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我們捧在手心的App

■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那些年,被我們捧在手心的App

曾經有一款好的App擺在我的面前,我卻沒有珍惜。

移動互聯網時代,想要做到恆久遠、永流傳真的是太難了,早上一睜眼,朋友圈被一個App刷屏,第二天,“網紅”就易主了。借用李敖的打油詩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風光能幾時,轉眼還不是一樣。

你看,在漫長的App歷史中,有多少應用紅極一時,後來卻又銷聲匿跡……

遊戲

回憶:這三款遊戲相信很多人都玩過,但現在可能已經不在你的手機裡了。其實相比現在各種從端遊搬過來的手遊,這種小遊戲反而更有樂趣。

憤怒的小鳥:彈射吧,小鳥

上線時間:2009年

和水果忍者一樣,玩憤怒的小鳥並無需要技巧,尤其是前面的幾關,幾乎可以百發百中,而到後面幾關,有時小豬躲在角落裡,則需要選好角度,或者借用一些道具,比如射擊一塊石頭,等石頭落下砸中小豬。總之,多試幾次,總能通關。就是這樣的過程,讓玩家不通關不睡覺,還讓一些原本不屑於看動畫片的人走進電影院看了《憤怒的小鳥》電影版,處女座的怒鳥紅、水瓶座的飛鏢黃、獅子座的炸彈黑……這些頗有性格的鳥兒們一起攻佔豬豬島。

《憤怒的小鳥》在經過幾次更新之後,故事性更強了,比如《憤怒的小鳥英雄傳》《憤怒的小鳥之喜氣羊羊》等。曾有一段時間,這個遊戲長期佔據著蘋果App Store排行榜上的首位。

水果忍者:我切我切我切切切

上線時間:2010年

若不是孩子說“我要玩切水果”的遊戲,幾乎已經淡忘了,和現在燒腦的遊戲相比,這款相對而言比較“弱智”的遊戲。但在那個年代,這款不斷重複同一動作的小遊戲卻讓人們痴迷,尤其是對於一些懶得動腦的人來說,玩玩此類遊戲,可以達到放不下手機的境界。

上線多年來,它也多次更新版本,效果在日趨完美。特別是,水果忍者中還有不同的刀鋒,手指劃過屏幕會有刀芒出現,並且伴隨著出鞘以及水果爆裂的聲音,十分逼真。

據說,在“切”的背後不僅僅有畫面效果,還有很好的心理效果。玩家能很直觀地感受到,水果切開的剎那會發生爆裂,這種感覺能給人刺激和發洩,這也是水果忍者非常重視水果切開之後炸開的效果的原因。

瘋狂猜圖:瘋狂了一把又一把

上線時間:2013年

金剛、後天、盜夢空間;魯迅、林肯、居里夫人;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所有的題目!

這是一款2013年夏季火起來的手機遊戲,當時的熱度真的可以用 “瘋狂”來形容,不管是坐地鐵還是搭公交,會發現有不少人低著頭若有所思地玩著一款點幾個方塊就通關的手機遊戲,這款應用正是瘋狂猜圖。通過一張圖片,下方配有幾行被系統隨機打亂文字的遊戲,用戶通過圖片提供的信息,在下方文字中找到對應內容,通過組合,得出正確答案,這一關就算通過。

可以用“不走尋常路”形容它,掙脫了手遊固有的玩法模式,通過簡單的猜圖模式讓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內獲得通關的成就感,之後的衍生版《瘋狂猜成語》讓小孩和老人也同樣參與進來,還有諸如瘋狂猜歌、瘋狂猜電影,讓瘋狂系列的用戶量激增。

社交

回憶:翻翻微信通訊錄,可能還有人用臉萌做頭像;翻翻朋友圈,可能總有那麼幾張電影風格的照片。雖然已經不再用這幾款應用,但忘不了的,就是忘不了。

臉萌:萌不萌?萌不萌?

上線時間:2013年

在臉萌創始人郭列看來,對這一代年輕人而言,個性化已經成為一種剛需,而頭像則是在社交媒體中體現這種剛需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臉萌應運而生,

這款App是專門為頭像所打造的,在2014年6月的時候狠狠地火了一把,幾乎每個人都在生成具備自己特點的臉萌頭像。臉萌不採集使用者臉部信息,只供拼圖元素;堅持賣萌、悶騷、搞怪、自我挖苦和調侃,具有人格化和娛樂化的氣質,給使用者以“我手拼我心”“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酣暢感。而且這種社交性,更具隱私性。

有人評論說,二胎政策放開了,我的頭像想換一個左右手一邊一個孩子的頭像,但是這裡面居然沒有,而且又不能把畫面圖案進行疊加,只能有一個娃娃頭像在裡面,快點更新吧!

魔漫相機:做一張自己的漫畫

上線時間:2013年

人長大後,總想讓自己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動漫人物,魔漫相機正是這一款軟件應用,用戶通過自拍,將自己的頭像拼接在軟件提供的各式各樣的漫畫人物素材中,來形成具有自己面相的獨一無二漫畫圖片或者頭像。

魔漫相機剛上線時,創始人任曉倩和黃光明許諾,當下載量達到100萬的時候,要帶大家到五星級賓館暴搓一頓。距產品上線30天的時候,下載量破百萬就始料不及地來了,最後幾天每天的新增下載量達到5萬。

如果說臉萌的失敗是後續更新不給力,那麼魔漫相機淡出的原因,一是新鮮度逐步降低,素材的更新跟不上用戶的獵奇心理;二是用戶對自己隱私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加強,魔漫相機雖然將人物肖像動漫化,但是人物的輪廓和麵目特徵跟真人還是非常相似的,這也讓這類用戶群體有所顧慮。

足跡:像電影一樣去生活

上線時間:2014年

“一開始發現好友發了幾張電影即視感的圖片,字幕、遮幅齊全,但內容能看出是好友本人,不可能是真正的電影截圖。而好友也不是會花心思PS的人,這是用什麼處理的呢?”

“用足跡啊。”

把一張平淡無奇的照片處理成電影截圖的樣子,後期寬屏、黑色遮幅加上中英文字幕,照片立刻文藝起來。加上操作簡單,分享方便,上線後,立刻火了。足跡很有辨識度,大家一看圖片就知道是用“足跡”處理的,因為好玩,都非常樂於分享。這種個性化分享,讓人人都覺得自己過了一把電影大片兒癮,因此,前期並沒有多少宣傳,忽然就用戶激增了。

但是,當新鮮感不再,很快就會審美疲勞,用戶就會果斷離開,很多社交類App更是如此。

相關推薦

推薦中...