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音樂?也可以給孩子啟蒙!'

"

越來越注重孩子音樂教育的家長對 “啟蒙”這個詞並不陌生。但同時很多家長又對“音樂啟蒙”的概念存在一些誤解,認為“音樂啟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為,如果自己不懂音樂,就無從下手了。只有將孩子送到培訓學校,才是真正的啟蒙。這其實已經進入了“音樂啟蒙“的誤區。

舉例來說,很多經歷過孕育階段的媽媽們,在寶寶還在肚子裡時就給寶寶聽大量的“胎教音樂“,這其實是最早的音樂啟蒙。是否有用,經歷過的家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論。

但在孩子出生之後,很多家長仍採取這種方法,認為自己不懂音樂,給孩子播放音樂已經是自己能做到為孩子進行音樂啟蒙的最大努力了。殊不知,如果讓孩子長時間沉浸在這種電子播放器播放的音樂環境中,孩子有可能已經自動將音樂作為某種噪音,無意識地屏蔽掉了。對孩子無法產生影響的音樂,起到的啟蒙作用非常有限。

可見“啟蒙”絕非如此簡單。

對於所謂“不懂音樂的家長”來說,在瞭解了音樂的本質以後,就會覺得音樂其實離普通人並不是遙不可及。最早的音樂來源,有可能是人們發出的有節奏的呼喊,有可能是為了模仿世間萬物如泉水、鳥鳴等形成的韻律……音樂始於美好的聲音。在孩子對音樂一無所知時,對孩子的音樂啟蒙就可以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聲音入手,同時加以有意識、系統性的引導,才能使音樂啟蒙對孩子生產應有的效果。

孩子出生後到兩歲以前,是孩子對聲音的適應期。這個時期的啟蒙,要注重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聲音環境,如各種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發出的聲音,以及對不同情緒的表達;各種物品發出的聲音,如玩具、杯碗瓢盆、車流、雷聲雨聲等等;各種材質發出的聲音,鐵,木頭,玻璃……音樂的啟蒙,可以從讓孩子關注不同的聲音開始。

當孩子2-3歲,表現出對節奏有了一些反應,如拍手、扭動等,說明孩子對音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進入了新一輪的敏感期。家長可以利用這一敏感期,培養孩子肢體協調能力、大運動的發展,幫助孩子瞭解節奏,鼓勵孩子對音樂產生聯想。比如和孩子玩一些遊戲,在放慢節奏的音樂時,讓孩子想象什麼是慢的,烏龜爬行?小樹生長?能不能用動作表現出來?放快節奏的音樂時,孩子又能聯想到什麼?怎樣表現出來?等等。音樂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啟發想象力。

對於音樂類型的接觸,也不要侷限於兒歌,同樣應該儘量豐富,國內國外,古典現代,各種風格、各種類型,多多益善。不要在意他能不能聽得懂,要相信,他即便現在不懂,未來接受起來也會比沒有經過音樂啟蒙的孩子要快。啟蒙,不就是為未來做準備的嗎?

孩子3-6歲的時候,逐漸對音樂有了自己的理解,表現在給他節奏時,他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動作、念謠、唱歌跟隨節奏,表現出強烈的與節奏融合、與音樂環境協調的願望。這個時期引導孩子學習樂器,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事。最重要的是,這時孩子對音樂已經產生了濃濃的興趣,學習樂器也沒有強烈的牴觸情緒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給孩子做有效的音樂啟蒙並沒有想象中難?任何一個家長,稍加用心,都可以做到。孩子適合音樂啟蒙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年,錯過了啟蒙的關鍵時期,後期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彌補。所以,對於準爸媽和小月齡寶寶的爸媽們,現在就行動起來吧,音樂啟蒙,越早越好!對於大孩子的爸媽們,現在開始也不算晚,畢竟,能上音樂這種人類歷史上最高級的藝術與孩子相伴一生,也是對孩子最美好的饋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