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遷墳 美國華人的另類“移民”

移民 基金 水果 中國僑網 2017-04-18

中國僑網4月17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幾年去鄰州新澤西踏青,倒都逢上好天氣,令美國華人老田連呼幸運。他起初是陪朋友去看地,後來起了一個念頭,也要把雙親的骨灰從蘇州祖籍遷葬美國。考慮母親生前的心願,加之他每年回中國掃墓並不現實,遷墳已是早晚的事。

落地生根 福廕子孫

老田的朋友姓林,舟山人氏,父母退休後移民美國,跟隨老林一家在紐約住,身後雙雙落葬新澤西某墓園。當初,就要不要讓父母“魂歸故里”,家中也曾起過一番爭執,但在祖籍的林家人已然少過在美國者,爭執很快有了結果。

“以前是葉落歸根,現在講究落地生根。”美東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對紐新兩州僑界的殯葬民俗頗多瞭解。他認為,這一風氣轉變,一來可見華人移民人數見長,對美國產生歸屬感。另從華人講究福澤後代的傳統看,先人身後紮根新土地,亦可守望在這裡延續的家族枝繁葉茂。

越洋遷墳 美國華人的另類“移民”

春日陽光好,墓場鮮花人影不斷。(美國《世界日報》/陸怡雯 攝)

那時候,老林拉老田去新州三處墓園轉了一圈。“他是家裡大哥,兄弟姊妹一人一個意見,讓他最終拿主意。我說,‘這個好。’我說的是心裡話,因為也是打算把父母‘移’過去的,他就聽了我。”林家父母落葬後,老田也去拜了拜,像對自己父母一樣唸叨幾句,願其保佑在美國的林家一脈代代平安。

田家祖上三代從蘇州移民上海,習慣上歸葬蘇州。每年清明掃墓,也是踏青郊遊的好時機。但老田是獨子,兩代單傳的兒子又在美國出生。“說起來,給他爺爺奶奶追辦一個移民,讓兩老就近保佑自己孫子,有什麼不好?”

這個理由,順理成章,親戚們不便多說什麼。老田的姐姐因上了年紀,基本也已默許。有一年他回中國跟姐姐一起去掃墓,火車到了蘇州站,墓園專車的招牌打在出站口,田大姐看發車在即,一著急,馬上血壓高頭暈。此後要視身體狀況出行,常常感嘆自己不能盡孝。

追辦移民 陰陽團聚

老田打聽過,為父母身後“追辦移民”倒也並不難。“總之比我們活人辛辛苦苦辦綠卡,再入籍,這個過程要簡單得多了。”

按趙文笙的說法:“死人也移民,近年來很流行。”華人佔一定比例的墓園中,設有骨灰塔。不買墓地的,可以買個塔位。“骨灰是最清潔的。這邊墓園看到中國出的證明,證明亡者身份以及親子關係,子女就可安排把骨灰通過空運寄過來,或親自接到美國。”

趙文笙表示,證實亡者身份的話,由醫院或地方衛生局出具死亡證明,殯儀館提供火化證明;早年過世,這兩份記錄拿不到的,亦可去當地開具死亡公證書,證實死者姓名、年齡、死亡時間和火化地點等信息。死者若是美國綠卡或公民,遺體可運至美國,外國人則只有火化後讓骨灰入境。

越洋遷墳 美國華人的另類“移民”

春日陽光好,墓場鮮花人影不斷。(美國《世界日報》/陸怡雯 攝)

聯成公所主席鄧學源身兼紐約開平同鄉會主席。他說,有個開平會員的父親從中國去馬來西亞旅遊,不料心臟病急發去世。“女兒很孝順,去大陸辦了手續,把父親骨灰帶過來,安葬在同鄉會的壽地。”

開平和新會這兩大粵籍同鄉會在新澤西耀榮墳場(Ewing Church Cemetery)的壽地比鄰而設。按新會人趙文笙的說法:大都是上了六七十歲年紀的老者給先人遷墳。“他們說:‘不然我走了,在中國的墓就沒人管了。遷過來,一家陰陽團聚,祭拜方便,也可常跟父母說說話,讓他們地下有知。’”

老田今年把他相中的墓園照片拍了幾張發給大姐。開闊的用地,寬舒的墓間距,令人望之心怡。對比雙親現葬處,老田感覺,蘇州園林式的風格固然精巧,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但地方確實有點窄。田大姐看了照片居然也有心情說笑:“以後索性把我一起搬過去。”

永久產權 價格公道

關於墓地的價格,老田覺得美國還算公道。同鄉會批購墓位,會員零售價常比市價優惠。比如開平同鄉會會員價一個1200美元,比墓園對外零售價的1500至1800美元,會員最低少300美元。鄧學源說,最近有位90多歲的耆老,一口氣買了60個墓,說:“一大家子埋在一起,兄弟姐妹可在地下聚會。地上的親戚後代也不至於散了。”

老田倒也暢想過,在平緩起伏的墓場,疏落有致的碑林中,將來和父母長相伴,這幅畫面令人快意。

照鄧學源的說法,開平同鄉會壽地所在的耀榮墳場:“不少墓是英國統治時期就存在至今。墓園已有300多年曆史,比美國曆史還悠久。”

春秋兩祭 傳統維繫

在田家姐弟均缺席祭掃的年頭,他們考慮過找“代客掃墓”服務。父親體恤子女,留了一筆8萬元人民幣的掃墓基金,關照女兒存銀行,拿利息買貢品,支付祭後吃飯費。用這筆錢請人代掃也綽綽有餘了。但老田自嘲“不接受這個新事物”,像候鳥年年飛來飛往既不可能,遙寄哀思,又覺虧欠。

在廣東一些出洋風盛的鄉村,流行寄錢回國請村人代掃。鄧學源說,“鄉親們會擔心,錢寄出去,也不知拜沒拜。”祭祖、掃墓,廣東人謂之“拜山”,因以前地方習俗上把墓建在山上。清明與重陽,一年兩度的“拜山”,就算親自回鄉,也還要發紅包,請鄉里鄉親一起去拜,湊個人場,“每年拜山幾千元,不似以前窮的時候,請大家吃一頓就好了。”鄧學源說,把先人遷到美國,省去勞頓又省錢,譬如開平同鄉會,一年兩度,雷打不動派公共汽車拉會員去掃墓,提供公家貢品,聚餐免費。“如果子孫不能來,公家幫著拜,也都是免費。”

越洋遷墳 美國華人的另類“移民”

同鄉會派公共汽車,帶鄉親拜山。(美國《世界日報》)

趙文笙說,廣東人拜山的貢品主要有燒豬、雞、燒餅、黃糖白糖糕,還有鮮花水果等。拜山過後,大家一起吃個飯。“在外州打工的親友,坐車、搭飛機,從全美各地趕去,一大家子難得一聚,也聯絡了感情。”在美國祭祖,有在新土生根發芽的寄託,尤其受到華人重視,甚至比在原籍更當一回事。當大陸人一年兩祭的傳統漸漸讓位於清明一掃,海外以同鄉會為中心的春秋兩祭卻一絲不苟。

考究一點的公墓區,更會劃在風水師指定的位置。按廣東人喜歡居高建墓的習俗,以有坡度的地為風水寶地。趙文笙表示,來美華人同樣講究風水,同時也入鄉隨俗。選擇長眠地,首先是自己看了順眼。“平地,但視野開闊,老美喜歡,一些粵籍華人也願意變通,一樣歡迎。”總之,子女來祭拜,作一次踏青,一次郊遊,可平靜身心,又懷念先人,達到這個目的就好。

紙紮車房 伴眠新大陸

每次老林掃墓前,會買上一些紙紮去燒。他買了個“蘋果手機”,說跟父母陰陽通話,信號更暢通。問老田:“也給你父母燒一個?你們可以‘打越洋電話’。”老田說,他雖不信這一套,但見華人用紙紮給地下至親搭建的“陰宅”,物質豐富,中西搭配,也寄託了陽世裡移民新大陸的種種夢想。

位於紐約曼哈頓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的“興泰紙紮”歐老闆,當初被在香港從事紙紮業的姊夫一家帶入行後,至今從業30多年。問他首先會向客人推薦什麼產品,他說:“‘房子’嘛。來美國,大家第一件事也就是想買房子,安居樂業。”在街麵店鋪正下方,是他的手工場。在這裡,他把從中國運來的初成品,粘貼、組裝成一個個華美的中式紙房子,內設桌椅傢俱,傭人隨侍。

越洋遷墳 美國華人的另類“移民”

紙紮祭品。(美國《世界日報》/陸怡雯 攝)

中式“房子”的主人通常卻穿“西裝”、“襯衫”、“皮鞋”,也有女式“T恤”、“洋裝”等。在清明節前的一個尋常下午,店裡有人走進來問:“‘唐裝’有沒有?”歐老闆說:“缺貨。”因問津者不多。

中式紙紮,也不乏外籍顧客。一個在曼哈頓華埠附近工作的非裔男子,替朋友買一疊數百萬元面值的冥幣,他付了1.5元,頗懂行地說:“這是為了燒給地下的人,讓他們有‘錢’花。”

“除了房子、車子、票子,吃的有鮑魚,抽的有香菸,服用的有保健品。”趙文笙表示,紙紮品也年年與時俱進,名包、豪車,都是現在人們喜歡的牌子。“在美國人們習慣劃信用卡,就出現紙紮信用卡。出國旅遊風氣一盛,備一本紙紮護照就變得流行—如果陰間也分不同國家,可以玩個夠。”

對於老田這樣的家庭來說,他們的願望很普通,早日為亡故至親申請到一本“美國護照”,不用再苦苦跨海相望。(陸怡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