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作者簡介:蔣巍,中國當代作家,遼寧營口人,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1968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嘉蔭農場職工、《哈爾濱日報》記者、編輯及編輯部副主任,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哈爾濱市第十屆人大常委,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海妖醒了》,報告文學集《今天狹路相逢》、《夢裡青紗帳》等。 其多部文學作品被著名導演、作家高佔全(蔣巍高徒)改編為影視劇搬上屏幕。2018年11月10日,憑藉《國之盾》榮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


"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作者簡介:蔣巍,中國當代作家,遼寧營口人,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1968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嘉蔭農場職工、《哈爾濱日報》記者、編輯及編輯部副主任,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哈爾濱市第十屆人大常委,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海妖醒了》,報告文學集《今天狹路相逢》、《夢裡青紗帳》等。 其多部文學作品被著名導演、作家高佔全(蔣巍高徒)改編為影視劇搬上屏幕。2018年11月10日,憑藉《國之盾》榮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文/蔣巍

“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浩蕩煙波八百里、素有“小太平洋”之稱的丹江口水庫,鑲嵌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萬山叢中,靜靜躺在水天一色的碧藍之中。這是為京津冀準備的一湖清水。1952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站在黃河的高岸上,天高雲淡,長風萬里,目送滾滾東去的古銅色波濤,一代偉人或許想起了陝北人民嚴重缺水的困苦生活,他忽發奇想,對身邊的水利專家說:“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吧?”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立項,笑容滿面的毛澤東以他獨有的宏大氣勢說,這個工程要“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天津),同北京聯繫起來。”他還朝周恩來舉起四隻手指叮囑說,“你一年要抓四次。”

南水北調的驚天偉構就此橫空出世。

從1959年的第一聲轟山炮開始到今天,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並保護這一庫清水,為擴大庫區動員移民,南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國力貧弱、民生艱辛的年代,數十萬名建設者高喊著“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頭”的口號奮戰在工地上,他們自帶口糧鋪蓋,“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紅薯幹,點的是煤油燈,住的是油毛氈。”開山鋪路,炸石運料,攔江築壩,一切都靠人海戰術,靠民工的血肉之軀,愚公移山,人拉肩扛。成千上萬個家庭演出了一幕幕“全家老小齊上陣,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感人場面。有一次,工地採購員到市裡買小推車用的氣門芯,售貨員問買幾個?採購員說:“買兩噸!”售貨員嚇了一跳。那些年,南陽的資源消耗殆盡,家家一貧如洗,所有公社、大隊都掏空了家底,連鐵鍬都沒了。

同時,為擴大庫區,在那些艱難而貧困的歲月,南陽淅川縣先後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萬人。在風雪瀰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礫遍地,荒無人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在湖北大柴湖境內,移民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遮天蔽日的蘆葦蕩、泥水橫流的沼澤地。進了用蘆葦稈支起的“新家”,屋裡堆放著150塊壘灶磚和30斤柴草——這是當地給移民發放的唯一實物。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放在地上的鞋子已被水衝跑,瘋長的蘆葦稈不久就穿床而出,井裡的水燒開後,壺底沉澱著厚厚一層暗紅色的鏽沫子……

天蒼蒼,野茫茫,多少移民淚沾裳!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冀建成是一條性格剛烈、直來直去的漢子,他對我說:“請告訴京津冀,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作者簡介:蔣巍,中國當代作家,遼寧營口人,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1968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嘉蔭農場職工、《哈爾濱日報》記者、編輯及編輯部副主任,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哈爾濱市第十屆人大常委,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海妖醒了》,報告文學集《今天狹路相逢》、《夢裡青紗帳》等。 其多部文學作品被著名導演、作家高佔全(蔣巍高徒)改編為影視劇搬上屏幕。2018年11月10日,憑藉《國之盾》榮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文/蔣巍

“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浩蕩煙波八百里、素有“小太平洋”之稱的丹江口水庫,鑲嵌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萬山叢中,靜靜躺在水天一色的碧藍之中。這是為京津冀準備的一湖清水。1952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站在黃河的高岸上,天高雲淡,長風萬里,目送滾滾東去的古銅色波濤,一代偉人或許想起了陝北人民嚴重缺水的困苦生活,他忽發奇想,對身邊的水利專家說:“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吧?”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立項,笑容滿面的毛澤東以他獨有的宏大氣勢說,這個工程要“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天津),同北京聯繫起來。”他還朝周恩來舉起四隻手指叮囑說,“你一年要抓四次。”

南水北調的驚天偉構就此橫空出世。

從1959年的第一聲轟山炮開始到今天,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並保護這一庫清水,為擴大庫區動員移民,南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國力貧弱、民生艱辛的年代,數十萬名建設者高喊著“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頭”的口號奮戰在工地上,他們自帶口糧鋪蓋,“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紅薯幹,點的是煤油燈,住的是油毛氈。”開山鋪路,炸石運料,攔江築壩,一切都靠人海戰術,靠民工的血肉之軀,愚公移山,人拉肩扛。成千上萬個家庭演出了一幕幕“全家老小齊上陣,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感人場面。有一次,工地採購員到市裡買小推車用的氣門芯,售貨員問買幾個?採購員說:“買兩噸!”售貨員嚇了一跳。那些年,南陽的資源消耗殆盡,家家一貧如洗,所有公社、大隊都掏空了家底,連鐵鍬都沒了。

同時,為擴大庫區,在那些艱難而貧困的歲月,南陽淅川縣先後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萬人。在風雪瀰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礫遍地,荒無人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在湖北大柴湖境內,移民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遮天蔽日的蘆葦蕩、泥水橫流的沼澤地。進了用蘆葦稈支起的“新家”,屋裡堆放著150塊壘灶磚和30斤柴草——這是當地給移民發放的唯一實物。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放在地上的鞋子已被水衝跑,瘋長的蘆葦稈不久就穿床而出,井裡的水燒開後,壺底沉澱著厚厚一層暗紅色的鏽沫子……

天蒼蒼,野茫茫,多少移民淚沾裳!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冀建成是一條性格剛烈、直來直去的漢子,他對我說:“請告訴京津冀,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

今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貧水國家”,水危機的陰影正在中華大地上空徘徊。據報道,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因蓄水量大為降低,已影響了向北京供水的能力。在無數只水龍頭恣意流淌的揮霍中,京津冀大地日益焦渴,地下水空空蕩蕩。

南水北調日益顯現出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2002年12月,國務院批覆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利用地勢自流向北,通過地下隧道穿過黃河,最終抵達北京。“高峽出平湖,丹江向北流”的壯闊藍圖又一次展現在中華民族面前。這意味著南陽人民又將付出巨大的犧牲,淅川縣再次成為主要淹沒區,13.1萬畝耕地將沉入水下,涉及11個鄉鎮、1276個自然村。需動員16.2萬人搬遷,佔全縣人口1/4以上。新世紀初,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和他的同事們,多次深入基層對移民情況進行調研,歷史上移民工作的種種不足和教訓令他久久不能平靜。以往實行的遠地搬遷,給移民造成的文化斷裂、語言不通、生活習性長期不易融合,引起他高度的注意和深思。2004年,河南省委出於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愛,毅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無論有多少困難,這次南陽大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內安置。李克強和後任幾位省委領導還堅定地提出,要認真踐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同樣的深情、同樣的責任感也激盪在南陽幹部心中。在全市幹部動員大會上,主抓移民的副市長髮了狠話:“誰要敢亂動移民經費一分錢,就剁了他的手指頭!”在座的市委書記是農民的兒子,考上大學後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吃商品糧的人。他目光凌厲,擺擺手說:“輕了!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誰敢亂動就要他的命!”

全場肅然。不是震恐,而是感動。

市長是當天上午才走馬上任,下午就跑到移民村調研,他對移民指揮部的幹部們說:“大戰之前必須嚴肅黨紀國法:如果移民工作出了問題,查不出來是你的責任,查出來不處理是我的責任!”

今天的移民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好時代:國家和各級政府為移民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平均為每人一次性投入生活生產補貼約7萬元(歷史上只有幾百元),搬遷後還享有20年的後續生活補貼。每個移民在安置地可以得到1.4畝旱地良田或1.05畝水澆地和宅基地。新村必須“四靠近”,即“靠近城市、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交通要道”。移民原有的漁具、網箱、果樹、沼氣池,甚至祖墳等私有財產都得到一定的補償。

其實,淅川人民為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新家,等得太久也太苦了。特別是2003年國務院下達“停建令”以來,他們不能蓋房修路,不能辦工廠搞企業,不能搞庭院經濟,不能夢想什麼發展願景。全國人民都懂得“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在淅川,“不發展”才是硬道理!幾十年來,一些地方官員都以瘋長的GDP數字為“政績”,而南陽市以“把政績融在清水中,把豐碑刻在青山上”的科學精神和決絕意志,終於為京津冀守住了一庫清冽的“生命水”。淅川縣委書記說,庫區老百姓堪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村民一聽房子響,趕緊往外跑。每逢颳風下雨,從縣領導到鄉鎮幹部,都心驚肉跳睡不著覺,生怕塌房子砸死人。“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新世紀新階段,轟轟烈烈的移民工作如同湧流著深情、溫暖和關愛的熱潮,成為南陽前所未有的“愛民大行動”!——2010年4月16日下午,連續忙了幾天幾夜的縣委黨辦副主任馬有志,乘車趕往他包的移民村。還沒出縣城,馬有志突然暈了過去。晚9時許,經搶救無效,年僅52歲的馬有志溘然長逝。噩耗傳開,舉縣震動,哭聲遍野,縣網站上自發的悼文如潮湧來。

馬有志不愧為淅川人民的好兒子和貼心人。當文化站長,他扛著電影機翻山越嶺走遍幾十個村莊,逾月不歸……村民有病有災,或沒錢買化肥種子,他經常慷慨相助,自己卻穿著有破洞的襯衣秋褲……出任農業局副局長,到市裡開會總是坐長途公交,吃大碗麵,不肯住賓館,和下屬擠在小旅店裡……坐車下鄉,路遇負重而行的百姓,患有嚴重腎病的馬有志常下車讓司機先送老鄉,而自己步行幾百米就要歇歇……包村蹲點,夏天他鋪張席子就睡在露天稻場上……經廣泛調研,他上書縣領導建議大力發展花椒、胡桑等產業,目前已全縣開花,產值數億……有些移民不願意搬遷,馬有志挨家挨戶走訪,併為他們的合理要求四出奔走呼號……

在馬有志家,我翻閱了他的六大本工作生活遺稿,封面上赫然寫著“赤子之心”4個大字,扉頁上抄錄了艾青的兩句詩:“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010年4月,大石橋鄉黨委書記羅建偉經歷了他人生最艱難、最痛楚的40天。他父親是縣裡的老領導,當年曾送移民到青海。一家兩代,對移民所經歷的艱難與痛苦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該鄉西嶺村有3000多人,按規劃遷往鄧州市。為這樣一個移民大村找到一個條件大體相同的安置地,並劃撥出5000餘畝耕地是很不容易的。動員工作開始以後,少數人對安置點不滿意,不斷鼓動村民上訪告狀要求改換。可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移民規劃”是鐵打不能動的。此口一開,攀比之風陡長,移民工作將全線崩潰。 那天大雨瓢潑,情緒失控的村民把羅建偉等拉到鄉政府大院門外,罵聲連天,還逼著他們在雨中從早8時站到晚6時許,不許吃喝解手。有的村民還不斷用傘尖偷偷刺擊他們的身體,鮮血染紅了襯衫。但羅建偉等依然和顏悅色,堅持做說服工作。包鄉幹部、縣委宣傳部長陳助民先後十幾次帶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赴鄧州考察安置地情況,並請求鄧州“盡一切可能”在新村地點、耕地調整、道路建設等方面,為西嶺村移民創造更好的條件。鄧州市也下了最大決心,要求安置點的鄉鎮幹部到西嶺村聽取意見,“移民不簽字,你們就別回來!”市縣鄉各級領導都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紛紛到西嶺村親自做村民工作。無論吵嚷、圍攻發生了多少次,黨和政府的思想工作總是“多一次,再多一次”。他們深情地說:“少數移民雖然做了些過分的事情,但他們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就想為子孫後代找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領頭鬧事的一位村民徐某性情暴躁,第一任妻子讓他打跑了,第二任妻子病死了,他又是十多年的老糖尿病,住院後無人照料。羅建偉親自陪住了10多天,天天像兒子一樣給他喂湯喂藥,侍奉左右。開始徐某死了心拒絕治療,整天一聲不吭,喂藥就吐出來,輸液就拔針頭。羅建偉又傷心又生氣,他含淚說:“我對你比對我爹還好,我陪你十多天為啥?就是為了讓你過上好日子,現在好日子要來了,你卻不想過了,我真為你難過……”

徐某緊閉著眼睛,眼角卻滲出串串淚水。春風化雨,滴水穿石,一塊頑石終於被感化了。——緊鄰丹江的香花鎮,號稱淅川縣的“華爾街”,是全國聞名的紅辣椒集散地,300多個經紀人活躍於大江南北,出口幹椒佔全國市場40%。村民擁有網箱6200多個,漁船、遊艇近900艘,轎車上百輛,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12個,百萬富翁說不清有多少。如今,這裡5.4萬村民中要遷出2.6萬人,其中大部遷往農業大縣鄧州市,幾乎佔全鎮人口一半,攻堅之難可以想見。

鄉黨委書記徐虎帶領全鄉幹部一頭扎進各村各戶,一連幾十天沒進家門。他和鎮長張光東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嗓子累得失了音,兩人臉對臉站著乾瞪眼說不出話,只好用手機短信交流工作。採訪中這位48歲的漢子流淚了,他說:“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聽起來是一句簡單的話,卻需要移民幹部流汗流淚甚至流血才能做到啊!”村民不讓進門,就厚著臉皮請鄰居帶進去。進了門冷著臉不理睬,主人還砸盆摔碗,就好言好語爭取打動村民的心。動輒有上百人圍住鄉政府“說理”,哭的喊的跪的鬧的,一折騰就是十幾天。但是,徐虎嚴格要求所有幹部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面對聚集起來的村民,他含淚說:“我家也是移民,也不得不忍受著骨肉分離之痛。就在今天,我80多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弟弟正在趕往輝縣安置點的路上。我深深理解大家的感情,同時也請大家相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共產黨是不會虧待老百姓的!”

副鎮長張才漫是剛剛從縣機關下來的年輕母親,移民工作讓她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膝部在村裡摔傷後嚴重潰爛,她堅持著不肯撤出一線。她說:“這並不是我多麼堅強,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移民搬遷的前夜,房子都拆了,一位老奶奶一直坐在家門口,默默看著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在塵土中消失了,她的眼角噙著淚。這時候我感覺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我坐在她身邊,拉著她的手,我知道我一句話也不能說。”

在南陽,在淅川,像這樣的幹部成千上萬。移民工作最緊張時,個個晒得掉了幾層皮,沒人說病,沒人請假,家人說他們像“瘋子”、“野人”。主抓移民的副市長主動請求市委,兩年內不要安排他黨校學習和出國考察,“幹完移民工作再說”。他成年累月奔波在第一線,汽車後備箱裡就放著被子和枕頭。市移民局局長王玉獻悄悄去醫院做了腎碎石手術,第二天拔掉輸液管子就上了前線。副局長武偉一直奔波在基層,孩子在外地上學,那天妻子在家沖涼時突發腦溢血昏倒在地,一天後武偉風塵僕僕回到家裡,見妻子一息尚存,趕緊送醫院搶救,但一切都晚了。聞訊趕來的親人哭著對移民局幹部說:“你們的工作是要命的啊!”


"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作者簡介:蔣巍,中國當代作家,遼寧營口人,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1968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嘉蔭農場職工、《哈爾濱日報》記者、編輯及編輯部副主任,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哈爾濱市第十屆人大常委,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海妖醒了》,報告文學集《今天狹路相逢》、《夢裡青紗帳》等。 其多部文學作品被著名導演、作家高佔全(蔣巍高徒)改編為影視劇搬上屏幕。2018年11月10日,憑藉《國之盾》榮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文/蔣巍

“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浩蕩煙波八百里、素有“小太平洋”之稱的丹江口水庫,鑲嵌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萬山叢中,靜靜躺在水天一色的碧藍之中。這是為京津冀準備的一湖清水。1952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站在黃河的高岸上,天高雲淡,長風萬里,目送滾滾東去的古銅色波濤,一代偉人或許想起了陝北人民嚴重缺水的困苦生活,他忽發奇想,對身邊的水利專家說:“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吧?”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立項,笑容滿面的毛澤東以他獨有的宏大氣勢說,這個工程要“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天津),同北京聯繫起來。”他還朝周恩來舉起四隻手指叮囑說,“你一年要抓四次。”

南水北調的驚天偉構就此橫空出世。

從1959年的第一聲轟山炮開始到今天,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並保護這一庫清水,為擴大庫區動員移民,南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國力貧弱、民生艱辛的年代,數十萬名建設者高喊著“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頭”的口號奮戰在工地上,他們自帶口糧鋪蓋,“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紅薯幹,點的是煤油燈,住的是油毛氈。”開山鋪路,炸石運料,攔江築壩,一切都靠人海戰術,靠民工的血肉之軀,愚公移山,人拉肩扛。成千上萬個家庭演出了一幕幕“全家老小齊上陣,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感人場面。有一次,工地採購員到市裡買小推車用的氣門芯,售貨員問買幾個?採購員說:“買兩噸!”售貨員嚇了一跳。那些年,南陽的資源消耗殆盡,家家一貧如洗,所有公社、大隊都掏空了家底,連鐵鍬都沒了。

同時,為擴大庫區,在那些艱難而貧困的歲月,南陽淅川縣先後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萬人。在風雪瀰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礫遍地,荒無人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在湖北大柴湖境內,移民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遮天蔽日的蘆葦蕩、泥水橫流的沼澤地。進了用蘆葦稈支起的“新家”,屋裡堆放著150塊壘灶磚和30斤柴草——這是當地給移民發放的唯一實物。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放在地上的鞋子已被水衝跑,瘋長的蘆葦稈不久就穿床而出,井裡的水燒開後,壺底沉澱著厚厚一層暗紅色的鏽沫子……

天蒼蒼,野茫茫,多少移民淚沾裳!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冀建成是一條性格剛烈、直來直去的漢子,他對我說:“請告訴京津冀,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

今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貧水國家”,水危機的陰影正在中華大地上空徘徊。據報道,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因蓄水量大為降低,已影響了向北京供水的能力。在無數只水龍頭恣意流淌的揮霍中,京津冀大地日益焦渴,地下水空空蕩蕩。

南水北調日益顯現出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2002年12月,國務院批覆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利用地勢自流向北,通過地下隧道穿過黃河,最終抵達北京。“高峽出平湖,丹江向北流”的壯闊藍圖又一次展現在中華民族面前。這意味著南陽人民又將付出巨大的犧牲,淅川縣再次成為主要淹沒區,13.1萬畝耕地將沉入水下,涉及11個鄉鎮、1276個自然村。需動員16.2萬人搬遷,佔全縣人口1/4以上。新世紀初,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和他的同事們,多次深入基層對移民情況進行調研,歷史上移民工作的種種不足和教訓令他久久不能平靜。以往實行的遠地搬遷,給移民造成的文化斷裂、語言不通、生活習性長期不易融合,引起他高度的注意和深思。2004年,河南省委出於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愛,毅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無論有多少困難,這次南陽大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內安置。李克強和後任幾位省委領導還堅定地提出,要認真踐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同樣的深情、同樣的責任感也激盪在南陽幹部心中。在全市幹部動員大會上,主抓移民的副市長髮了狠話:“誰要敢亂動移民經費一分錢,就剁了他的手指頭!”在座的市委書記是農民的兒子,考上大學後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吃商品糧的人。他目光凌厲,擺擺手說:“輕了!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誰敢亂動就要他的命!”

全場肅然。不是震恐,而是感動。

市長是當天上午才走馬上任,下午就跑到移民村調研,他對移民指揮部的幹部們說:“大戰之前必須嚴肅黨紀國法:如果移民工作出了問題,查不出來是你的責任,查出來不處理是我的責任!”

今天的移民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好時代:國家和各級政府為移民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平均為每人一次性投入生活生產補貼約7萬元(歷史上只有幾百元),搬遷後還享有20年的後續生活補貼。每個移民在安置地可以得到1.4畝旱地良田或1.05畝水澆地和宅基地。新村必須“四靠近”,即“靠近城市、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交通要道”。移民原有的漁具、網箱、果樹、沼氣池,甚至祖墳等私有財產都得到一定的補償。

其實,淅川人民為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新家,等得太久也太苦了。特別是2003年國務院下達“停建令”以來,他們不能蓋房修路,不能辦工廠搞企業,不能搞庭院經濟,不能夢想什麼發展願景。全國人民都懂得“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在淅川,“不發展”才是硬道理!幾十年來,一些地方官員都以瘋長的GDP數字為“政績”,而南陽市以“把政績融在清水中,把豐碑刻在青山上”的科學精神和決絕意志,終於為京津冀守住了一庫清冽的“生命水”。淅川縣委書記說,庫區老百姓堪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村民一聽房子響,趕緊往外跑。每逢颳風下雨,從縣領導到鄉鎮幹部,都心驚肉跳睡不著覺,生怕塌房子砸死人。“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新世紀新階段,轟轟烈烈的移民工作如同湧流著深情、溫暖和關愛的熱潮,成為南陽前所未有的“愛民大行動”!——2010年4月16日下午,連續忙了幾天幾夜的縣委黨辦副主任馬有志,乘車趕往他包的移民村。還沒出縣城,馬有志突然暈了過去。晚9時許,經搶救無效,年僅52歲的馬有志溘然長逝。噩耗傳開,舉縣震動,哭聲遍野,縣網站上自發的悼文如潮湧來。

馬有志不愧為淅川人民的好兒子和貼心人。當文化站長,他扛著電影機翻山越嶺走遍幾十個村莊,逾月不歸……村民有病有災,或沒錢買化肥種子,他經常慷慨相助,自己卻穿著有破洞的襯衣秋褲……出任農業局副局長,到市裡開會總是坐長途公交,吃大碗麵,不肯住賓館,和下屬擠在小旅店裡……坐車下鄉,路遇負重而行的百姓,患有嚴重腎病的馬有志常下車讓司機先送老鄉,而自己步行幾百米就要歇歇……包村蹲點,夏天他鋪張席子就睡在露天稻場上……經廣泛調研,他上書縣領導建議大力發展花椒、胡桑等產業,目前已全縣開花,產值數億……有些移民不願意搬遷,馬有志挨家挨戶走訪,併為他們的合理要求四出奔走呼號……

在馬有志家,我翻閱了他的六大本工作生活遺稿,封面上赫然寫著“赤子之心”4個大字,扉頁上抄錄了艾青的兩句詩:“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010年4月,大石橋鄉黨委書記羅建偉經歷了他人生最艱難、最痛楚的40天。他父親是縣裡的老領導,當年曾送移民到青海。一家兩代,對移民所經歷的艱難與痛苦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該鄉西嶺村有3000多人,按規劃遷往鄧州市。為這樣一個移民大村找到一個條件大體相同的安置地,並劃撥出5000餘畝耕地是很不容易的。動員工作開始以後,少數人對安置點不滿意,不斷鼓動村民上訪告狀要求改換。可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移民規劃”是鐵打不能動的。此口一開,攀比之風陡長,移民工作將全線崩潰。 那天大雨瓢潑,情緒失控的村民把羅建偉等拉到鄉政府大院門外,罵聲連天,還逼著他們在雨中從早8時站到晚6時許,不許吃喝解手。有的村民還不斷用傘尖偷偷刺擊他們的身體,鮮血染紅了襯衫。但羅建偉等依然和顏悅色,堅持做說服工作。包鄉幹部、縣委宣傳部長陳助民先後十幾次帶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赴鄧州考察安置地情況,並請求鄧州“盡一切可能”在新村地點、耕地調整、道路建設等方面,為西嶺村移民創造更好的條件。鄧州市也下了最大決心,要求安置點的鄉鎮幹部到西嶺村聽取意見,“移民不簽字,你們就別回來!”市縣鄉各級領導都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紛紛到西嶺村親自做村民工作。無論吵嚷、圍攻發生了多少次,黨和政府的思想工作總是“多一次,再多一次”。他們深情地說:“少數移民雖然做了些過分的事情,但他們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就想為子孫後代找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領頭鬧事的一位村民徐某性情暴躁,第一任妻子讓他打跑了,第二任妻子病死了,他又是十多年的老糖尿病,住院後無人照料。羅建偉親自陪住了10多天,天天像兒子一樣給他喂湯喂藥,侍奉左右。開始徐某死了心拒絕治療,整天一聲不吭,喂藥就吐出來,輸液就拔針頭。羅建偉又傷心又生氣,他含淚說:“我對你比對我爹還好,我陪你十多天為啥?就是為了讓你過上好日子,現在好日子要來了,你卻不想過了,我真為你難過……”

徐某緊閉著眼睛,眼角卻滲出串串淚水。春風化雨,滴水穿石,一塊頑石終於被感化了。——緊鄰丹江的香花鎮,號稱淅川縣的“華爾街”,是全國聞名的紅辣椒集散地,300多個經紀人活躍於大江南北,出口幹椒佔全國市場40%。村民擁有網箱6200多個,漁船、遊艇近900艘,轎車上百輛,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12個,百萬富翁說不清有多少。如今,這裡5.4萬村民中要遷出2.6萬人,其中大部遷往農業大縣鄧州市,幾乎佔全鎮人口一半,攻堅之難可以想見。

鄉黨委書記徐虎帶領全鄉幹部一頭扎進各村各戶,一連幾十天沒進家門。他和鎮長張光東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嗓子累得失了音,兩人臉對臉站著乾瞪眼說不出話,只好用手機短信交流工作。採訪中這位48歲的漢子流淚了,他說:“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聽起來是一句簡單的話,卻需要移民幹部流汗流淚甚至流血才能做到啊!”村民不讓進門,就厚著臉皮請鄰居帶進去。進了門冷著臉不理睬,主人還砸盆摔碗,就好言好語爭取打動村民的心。動輒有上百人圍住鄉政府“說理”,哭的喊的跪的鬧的,一折騰就是十幾天。但是,徐虎嚴格要求所有幹部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面對聚集起來的村民,他含淚說:“我家也是移民,也不得不忍受著骨肉分離之痛。就在今天,我80多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弟弟正在趕往輝縣安置點的路上。我深深理解大家的感情,同時也請大家相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共產黨是不會虧待老百姓的!”

副鎮長張才漫是剛剛從縣機關下來的年輕母親,移民工作讓她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膝部在村裡摔傷後嚴重潰爛,她堅持著不肯撤出一線。她說:“這並不是我多麼堅強,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移民搬遷的前夜,房子都拆了,一位老奶奶一直坐在家門口,默默看著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在塵土中消失了,她的眼角噙著淚。這時候我感覺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我坐在她身邊,拉著她的手,我知道我一句話也不能說。”

在南陽,在淅川,像這樣的幹部成千上萬。移民工作最緊張時,個個晒得掉了幾層皮,沒人說病,沒人請假,家人說他們像“瘋子”、“野人”。主抓移民的副市長主動請求市委,兩年內不要安排他黨校學習和出國考察,“幹完移民工作再說”。他成年累月奔波在第一線,汽車後備箱裡就放著被子和枕頭。市移民局局長王玉獻悄悄去醫院做了腎碎石手術,第二天拔掉輸液管子就上了前線。副局長武偉一直奔波在基層,孩子在外地上學,那天妻子在家沖涼時突發腦溢血昏倒在地,一天後武偉風塵僕僕回到家裡,見妻子一息尚存,趕緊送醫院搶救,但一切都晚了。聞訊趕來的親人哭著對移民局幹部說:“你們的工作是要命的啊!”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

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愛的力量。今天,高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旗幟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中國就擁有這樣的力量。廣大移民深深感受到這種無微不至的宏大暖流。魚關村70歲的村民吳姣娥,當年是從湖北大柴湖逃難回來的。這次大移民,她的9個孩子中有6個將分別遷往3個安置地。深明大義的老人忍住骨肉分離之痛,對孩子說:“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不要讓國家作難了,走吧。”

倉房鎮劉樓村村民曹龍訓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現在3個兒子都工作了,他還開了一家小飯店,日子過得很舒心。不久,他和兩個兒子就將帶著全家搬到鄧州,一家骨肉從此人分兩地。採訪中他說:“南水北調需要我們這個地方,沒話說,搬吧。人心都是肉長的,得設身處地為國家想想。”說到這裡,他的眼圈紅了,“幾十年了,我們移民一生都在搬遷。今後誰要問我是哪兒的人?我都會說是淅川倉房的。一輩子搬了多少次家,都不再是家,這裡才是家的記憶。”今年6月16日,滔河鄉第一批移民搬遷前夜,縣領導袁耀生、馬良泉等人趕到凌崗村,住在村民凌增歧一間尚未拆除的民房裡。頭天正好是端午節,他們帶了些慰問品過去。年過六旬的凌增歧說,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縣太爺坐在一起吃飯”,還說“吃過飯就走了,成別地方的公民了”。為此他特意燉了一隻老母雞,大家在一起喝了很多酒,鄉親們即將背井離鄉的那種悲涼情緒深深感染著大家,所有人都流淚了。縣領導紛紛向鄉親們敬酒,真誠地表達著敬意,然後把大碗大碗的白酒一飲而盡。一位縣領導說:“這頓飯我終生難忘,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悲壯!”在向乘車遠行的移民揮手告別時,所有送行幹部的眼睛都飽含著淚水。南陽市、淅川縣很多幹部說,幹完移民工作,他們就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移民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河南各市縣人民也為妥善安置移民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鄧州市副市長趙賢三介紹說,這次大移民,鄧州要接納安置30345名移民,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按規定,移民每人配給1.4畝耕地。現在,農村土地一包30年,都在農民手裡,儘管國家以每畝地2萬餘元進行收購,但現在的土地多值錢啊!我們必須做大量的動員工作,才能說服本地農民讓出土地。而且,為調出1畝耕地,大體上要輪轉調整15畝才能劃出來,3萬多移民需要劃出45000多畝地,涉及的村民和輪轉的土地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為了讓移民安居樂業,脫貧致富,我們還要多方為他們開拓從業門路,這對本地群眾來說,就有個爭資源爭崗位的問題,可以說“遷出地是痛一陣子,遷入地是痛一輩子”。

一批批移民遷入新家了。新村路口鋪著大紅地毯,四處彩旗飄揚,鞭炮齊響。進入嶄新漂亮的小二樓,當地政府已為每戶備好了成袋成箱的米麵油菜,還有電風扇、煤油爐等免費生活用品。有的爐灶已經燒上開水,移民進屋就可以沏茶了。一位小夥子對我說,自從去年搬進新村,他的老奶奶高興極了,“天天上街遛彎兒,走路都在笑。”村裡另一位老奶奶可不那麼如意了,天天悶在家裡不敢出門,因為老人家“被防盜門關在門外好幾次了”。

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老支書王文華59歲,他在安置地監督新村建設時,老伴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去年8月,該村搬遷到唐河縣。採訪時,王文華樂呵呵告訴我:“現在有3個女人相中了俺,正等著俺挑呢。村裡5個光棍,最近都找到可心的媳婦結婚了。外村有個姑娘來相親,小夥子不在家,姑娘一看漂亮的小二樓就樂開了花,紅著臉說,就這吧!”

那是風和日麗的一天,藍天如洗,碧水如鏡。香花鎮鎮長張光東陪我一起乘船遊覽風光旖旎的丹江口水庫。船上,他吸了一支菸。我注意到,他吸完煙以後,把菸蒂放進隨身帶的小塑料袋裡,然後一直握在手心,直到下船登岸。這個細節深深感動了我。為了國家,為了京津冀人民,淅川人民如此珍愛這一庫清水!


"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作者簡介:蔣巍,中國當代作家,遼寧營口人,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1968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嘉蔭農場職工、《哈爾濱日報》記者、編輯及編輯部副主任,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哈爾濱市第十屆人大常委,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海妖醒了》,報告文學集《今天狹路相逢》、《夢裡青紗帳》等。 其多部文學作品被著名導演、作家高佔全(蔣巍高徒)改編為影視劇搬上屏幕。2018年11月10日,憑藉《國之盾》榮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文/蔣巍

“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浩蕩煙波八百里、素有“小太平洋”之稱的丹江口水庫,鑲嵌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萬山叢中,靜靜躺在水天一色的碧藍之中。這是為京津冀準備的一湖清水。1952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站在黃河的高岸上,天高雲淡,長風萬里,目送滾滾東去的古銅色波濤,一代偉人或許想起了陝北人民嚴重缺水的困苦生活,他忽發奇想,對身邊的水利專家說:“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吧?”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立項,笑容滿面的毛澤東以他獨有的宏大氣勢說,這個工程要“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天津),同北京聯繫起來。”他還朝周恩來舉起四隻手指叮囑說,“你一年要抓四次。”

南水北調的驚天偉構就此橫空出世。

從1959年的第一聲轟山炮開始到今天,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並保護這一庫清水,為擴大庫區動員移民,南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國力貧弱、民生艱辛的年代,數十萬名建設者高喊著“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頭”的口號奮戰在工地上,他們自帶口糧鋪蓋,“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紅薯幹,點的是煤油燈,住的是油毛氈。”開山鋪路,炸石運料,攔江築壩,一切都靠人海戰術,靠民工的血肉之軀,愚公移山,人拉肩扛。成千上萬個家庭演出了一幕幕“全家老小齊上陣,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感人場面。有一次,工地採購員到市裡買小推車用的氣門芯,售貨員問買幾個?採購員說:“買兩噸!”售貨員嚇了一跳。那些年,南陽的資源消耗殆盡,家家一貧如洗,所有公社、大隊都掏空了家底,連鐵鍬都沒了。

同時,為擴大庫區,在那些艱難而貧困的歲月,南陽淅川縣先後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萬人。在風雪瀰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礫遍地,荒無人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在湖北大柴湖境內,移民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遮天蔽日的蘆葦蕩、泥水橫流的沼澤地。進了用蘆葦稈支起的“新家”,屋裡堆放著150塊壘灶磚和30斤柴草——這是當地給移民發放的唯一實物。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放在地上的鞋子已被水衝跑,瘋長的蘆葦稈不久就穿床而出,井裡的水燒開後,壺底沉澱著厚厚一層暗紅色的鏽沫子……

天蒼蒼,野茫茫,多少移民淚沾裳!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冀建成是一條性格剛烈、直來直去的漢子,他對我說:“請告訴京津冀,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

今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貧水國家”,水危機的陰影正在中華大地上空徘徊。據報道,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因蓄水量大為降低,已影響了向北京供水的能力。在無數只水龍頭恣意流淌的揮霍中,京津冀大地日益焦渴,地下水空空蕩蕩。

南水北調日益顯現出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2002年12月,國務院批覆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利用地勢自流向北,通過地下隧道穿過黃河,最終抵達北京。“高峽出平湖,丹江向北流”的壯闊藍圖又一次展現在中華民族面前。這意味著南陽人民又將付出巨大的犧牲,淅川縣再次成為主要淹沒區,13.1萬畝耕地將沉入水下,涉及11個鄉鎮、1276個自然村。需動員16.2萬人搬遷,佔全縣人口1/4以上。新世紀初,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和他的同事們,多次深入基層對移民情況進行調研,歷史上移民工作的種種不足和教訓令他久久不能平靜。以往實行的遠地搬遷,給移民造成的文化斷裂、語言不通、生活習性長期不易融合,引起他高度的注意和深思。2004年,河南省委出於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愛,毅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無論有多少困難,這次南陽大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內安置。李克強和後任幾位省委領導還堅定地提出,要認真踐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同樣的深情、同樣的責任感也激盪在南陽幹部心中。在全市幹部動員大會上,主抓移民的副市長髮了狠話:“誰要敢亂動移民經費一分錢,就剁了他的手指頭!”在座的市委書記是農民的兒子,考上大學後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吃商品糧的人。他目光凌厲,擺擺手說:“輕了!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誰敢亂動就要他的命!”

全場肅然。不是震恐,而是感動。

市長是當天上午才走馬上任,下午就跑到移民村調研,他對移民指揮部的幹部們說:“大戰之前必須嚴肅黨紀國法:如果移民工作出了問題,查不出來是你的責任,查出來不處理是我的責任!”

今天的移民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好時代:國家和各級政府為移民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平均為每人一次性投入生活生產補貼約7萬元(歷史上只有幾百元),搬遷後還享有20年的後續生活補貼。每個移民在安置地可以得到1.4畝旱地良田或1.05畝水澆地和宅基地。新村必須“四靠近”,即“靠近城市、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交通要道”。移民原有的漁具、網箱、果樹、沼氣池,甚至祖墳等私有財產都得到一定的補償。

其實,淅川人民為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新家,等得太久也太苦了。特別是2003年國務院下達“停建令”以來,他們不能蓋房修路,不能辦工廠搞企業,不能搞庭院經濟,不能夢想什麼發展願景。全國人民都懂得“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在淅川,“不發展”才是硬道理!幾十年來,一些地方官員都以瘋長的GDP數字為“政績”,而南陽市以“把政績融在清水中,把豐碑刻在青山上”的科學精神和決絕意志,終於為京津冀守住了一庫清冽的“生命水”。淅川縣委書記說,庫區老百姓堪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村民一聽房子響,趕緊往外跑。每逢颳風下雨,從縣領導到鄉鎮幹部,都心驚肉跳睡不著覺,生怕塌房子砸死人。“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新世紀新階段,轟轟烈烈的移民工作如同湧流著深情、溫暖和關愛的熱潮,成為南陽前所未有的“愛民大行動”!——2010年4月16日下午,連續忙了幾天幾夜的縣委黨辦副主任馬有志,乘車趕往他包的移民村。還沒出縣城,馬有志突然暈了過去。晚9時許,經搶救無效,年僅52歲的馬有志溘然長逝。噩耗傳開,舉縣震動,哭聲遍野,縣網站上自發的悼文如潮湧來。

馬有志不愧為淅川人民的好兒子和貼心人。當文化站長,他扛著電影機翻山越嶺走遍幾十個村莊,逾月不歸……村民有病有災,或沒錢買化肥種子,他經常慷慨相助,自己卻穿著有破洞的襯衣秋褲……出任農業局副局長,到市裡開會總是坐長途公交,吃大碗麵,不肯住賓館,和下屬擠在小旅店裡……坐車下鄉,路遇負重而行的百姓,患有嚴重腎病的馬有志常下車讓司機先送老鄉,而自己步行幾百米就要歇歇……包村蹲點,夏天他鋪張席子就睡在露天稻場上……經廣泛調研,他上書縣領導建議大力發展花椒、胡桑等產業,目前已全縣開花,產值數億……有些移民不願意搬遷,馬有志挨家挨戶走訪,併為他們的合理要求四出奔走呼號……

在馬有志家,我翻閱了他的六大本工作生活遺稿,封面上赫然寫著“赤子之心”4個大字,扉頁上抄錄了艾青的兩句詩:“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010年4月,大石橋鄉黨委書記羅建偉經歷了他人生最艱難、最痛楚的40天。他父親是縣裡的老領導,當年曾送移民到青海。一家兩代,對移民所經歷的艱難與痛苦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該鄉西嶺村有3000多人,按規劃遷往鄧州市。為這樣一個移民大村找到一個條件大體相同的安置地,並劃撥出5000餘畝耕地是很不容易的。動員工作開始以後,少數人對安置點不滿意,不斷鼓動村民上訪告狀要求改換。可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移民規劃”是鐵打不能動的。此口一開,攀比之風陡長,移民工作將全線崩潰。 那天大雨瓢潑,情緒失控的村民把羅建偉等拉到鄉政府大院門外,罵聲連天,還逼著他們在雨中從早8時站到晚6時許,不許吃喝解手。有的村民還不斷用傘尖偷偷刺擊他們的身體,鮮血染紅了襯衫。但羅建偉等依然和顏悅色,堅持做說服工作。包鄉幹部、縣委宣傳部長陳助民先後十幾次帶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赴鄧州考察安置地情況,並請求鄧州“盡一切可能”在新村地點、耕地調整、道路建設等方面,為西嶺村移民創造更好的條件。鄧州市也下了最大決心,要求安置點的鄉鎮幹部到西嶺村聽取意見,“移民不簽字,你們就別回來!”市縣鄉各級領導都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紛紛到西嶺村親自做村民工作。無論吵嚷、圍攻發生了多少次,黨和政府的思想工作總是“多一次,再多一次”。他們深情地說:“少數移民雖然做了些過分的事情,但他們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就想為子孫後代找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領頭鬧事的一位村民徐某性情暴躁,第一任妻子讓他打跑了,第二任妻子病死了,他又是十多年的老糖尿病,住院後無人照料。羅建偉親自陪住了10多天,天天像兒子一樣給他喂湯喂藥,侍奉左右。開始徐某死了心拒絕治療,整天一聲不吭,喂藥就吐出來,輸液就拔針頭。羅建偉又傷心又生氣,他含淚說:“我對你比對我爹還好,我陪你十多天為啥?就是為了讓你過上好日子,現在好日子要來了,你卻不想過了,我真為你難過……”

徐某緊閉著眼睛,眼角卻滲出串串淚水。春風化雨,滴水穿石,一塊頑石終於被感化了。——緊鄰丹江的香花鎮,號稱淅川縣的“華爾街”,是全國聞名的紅辣椒集散地,300多個經紀人活躍於大江南北,出口幹椒佔全國市場40%。村民擁有網箱6200多個,漁船、遊艇近900艘,轎車上百輛,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12個,百萬富翁說不清有多少。如今,這裡5.4萬村民中要遷出2.6萬人,其中大部遷往農業大縣鄧州市,幾乎佔全鎮人口一半,攻堅之難可以想見。

鄉黨委書記徐虎帶領全鄉幹部一頭扎進各村各戶,一連幾十天沒進家門。他和鎮長張光東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嗓子累得失了音,兩人臉對臉站著乾瞪眼說不出話,只好用手機短信交流工作。採訪中這位48歲的漢子流淚了,他說:“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聽起來是一句簡單的話,卻需要移民幹部流汗流淚甚至流血才能做到啊!”村民不讓進門,就厚著臉皮請鄰居帶進去。進了門冷著臉不理睬,主人還砸盆摔碗,就好言好語爭取打動村民的心。動輒有上百人圍住鄉政府“說理”,哭的喊的跪的鬧的,一折騰就是十幾天。但是,徐虎嚴格要求所有幹部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面對聚集起來的村民,他含淚說:“我家也是移民,也不得不忍受著骨肉分離之痛。就在今天,我80多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弟弟正在趕往輝縣安置點的路上。我深深理解大家的感情,同時也請大家相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共產黨是不會虧待老百姓的!”

副鎮長張才漫是剛剛從縣機關下來的年輕母親,移民工作讓她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膝部在村裡摔傷後嚴重潰爛,她堅持著不肯撤出一線。她說:“這並不是我多麼堅強,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移民搬遷的前夜,房子都拆了,一位老奶奶一直坐在家門口,默默看著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在塵土中消失了,她的眼角噙著淚。這時候我感覺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我坐在她身邊,拉著她的手,我知道我一句話也不能說。”

在南陽,在淅川,像這樣的幹部成千上萬。移民工作最緊張時,個個晒得掉了幾層皮,沒人說病,沒人請假,家人說他們像“瘋子”、“野人”。主抓移民的副市長主動請求市委,兩年內不要安排他黨校學習和出國考察,“幹完移民工作再說”。他成年累月奔波在第一線,汽車後備箱裡就放著被子和枕頭。市移民局局長王玉獻悄悄去醫院做了腎碎石手術,第二天拔掉輸液管子就上了前線。副局長武偉一直奔波在基層,孩子在外地上學,那天妻子在家沖涼時突發腦溢血昏倒在地,一天後武偉風塵僕僕回到家裡,見妻子一息尚存,趕緊送醫院搶救,但一切都晚了。聞訊趕來的親人哭著對移民局幹部說:“你們的工作是要命的啊!”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

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愛的力量。今天,高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旗幟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中國就擁有這樣的力量。廣大移民深深感受到這種無微不至的宏大暖流。魚關村70歲的村民吳姣娥,當年是從湖北大柴湖逃難回來的。這次大移民,她的9個孩子中有6個將分別遷往3個安置地。深明大義的老人忍住骨肉分離之痛,對孩子說:“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不要讓國家作難了,走吧。”

倉房鎮劉樓村村民曹龍訓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現在3個兒子都工作了,他還開了一家小飯店,日子過得很舒心。不久,他和兩個兒子就將帶著全家搬到鄧州,一家骨肉從此人分兩地。採訪中他說:“南水北調需要我們這個地方,沒話說,搬吧。人心都是肉長的,得設身處地為國家想想。”說到這裡,他的眼圈紅了,“幾十年了,我們移民一生都在搬遷。今後誰要問我是哪兒的人?我都會說是淅川倉房的。一輩子搬了多少次家,都不再是家,這裡才是家的記憶。”今年6月16日,滔河鄉第一批移民搬遷前夜,縣領導袁耀生、馬良泉等人趕到凌崗村,住在村民凌增歧一間尚未拆除的民房裡。頭天正好是端午節,他們帶了些慰問品過去。年過六旬的凌增歧說,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縣太爺坐在一起吃飯”,還說“吃過飯就走了,成別地方的公民了”。為此他特意燉了一隻老母雞,大家在一起喝了很多酒,鄉親們即將背井離鄉的那種悲涼情緒深深感染著大家,所有人都流淚了。縣領導紛紛向鄉親們敬酒,真誠地表達著敬意,然後把大碗大碗的白酒一飲而盡。一位縣領導說:“這頓飯我終生難忘,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悲壯!”在向乘車遠行的移民揮手告別時,所有送行幹部的眼睛都飽含著淚水。南陽市、淅川縣很多幹部說,幹完移民工作,他們就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移民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河南各市縣人民也為妥善安置移民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鄧州市副市長趙賢三介紹說,這次大移民,鄧州要接納安置30345名移民,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按規定,移民每人配給1.4畝耕地。現在,農村土地一包30年,都在農民手裡,儘管國家以每畝地2萬餘元進行收購,但現在的土地多值錢啊!我們必須做大量的動員工作,才能說服本地農民讓出土地。而且,為調出1畝耕地,大體上要輪轉調整15畝才能劃出來,3萬多移民需要劃出45000多畝地,涉及的村民和輪轉的土地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為了讓移民安居樂業,脫貧致富,我們還要多方為他們開拓從業門路,這對本地群眾來說,就有個爭資源爭崗位的問題,可以說“遷出地是痛一陣子,遷入地是痛一輩子”。

一批批移民遷入新家了。新村路口鋪著大紅地毯,四處彩旗飄揚,鞭炮齊響。進入嶄新漂亮的小二樓,當地政府已為每戶備好了成袋成箱的米麵油菜,還有電風扇、煤油爐等免費生活用品。有的爐灶已經燒上開水,移民進屋就可以沏茶了。一位小夥子對我說,自從去年搬進新村,他的老奶奶高興極了,“天天上街遛彎兒,走路都在笑。”村裡另一位老奶奶可不那麼如意了,天天悶在家裡不敢出門,因為老人家“被防盜門關在門外好幾次了”。

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老支書王文華59歲,他在安置地監督新村建設時,老伴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去年8月,該村搬遷到唐河縣。採訪時,王文華樂呵呵告訴我:“現在有3個女人相中了俺,正等著俺挑呢。村裡5個光棍,最近都找到可心的媳婦結婚了。外村有個姑娘來相親,小夥子不在家,姑娘一看漂亮的小二樓就樂開了花,紅著臉說,就這吧!”

那是風和日麗的一天,藍天如洗,碧水如鏡。香花鎮鎮長張光東陪我一起乘船遊覽風光旖旎的丹江口水庫。船上,他吸了一支菸。我注意到,他吸完煙以後,把菸蒂放進隨身帶的小塑料袋裡,然後一直握在手心,直到下船登岸。這個細節深深感動了我。為了國家,為了京津冀人民,淅川人民如此珍愛這一庫清水!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半個世紀以來,南陽人民為把一庫清水送北京,付出難以想象的巨大代價和犧牲。正如一位移民幹部說的,南陽人民有恩於國家,淅川移民有恩於國家——京津冀人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那裡父老鄉親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圖片摘自網絡)


"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作者簡介:蔣巍,中國當代作家,遼寧營口人,中共黨員。199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1968年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黑龍江嘉蔭農場職工、《哈爾濱日報》記者、編輯及編輯部副主任,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哈爾濱市第十屆人大常委,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海妖醒了》,報告文學集《今天狹路相逢》、《夢裡青紗帳》等。 其多部文學作品被著名導演、作家高佔全(蔣巍高徒)改編為影視劇搬上屏幕。2018年11月10日,憑藉《國之盾》榮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文/蔣巍

“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浩蕩煙波八百里、素有“小太平洋”之稱的丹江口水庫,鑲嵌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萬山叢中,靜靜躺在水天一色的碧藍之中。這是為京津冀準備的一湖清水。1952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站在黃河的高岸上,天高雲淡,長風萬里,目送滾滾東去的古銅色波濤,一代偉人或許想起了陝北人民嚴重缺水的困苦生活,他忽發奇想,對身邊的水利專家說:“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吧?”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立項,笑容滿面的毛澤東以他獨有的宏大氣勢說,這個工程要“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天津),同北京聯繫起來。”他還朝周恩來舉起四隻手指叮囑說,“你一年要抓四次。”

南水北調的驚天偉構就此橫空出世。

從1959年的第一聲轟山炮開始到今天,半個多世紀以來,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並保護這一庫清水,為擴大庫區動員移民,南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國力貧弱、民生艱辛的年代,數十萬名建設者高喊著“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頭”的口號奮戰在工地上,他們自帶口糧鋪蓋,“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紅薯幹,點的是煤油燈,住的是油毛氈。”開山鋪路,炸石運料,攔江築壩,一切都靠人海戰術,靠民工的血肉之軀,愚公移山,人拉肩扛。成千上萬個家庭演出了一幕幕“全家老小齊上陣,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感人場面。有一次,工地採購員到市裡買小推車用的氣門芯,售貨員問買幾個?採購員說:“買兩噸!”售貨員嚇了一跳。那些年,南陽的資源消耗殆盡,家家一貧如洗,所有公社、大隊都掏空了家底,連鐵鍬都沒了。

同時,為擴大庫區,在那些艱難而貧困的歲月,南陽淅川縣先後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萬人。在風雪瀰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礫遍地,荒無人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在湖北大柴湖境內,移民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遮天蔽日的蘆葦蕩、泥水橫流的沼澤地。進了用蘆葦稈支起的“新家”,屋裡堆放著150塊壘灶磚和30斤柴草——這是當地給移民發放的唯一實物。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放在地上的鞋子已被水衝跑,瘋長的蘆葦稈不久就穿床而出,井裡的水燒開後,壺底沉澱著厚厚一層暗紅色的鏽沫子……

天蒼蒼,野茫茫,多少移民淚沾裳!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冀建成是一條性格剛烈、直來直去的漢子,他對我說:“請告訴京津冀,淅川人民有恩於國家!”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

今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貧水國家”,水危機的陰影正在中華大地上空徘徊。據報道,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因蓄水量大為降低,已影響了向北京供水的能力。在無數只水龍頭恣意流淌的揮霍中,京津冀大地日益焦渴,地下水空空蕩蕩。

南水北調日益顯現出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2002年12月,國務院批覆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利用地勢自流向北,通過地下隧道穿過黃河,最終抵達北京。“高峽出平湖,丹江向北流”的壯闊藍圖又一次展現在中華民族面前。這意味著南陽人民又將付出巨大的犧牲,淅川縣再次成為主要淹沒區,13.1萬畝耕地將沉入水下,涉及11個鄉鎮、1276個自然村。需動員16.2萬人搬遷,佔全縣人口1/4以上。新世紀初,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和他的同事們,多次深入基層對移民情況進行調研,歷史上移民工作的種種不足和教訓令他久久不能平靜。以往實行的遠地搬遷,給移民造成的文化斷裂、語言不通、生活習性長期不易融合,引起他高度的注意和深思。2004年,河南省委出於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愛,毅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無論有多少困難,這次南陽大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內安置。李克強和後任幾位省委領導還堅定地提出,要認真踐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同樣的深情、同樣的責任感也激盪在南陽幹部心中。在全市幹部動員大會上,主抓移民的副市長髮了狠話:“誰要敢亂動移民經費一分錢,就剁了他的手指頭!”在座的市委書記是農民的兒子,考上大學後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吃商品糧的人。他目光凌厲,擺擺手說:“輕了!移民經費是帶電的高壓線,誰敢亂動就要他的命!”

全場肅然。不是震恐,而是感動。

市長是當天上午才走馬上任,下午就跑到移民村調研,他對移民指揮部的幹部們說:“大戰之前必須嚴肅黨紀國法:如果移民工作出了問題,查不出來是你的責任,查出來不處理是我的責任!”

今天的移民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好時代:國家和各級政府為移民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平均為每人一次性投入生活生產補貼約7萬元(歷史上只有幾百元),搬遷後還享有20年的後續生活補貼。每個移民在安置地可以得到1.4畝旱地良田或1.05畝水澆地和宅基地。新村必須“四靠近”,即“靠近城市、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交通要道”。移民原有的漁具、網箱、果樹、沼氣池,甚至祖墳等私有財產都得到一定的補償。

其實,淅川人民為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新家,等得太久也太苦了。特別是2003年國務院下達“停建令”以來,他們不能蓋房修路,不能辦工廠搞企業,不能搞庭院經濟,不能夢想什麼發展願景。全國人民都懂得“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在淅川,“不發展”才是硬道理!幾十年來,一些地方官員都以瘋長的GDP數字為“政績”,而南陽市以“把政績融在清水中,把豐碑刻在青山上”的科學精神和決絕意志,終於為京津冀守住了一庫清冽的“生命水”。淅川縣委書記說,庫區老百姓堪稱“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村民一聽房子響,趕緊往外跑。每逢颳風下雨,從縣領導到鄉鎮幹部,都心驚肉跳睡不著覺,生怕塌房子砸死人。“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新世紀新階段,轟轟烈烈的移民工作如同湧流著深情、溫暖和關愛的熱潮,成為南陽前所未有的“愛民大行動”!——2010年4月16日下午,連續忙了幾天幾夜的縣委黨辦副主任馬有志,乘車趕往他包的移民村。還沒出縣城,馬有志突然暈了過去。晚9時許,經搶救無效,年僅52歲的馬有志溘然長逝。噩耗傳開,舉縣震動,哭聲遍野,縣網站上自發的悼文如潮湧來。

馬有志不愧為淅川人民的好兒子和貼心人。當文化站長,他扛著電影機翻山越嶺走遍幾十個村莊,逾月不歸……村民有病有災,或沒錢買化肥種子,他經常慷慨相助,自己卻穿著有破洞的襯衣秋褲……出任農業局副局長,到市裡開會總是坐長途公交,吃大碗麵,不肯住賓館,和下屬擠在小旅店裡……坐車下鄉,路遇負重而行的百姓,患有嚴重腎病的馬有志常下車讓司機先送老鄉,而自己步行幾百米就要歇歇……包村蹲點,夏天他鋪張席子就睡在露天稻場上……經廣泛調研,他上書縣領導建議大力發展花椒、胡桑等產業,目前已全縣開花,產值數億……有些移民不願意搬遷,馬有志挨家挨戶走訪,併為他們的合理要求四出奔走呼號……

在馬有志家,我翻閱了他的六大本工作生活遺稿,封面上赫然寫著“赤子之心”4個大字,扉頁上抄錄了艾青的兩句詩:“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010年4月,大石橋鄉黨委書記羅建偉經歷了他人生最艱難、最痛楚的40天。他父親是縣裡的老領導,當年曾送移民到青海。一家兩代,對移民所經歷的艱難與痛苦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該鄉西嶺村有3000多人,按規劃遷往鄧州市。為這樣一個移民大村找到一個條件大體相同的安置地,並劃撥出5000餘畝耕地是很不容易的。動員工作開始以後,少數人對安置點不滿意,不斷鼓動村民上訪告狀要求改換。可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移民規劃”是鐵打不能動的。此口一開,攀比之風陡長,移民工作將全線崩潰。 那天大雨瓢潑,情緒失控的村民把羅建偉等拉到鄉政府大院門外,罵聲連天,還逼著他們在雨中從早8時站到晚6時許,不許吃喝解手。有的村民還不斷用傘尖偷偷刺擊他們的身體,鮮血染紅了襯衫。但羅建偉等依然和顏悅色,堅持做說服工作。包鄉幹部、縣委宣傳部長陳助民先後十幾次帶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赴鄧州考察安置地情況,並請求鄧州“盡一切可能”在新村地點、耕地調整、道路建設等方面,為西嶺村移民創造更好的條件。鄧州市也下了最大決心,要求安置點的鄉鎮幹部到西嶺村聽取意見,“移民不簽字,你們就別回來!”市縣鄉各級領導都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紛紛到西嶺村親自做村民工作。無論吵嚷、圍攻發生了多少次,黨和政府的思想工作總是“多一次,再多一次”。他們深情地說:“少數移民雖然做了些過分的事情,但他們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就想為子孫後代找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領頭鬧事的一位村民徐某性情暴躁,第一任妻子讓他打跑了,第二任妻子病死了,他又是十多年的老糖尿病,住院後無人照料。羅建偉親自陪住了10多天,天天像兒子一樣給他喂湯喂藥,侍奉左右。開始徐某死了心拒絕治療,整天一聲不吭,喂藥就吐出來,輸液就拔針頭。羅建偉又傷心又生氣,他含淚說:“我對你比對我爹還好,我陪你十多天為啥?就是為了讓你過上好日子,現在好日子要來了,你卻不想過了,我真為你難過……”

徐某緊閉著眼睛,眼角卻滲出串串淚水。春風化雨,滴水穿石,一塊頑石終於被感化了。——緊鄰丹江的香花鎮,號稱淅川縣的“華爾街”,是全國聞名的紅辣椒集散地,300多個經紀人活躍於大江南北,出口幹椒佔全國市場40%。村民擁有網箱6200多個,漁船、遊艇近900艘,轎車上百輛,投資千萬元以上的企業12個,百萬富翁說不清有多少。如今,這裡5.4萬村民中要遷出2.6萬人,其中大部遷往農業大縣鄧州市,幾乎佔全鎮人口一半,攻堅之難可以想見。

鄉黨委書記徐虎帶領全鄉幹部一頭扎進各村各戶,一連幾十天沒進家門。他和鎮長張光東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嗓子累得失了音,兩人臉對臉站著乾瞪眼說不出話,只好用手機短信交流工作。採訪中這位48歲的漢子流淚了,他說:“把百姓當父母,視移民為親人,聽起來是一句簡單的話,卻需要移民幹部流汗流淚甚至流血才能做到啊!”村民不讓進門,就厚著臉皮請鄰居帶進去。進了門冷著臉不理睬,主人還砸盆摔碗,就好言好語爭取打動村民的心。動輒有上百人圍住鄉政府“說理”,哭的喊的跪的鬧的,一折騰就是十幾天。但是,徐虎嚴格要求所有幹部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面對聚集起來的村民,他含淚說:“我家也是移民,也不得不忍受著骨肉分離之痛。就在今天,我80多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弟弟正在趕往輝縣安置點的路上。我深深理解大家的感情,同時也請大家相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共產黨是不會虧待老百姓的!”

副鎮長張才漫是剛剛從縣機關下來的年輕母親,移民工作讓她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膝部在村裡摔傷後嚴重潰爛,她堅持著不肯撤出一線。她說:“這並不是我多麼堅強,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移民搬遷的前夜,房子都拆了,一位老奶奶一直坐在家門口,默默看著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在塵土中消失了,她的眼角噙著淚。這時候我感覺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我坐在她身邊,拉著她的手,我知道我一句話也不能說。”

在南陽,在淅川,像這樣的幹部成千上萬。移民工作最緊張時,個個晒得掉了幾層皮,沒人說病,沒人請假,家人說他們像“瘋子”、“野人”。主抓移民的副市長主動請求市委,兩年內不要安排他黨校學習和出國考察,“幹完移民工作再說”。他成年累月奔波在第一線,汽車後備箱裡就放著被子和枕頭。市移民局局長王玉獻悄悄去醫院做了腎碎石手術,第二天拔掉輸液管子就上了前線。副局長武偉一直奔波在基層,孩子在外地上學,那天妻子在家沖涼時突發腦溢血昏倒在地,一天後武偉風塵僕僕回到家裡,見妻子一息尚存,趕緊送醫院搶救,但一切都晚了。聞訊趕來的親人哭著對移民局幹部說:“你們的工作是要命的啊!”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

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愛的力量。今天,高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旗幟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中國就擁有這樣的力量。廣大移民深深感受到這種無微不至的宏大暖流。魚關村70歲的村民吳姣娥,當年是從湖北大柴湖逃難回來的。這次大移民,她的9個孩子中有6個將分別遷往3個安置地。深明大義的老人忍住骨肉分離之痛,對孩子說:“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不要讓國家作難了,走吧。”

倉房鎮劉樓村村民曹龍訓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現在3個兒子都工作了,他還開了一家小飯店,日子過得很舒心。不久,他和兩個兒子就將帶著全家搬到鄧州,一家骨肉從此人分兩地。採訪中他說:“南水北調需要我們這個地方,沒話說,搬吧。人心都是肉長的,得設身處地為國家想想。”說到這裡,他的眼圈紅了,“幾十年了,我們移民一生都在搬遷。今後誰要問我是哪兒的人?我都會說是淅川倉房的。一輩子搬了多少次家,都不再是家,這裡才是家的記憶。”今年6月16日,滔河鄉第一批移民搬遷前夜,縣領導袁耀生、馬良泉等人趕到凌崗村,住在村民凌增歧一間尚未拆除的民房裡。頭天正好是端午節,他們帶了些慰問品過去。年過六旬的凌增歧說,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縣太爺坐在一起吃飯”,還說“吃過飯就走了,成別地方的公民了”。為此他特意燉了一隻老母雞,大家在一起喝了很多酒,鄉親們即將背井離鄉的那種悲涼情緒深深感染著大家,所有人都流淚了。縣領導紛紛向鄉親們敬酒,真誠地表達著敬意,然後把大碗大碗的白酒一飲而盡。一位縣領導說:“這頓飯我終生難忘,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悲壯!”在向乘車遠行的移民揮手告別時,所有送行幹部的眼睛都飽含著淚水。南陽市、淅川縣很多幹部說,幹完移民工作,他們就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移民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河南各市縣人民也為妥善安置移民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鄧州市副市長趙賢三介紹說,這次大移民,鄧州要接納安置30345名移民,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按規定,移民每人配給1.4畝耕地。現在,農村土地一包30年,都在農民手裡,儘管國家以每畝地2萬餘元進行收購,但現在的土地多值錢啊!我們必須做大量的動員工作,才能說服本地農民讓出土地。而且,為調出1畝耕地,大體上要輪轉調整15畝才能劃出來,3萬多移民需要劃出45000多畝地,涉及的村民和輪轉的土地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為了讓移民安居樂業,脫貧致富,我們還要多方為他們開拓從業門路,這對本地群眾來說,就有個爭資源爭崗位的問題,可以說“遷出地是痛一陣子,遷入地是痛一輩子”。

一批批移民遷入新家了。新村路口鋪著大紅地毯,四處彩旗飄揚,鞭炮齊響。進入嶄新漂亮的小二樓,當地政府已為每戶備好了成袋成箱的米麵油菜,還有電風扇、煤油爐等免費生活用品。有的爐灶已經燒上開水,移民進屋就可以沏茶了。一位小夥子對我說,自從去年搬進新村,他的老奶奶高興極了,“天天上街遛彎兒,走路都在笑。”村裡另一位老奶奶可不那麼如意了,天天悶在家裡不敢出門,因為老人家“被防盜門關在門外好幾次了”。

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老支書王文華59歲,他在安置地監督新村建設時,老伴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去年8月,該村搬遷到唐河縣。採訪時,王文華樂呵呵告訴我:“現在有3個女人相中了俺,正等著俺挑呢。村裡5個光棍,最近都找到可心的媳婦結婚了。外村有個姑娘來相親,小夥子不在家,姑娘一看漂亮的小二樓就樂開了花,紅著臉說,就這吧!”

那是風和日麗的一天,藍天如洗,碧水如鏡。香花鎮鎮長張光東陪我一起乘船遊覽風光旖旎的丹江口水庫。船上,他吸了一支菸。我注意到,他吸完煙以後,把菸蒂放進隨身帶的小塑料袋裡,然後一直握在手心,直到下船登岸。這個細節深深感動了我。為了國家,為了京津冀人民,淅川人民如此珍愛這一庫清水!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半個世紀以來,南陽人民為把一庫清水送北京,付出難以想象的巨大代價和犧牲。正如一位移民幹部說的,南陽人民有恩於國家,淅川移民有恩於國家——京津冀人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那裡父老鄉親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圖片摘自網絡)


驚濤有淚 ——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去看更大的淅川#


田野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祕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約稿電話:13569243979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