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音樂劇《哈迪斯城》》

文|新文化商業,作者 | 周妍,編輯 | Amy Wang

北京時間2019年6月10日上午,第73屆TONY獎的頒獎典禮在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舉行。音樂劇《哈迪斯城》,獲得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導演、最佳音樂劇男配角、最佳音樂劇場景設計、最佳音樂劇音效設計、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最佳編曲、最佳詞曲原創共8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絕命毒師》的男主“老白”布萊恩·克蘭斯頓,憑藉在《電視臺風雲》中的精彩表現,獲得本屆最佳話劇男主角獎,距離他上一次得獎僅僅5年。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從左至右: Stephanie J. Block, Bryan Cranston, Santino Fontana, Elaine May

TONY獎自1947年設立以來,一直被視為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項,含金量非常高。相對於歐美地區滿天遍地的報道,中國音樂劇卻無人問津。中國並非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原產國,雖已發展30年,但仍難走入大眾,也缺乏優質作品,處境非常尷尬。中國音樂劇離大眾最近的一次當屬湖南衛視《聲入人心》的熱播。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即使《聲入人心》口碑不錯,從娛樂性來說是成功的,但是它將音樂劇大眾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拔苗助長,誤導新生觀眾等負面作用。

《聲入人心》是一次中國音樂劇拔苗助長式實驗?

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類似於火車和飛機的區別,都是交通工具,但是完全不一樣。

歌劇最注重的是唱,通過唱來表達歌者的情感,一般使用的是美聲唱法,如果表演會影響歌者的歌唱,那一定會減弱表演。但音樂劇不同,音樂劇是通過歌唱,舞蹈,表演,以及舞臺的配合來共同呈現一個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它是一個整體的表達,各方面都需要平衡,表演會影響歌唱但是有利於形象的塑造,那一定會降低歌唱難度。

在美國從事音樂劇詞曲創作8年的Jennifer Clasen告訴新文化商業:“自由是音樂劇最大的藝術特性。並不存在所謂的音樂劇唱法,音樂劇可以用各種唱法,歌曲形式也沒有限制,流行,嘻哈,美聲,爵士,鄉村,甚至兒歌,只要有利於整體故事的呈現均可”。

由此可看出,《聲入人心》對音樂劇知識的普及存在三個方面誤區。

第一、 模糊了美聲和音樂劇的區別。美聲是一種歌唱形式,音樂劇是一種舞臺形式,就像牛排和西餐,本就不具備可比性。

第二、 提出了“首席和替補”這樣原本在歌劇和音樂劇裡都不存在的概念。歌劇裡只有“首席”沒有“替補”,首席說的是在這個劇院裡唱功最好的人。音樂劇裡只有a角和b角,兩人在同一部音樂劇裡是一個角色,差別只在於兩人的表達會不一樣,為了保證呈現出最好的舞臺效果,會根據情況擇優選擇一人上臺。

第三,打著音樂劇的噱頭,提歌劇的要求,做的是歌曲節目。節目中一直在提音樂劇這個詞,但實際上沒有一場能被稱為音樂劇,唯一能與音樂劇相關的就是裡面有些歌曲是從音樂劇裡提取出來的。節目對歌者的唱功提出了比較多類似歌劇且前後矛盾的要求,而且為了舞臺效果,還加入了肢體動作以及舞臺配合,而表現的僅僅是一首歌曲,這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的《歌手》。

當然,《聲入人心》的本質是綜藝節目,不是舞臺藝術。它需要犧牲很多藝術元素為綜藝的快節奏服務。

不論是歌劇還是音樂劇,在國外都是有悠久歷史的表演形式。相比於音樂劇,歌劇對於觀眾的音樂素養要求更高。要理解歌劇的古典音樂,至少需要懂音樂,瞭解歌曲故事的背景,還要有對音樂表達的感受能力。我國大部分人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們做不到聽到一段歌劇後發出“啊,這段詠歎調情感真是豐富”這樣的感嘆。

相比之下,音樂劇其實理論上是更容易被我國觀眾所接受,但是很可惜,音樂劇在我國的發展道路很曲折。

中國音樂劇三十年:難以本土化

早在20世紀80年代,音樂劇就已經進入了我國。

音樂劇剛傳入我國的時候,因為其特別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歌唱與舞臺的組合,當時國人將之稱為歌舞劇。音樂劇是一個要求很高的劇種,它不僅需要較好的歌曲表達能力,還要較好的舞臺表演能力。音樂劇集合了兩者的長處,使得整個觀看過程中並具趣味性和藝術性。

音樂劇在歐洲,通常以一本名著,或者一個大眾熟知的故事為主線進行創作。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舞蹈等互相配合,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通過主角的感情的層層累積,從而最終呈現出一個震撼人心的舞臺效果。《貓》、《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並稱世界四大音樂劇。

對於我國觀眾來說,《貓》是最廣為熟知的了,它的曲目朗朗上口,特別是《MEMORY》更是全世界流傳。《西貢小姐》和《歌劇魅影》的流傳廣度僅次於《貓》,而《悲慘世界》是在西方受讚賞程度最高的,但卻是我國知名度較低的一部。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映射的是當時的社會情況,對於我國的觀眾來說,很難將自己代入進去,所以與較為輕鬆愉悅的《貓》來說,普通大眾對《悲慘世界》的接受度就低了一些。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而《聲入人心》在表現形式上做了最大形式的縮減,刪去了故事情節,刪去了舞臺設計,甚至刪去了人物塑造,只將重點關注於一首歌。觀眾僅僅看歌者對於一首歌的演繹,再聽其他人對於這首歌的評價,而評價的人,因為其音樂素養的參差,所表達的觀點各不相同。

觀眾就會被這一期的節目所影響,從而對歌劇及音樂劇的表現形式有誤判,以為一首歌就能代表一部劇,或者一部劇的好壞受一個歌者的影響,甚至不需要看完一兩個小時的音樂劇,只要聽高潮的歌曲就可以了。這樣快節奏的表演方式,雖然能夠極大地刺激觀眾的觀感,但其實對真正在歌劇和舞臺劇內工作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利的。

1987年,中央歌劇院就引進了美國的音樂劇《樂器推銷員》。當時這種形式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還很陌生,也有一部分人開始重視對音樂劇的引入和本土化。例如90年代就出現了《巴黎火炬》《秧歌浪漫曲》《夜半歌魂》等分別在中國的各大劇院上演,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隨後陸續引進了《貓》《歌劇魅影》《音樂之聲》等都出現了空前的盛況。前後對比就可以看出我們自己進行音樂劇的創作是存在問題的。

因為成人音樂劇道路受到了挫折,有些音樂劇人就轉變了目標,從童話開始入手,創作了音樂劇《馬蘭花》。但是《馬蘭花》的故事情節過於複雜,對於孩子來說親和力不足,因此也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可,後續兒童音樂劇的發展也並不順利。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從2003年到2007年,國產音樂劇的創作出現了爆發期,非常多的音樂劇被創作了出來,也不斷地在劇院上演。但是很可惜,由於多種原因,比如主情節不明朗,整體構思缺乏新意,歌曲不夠動聽,舞臺不夠華麗等原因,雖然整體創作慾望很強,但是創作能力很差。

第一部獲得成功的原創音樂劇是2007年的《蝶》,首次在東莞公開試演就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同年9月在北京保利劇院連續上演了十場,每場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到了2010年,原創音樂劇《鋼的琴》以完整的劇情,完美的舞臺效果而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也正因為如此,一年後同名電影《鋼的琴》被製作出來,也受到了觀眾的高度認可。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至此,音樂劇走向成熟了麼?依然沒有。

經過了10年多的時間,我國的音樂劇仍然在摸索階段。我們陸續引進外國原聲音樂劇,再將其進行中文版製作。2018年,《搖滾莫扎特》、《羅密歐與朱麗葉》、《貓》、《美女與野獸》都陸續在我國進行了公演。與此同時,諸如《酒幹倘賣無》、《隱婚男女》、《梵高》等一批中國原創音樂劇在陸續推出,但其傳播範圍有限,離有社會影響力,甚至是國際影響力,都是有一定距離的。

音樂劇在國外可以說是大眾化的娛樂項目,就如同我們會去電影院看電影一樣。但是在TONY獎的激勵下,它們的發展越來越好,創作能力也越來越強,無論是品質,還是內容,甚至是演員的素養,都在不斷地提升。我國對於音樂劇尚無明確的評判標準,對於音樂劇的創作也沒有系統化的指導,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我國還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音樂劇形式,十分可惜。

在《聲入人心》將音樂劇帶到了廣大觀眾的面前之時,也是我國音樂劇發展的最好的時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有音樂劇獲得世界的認可,展現於國際舞臺。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