按照這個榜單,上市券商的扛把子中信證券連上市銀行的前十都進不了,更別說後面的小弟了,所以在國內的金融體系中,券商的實力偏弱小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個問題其實也非常簡單,我們先看一組圖吧: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可以看得出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不僅我們和老美在證券行業上差距甚大,中信證券離自己的偶像高盛,還差得太遠太遠了。

接下來,我們不妨拿那兩家最近新進入中國市場的兩家知名外資行的數據來看。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在3月29日正式獲批了,而野村證券的手腳極快,前幾天他們向媒體放風,說自己年內就能開展業務。

野村控股是一家“以亞洲為基地的全球金融服務集團”,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全球網絡。銷售,資產管理,批發和商業銀行四個部門共同為日本國內外客戶提供增值產品和服務。

比方說業務國際化這一點,全球就有兩萬多僱員。

當然,羅列這些只是為了說明野村控股這個對手很強大,相比起來,我們國內大部分券商,的確有點“勢單力薄”了,在這裡就不點名了,炒券商股的朋友應該比我更熟悉那幾十隻票的“股東背景”。

6月25日,野村控股公佈最新的財報,公告顯示公司2019財年年報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004.42億日元,同比下降145.79%;營業收入為1.12萬億日元,同比下跌25.4%。

顯然這個老巨頭也遇到了一些麻煩,但1.12萬億日元,摺合人民幣711.81億的年度營收,也還是我們國內券商扛把子中信證券(2018年度370億元)的近兩倍。

摩根大通就更不是省油的燈啊。根據其最新的季報,

第一季度經調整營收298.5億美元,第一季度每股收益2.65美元,第一季度FICC業務銷售和交易營收37.3億美元,第一季度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營收17.4億美元,第一季度投資銀行業務營收17.5億美元

注意啊,這都是美元啊。中國券商怎麼比?

還是拿帶頭大哥中信證券來說吧,據最新消息,中信證券第一季度營收61.13億元,第一季度淨利潤29.41億元。好吧,這是人民幣。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圖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我們國內的券商大哥,總營收相當於人家外資大行“經紀業務”或是“投行業務”任何一項的單項收入。

03 要理解《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及重啟內資券商審批的苦衷

站在監管的高度看問題,我們會看到很多平時被忽略的信息。比方說本週五發佈的《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相比於去年的徵求意見稿,靈活了不少,看得出來是下了功夫的,一心希望這個行業能更好,更強更大。怎麼說呢?看這三項大的調整——

原文:一是進一步明確對證券公司的分類管理安排。根據證券公司從事業務的風險及複雜程度,《股權規定》明確將證券公司分為兩類:對於從事常規傳統證券業務(如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財務顧問、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等)的證券公司(下稱專業類證券公司),由於其業務活動以中介服務為主,不涉及大額負債及大額資本中介,外部性較低,僅要求其主要股東、控股股東具備《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等規定的基本條件。對於從事的業務具有顯著槓桿性質且多項業務之間存在交叉風險的證券公司(下稱綜合類證券公司,業務範圍除傳統證券業務外,還包括股票期權做市、場外衍生品、股票質押回購等複雜業務),由於資本消耗較高,與其他金融體系聯繫緊密,外部性顯著,要求其主要股東和控股股東需具備較高的管控水平和資本補充能力。分類管理安排有助於支持各類證券公司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

大白話:我知道你們現在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已經國際化了,即便出海也很能打,比如中信,比如華泰,比如海通,有的還是一個土了吧唧的“股票經紀商”,要麼背靠大股東,要麼盤踞一方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比如山西,比如西部,比如財達(河北本地券商),比如英大(大股東可是國家電網啊),所以呢,作為爸爸,我也不想一刀切了,分類管理吧,如果你還是要好好做箇中介服務,那我有一套管理辦法,如果你有很強的野心,向老外那些大行看齊,那我也有另一套管理辦法。

這當然是很科學的做法了,為監管點贊。

原文:二是下調綜合類證券公司的控股股東、主要股東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要求。《股權規定》優化了對證券公司控股股東、主要股東的數量化指標要求,更注重專業能力和風險管控經驗,將綜合類證券公司控股股東的資產規模要求調整為“總資產不低於500億元人民幣,淨資產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刪除了控股股東“最近3年主營業務收入累計不低於1000億元”、主要股東“最近3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500億元”要求。

大白話:算了算了,知道雙千億對你們來說都太難了,這樣吧,總資產不低於500億、淨資產不低於200億,這總行了吧?你們也別再說爸爸不理解你們的苦衷了吧。

原文:三是適當調整單個非金融企業實際控制證券公司股權比例的要求。為強化股權分散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規範實業資本投資金融行為,徵求意見稿提出“單個非金融企業實際控制證券公司股權的比例不得超過1/3”。綜合考慮各方意見,《股權規定》將上述要求調整為“單個非金融企業實際控制證券公司股權的比例原則上不得超過50%”。

大白話:之前呢,之所以考慮把單個非金融企業控制券商股權比例限制死一點,限定在1/3之內,是不想你們淪為什麼什麼系的提款機,確實沒考慮到如果限制這麼死,有錢的金主就沒啥興趣了,對你們也並不好。那算了吧,往上調一調,1/2行不行?反正不超過50%也就沒法控股,至於會不會淪為提款機,我們好好監管就是了。

市場就是這樣,管得緊了怕死,管得鬆了怕亂,作為監管,只能在這之間找尋平衡了。

切莫低估了國家做大做強券商行業的決心

此外,重啟內資券商的審批設立,這項決策請一定不要輕視。誠如我們之前聊到的那樣,沉寂多年的內資券商設立審批,為何在此時考慮放開,證監會官方的解釋是:

證券公司對外資開放,必然涉及對內資開放,重啟內資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有利於引進優質內資股東,推動證券行業充分競爭,引導差異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打造高質量投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有利於為資本市場引入新的投資資金和新的交易組織者,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有利於資本市場長期建設。

其實大白話來說,還是老六上一篇文章中謅的那樣,既是為了防範“外狼”的進場,也是為了引入內部活水以優化現有行業格局。

監管從來不下死棋,一個《股權規定》讓你寬寬心了,就再配個“重啟審批”給不爭氣的孩子緊緊神經,但不管如何,這棋如何走,都是為了一個宏大的,長遠的,也是最終的目標:

做大做強中國的券商行業。

券商一日同風起,信號越來越強烈了。

好了,今天就胡謅到這兒,祝你週末愉快。

最後要再提醒下各位,老六自己當作行業隨筆寫的東西,切莫當作什麼投資建議去看,投資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是出於個人興趣去寫這些東西,從來不敢去幹涉他人的投資決策,希望你能明白這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