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奏舞動,正式鍛鍊寶寶的四肢、軀幹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鬥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展。有利於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奏舞動,正式鍛鍊寶寶的四肢、軀幹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鬥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展。有利於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三、思考、認知技能

音樂很自然地提供了練習模式,數學概念和象徵性思維技能的機會。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好難、好嚴肅,但音樂卻讓這些概念都快樂起來,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1、數數

許多兒歌都會引入數字和計算:比如

“五隻小猴床上跳”;

“兩隻老虎”;

“一隻哈巴狗”……

歌曲的節奏和重複,能使寶寶更容易記住數字模式的名稱和順序。

2、模式和排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小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首《小星星》,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從歌詞到旋律都是重複的。很明顯的“A-B-A”模式。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在其旋律或歌詞中有一個模式或序列。

我們大人肯定有這樣的經驗:聽音樂的時候,即便是一首新曲子,即便我們沒經過音樂訓練,卻好像也能預測接下來的節拍。

預測模式並按順序放置對象或事件,可構建關鍵的早期數學和早期閱讀技能。因此,我們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奏或歌詞重複的歌曲,以幫助孩子學會預測模式。

一旦寶寶發現自己預測對了,他也會非常有自信和成就感。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奏舞動,正式鍛鍊寶寶的四肢、軀幹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鬥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展。有利於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三、思考、認知技能

音樂很自然地提供了練習模式,數學概念和象徵性思維技能的機會。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好難、好嚴肅,但音樂卻讓這些概念都快樂起來,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1、數數

許多兒歌都會引入數字和計算:比如

“五隻小猴床上跳”;

“兩隻老虎”;

“一隻哈巴狗”……

歌曲的節奏和重複,能使寶寶更容易記住數字模式的名稱和順序。

2、模式和排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小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首《小星星》,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從歌詞到旋律都是重複的。很明顯的“A-B-A”模式。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在其旋律或歌詞中有一個模式或序列。

我們大人肯定有這樣的經驗:聽音樂的時候,即便是一首新曲子,即便我們沒經過音樂訓練,卻好像也能預測接下來的節拍。

預測模式並按順序放置對象或事件,可構建關鍵的早期數學和早期閱讀技能。因此,我們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奏或歌詞重複的歌曲,以幫助孩子學會預測模式。

一旦寶寶發現自己預測對了,他也會非常有自信和成就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四、語言和讀寫能力

如果和家長們討論“如何教寶寶說話”,估計很多家長都會提到“唱兒歌”這個方法。

音樂確實在很多方面激活了識字和語言學習。

1、口語

音樂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容易參與的實踐語言,以及理解意義的窗口。

很多小寶寶,雖然還不能唱一句完整的歌詞,卻能在爸爸媽媽唱到他熟悉的歌曲時“天空”。比如媽媽唱: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

寶寶就會適時地接上:

“星星”!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奏舞動,正式鍛鍊寶寶的四肢、軀幹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鬥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展。有利於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三、思考、認知技能

音樂很自然地提供了練習模式,數學概念和象徵性思維技能的機會。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好難、好嚴肅,但音樂卻讓這些概念都快樂起來,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1、數數

許多兒歌都會引入數字和計算:比如

“五隻小猴床上跳”;

“兩隻老虎”;

“一隻哈巴狗”……

歌曲的節奏和重複,能使寶寶更容易記住數字模式的名稱和順序。

2、模式和排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小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首《小星星》,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從歌詞到旋律都是重複的。很明顯的“A-B-A”模式。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在其旋律或歌詞中有一個模式或序列。

我們大人肯定有這樣的經驗:聽音樂的時候,即便是一首新曲子,即便我們沒經過音樂訓練,卻好像也能預測接下來的節拍。

預測模式並按順序放置對象或事件,可構建關鍵的早期數學和早期閱讀技能。因此,我們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奏或歌詞重複的歌曲,以幫助孩子學會預測模式。

一旦寶寶發現自己預測對了,他也會非常有自信和成就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四、語言和讀寫能力

如果和家長們討論“如何教寶寶說話”,估計很多家長都會提到“唱兒歌”這個方法。

音樂確實在很多方面激活了識字和語言學習。

1、口語

音樂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容易參與的實踐語言,以及理解意義的窗口。

很多小寶寶,雖然還不能唱一句完整的歌詞,卻能在爸爸媽媽唱到他熟悉的歌曲時“天空”。比如媽媽唱: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

寶寶就會適時地接上:

“星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2、接受語言

聽音樂是接受語言技能的練習,有利於孩子們理解那些自己目前可能還不會說的話。

比如,我們想讓寶寶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我們就會常常用到外語兒歌。

3、音素意識

音素是根據語音的自然屬性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依據音節裡的發音動作來分析,一個動作構成一個音素。

我們學的“a、o、e……b、p、m”等等就都是一個個的音素。

音素意識描述了孩子聽到,識別和使用不同聲音(稱為音素)的能力。

能夠區分不同聲音和音素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更強的識字技能。

而大多數歌詞都押韻的音樂,正好支持這一關鍵技能。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奏舞動,正式鍛鍊寶寶的四肢、軀幹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鬥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展。有利於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三、思考、認知技能

音樂很自然地提供了練習模式,數學概念和象徵性思維技能的機會。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好難、好嚴肅,但音樂卻讓這些概念都快樂起來,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1、數數

許多兒歌都會引入數字和計算:比如

“五隻小猴床上跳”;

“兩隻老虎”;

“一隻哈巴狗”……

歌曲的節奏和重複,能使寶寶更容易記住數字模式的名稱和順序。

2、模式和排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小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首《小星星》,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從歌詞到旋律都是重複的。很明顯的“A-B-A”模式。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在其旋律或歌詞中有一個模式或序列。

我們大人肯定有這樣的經驗:聽音樂的時候,即便是一首新曲子,即便我們沒經過音樂訓練,卻好像也能預測接下來的節拍。

預測模式並按順序放置對象或事件,可構建關鍵的早期數學和早期閱讀技能。因此,我們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奏或歌詞重複的歌曲,以幫助孩子學會預測模式。

一旦寶寶發現自己預測對了,他也會非常有自信和成就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四、語言和讀寫能力

如果和家長們討論“如何教寶寶說話”,估計很多家長都會提到“唱兒歌”這個方法。

音樂確實在很多方面激活了識字和語言學習。

1、口語

音樂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容易參與的實踐語言,以及理解意義的窗口。

很多小寶寶,雖然還不能唱一句完整的歌詞,卻能在爸爸媽媽唱到他熟悉的歌曲時“天空”。比如媽媽唱: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

寶寶就會適時地接上:

“星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2、接受語言

聽音樂是接受語言技能的練習,有利於孩子們理解那些自己目前可能還不會說的話。

比如,我們想讓寶寶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我們就會常常用到外語兒歌。

3、音素意識

音素是根據語音的自然屬性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依據音節裡的發音動作來分析,一個動作構成一個音素。

我們學的“a、o、e……b、p、m”等等就都是一個個的音素。

音素意識描述了孩子聽到,識別和使用不同聲音(稱為音素)的能力。

能夠區分不同聲音和音素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更強的識字技能。

而大多數歌詞都押韻的音樂,正好支持這一關鍵技能。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總之,雖然不至於“一聽莫扎特就會變聰明”(一般任何事情吹捧到這麼神奇的程度,你就要警惕了),但孩子確實可以通過音樂獲益良多。

通過音樂,孩子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他們的感受,學會破譯模式和解決問題,並以豐富,複雜的方式發現周圍的世界。

分享音樂的樂趣,也拉近了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聯繫,音樂還提供愉快和有益的學習體驗,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最重要的是,與他們所愛的人分享音樂體驗,會讓年幼的孩子感到自己非常被珍惜,非常被愛,非常重要!

"

大家看過電影《麥兜響噹噹》嗎?

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

沒想到,這個實驗為了能看到明顯的對比效果,分了實驗組和對照組,麥太正好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音樂。

結果,麥兜生下來後,雖然很可愛,但好像是有點笨笨的……哈哈。

這段情節好像從反面印證了——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讓孩子變聰明?

市面上還有許多打著“莫扎特效應”的CD碟,都宣傳著這樣的效果:

“增加語言、情感和空間智能,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提高右腦創意和加強直覺思維技能”;

“確保兒童智能IQ、情緒EQ、體能PQ全面啟動與均衡發展,對位引導,全面提升”……

真有那麼神奇嗎?

莫扎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無數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後也繼續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於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現,與放鬆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後,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並不是這樣。

後來的研究發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於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係,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麼,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裡,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於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歷,也有助於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節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於寶寶學習用詞彙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3、合作並建立關係。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麼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並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複寶寶剛剛發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接受“輪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6、培養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境之間創造連續性,這樣的連續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並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奏舞動,正式鍛鍊寶寶的四肢、軀幹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鬥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展。有利於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展。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三、思考、認知技能

音樂很自然地提供了練習模式,數學概念和象徵性思維技能的機會。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好難、好嚴肅,但音樂卻讓這些概念都快樂起來,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1、數數

許多兒歌都會引入數字和計算:比如

“五隻小猴床上跳”;

“兩隻老虎”;

“一隻哈巴狗”……

歌曲的節奏和重複,能使寶寶更容易記住數字模式的名稱和順序。

2、模式和排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小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首《小星星》,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從歌詞到旋律都是重複的。很明顯的“A-B-A”模式。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在其旋律或歌詞中有一個模式或序列。

我們大人肯定有這樣的經驗:聽音樂的時候,即便是一首新曲子,即便我們沒經過音樂訓練,卻好像也能預測接下來的節拍。

預測模式並按順序放置對象或事件,可構建關鍵的早期數學和早期閱讀技能。因此,我們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奏或歌詞重複的歌曲,以幫助孩子學會預測模式。

一旦寶寶發現自己預測對了,他也會非常有自信和成就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四、語言和讀寫能力

如果和家長們討論“如何教寶寶說話”,估計很多家長都會提到“唱兒歌”這個方法。

音樂確實在很多方面激活了識字和語言學習。

1、口語

音樂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容易參與的實踐語言,以及理解意義的窗口。

很多小寶寶,雖然還不能唱一句完整的歌詞,卻能在爸爸媽媽唱到他熟悉的歌曲時“天空”。比如媽媽唱: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

寶寶就會適時地接上:

“星星”!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2、接受語言

聽音樂是接受語言技能的練習,有利於孩子們理解那些自己目前可能還不會說的話。

比如,我們想讓寶寶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我們就會常常用到外語兒歌。

3、音素意識

音素是根據語音的自然屬性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依據音節裡的發音動作來分析,一個動作構成一個音素。

我們學的“a、o、e……b、p、m”等等就都是一個個的音素。

音素意識描述了孩子聽到,識別和使用不同聲音(稱為音素)的能力。

能夠區分不同聲音和音素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更強的識字技能。

而大多數歌詞都押韻的音樂,正好支持這一關鍵技能。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總之,雖然不至於“一聽莫扎特就會變聰明”(一般任何事情吹捧到這麼神奇的程度,你就要警惕了),但孩子確實可以通過音樂獲益良多。

通過音樂,孩子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他們的感受,學會破譯模式和解決問題,並以豐富,複雜的方式發現周圍的世界。

分享音樂的樂趣,也拉近了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聯繫,音樂還提供愉快和有益的學習體驗,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最重要的是,與他們所愛的人分享音樂體驗,會讓年幼的孩子感到自己非常被珍惜,非常被愛,非常重要!

“莫扎特效應”是怎麼回事?從小給孩子聽音樂,真的有用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