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精英教育”大獲成功,修間廁所怎麼這麼難

大家好!我是教育思享,歡迎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來查看更多教育文章,同時歡迎您點贊+收藏+分享。

近幾年,經常閱讀科技新聞的朋友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在全球管理、經商和科技領域嶄露頭角,甚至出現印度“盛產跨國公司CEO”的說法: 桑達爾·皮查伊入主谷歌;薩特亞·南德拉掌管微軟;吉夫·蘇里擔任諾基亞新任執行官;英迪拉·努伊統領百事公司,這樣的消息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

不僅如此,印度人在歷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都能穩佔多個席位;印度尤其盛產IT人才,據統計,在美國硅谷有16%的印度人和印度裔美國人。

印度的“精英教育”大獲成功,修間廁所怎麼這麼難

印度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高等院校的錄取率超低。

關於印度教育,網絡上有個有趣的段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開學時看到一名印度新生,便好奇地問:“你們的印度理工學院也很厲害,你為什麼選擇麻省理工?”印度學生苦笑說:“因為我沒考上印度理工學院。”

顯而易見,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學生心中的神聖殿堂。這所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望的學校,培養的IT人才遍及全球,而美國硅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每年都有很多印度學生報考印度理工學院,不過奇葩的是: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僅有2.89%,堪稱是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大學,而臨近硅谷的斯坦福大學錄取率為5.05%,哈佛大學大學的錄取率是5.33%。

印度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高等院校的錄取率超低。只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能夠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更是極少數。印度的“精英教育”存在著嚴重的“低錄取率”問題,同時由於飽受詬病的“種姓制度”,導致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畢業生離開印度,選擇赴美深造和就業。

雖然印度的經濟不發達,但是印度父母和我們中國父母的心態一樣,都渴望兒女們能夠學有所成,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不過印度的“種姓制度”確實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經濟文化發展。印度目前有13億人口,甚至被笑稱為:1億人和12億“牲口”。這句話雖然不好聽,但卻講出了在印度國內,高種姓和普通人在生活境遇上的天壤之別。

印度的4大種姓,按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可以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除了這4大種姓以外的就是不在編的普通人,被歧視性地稱為“不可接觸者”,或是“達利特”。

高種姓和普通人之間,最明顯的特徵是:膚色越白,種姓就越高。這是因為高種姓的印度人都是在古時候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他們的外貌特徵是皮膚白,身材高。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印度人身材矮小而且又黑又瘦,那肯定是一個“低種姓”的普通人。此外,印度的高種姓大多是素食主義者,而低種姓和普通人則一般是肉食主義者。

對於印度的“低種姓”和貧苦家庭的孩子來說:唯有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印度的“精英教育”大獲成功,修間廁所怎麼這麼難

印度學生在重大場合不怯場,有較強的演講才能。

大多數中國學生和父母對印度教育的最大誤解,就是認為英語是印度人的母語,認為在語言學習上他們有“天然優勢”。

實際上80%印度人的母語都是印度語,而英語只是第二語言,真正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的僅僅只佔2%。

因為印度有過被英國殖民的歷史,因此在印度國內對英語的使用更廣泛,雖然大多數學生的“印度式英語”口音不太標準,但他們並不拘泥於口音上的缺憾,只要詞能達意即可。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的英語發音雖然“字正腔圓”,但是在流暢度和感染力上卻遜色不少。

此外,在印度的中學和大學裡,學生社團活動非常豐富,印度學生想要成為負責人就要通過精彩的演說來贏得競選,因此,印度學生從小就鍛鍊了溝通協調能力,在重大場合不怯場,有較強的演講才能。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國的家庭教育明顯重理輕文,印度的家庭教育則更關注孩子對語言和文科的學習。

拿競賽成績來說,中國學生常年活躍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比賽的一線,甚至連美國的數學奧賽隊的主力,近幾年來也一直是華裔學生。而印裔學生卻蟬聯了“全美青少年英語拼字比賽”連續13屆的冠軍;要知道這是一項極其考驗英語的語言學習功底的比賽,能從數萬美國本土中小學生中脫穎而出,印度家庭在語言教育上的成功不言而喻。

印度學生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很容易融入美國學生的群體,在職場上也能和同事相處融洽。顯而易見的是:與其他亞裔學生相比,印度學生會在社交上花更多的時間,並且敢於在關鍵場合表達和展現自己;也許這就是印度的“精英教育”獲得極大成功,並且“盛產跨國公司CEO”的原因。

印度的“精英教育”大獲成功,修間廁所怎麼這麼難

“廁所問題”,體現出印度社會的5種矛盾。

在2017年上映的印度影片《廁所英雄》,也許剛開始看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覺這是一部“無厘頭”的喜劇電影:在火車上的廁所門口,男主角對女主角一見鍾情,展開熱烈的追求,最終俘獲了女孩的芳心,喜結連理。

然而此時影片的“進度條”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男主角的家裡沒有修建廁所,實際上村子裡都沒有廁所,男人可以在隨時隨地在路邊和水窪裡臨時解決,而女人們只能在凌晨結伴去野外方便,這讓受過高等教育、個性前衛的女主角根本無法接受,原本情投意合的夫妻感情就此產生了裂痕。

貌似簡單的廁所問題,體現出印度社會的5種矛盾,而且層層遞進,讓人目不暇接。

1、家庭矛盾。在已經37歲的男主角的家裡,所有事情都是父親說了算,因此原本修廁所並不是什麼大事情,卻因為父親的反對,而變得困難重重。

2、宗教矛盾。男主角的父親之所以不願意在家中修建廁所,是因為他所信仰的宗教告訴他:家是用來居住和祈禱的地方,而廁所是藏汙納垢的地方,在家中修建廁所就會玷汙神靈、違背宗教。

3、生活習俗。在男主角生活的村落裡,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印度村落裡,露天排便是一件人人都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因此女主角因為家裡沒有廁所鬧出“回孃家”的醜事,這在像印度這樣的男權社會裡,不但遭受到村裡人的冷嘲熱諷,甚至也讓深愛著她的丈夫感受到莫大的恥辱。

4、社區約束。當男主角終於下定決心在村子裡修建廁所的時候,卻受到了村委會和村民的一致反對,村長甚至拿出宗教的教義來批判他“修廁所”的行為。

5、管理矛盾。當地管理部門的“懶政”和不作為,讓修建公廁的計劃有名無實,直到男女主角的離婚案件鬧得沸沸揚揚,引發社會輿論的強烈反響,才意識到修建公廁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就這樣,為了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廁所問題”,男女主角卻以犧牲婚姻的代價,並且揹負著家庭矛盾、社會輿論,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壓力,來喚醒民眾的衛生意識,成為名副其實的“廁所英雄”。

這部電影以詼諧有趣的拍攝方式講述了一個深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了印度社會傳統觀念中的思想糟粕,但也正因為如此,體現出了印度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決心和意志。

總之,印度的“精英教育”特點鮮明但是弊病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也值得我們深思。

你對印度的“精英教育”和“種姓制度”有什麼想法呢?請在下方評論區告訴大家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