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石刻壁畫

從中國的先秦至漢初,塞人主要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活動。由於原始性較強,塞種人未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各個部落獨自建立城邦國家,延續草原部落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疏勒、于闐、佉沙、羅布、尼雅、龜茲等綠洲。首領稱為塞王,部族隨畜逐水草,生活在氈房,進入了階級社會。歷史記載:

遊牧於藥殺河之北,以迄裡海北岸。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曾與塞人有所戰爭,結果兵敗垂成。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時代,留存了一塊著名的石碑: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提到了塞人(Saka)。在西亞的古籍中,波斯人稱塞人為Sacae(撒卡依),又稱作Sagas、Saka,中國文獻又翻譯為塞卡。而塞人一度與俄國早期人有所交集,俄文稱為賽庫提、斯基夫、斯基臺和西徐亞。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塞人被稱為 “自由的西徐亞人”。他寫道:

馬薩亥特(Massagetae)據說是一個勇武善戰的強大民族,
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

由於塞人的遊牧習性,往往以馬代步,以車為家,一個車隊就是一個部落,車有兩輪、四輪、六輪的,用兩條牛或三條牛拉,有的用駱駝駕御,這種車同時也是戰鬥和征服單位。塞人除了從事畜牧之外,也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石刻壁畫

從中國的先秦至漢初,塞人主要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活動。由於原始性較強,塞種人未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各個部落獨自建立城邦國家,延續草原部落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疏勒、于闐、佉沙、羅布、尼雅、龜茲等綠洲。首領稱為塞王,部族隨畜逐水草,生活在氈房,進入了階級社會。歷史記載:

遊牧於藥殺河之北,以迄裡海北岸。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曾與塞人有所戰爭,結果兵敗垂成。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時代,留存了一塊著名的石碑: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提到了塞人(Saka)。在西亞的古籍中,波斯人稱塞人為Sacae(撒卡依),又稱作Sagas、Saka,中國文獻又翻譯為塞卡。而塞人一度與俄國早期人有所交集,俄文稱為賽庫提、斯基夫、斯基臺和西徐亞。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塞人被稱為 “自由的西徐亞人”。他寫道:

馬薩亥特(Massagetae)據說是一個勇武善戰的強大民族,
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

由於塞人的遊牧習性,往往以馬代步,以車為家,一個車隊就是一個部落,車有兩輪、四輪、六輪的,用兩條牛或三條牛拉,有的用駱駝駕御,這種車同時也是戰鬥和征服單位。塞人除了從事畜牧之外,也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摩崖石刻

古塞人依靠強弓勁馬,縱橫馳奔,殺敵征服過程被殺死的人,頭皮被製作為毛巾為戰利品進行炫耀。崇尚萬物有靈,珍視黃金,作為祭品,喜歡在山崖上篆刻壁畫,有典型的雅利安巫術文化的標誌“卐”字,印歐文化的色彩濃重,目前不少留存依然可以窺測他們的生活模式。

從原始信仰和地理位置來看,塞種人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崇拜葉子類,主要分佈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及蔥嶺等地;第二是戴尖帽類,主要分佈於吉爾吉斯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第三是海邊或河流邊類,主要分佈在阿姆河以北,鹹海東南、索格底亞那地區。于闐塞人就自稱Hvatana,意思是強大有力者。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石刻壁畫

從中國的先秦至漢初,塞人主要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活動。由於原始性較強,塞種人未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各個部落獨自建立城邦國家,延續草原部落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疏勒、于闐、佉沙、羅布、尼雅、龜茲等綠洲。首領稱為塞王,部族隨畜逐水草,生活在氈房,進入了階級社會。歷史記載:

遊牧於藥殺河之北,以迄裡海北岸。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曾與塞人有所戰爭,結果兵敗垂成。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時代,留存了一塊著名的石碑: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提到了塞人(Saka)。在西亞的古籍中,波斯人稱塞人為Sacae(撒卡依),又稱作Sagas、Saka,中國文獻又翻譯為塞卡。而塞人一度與俄國早期人有所交集,俄文稱為賽庫提、斯基夫、斯基臺和西徐亞。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塞人被稱為 “自由的西徐亞人”。他寫道:

馬薩亥特(Massagetae)據說是一個勇武善戰的強大民族,
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

由於塞人的遊牧習性,往往以馬代步,以車為家,一個車隊就是一個部落,車有兩輪、四輪、六輪的,用兩條牛或三條牛拉,有的用駱駝駕御,這種車同時也是戰鬥和征服單位。塞人除了從事畜牧之外,也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摩崖石刻

古塞人依靠強弓勁馬,縱橫馳奔,殺敵征服過程被殺死的人,頭皮被製作為毛巾為戰利品進行炫耀。崇尚萬物有靈,珍視黃金,作為祭品,喜歡在山崖上篆刻壁畫,有典型的雅利安巫術文化的標誌“卐”字,印歐文化的色彩濃重,目前不少留存依然可以窺測他們的生活模式。

從原始信仰和地理位置來看,塞種人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崇拜葉子類,主要分佈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及蔥嶺等地;第二是戴尖帽類,主要分佈於吉爾吉斯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第三是海邊或河流邊類,主要分佈在阿姆河以北,鹹海東南、索格底亞那地區。于闐塞人就自稱Hvatana,意思是強大有力者。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金器

由於匈奴部族崛起,征服周邊,公元前160年前後,本來在東北部的大月氏人被匈奴窮追猛打,只能一路西進,塞人地盤被先後被烏孫和月氏所佔領。

一些部族南下開闢新地帶,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佔領了克什米爾(罽賓),征服了一些古印度-希臘人建立的王國,如巴克特里亞,勢力擴展到了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大宛國、大夏國、奄蔡皆為塞人政權。後來,又被月氏人所侵犯。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石刻壁畫

從中國的先秦至漢初,塞人主要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活動。由於原始性較強,塞種人未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各個部落獨自建立城邦國家,延續草原部落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疏勒、于闐、佉沙、羅布、尼雅、龜茲等綠洲。首領稱為塞王,部族隨畜逐水草,生活在氈房,進入了階級社會。歷史記載:

遊牧於藥殺河之北,以迄裡海北岸。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曾與塞人有所戰爭,結果兵敗垂成。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時代,留存了一塊著名的石碑: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提到了塞人(Saka)。在西亞的古籍中,波斯人稱塞人為Sacae(撒卡依),又稱作Sagas、Saka,中國文獻又翻譯為塞卡。而塞人一度與俄國早期人有所交集,俄文稱為賽庫提、斯基夫、斯基臺和西徐亞。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塞人被稱為 “自由的西徐亞人”。他寫道:

馬薩亥特(Massagetae)據說是一個勇武善戰的強大民族,
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

由於塞人的遊牧習性,往往以馬代步,以車為家,一個車隊就是一個部落,車有兩輪、四輪、六輪的,用兩條牛或三條牛拉,有的用駱駝駕御,這種車同時也是戰鬥和征服單位。塞人除了從事畜牧之外,也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摩崖石刻

古塞人依靠強弓勁馬,縱橫馳奔,殺敵征服過程被殺死的人,頭皮被製作為毛巾為戰利品進行炫耀。崇尚萬物有靈,珍視黃金,作為祭品,喜歡在山崖上篆刻壁畫,有典型的雅利安巫術文化的標誌“卐”字,印歐文化的色彩濃重,目前不少留存依然可以窺測他們的生活模式。

從原始信仰和地理位置來看,塞種人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崇拜葉子類,主要分佈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及蔥嶺等地;第二是戴尖帽類,主要分佈於吉爾吉斯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第三是海邊或河流邊類,主要分佈在阿姆河以北,鹹海東南、索格底亞那地區。于闐塞人就自稱Hvatana,意思是強大有力者。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金器

由於匈奴部族崛起,征服周邊,公元前160年前後,本來在東北部的大月氏人被匈奴窮追猛打,只能一路西進,塞人地盤被先後被烏孫和月氏所佔領。

一些部族南下開闢新地帶,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佔領了克什米爾(罽賓),征服了一些古印度-希臘人建立的王國,如巴克特里亞,勢力擴展到了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大宛國、大夏國、奄蔡皆為塞人政權。後來,又被月氏人所侵犯。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輪廓

在印度的早期佛典裡,如《雜阿含經》稱呼塞人為“釋迦”、《正法念處經》稱為“賒迦”、《孔雀王經》稱作“鑠迦”,可見塞人勢力影響之大。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月氏人西遷之後,塞人南下:

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塞人政權具有草原特性。在政權結構上,塞種人實行王政制度,分本國為四個大部和若干小區,設立總督管轄,多數是各部落酋長世襲擔任,權力很大。塞王是各部落推選出來的,具有絕對的權威。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石刻壁畫

從中國的先秦至漢初,塞人主要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活動。由於原始性較強,塞種人未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各個部落獨自建立城邦國家,延續草原部落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疏勒、于闐、佉沙、羅布、尼雅、龜茲等綠洲。首領稱為塞王,部族隨畜逐水草,生活在氈房,進入了階級社會。歷史記載:

遊牧於藥殺河之北,以迄裡海北岸。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曾與塞人有所戰爭,結果兵敗垂成。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時代,留存了一塊著名的石碑: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提到了塞人(Saka)。在西亞的古籍中,波斯人稱塞人為Sacae(撒卡依),又稱作Sagas、Saka,中國文獻又翻譯為塞卡。而塞人一度與俄國早期人有所交集,俄文稱為賽庫提、斯基夫、斯基臺和西徐亞。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塞人被稱為 “自由的西徐亞人”。他寫道:

馬薩亥特(Massagetae)據說是一個勇武善戰的強大民族,
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

由於塞人的遊牧習性,往往以馬代步,以車為家,一個車隊就是一個部落,車有兩輪、四輪、六輪的,用兩條牛或三條牛拉,有的用駱駝駕御,這種車同時也是戰鬥和征服單位。塞人除了從事畜牧之外,也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摩崖石刻

古塞人依靠強弓勁馬,縱橫馳奔,殺敵征服過程被殺死的人,頭皮被製作為毛巾為戰利品進行炫耀。崇尚萬物有靈,珍視黃金,作為祭品,喜歡在山崖上篆刻壁畫,有典型的雅利安巫術文化的標誌“卐”字,印歐文化的色彩濃重,目前不少留存依然可以窺測他們的生活模式。

從原始信仰和地理位置來看,塞種人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崇拜葉子類,主要分佈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及蔥嶺等地;第二是戴尖帽類,主要分佈於吉爾吉斯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第三是海邊或河流邊類,主要分佈在阿姆河以北,鹹海東南、索格底亞那地區。于闐塞人就自稱Hvatana,意思是強大有力者。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金器

由於匈奴部族崛起,征服周邊,公元前160年前後,本來在東北部的大月氏人被匈奴窮追猛打,只能一路西進,塞人地盤被先後被烏孫和月氏所佔領。

一些部族南下開闢新地帶,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佔領了克什米爾(罽賓),征服了一些古印度-希臘人建立的王國,如巴克特里亞,勢力擴展到了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大宛國、大夏國、奄蔡皆為塞人政權。後來,又被月氏人所侵犯。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輪廓

在印度的早期佛典裡,如《雜阿含經》稱呼塞人為“釋迦”、《正法念處經》稱為“賒迦”、《孔雀王經》稱作“鑠迦”,可見塞人勢力影響之大。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月氏人西遷之後,塞人南下:

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塞人政權具有草原特性。在政權結構上,塞種人實行王政制度,分本國為四個大部和若干小區,設立總督管轄,多數是各部落酋長世襲擔任,權力很大。塞王是各部落推選出來的,具有絕對的權威。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具有塞文化影子的出土陶器

塞王去世之後,屍體需要巡行全國,各部落成員必須沉重悼念並以自殘方式來表達哀痛。不僅如此,塞人小國往往實施嚴酷殉葬制度,塞王最喜歡的王妃殉葬縊死,宮廷的廚夫、圉人、侍者包括日常使用的馬匹,也要殉葬。在塞王週年紀念中,50名奴隸和50匹馬也得殉葬於王陵。

塞人的墓室結構基本為豎穴土坑或偏室,有的還含有二層臺或者石棺,墓底大多有卵石擺成的石圈,內葬一人或多人,二次葬現象普遍且多肢體不全。崇尚光明,墓葬外部堆砌圓形的石錐、石圈,一般認為是對太陽的祭祀和崇拜。

塞人被迫南下之後,匈奴勢力不僅驅逐了月氏人,也逐步統治了塞人政權。大約公元前117年,西域36國中的26國已經歸附匈奴,大部分是塞人綠洲國,塞人的時代遠去了。公元8世紀前後,蒙古高原的維吾爾人部落以及其他突厥人崛起,塞人進一步被同化。

"

世界歷史的全球化進程,包含了許多古老部族和古代王國的衝突、互動和交融。在西域烏孫人(Awseu、Orson))和大月氏人(Indo-Scythans)尚未崛起之前,中亞地區活躍著一個土著人種,採取遊牧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塞人”(Scythes、Sakas),主要語言為印歐語系東伊朗語。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在古代漢文資料中,也被稱作“塞氏”、“索國”。由於佛教在中亞的影響,參照梵文和吐火羅文中的記載,塞種人又稱 “釋”、“釋迦”、“索訶”、“西膜”(Similian)。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原名為Sakiamuni,意思就是塞種的Mani,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古典的神話體系,西王母信仰就和塞種人息息相關,在《穆天子傳》中就有塞人的紀錄。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聽從大臣由余的意見,曾經派兵攻打塞種人,迫使塞人西遷。春秋時代之後,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塞人文化的影響。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古代的綠洲小國

從詞源來說,塞人本意為邊陲之人,包含了古代哲學華夷和內外的哲學味道。塞種人從部落時代過渡到鬆散的王國體制之後,建立了若干“行國”和“城邦國”,部族後裔開枝散葉,諸如休循、捐毒、呼揭、莎車、大宛、皮山等西域古國,大部分都屬於塞種人。同時,學術界認為:樓蘭人必有一部或全部為姜戎即塞種人之裔胄也。

在傳統漢族姓氏中,“允“氏的族群來源之一就是塞人。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
月氏已為匈奴所破,於是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在現代人種學上,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塞種人的起源之一為古西徐亞人。

大約在4200年前,由於氣候異常,黑海、裡海低地發生海侵,塞人族群被迫遷出西徐亞陸臺和黑海與裡海低地,東遷至於內亞,統治了帕米爾(蔥嶺)地區,逐步成為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石刻壁畫

從中國的先秦至漢初,塞人主要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活動。由於原始性較強,塞種人未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各個部落獨自建立城邦國家,延續草原部落制度,最著名的就是疏勒、于闐、佉沙、羅布、尼雅、龜茲等綠洲。首領稱為塞王,部族隨畜逐水草,生活在氈房,進入了階級社會。歷史記載:

遊牧於藥殺河之北,以迄裡海北岸。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二世曾與塞人有所戰爭,結果兵敗垂成。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時代,留存了一塊著名的石碑:貝希斯登(Behistun)銘文,提到了塞人(Saka)。在西亞的古籍中,波斯人稱塞人為Sacae(撒卡依),又稱作Sagas、Saka,中國文獻又翻譯為塞卡。而塞人一度與俄國早期人有所交集,俄文稱為賽庫提、斯基夫、斯基臺和西徐亞。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中,塞人被稱為 “自由的西徐亞人”。他寫道:

馬薩亥特(Massagetae)據說是一個勇武善戰的強大民族,
他們住在東邊日出的地方。

由於塞人的遊牧習性,往往以馬代步,以車為家,一個車隊就是一個部落,車有兩輪、四輪、六輪的,用兩條牛或三條牛拉,有的用駱駝駕御,這種車同時也是戰鬥和征服單位。塞人除了從事畜牧之外,也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摩崖石刻

古塞人依靠強弓勁馬,縱橫馳奔,殺敵征服過程被殺死的人,頭皮被製作為毛巾為戰利品進行炫耀。崇尚萬物有靈,珍視黃金,作為祭品,喜歡在山崖上篆刻壁畫,有典型的雅利安巫術文化的標誌“卐”字,印歐文化的色彩濃重,目前不少留存依然可以窺測他們的生活模式。

從原始信仰和地理位置來看,塞種人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崇拜葉子類,主要分佈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及蔥嶺等地;第二是戴尖帽類,主要分佈於吉爾吉斯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第三是海邊或河流邊類,主要分佈在阿姆河以北,鹹海東南、索格底亞那地區。于闐塞人就自稱Hvatana,意思是強大有力者。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金器

由於匈奴部族崛起,征服周邊,公元前160年前後,本來在東北部的大月氏人被匈奴窮追猛打,只能一路西進,塞人地盤被先後被烏孫和月氏所佔領。

一些部族南下開闢新地帶,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佔領了克什米爾(罽賓),征服了一些古印度-希臘人建立的王國,如巴克特里亞,勢力擴展到了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大宛國、大夏國、奄蔡皆為塞人政權。後來,又被月氏人所侵犯。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輪廓

在印度的早期佛典裡,如《雜阿含經》稱呼塞人為“釋迦”、《正法念處經》稱為“賒迦”、《孔雀王經》稱作“鑠迦”,可見塞人勢力影響之大。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月氏人西遷之後,塞人南下:

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塞人政權具有草原特性。在政權結構上,塞種人實行王政制度,分本國為四個大部和若干小區,設立總督管轄,多數是各部落酋長世襲擔任,權力很大。塞王是各部落推選出來的,具有絕對的權威。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具有塞文化影子的出土陶器

塞王去世之後,屍體需要巡行全國,各部落成員必須沉重悼念並以自殘方式來表達哀痛。不僅如此,塞人小國往往實施嚴酷殉葬制度,塞王最喜歡的王妃殉葬縊死,宮廷的廚夫、圉人、侍者包括日常使用的馬匹,也要殉葬。在塞王週年紀念中,50名奴隸和50匹馬也得殉葬於王陵。

塞人的墓室結構基本為豎穴土坑或偏室,有的還含有二層臺或者石棺,墓底大多有卵石擺成的石圈,內葬一人或多人,二次葬現象普遍且多肢體不全。崇尚光明,墓葬外部堆砌圓形的石錐、石圈,一般認為是對太陽的祭祀和崇拜。

塞人被迫南下之後,匈奴勢力不僅驅逐了月氏人,也逐步統治了塞人政權。大約公元前117年,西域36國中的26國已經歸附匈奴,大部分是塞人綠洲國,塞人的時代遠去了。公元8世紀前後,蒙古高原的維吾爾人部落以及其他突厥人崛起,塞人進一步被同化。

血與火:中亞塞種人及其古國簡史

塞人形象

公元1006年,具有塞人色彩的于闐,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佔領,塞人建立政權的歷史自此湮沒。遊牧農耕經歷了多次大融合,塞人自西而東、自東而西多次遷徙,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互動交流。由於民族共居雜處,塞人逐步消逝在歷史的煙塵之中。不過,文化總是有所遺存,印度使用的歷法至今就被稱為塞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